《红楼梦》经典观后感集
《红楼梦》是一部由龚应恬执导,翁佳慧 / 朱冰贞 / 邵天帅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戏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精选点评:
●7/10,望京星美,全场仅三人,看着评分越来越低真的很失落,北昆的红楼梦确实挺水的,台词大白话,唱腔如唱歌,但它真的很好听啊,现在还有人这么费力气的宣传昆曲真的好难得,要求别那么高嘛
●一切之瑕不掩佳慧之瑜
●这是中国自己的歌舞片,意蕴其实比总做好梦的好莱坞不晓得高到哪里去了。这版主要讲荣国府线,特别强调繁华过后的凋零,喧闹里的孤独,命运无奈,人生不过空梦一场
●重导演的装逼劲打一分
●英语的翻译很让人出神。时间的缘故,剧情上完全就是一出宝黛爱情戏,两人的唱段不要太多,弱化了其他。葬花以及黛玉之死那几幕画面真是很美。最后好了歌结局,一梦终醒。
●一星全给翁佳慧 弄这么东西出来就是糊弄糊弄没看过昆曲的人,全片除了跑圆场的时候你们还知道自己在演戏么……
●男主真美- -
●史上最美红楼梦电影,推荐
●表面功夫都不错,剧本改编是硬伤。不是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那点事所以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既然是剧,故事就是灵魂。编剧像个糟糕的剪辑师,胡乱拼接,人物看起来好奇怪,看得我怀疑人生啊
●2017.02.09@衡山电影院 还不错吧
《红楼梦》观后感(一):不喜欢女性反串贾宝玉
《紅樓夢》,中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是中國四大小說名著之一。《紅樓夢》書內提及的別名,還有《情僧錄》、《風月寶鑑》[1]、《金陵十二釵》、《金玉緣》;故事是從女媧補天時所剩下的一塊石頭講起,因此又名《石頭記》。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夢覺主人序本題為《紅樓夢》(甲辰夢序抄本)。1791年在第一次活字印刷(程甲本)後,《紅樓夢》便取代《石頭記》成為通行的書名。 原本前80回尚存。全本回數問題有兩說:據脂硯齋批語,應少於114回;而據高鶚、程偉元的版本,為百二十回。後來高鶚、程偉元取得後40回稿,並整理印行,即為目前較通行的120回全本。 程偉元稱,自己經過多年收集,重金購得《紅樓夢》後四十回殘稿,並對不連貫的地方進行補綴。於1791年和1792年印行一百二十回《紅樓夢》。一百多年間,《紅樓夢》以此流傳,受到讀者歡迎。
《红楼梦》观后感(二):商业市场中传统文化电影的一缕清香
社会陋习很多,吐槽的人很多,可是努力改变现状的人又有多少呢?
当今电影市场,商业气息特别浓,许多人抱怨文艺片没有出路。可是,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民族,需要有坚持、有情怀、有担当的电影人扬帆拍摄文艺片,继续走在通往理想王国小路上。
昆曲红楼梦,就是商业电影市场中的一缕清香,沁人心脾!昆曲与名著的完美结合,唱腔、服装、道具、音乐等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让人眼前一亮。
当然,一部电影《红楼梦》,无法引发四大名著热潮;一部昆曲电影,无法拯救昆曲传统文化。但是,正是剧组全体人员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传统文化,让年轻的一代接近传统文化。
希望电影市场多几部昆曲红楼梦!
《红楼梦》观后感(三):一场北昆出资捧上昆小生的独脚戏
去到北京,正巧遇上昆剧红楼梦发布会,于是去凑了热闹。
对于红楼梦我是不熟悉的,可谓带着新鲜感来看这戏。
但没想到,这戏的曲,我完全听不懂。可谓曲不成曲,词不成词。
150分钟里,可能有130分钟都是宝玉的唱段。
实在不明白,难道主角就是要占据全剧出镜时间的98%才能称之为主角?
好好的身段造手没完整拍出来,就一味拍人物脸部,巨大屏幕之上,五分之四的空间都是宝玉或黛玉的脸!
虽然宝玉黛玉是年少青春,但也不用放到这么多吧,她们二人除了脸,还有身段造手吧?
黛玉临终前的手指大特写,让我想到广东小点:凤爪!这凤爪还反复出现了,即便导演没见过比朱冰贞更靓的手,也用不着如此放大此手吧?此手对剧情发展,对人物刻画并无任何帮助,徒浪费了几分钟矣。
宝玉的眼袋数次被突显无遗。
算吧,演员的外表不能成为决定影片好坏的依据。且看看剧情吧。
我实在也看不出什么剧情,黛玉一味就是吃醋,使小性子。大观园上下,就哪么两三场戏,一场是黛玉进府,但一旦宝玉与黛玉相见一刻,其他人好灵异的全部消失了;
一场是哪个元妃回府,镜头数次特写哪个好似地拖一般的元妃裙摆;
还有一场宝玉与宝钗大婚还有结尾的抄家,王熙凤全戏就得哪么两句唱词,还不知所云,色情露骨。
此戏还不如叫宝黛二人转,或宝玉哪些事。
最后不得不去看看越剧徐玉兰的红楼梦来洗洗脑。
对比之下,发现原来昆剧的红楼梦是想处处与越剧的红楼梦不同,但每每见拙于相异之处,实乃自曝其短。
且看曲调,实在不知道是不是说白时装出一副昆腔就能称之为昆曲。
唱词直白低俗,与越剧红楼梦的唱词也无法相比。
看人物功架吧,都被镜头阉割了,镜头只拍演员的脸。
一部戏,既不能看剧情,又不能看功架,更不能听曲赏词,哪还能叫戏吗?实在不懂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