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昆曲六百年》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昆曲六百年》经典观后感集

2022-04-02 15:17: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昆曲六百年》经典观后感集

  《昆曲六百年》是一部由陈丽 / 万娟执导,历史 / 纪录片 / 戏曲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一):喜欢看

  这部记录片采用了大量史料和动画特技,为人们展现了600年昆曲的发展与演变,片中独特的角度、精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做到了有机的整和,使整个片子焕发出巨大的震撼力,给人以无穷的感官享受。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二):昆曲也曾是流行乐

  今次又掏出碟来看了两集,发现感觉很不同了。

  但是仍然不喜欢这一字数息的唱法。

  说法是很美的,“功深溶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我果然是浮躁的现代人。

  就算去看青春版牡丹亭,也只是看个姿态,听不出味来。

  以前的人们是怎么把她做流行乐来听的呢?

  想起最近的视频企划,说到音乐部分,何导很不赞同的说到自创背景音乐既难做又不保证效果。

  进而又想到主题现代舞...我们抱着商业的目的二来,这些需要积淀感知、虚无飘渺的东西是否能有效附庸?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三):get到不少知识点

  纪录片从顾坚、魏良辅、讲到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渔…不仅在说人物,更是在讲传奇人生。印象深刻的是汤显祖,他经历坎坷,与莎士比亚同年离世,巧合的是创造出了同样伟大甚至更甚的传世作品。还有洪昇,最后竟死于醉酒落江,而且还是在跟曹雪芹祖父曹寅看完他自己的戏后…

  片中还请到很多当代名家做嘉宾,比如陈丹青、周秦、白先勇、余秋雨…

  从明朝苏州的经济背景到深入介绍昆山腔、水磨调、工尺谱、以及后来的明清传奇,三大巨作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词、曲、谱、剧、人、事…合格的科普了昆曲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四):昆曲的前世今生

  对于昆曲,也许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是很好的了,虽然早已经不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并且已经被冠以“遗产”的名头被保护起来,但是仍然有一批不错的昆曲艺人,仍然有一些特定的观众群,仍然有一些有水准的曲友,至少我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还能够有这样的享受。

  有无这样的一部纪录片,于昆曲来说其实并不十分重要,我相信任何事物都会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昆曲也是一样,如今,大约只是使她延缓一下逝去的终点罢了,因为,现代社会早已经没有昆曲生存的土壤,也没有了能够提供给她发展的人文基石,看看片中所谓的很多名人、艺术家等等,说着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有些话还貌似很高深,词儿都很深奥,不懂。

  只是我不知道,也不敢确定,昆曲还能够保存自己的风骨几年呢?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五):无

  和他相逢于早春二月如雾如烟的蜿蜒雨巷,那般的婉转悠扬在巷中盘旋上升,直达云霄。而我如电击般魂飞三界之外。

  和他邂逅在明亮初秋的苏州园林,他站在水榭尽头的枕霞亭向我微笑,隔着一汪碧水。而我好象认识他很久了。

  此时此刻此地,若不是抬头,若不是未曾到过此地,若不是梦回,若不是误入,若不是西湖借伞,便拉不开西湖绝唱的大幕。若不是游园惊梦,便这般付与断井颓垣。

  六百年,痴男怨女们一个个粉墨登场,咿咿呀呀清清凄凄地唱谁又空负了谁,成为戏文中的一幅幅画,然而游园尚在,断桥未断,连那红娘也后继有人,只留下他缠绕在旧屋高大的雕花屋梁上,回荡在旧园空旷曲折的水亭间,吟唱着化不开结未解的闲愁。

  满眼花红柳绿,满耳锣鼓喧嚣,抵不过一杯残酒。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六):看似鸿篇巨制

  看似鸿篇巨制的《昆曲600年》,远没有之前读过的《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这样一本书,让我对昆曲有更多的了解和喜欢。

  《昆曲600年》的制作,更像是我们这个浮华亢奋时代的缩影。

  用这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展现和诠释,曲折深细,铅华尽去的昆曲,实在是让观者无比遗憾。

  我们对昆曲600年的历史有怎样的期待?

  昆曲600年的生命历程最吸引我们的最感动我们的是什么?

  这些《昆曲600年》似乎并不关心。

  《昆曲600年》就像一个狂热的演说者一样,滔滔不绝,手舞足蹈,絮絮叨叨,疯狂地独自表演。而不是像昆曲那样,无时不刻地想着打动你,感染你,让你忘情投入,让你难舍难离!

  《昆曲600年》最多只是用所谓美轮美奂的高清晰画面,讲述了一个关于昆曲的数据丰富,资料全面的历史。它所不具有的恰恰是昆曲最大的特点-细处着手和深刻的感染力。

  用昆曲最不喜欢的方式,讲述昆曲的历史,真是令人苦笑不得。

  用这样的浮躁的,粗疏的,所谓鸿篇巨制的方式,

  讲述昆曲的历史,讲述所有的历史,也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了。

  用我们之前最常看到的那句话说--就是“有它的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七):昆曲六百年-我们的文化

  八集的纪录片看完了,感慨万千。看到有人评论,说片子不够精致云云。我想说,至少在我这个之前对于昆曲几乎一无所知的人看来,这个片子带给我震动。

  在看这个片子的同时,也在看苏州大学周秦教授的公开课视频《昆曲艺术》,也颇为感动。尤其是其中周教授读到的明清人的一些笔记,让人得以更多了解那个时代中国文人乃至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看这些的时候,想的更多的,还不是昆曲,而是中国文化,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现在,经过一百多年的浸淫,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似乎已经成为主导,而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得力于当朝不遗余力的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已几近废绝。对于当下之中国人,对于传统之了解,恐怕比不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然而,西方的科学,理性和自由,本来脱胎于他们的宗教,一方面是对中世纪宗教统治的反动,同时又是以宗教为依托的。因为一种文化,必须首先回答安身立命的问题,回答人生的问题,才能够有其发展。西方人之崇尚致力于科学,理性和自由近乎偏执者,是因为基督教已经在先回答了他们关于人生的问题。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八):触摸昆曲历史的余温

  我写的是学术性影评 不含剧透 仅供参考 当昆曲成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时候,很多人开始去关注和探究中国古老的昆曲艺术。那时的昆曲是寂寞和凋零的,和中国很多古老和传统的艺术形式一样,是遗忘在博物馆的“活化石”。昆曲艺术在本世纪最初这五年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在当今日渐发达的经济环境下呈现出颇让人欣慰的景象,这和政府的文化机构和一些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大力抢救和保护有关。昆曲曾经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被全民集体性痴迷着,而现在,像昆曲这样代表民族文化的高雅艺术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认同。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九):一代经典文化的兴盛与陨落。

  中国文化起源于音乐,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这样一种难以记录于书面上的文艺形式很罕见地在古代一脉传承,却在文化“迸发”的近代开始失传。本知文化兴衰都有必然,可美好的东西渐渐流失,难免让人惆怅。

  课上老师放了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即便是修读文学的本科生,大多也看的昏昏欲睡。水榭阁楼,旧时庭院,才子佳人,落红满天,注定已经于现代难以相合拍。

  文化膨胀犹如皇帝佳丽三千,昆曲只能作为一种早已过气的妃子被冷落在后宫,只有偶尔才会从口耳相传的故事中记得她也年轻过,曾经风华绝代,无人能及。

  比较起一种曲种的衰落,更加可悲的是,在古典与现代文化的断层中,与其说是自然的历史进程中对文化的淡忘,不如说是国民对待文化心态的巨大转折。帝国主义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撕碎了旧时中国人的与世无争。落后就要挨打告诉我们经济当先,20C新文化的滋生更加一枪否决了“无用”、“落后”、“封建”的古典文化,更不必以文革来举例。侵略,不仅造成了国人身体的苦难,更是对自我的怀疑,在这怀疑的过程中盲目地摒弃。

  终于在浮躁之后,又开始有人慢慢地去挖掘经典文化之美,然而这个过程还需要太长和太多的条件。一直认为看戏曲一定要看现场版,中国艺术最讲求精雕细刻,一个眼神,一顶头冠,一具脸谱,都蕴藏着无限的韵味。

  唐代的文化攀峰一般不断高涨,自是与国力休戚相关,然而在史书上记载的“积贫积弱”的宋代,才真正到达文化厚积薄发、气象万千的打好光景。相似的是,万历初初创水磨调,万历后期昆曲全国兴盛。古代的中国在国力与文化上呈现着不一致的高潮。

  这大抵是由于只有在一种更加沉淀的心境中,精神才能超出物质之上。故而可叹生活于今世的文人,或许很难期预文化的新高峰。

  《昆曲六百年》观后感(十):精致到极致的美丽

  从没对昆曲有任何的概念,第一次听昆曲还是在看王祖贤和宫泽里惠演的那部《游园惊梦》,虽然那是有点改装过的昆曲,但配合着苏州庭院那如画的美景,我深深陶醉于其中。剧中《牡丹亭》的曲子的开始“原来。。。”这种柔美、柔媚、酥到骨子里的唱腔,让我闭上眼睛似乎都回到了过往的中国江南水乡。

  安妮宝贝说,人老的标志就是爱听昆曲、怀念旧事,但我想我开始爱听昆曲也许是一种西化后的反思和自省。爱喝咖啡,学一口流利的外语,爱看 time newsweek ,关注国外的方方面面,穿new balance lacoste nike converse crocs,激情多于沉稳,外现多于内敛,狂放而不谦虚,甚至当年美国人入侵伊拉克时我还希望美军胜利的快一点。

  自己离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不能记得一首复杂但美丽的中国诗歌,无耐心关注一本传承多年的古籍。为人处事时忽略了谨慎、谦虚、朴素、宽容、忍耐的中国美德。从旧的文化中吸取不到新鲜的事物,便断然的认为这是该丢弃抛弃放弃遗弃的东西。

  我知道,我错了。读了博士,在寂静的长安山校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开始了真正的读书,图书馆成了常去的地方,多年来一直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生活,当转到人文社科的研究时,突然发觉自己的文化底子,对中国文化的内在所蕴涵竟然有那么多的无知和愚蠢。看过了许多的古籍,我突然发现原来中国古人所建构的理论与思想是如此的精妙和深刻,如同一座精美构造的房子,而我却未能看到其中的美丽之处。

  再回过头来看昆曲,对词曲唱腔的迷恋已经开始对其背后深层文化的思考,能传承600年的东西,自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所在,是什么在支持着这个生命如此坚韧不拔的度过了中国最不汉化的600年,《昆曲六百年》其实没给出一个肯定或者能够说服的说法,文化基因也足够学者们研究的了。

  从昆曲中发现中国汉族文化那种精致到极致的美丽,我真的沉醉其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