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高校之殇》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高校之殇》读后感摘抄

2020-11-11 02:14: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高校之殇》读后感摘抄

  《中国高校之殇》是一本由刘道玉著作,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82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高校之殇》精选点评:

  ●学高身正,风骨铮铮。

  ●刘道玉先生,刘老校长:请您相信,天终究会亮的,黎明终将到来!

  ●我关于教育的看法,大部分都是受老校长的影响…

  ●高校问题的核心是学术自治。

  ●杂文合集,不深,重复多。不过拳拳之心可鉴,指出教育产业化实为计划经济产物,一语中的。

  ●今日购书。

  ●和网文有些重复,编排不是很有逻辑。

  ●@剑路 想当校长的应该精读,校长必须是教育家,一流的教育家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果敢的作风~~

  ●作者满怀对中国教育的热忱,从四个方面“大学理念”“教育体制” “校长遴选”“学术舞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并由此指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给中国高等教育开出了一剂良方。

  ●教改的思想灯塔,始终闪耀光辉。

  《中国高校之殇》读后感(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高校的弊端

  其实分析总结中国高校出现的问题并不需要太大的智慧,即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也能洞察其中的弊端。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育改革才举步维艰。如今,中国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培养的并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只是有用的机器而已。

  《中国高校之殇》读后感(二):高校之“高”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之所以“高”,应该在于师资力量,人文环境以及图书馆建设。

  但现在高校的“高”,好像已经变了味儿。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发现往往对学生认真负责,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却总是职称评不上去,混了好几年还是讲师。因为他们往往过于重视教学,而并没有忙着发表论文,提升职称,申请专利云云。而且目前以我自己的经验,部分高校教师工资并不高,而会借用其他时间进行商业活动(仅以外语系为例),也很难专心致志全方位服务于学生。

  而在校园专业建设中,求全求热门也是重要问题。“毕业即失业”的根本原因与盲目求全有很大的关系。而家长也处于一种盲目趋从的状态,让孩子“什么来钱上什么专业”,导致了金融贸易专业的过度饱和。而对于连艺术教授都没有而要创办艺术系的一些学院,实在已经是无力吐槽。为什么我们过于注重“高而全”,而忽视了“小而精”? 也许是我们太注重门面而忽视了内在。

  丘成桐的炮轰很有意思:中国有很多很聪明很有潜力的年轻人,却培养不出真正有科研成果的人。因为名教授不教本科,而本科生的教育在哈佛大学确实至关重要的一环。科研教学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来真正的人才。功利性的教育抹杀了潜力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然也产生不了真的科研成果。

  什么时候中国能出现“小而精”的模式,让学生们聆听大师的教诲并且体会到博尔赫斯说的“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呢?什么时候 研究生教育能实现公平化透明化,而非肉体贿赂已获得研究生乃至博士学位呢?

  Long way to go....

  .S:今天报纸上的标题赫然:教育部禁止高校教师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默默笑了

  《中国高校之殇》读后感(三):一个曾经高校校长的赤诚独白

  我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那里留下了我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他会作为我人生轨迹上的一个落足点,长久留存。但作为一个“学校”,他也有很多让我郁闷的地方。我98年入学,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的扩招,02年研究生入学也是大规模扩招,给我带来什么呢?

  硬件:从大三开始,找个自习室很费劲,研一要去住到校外的大运村,很多课都是人满为患,没有听课的氛围。图书馆总觉得不够用

  软件:整个7年,能起到传业、授课解惑的老师屈指可数。我至今记得那个教授C++的年轻老师,我现在还想问一句:还能有比你教的差的吗?本科毕设,没有正经老师带,两个正上博的人让我们几个人翻译英文文献,之后署上他们的名字。我导师一个人一届招10几个研究生,很少亲自指导,都是博士留校的师兄带....

  以上这些是我亲身经历的,所以我很关心这些现象后面的高校到底怎么了?

  刘道玉在上个世纪80年底曾经担任武汉大学的校长,一直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或者大学教育保持关注和分析。这本书是把刘道玉的一些评论和访谈文章的“合集”,重点谈了他对现在高等教育的不满、问题所在和一些破解思路。我觉得老先生可以算是一个教育家,有自己对高等教育的深刻认识,对中国高校为何滑落到这一步也有比较深刻的分析。还有就是他的直白,多次对现在大一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开炮,目标直指教育部,让人解气。看完他的分析,我对我所经历的那些事情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也有遗憾的地方,从这本书也可以看出为何国内的科研水平低下。整本书不是一种系统的论述,更多的是编辑的整理和编排,因此你会发现很多观点前后多次出现,内容大同小异,没有逻辑性。老先生应该把自己的思路系统整理一下,系统阐述,否则很容易成为牢骚合集。

  《中国高校之殇》读后感(四):高校之殇,当代大学生也该看看

  我是在图书馆六楼偶然发现这本书的,花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时间精读了一遍。作者是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那个资深的教育改革者。不知道为什么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会有不吐不快之感,虽然我不是什么热心教育的人,反过来我只是一个在一所普通大学的大学生而已,正是处在这个被众人批判的高校体制之中。然而正是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需要好好的看看这本《中国高校之殇》,看看真正的大学是怎样的,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我们应该怎样做。

  刘校长从四个角度谈论了现在中国高校存在的诸多诟病,分别是“大学理念”、“教育制度”、“校长遴选”和“学术腐败”,并开出了一剂良方。

  说道大学理念,不得不说道国人传统的高、大、全的思想。这些传统思想主要体现在高校合并之风和改名之风的盛行。浙江大学、南昌大学等等,数不清的大学通过合并来实现所谓的做强做大,挤进所谓的211,985 。越来越多的大学变成航母型大学,丢掉的是自己的学校特色。说到大学改名,中国的大学不满足的一个城市冠名,总是要越广越好,小则以省开头,大则把自己改成华南、华中等等,有的挤破头也要以 中国 二字开头。说道这里,很多人都在想“中国计量学院”到底什么时候能变成“中国计量大学”呢?大一刚开始那会还是对这个蛮期待的,现在想想,人家麻省理工学院还不急着改成麻省理工大学,你急什么。改成大学之后是可以得到更多好处,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但是与其是为了一次次为了评估做一些表面上的功夫,何不踏踏实实的做好教育科研,那些评估的人总会看到你的成果的。我知道现在大学都讲究效率,可是好事还是需要多磨,改名,也要改的名副其实才可。追求高大全的表现还有院系的增加,似乎每个大学都在朝着建设综合性大学大方向在前进,所以都开设了文科理科的专业。可是你明明一个理科院校,开出一个文科院系,质量如何保证?不是误人子弟么?最近校报上看到我们学校开设了一个马克思学院,我说林校长,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大学理念中还有在大学教育阶段是搞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大讨论。记得大一的时候进了一个关于就业的学生组织,一次大会上这个组织的主任若有所思的说:根据我和公司老板的接触,现在大大学毕业生非常缺少工作经验,所以要多去兼职,多去实习。当时我非常崇拜的点点头,想着这人真厉害,真有想法。可是以我现在的观念判断,这种说法简直是胡扯。是有很多企业重视经验,但是对于一个在学校的学生,你需要他有多少经验??我敢肯定这样的企业也就是些不入流的小企业,真正的大企业,总会在招了人之后再次进行职业培训。如果你需要职业经验,我还是劝你直接去读高职或者技校,还读什么本科?招人也一样。

  说道教育体制,这个最为中国教育学者诟病的东西,总是让人无可奈何。改革不改其本,只改枝叶,就不能叫做改革。中国教育如果不彻底的改革教育体制,只做些皮毛功夫,那何谈改革?可是每每教育学者提出彻底的改革方案,教育上层总是充耳不闻?这一切都是计划经济留下的产物。可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到了如此大的成效,为什么教育改革还不上马?作者提出改革要至上而下,当初正是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了,如果现在来个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何愁教育改革不成。我知道这是在痴人说梦,因为在中国讲究人情,计划经济的影响深深扎跟的地方。要知道在以前,改革是要革人命的;但是现在,改革要革掉多少人的饭碗?对此我深有体会,上个学期在帮老师做事,去把新进的实验室家具报库,到了管事的老师的办公室,需要在电脑上操作,那老师竟然不会打字,短短的报库工作让我等了整整半个多小时!这样的效率,怎么会坐上办公室科长的位置?暑假拜读了陈丹青先生的大作《退步集》、《荒废集》和《退步集续编》,他那种敢言敢做的精神令人佩服,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无奈之后,他还是无奈的说:改什么革,大家都有饭吃就好了,你看他办一个什么国学院,又可以养活多少人呀,有饭吃就好,不要太激动了。他主动辞去清华大学美术教授,就是发现自己在这样的体制中再也呆不下去了。说道饭碗,想想国企改革那会,多少人哭着喊着下岗了,这点上我特别佩服浙江一代的商人,他们根本不屑什么铁饭碗,有着白天当得了老板,晚上睡得了地板的精神,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浙商风云。

  大学遴选的错误,是大学之殇的另一个原因。作者提到中国的校长都是直接任命的,而且都是院士什么的担任。如果不是一个教育学者,只是在理工科颇有建树的院士教授,他怎么把握得了高校的发展。再者很多校长都身兼数职,还有自己的科研任务,不是一个全职的校长,这样怎样才能做到专心致志?可以想象,南方科技大学的朱时清校长在办一所高校的压力和困难。还有校长官员化等等,大学就这样变成了衙门,谈何发展之言!

  说道学术腐败之重,那绝对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个又要说道制度之差,因为现在的大学要求老师每年必须发多少论文,完成多少教学任务,只知道数量,完全忽视质量。一个简简单单的检索工具被当作论文质量的评定,挂名、抄袭之风盛行,还有巨大额度的奖金,使得中国的论文数量吵过日本和俄罗斯,而质量,谁都没有保证。说到这里,想到去年参加的一个课题组,指导老师让我印象深刻,这样的老师在现在的高校多么少见呀。因为是初次,是她帮我们选的题,但是在后来的调研,数据收集和处理,完全是我们自己花的功夫,每周都有一次小组讨论会,各个小组交流学习,老师帮助解答疑惑。这次课题我真的学到很多,不仅仅是简单的掌握了SPSS和AMOSE这两款分析软件的应用,还教会了我如何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等等。整个过程中有些数据不是很好,我们硬着头皮抛弃手上幸苦得来的数据,总结经验重头再来,终于发表了自己的论文,这一切,都是靠老师教给我们的严谨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真的要好好感谢她。

  本来想借写写读后感练练手,在写文章的时候尽量使自己的思路清晰,可是除了第一段外其它的还是太乱了。只是想说,作为大学生,要多多看书,多多思考,养成自己的判断力,终究会成为有用的人。不要什么也不懂,整天嚷嚷着不公平,腐败,做一个没用的愤青。共勉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