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经典观后感有感
《狙击手》是一部由波罗特贝克·萨姆什耶夫执导,Aiturgan Temirova / Marina Yakovlev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狙击手》精选点评:
●狙击手
●中间的插曲很好听,虽然听不懂。
●1995.08.17
●风中之烛。
●
●与兵临城下类似,先是保家卫国公民在履行的责任时,升华为一种榜样的力量,而当这个人成为一种象征,一个政体为一己之私如何漠视一个人的情感尊严,用爱用所谓的责任讲一个人变成一个机器,这让人想起莫言丰乳肥臀中的独臂铁娘子龙清平,一个为维护英雄形象而被压抑性情的残疾人。
●小时候看的,结局印象深刻
●与其在树枝上烂掉,不如在风中燃烧。 阿丽娅你为何忧郁?
●一部经典的老片
●看过
《狙击手》观后感(一):阿丽娅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那个女狙击手阿丽娅历史上存在过,她确实是死在大反攻的战斗中,哈萨克的阿克纠宾市还有阿丽娅纪念馆。
纪念馆里展出的图片主要是阿丽娅小学、中学时候和她的亲人的照片以及一些有关阿丽娅的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和雕塑,而且还有一些描写历史上哈萨克民族英雄的绘画作品。实物展品大都是二战期间的枪械和战场上拣拾的无名烈士的遗物,还有一些已经残缺的女战士的木质发卡,但没有看见一件真真属于阿丽娅的遗物。唯一的几件女狙击手曾经使用过的军衣、狙击步枪等装备遗物还是战后幸存下来的阿丽娅的女战友捐献的自己当时的用品。
电影里德军机枪手被铁链和机枪锁在一起,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柏林战役的国会大厦守卫战的德军机枪手就是用铁链和机枪锁在一起。当时所有国家死守的时候,都是将机枪手锁死在工事里面,不论是德军、苏军、国军还是共军都是这样的。
《狙击手》观后感(二):少数民族女英雄,可歌可泣。
已经到1943年,列宁格勒的保卫战已准备反攻,为什么还把一些年轻的姑娘送到前线,虽然她们是刚从军校毕业的狙击手,她们在前线,要比男人经受多得多的难以想象的艰险困苦。特别那哈萨克姑娘阿丽雅,是个多么善良的女孩。幼时,母亲被恶徒打死,自小在保育院长大,在她一再要求下,被派到距德军几百米的第一线作狙击手,战功出色,见到那个象大叔一样老战士死于德军枪下,悲痛欲绝,决心要把老战士的遗书寄去他家里,她很宽厚地为同伴说好话,她同姑娘们一样渴望爱情,那个她已心仪的年青军官给她写了信,她就珍藏在自己胸口;冲锋时,领导牺牲,她首先跃起,高呼“为了祖国”,带领战士们冲向德军。这是个多令人尊敬的女英雄啊。
看完影片,让人想起依莲娜.瓦恩佳演唱“神圣的战争”的场面:当她用她那特宽厚的嗓子开始唱时,底下的观众纷纷站起来,有的还泪流满面。是的,人们将永远记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无数英雄们。
《狙击手》观后感(三):《狙击手》:哈萨克女神枪手被战争毁灭的青春和生命
《狙击手》(Snaypery, or Снайперы, or Sharp Shooter,女狙击手,苏联,1985)
“与其在树枝上烂掉,不如在风中燃烧。”为纪念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女狙击手而拍摄的战争英雄传记经典。苏联导演波罗特贝克•萨姆什耶夫(Bolotbek Shamshiyev)代表作。苏联女英雄阿莉娅•摩尔达古洛娃(Aliya Moldagulova,1924-1944)传记。1943年至1944年的苏德战争前线,毕业于苏联红军中央女子狙击学校、身世孤苦的哈萨克姑娘的战争传奇与短暂人生:孤魂野鬼般的战地猎人生活,智慧、力量和意志的集中较量,在列宁格勒会战中英勇牺牲。才开花的姑娘,刚发芽的爱情,被战争毁灭的青春和生命……真实生动,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片尾苏联红军女狙击手群体的黑白照片展示亦颇令人印象深刻。A.捷米洛娃(Aiturgan Temirova)、M.雅科夫列娃(Marina Yakovleva)等主演。
【笑独行按:史载阿莉娅于1924年4月20日生于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斯克乡村,父为苏联政治犯,母早亡,身世孤苦,1943年毕业于苏联红军中央女子狙击学校,1944年1月14日在列宁格勒会战的一次近距离战斗中因带头冲锋而中弹,翌日牺牲,生前射杀了91名德军官兵。或有军事影迷网友评论该影片与《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2001)相比,气势虽略有不如,震撼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中文网络上少见完整的该影片档案。目前国内只能看到画质较差的国语配音电影版D5影碟,且只有国语对白和中文字幕。或有混同于苏联国内战争题材电影《第四十一》(Sorok Pervyy,1956)者,只因二影片同有“女狙击手”中文别名。IMDb该影片未见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