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民主》读后感摘抄

2020-11-15 01:43: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主》读后感摘抄

  《民主》是一本由(美)查尔斯·蒂利著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16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精选点评:

  ●味同嚼蜡><--2013summer // 2014上班学期学习民主化理论后,发现这本书就是Tilly炒冷饭。。

  ●蒂利认为民主是个动态过程,民主过程不稳定可能导致去民主化。他用历史视角案例实证方法佐证 民主化的三个过程是:信任网络融入公共政治、公共政治远离种类不平等、消除自治的权力

  ●翻译的不好,意外的译者竟然还是专业的,难以相信

  ●http://book.ifeng.com/psl/dzsp/200910/1027_3553_1406034.shtml

  ●强调了国家能力的重要性,配合《欧洲的抗争与民主》阅读。译的不好。

  ●翻译出现多处简直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比如把beauty queen译成美丽的王后什么的),虽然影响阅读但倒是能偶尔提振一下精神。梯利这本小书通篇在强调民主化的三个过程:把信任网络融入公共政治,把种类不平等(这个翻译奇怪极了)隔离出公共政治,消除自治的权力中心。事例的论述简洁有力,但没能通过对比说明如果缺乏这三个过程会怎么样,或者说这三个过程为什么是必要的。同时这三个过程也可以引出其他的问题:信任网络在进入公共政治后可能仍然与网络外部相隔离(美国选举中的NRA、乡村教会),种类不平等在民主体制中也可以被用来做政治动员(印度选举),这些是否会限制民主?偶尔出现论述不完整,比如第五章关于南非巫术问题的讨论似乎证明种类不平等的隔离带来新的不平等,不利于民主化的持续发展,但这在后面没有继续讨论。

  ●民主的外延;民主化与去民主化的表现形式,必要过程。

  ●.

  ●虽然是一本研究“民主”的作品,但是,其视野不仅仅是政治学的,更多的是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的。这对于关注西方民主的条件以及我国民主的可能性的读者来说,值得好好品读。

  ●一本研究民主化与去民主化的著作,我以为“民主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它总是不完善的且面临着被逆转(去民主化)的危险”这句话最为经典。

  《民主》读后感(一):Dilemma

  民主不是一幅静物图,民主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并且要时刻警惕去民主化的颠覆。

  如果把民主化看成在广泛性、平等、保护和相互制约这四个维度上向上的平均运动,去民主化则恰好相反。国家能力与民主的命运攸息相关,民主化要在任何政权内发展,变化必须出现在三个领域:信任网络与公共政治的融合、种类不平等与公共政治的隔离、公共政治领域中自治权力中心的被控制或消除,这既指明了民主化的方向,同时也是民主的具体体现。

  按照这种定义,民主是近两百年的新生事物,滥觞期阵痛、反复不止,虽然民主化是个渐变的、非线性的演变过程,但如果没有摧枯拉朽的开始,如何完成质的改变?独裁社会中这三个领域如何完成自我转变?公民在这三个领域内微弱的努力是否就能带来转机?理论让人困惑,现实让人绝望,而唯一让我等shitizen聊以自慰的,或许是某国尚且具有向民主转化的可能性(不管可能性有多少),而那些民主国家时刻需要担心的,则是向去民主化深渊的滑落。

  《民主》读后感(二):民主

  本书的题目应该是“民主进程“,蒂利自承本书是他相关研究的顶峰。

  本书应归于历史地研究民主进程的政治发展或现代化研究的范畴。而其基本的研究资料则是全球政治比较的成果。其基本的数据来自自由之家。

  民主三个问题:政体身份、生活质量、解释,本书解决第三个问题。

  作者设立了国家能力与民主的四象限图,以描绘各国民主、去民主化进程的变化。国家能力即执行政治决策的能力。或国家机关对现有的非国家资源 、活动和和人际关系的干预,改变哪些资源的现行分配状态,改变哪些活动、人际关系以及在分配中的关系的程度。p15

  民主即国家行为符合其公民所表达的要求的程度。p136 对各主要国家和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民主进程设立了四大标尺:广泛、平等、保护、协商。p13

  以美国-阿根廷、南非、俄罗斯-西班牙分别为例说明了信任网络(putnam,skocpol 民主两难与第四种破解),不平等,自治体的增减作为民主化的尺度。并指出强弱中等国家民主化的三种理想化道路p153。民主化包括国家行为和公民表达的要求之间的符合程度的提高。p137页列举了8种机制,并以中国为例说明了动员-压制-协商循环,

  委内瑞拉、爱尔兰被用于指出国家能力与民主之间的复杂关系。

  篇末作为结论回答了关于民主化的13个问题。p189

  古代民主的非规范性及其范式价值:夺权的真实过程和倾向性回顾。

  欧洲先行:相互依赖,民主革命带来的公民参与行政模式

  法国钟摆:国家能力增长扩大政治参与协调失控导致冲突对标尺敏感

  去民主化速度:权势者退出协商较容易

  民主化与去民主化不对称:统治精英反民主化,非统治精英和民众

  波浪:外部和背景社会过程,亚非拉,传播

  战后民主化浪潮:亚非独特背景,去殖民地化

  后社会主义国家差异:环境,能力资源,中心瓦解程度

  国家能力影响:协商压力,能源垄断,反对派团结

  政权互动:直接干预,间接影响

  资源和敏感性:中间人、直接控制,中国农业

  民主化条件:无必要条件,有必要过程

  《民主》读后感(三):民主化与去民主化——蒂利的民主过程说

  这是第一次阅读民主主题的学术专著,第一本是查尔斯•蒂利的《民主》。

  什么是民主?蒂利定义为:“当一个国家和它公民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广泛的、平等的、有保护的和相互制约的协商这些特点,我们就说其政权在这个程度是民主的。”[P12]蒂利认为国家—公民之间要形成一种互动机制,即国家 ,公民 。如何衡量“民主”,蒂利引用了自由之家的两个检测指标: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

  蒂利认为民主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总是不完善的并且永远面临被逆转(去民主化)的危险。这个过程既可能导致民主化,也可能导致去民主化。从历史角度看,去民主化的过程比民主化快得多。民主化的成果随时会因为军事政变、国内冲突、战争等因素而流产,而经历这些变量之后,民主又会慢慢恢复。民主化要在任何政权内发展变化必须出现在三个领域:信任网络融入公共政治、公共政治远离种类不平等和消除自治的权力中心。

  通过历史的视角,蒂利利用很多国家的案例(如非洲的南非、南美的委内瑞拉和阿根廷、欧洲的爱尔兰、西班牙、俄罗斯、亚洲的哈萨克斯坦、中国等等)来解释这一民主过程模式。就中国而言,蒂利认为“随着中国从土地—强制的不平等制度转向日益增长的控制机器、金融资本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不平等,它正在经历广泛的农村冲突。”[P112]但蒂利对中国的民主化也是肯定的:“这种冲突的积累为以前并不存在的民主化创造了机会。当越来越多的仁寿模式的循环出现在中国时,这个政权就离广泛的、平等的、有保护的、相互制约的公民——国家协商——民主越来越近了。”民主化三个过程的目的,归为一点就是国家—公民二元的终极接近。

  在民主化与去民主化之外,蒂利认为还有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国家能力。他构建了国家能力——民主模型。对于不同国家能力的国家,蒂利认为其民主化路径不一样。强国家容易民主化,但

  蒂利为什么会讨论民主化与去民主化呢?我认为民主过程说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民主困境的现实,即民主不稳定。其实这和亨廷顿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之说相得益彰,亨氏认为当今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给其国家带来稳定,现代化不等于现代性。

  《民主》读后感(四):简要说说

  正如这本书真正的名字叫《民主、民主化、去民主化及其相互依赖关系》,整本书一直在国家层面上论述引起民主化和去民主化的总进程。正如蒂利自己在书中所指出的,“本书的中心论点”是1.信任网络的融入、把公共政治和种类不平等隔离以及减少自治的权利中心,以上三点结合起来导致了民主化;2.这些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全部发生逆转,就会使政权去民主化。蒂利不惜篇幅的用三大章节来论述导致民主化的三个方面,通常的做法都是从历史中去寻找一个国家的民主化或去民主化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并加以比较和分析。

  蒂利在分析和比较国家政权的民主问题时基本上采用美国的民主监测组织——自由之家的对公民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的评判标准来最终评价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以至于在第一章解释什么是民主的时候蒂利就把自由之家的标准列了出来。同时他热衷于用他自己的所创造的“四象限”来区别一个政权公共政治特征——以民主为横坐标,国家能力为纵坐标以此区分出“高能力不民主国家(哈萨克斯坦、伊朗)”、“低能力不民主国家(索马里、刚果)”、“高能力民主国家(挪威、日本)”和“高能力不民主国家(牙买加、比利时)”并在坐标中用时间曲线来表现一个国家政权的历史变化特点。我个人比较欣赏这个坐标,不在于表现政权动态的简洁明了,而在于“民主”和“国家能力”这两个维度共同联系组合的结果。之前大脑里没有将民主和国家能力相联系的概念,甚至愚蠢的认为它们是相违背的,要民主便不能要过强的国家能力。看来我是将“国家能力”和“国家控制”或更直接的说是“暴政、独裁”混淆了。国家能力是指“国家机关对现有的非国家资源、活动和人际关系的干预,改变那些资源的现行分配状态,改变那些活动、人际关系以及在分配中的关系的程度”,这是蒂利给的定义,更简单的理解便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决策的能力”。强大的政权会使民主决策得到监督并将其付诸实现,更重要的是保护公民的各种权利以及公民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制约(但过强的国家能力有可能会压垮这种相互制约)。

  说到公民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也可以说是蒂利研究的中心问题或者说是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他看来“民主就是国家和公民之间的某些关系,而民主化和去民主化就是这些关系上的变化”,并且他把国家和公民之间的一系列关系称之为“政体”,“其民主化和去民主化的解释就集中在国家和公民的斗争上面”。由此出发,他认为判断民主的程度便是去评价国家行为和公民所表达的要求的一致程度,这包括四个方面:“公民表达的要求得到满足的范围有多广?不同的公民群体感受到的其要求转化为国家行为是否平等?那些要求表达本身在什么程度上受到国家的保护?这个转化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有双方的参与?”一句话总结便是国家和公民之间具有“广泛性、平等、保护和相互制约的协商”。由此蒂利又得出结论:一个政权的净运动如果朝着这四个维度发展,就是民主化,相反,就是去民主化。稍加仔细的读者都会发现其实这四个维度和他所提的三大方面是相对应的,亦或说是重复的,他不过是在同意反复罢了。

  在总体上蒂利的分析或许能归入实证主义的范畴,脱离了比较抽象和宽广的政治哲学,从具体的国家历史中去寻找支撑的数据和事实,详细却也烦琐。加上翻译的稍许艰涩,注定大部分读者只能选择通读而很少能精读细读。蒂利的分析或许能作为读者对民主话题的另一个角度的思考点,却不能解决大众对民主的疑惑和认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