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中的“国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村落中的“国家”》是一本由李书磊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村落中的“国家”》精选点评:
●语言平实流畅。最打动我的几个点:课文情节、字词、非语文知识、不同的课文运用是小学语文课的4要素,却毫无文学审美的位置;乡村教育是城市教育的移植,仔细回想,我才意识到小学时候我按课本题目酝酿作文时,脑海想象的场景都是小区楼房、公交车等城市要素,去模拟想象我对这些城市要素的体验来完成作文要求,却毫无乡村要素的位置。幼儿园老师讲正课时候让学生们将手背在后的要求,现在想来真是一个对天真人性的严酷规训。
●读来真实亲切,从小也就是这样上学的。其中城镇和乡村的对比考虑很耐人寻味。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平白多描述可知社会运行状况。在图书馆偶尔发出笑声。
●往事不堪回首 smile
●非常琐细的调查,亮点在于关于“文语”“口语”系统的诠释比较、乡村与城市教育理念、方式与功能的批判分析以及“国家”在教育系统中的体现,结构稍欠合理,缺少理论性的收束。
●新任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据说这就是今上的高参,怪不得会有=带鱼这么呵呵的事情
●一本非常薄的小书,引用率很高。这本书可以用来反思前几年大力推行的农村撤点并校政策。。。不过尤其记得之前教育社会学的课上,任课老师说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其实是书名。。。
●农村的出路并非去农化和向农化这么简单啊,一直都处在现代化边缘被遗忘的角落里,又怎么会有出口。
●90年代的情况与现在 几乎一样
《村落中的“国家”》读后感(一):村落中的国家,阅读随感
去年12月的时候读完的一本书,读完已经近一个季度了,看书的不细致+记忆力的不强=我现在脑袋里面记不清读过什么了。
记得那是中国乡村的一所学校,讲了一群有代表性的老师,以及老师的家庭条件和自身背景。书的最后引发出的结论或思考以及问题已经记不清了。
有必要重读,对自己的反省就是读书的问题,不思考地读书,导致自己脑袋糊涂,不能发生思想的碰撞,习惯于接受性的故事阅读。我想如果这样,就算自己读再多的书也没有。量和质的关系,量更容易,避重就轻吧,入门者先低要求吧。。
《村落中的“国家”》读后感(二):学校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用了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乡村中的学校进行了一番审视,提出了一系列不合理之处。最后提出的问题就是:乡村学校该怎么样改革,最有利于农村的现代化?
我觉得,光凭教育的努力,似乎不能实现的现代化。还是经济的力量对于乡村的现代化的影响更大。有实际生活为证。
教育对于一个地区的人的作用,应该体现在教育使人的需求扩大,使人的组织性提高。比如,一群豆瓣上的书友,来到了一片荒野中,他们做的与一群纯正农民会做的有何不同呢?
他们一定都会想方法种地钓鱼地谋生,当谋生相对容易的时候,豆友们会想到跳舞唱歌,或者从事商业,或者搞创造发明,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在组织上会出现种种阴谋诡计。
而农民们可能依然是传统社会这样的。干活,有空时玩,乐趣在于婚丧嫁娶。可能学习一些先进的东西,可能不学。发展会迟缓一些。
生活的现代化,不一定意味着生活的幸福。如今的城市生与乡村生活都不一定意味着幸福。
所以这里要问的一个问题是:现代化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现代化是为了与别国进行竞争,那么移植现代化也没什么不好,只要经济能产生人们的闲暇时间,就可以移植现代化。
如果现代化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存质量,那么移植现化化就太生硬了,只有从内部演变过来的才好。
我想作者的意思是第二种吧,即现代化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存质量。
《村落中的“国家”》读后感(三):村落中的“国家”与乡村中的“中国”
在嘉兴调研三周,闲来无聊时,读书是一大乐趣,也是杀时间的有效途径。无奈带来的八本书已经读完,只好借来北大社会学系师弟的书来读。于是恰好有一本《村落中的“国家”》,页数不多,篇幅不大,200来页,对我来说实在合适。
只看“村落中的‘国家’”这个标题,明显是一种宏大的叙事方式和双重视野的观察,或许不明所云。副标题才是“点睛”——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的确,这本书就是介绍乡村学校的专著,作者重点选取了两所学校——丰宁希望小学(第1-5章)和夫子洞希望小学(第6章),当然有部分关于高中的论述。着力点还是丰宁希望小学,只在最后一章介绍了夫子洞希望小学,可能也是比较研究的视野。
这本书中关注的年代距今已有20年左右了,或许俗套但毫不夸张的说法,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城乡差距的鸿沟进一步拉大,但乡村也经济了巨大的嬗变,这是积极维度的,主要是因为一种经济上的富足,虽然生态破坏显而易见。本书的观察并未随着时光变迁而有所褪色,反而愈加真诚可贵,不仅在于完成了乡村学校与农村教育的一种文字上的纪实,还在于这种观察与记录所引发的启示意义——刻板印象的纠偏和民族志式田野调查的“实在”。
客观、真实、朴素是这本书的真实底色,也许还不一定全面,但这本书的记录是宝贵的,其中一点或许就是,在我从嘉兴回北京的高铁上,一路从南向北,沿途乡村的面貌差异,在我读完这本书后,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不仅仅限于教育,也不只是乡村,而是整个中国——村落中的“国家”和乡村中的“中国”。
《村落中的“国家”》读后感(四):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教育
老段在课上推荐了这本书,下课之后就去图书馆借来,这是本人类学民族志的书,是我喜欢的类型。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我自己有很强的代入感。读完第一章,就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我开始反思自己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时间所接受的教育,对比丰宁县的教育,其实在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我的小学、初中甚至高中,最害怕的就是语文,特别是语文作文,一直是我最害怕的东西,因为每次我写的东西都不能很好地符合老师的要求,抓不住所谓的”点“。那个点,就是意识形态的象征,就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操控和灌输,让他们从小就建立起度整个制度的信仰和崇拜。
站这个时间点,回头看看自己之前的教育模式,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感觉。的确,纵观全国,不止一个地方是这样,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接受的理由。真的是毛骨悚然,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监狱之中,一种没有缝隙的监控和压迫之下。当作者将一个小学老师上课的内容完完全全记录下来呈现在书面上的时候,我们就会很明显地发现这其中的操控和引导,试图对孩子们的价值观进行塑造。
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作者的民族志调查,我觉得是我目前读过的人类学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从一个极其微观的角度对一个乡村的教育、教师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描写和记录,还原了真实。就像老师说的,真正的民族志研究持续的时间至少要一年,少于一年的仅仅算是田野调查。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个小小的村落中找到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通过各种形式话语和表征,甚至是学校的布置。
比如第一章提到的”相比之下,丰宁小学倒比乡政府更想一个政府。校牌仿县级机关制式以满汉文并写,颇成系统。进校门是宽广的操场。学校的楼前红砖铺地,有少先队员擎举着星星火炬的雕塑。楼前还整整齐齐地砌着花坛,栽种着盛开的十样锦,这是普及“花园式学校”结果。当然也有菜地与厕所,但却设在楼背后的后院里。厕所分割成四部分:男生、女生、男教工、女教工,有别且有序。我看男生与男教工厕所里打扫得很干净一丝不苟,没有蛆。操场上的队列,按时响起的铃声,都使人有一种军事化的组织干。围墙内几乎贴的不留缝隙的各种标语,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闯入你的世界,而血统们震耳齐声的朗读,更使这种话语生出声色。“
这一段特别生动,描述的就是我们那个年代学校的”标配“,这是工厂的特点,而我们就是工厂的产品。
看完这本书,很心痛。也许为了更好的下一代,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摆脱这种教育模式,或者去国外。我感受到了这样做的迫切性。
《村落中的“国家”》读后感(五):是教育还是权力机器
第一章中对于丰宁县小学的描写让我认识到中国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播文化的教育机构,它竟然还是一个多功能的国家机构。从新式学校的历史发展来看,我国的新式学堂与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这也导致了新式学校教育带上了鲜明的国家形态意识的色彩;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认为乡村偏僻的地理位置减少了当地居民获得丰富信息的机会,使得他们更多地接触并接受易于传播到乡村的带有国家意志色彩的主流文化。这样的意识形态遇到僵化了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方式,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抽象模糊而又有些可笑的有关国家的观念——例如:当美术家的原因是为了为国家做贡献。他们并不一定意识到了为什么要为国家做贡献,但这种思维与口头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了学生被灌输的一种公式化的东西。但这种盲目的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追随并不能帮助受教育者真正地获得思想上的发展。 良好的教育是能够帮助受教育者获得有价值的思维方法的,但书中所提到的乡村教育非但没有解放受教育者的思维,反而以被强化了的意识形态和牵强的逻辑去捆绑学生的思想。李书磊提到:师生们都习惯于以仰视的态度来对待课本,而绝不会以审视与批评的眼光。这种唯权威论在教育过程中会不断削弱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如果所有人没有意识去质疑,那么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真理,但真理永远不应该是权威的附属品。没有了批判意识的教育只有灌输,是一种填鸭式的死教育,如一潭死水,不可能存在发展。进言之,大批从此盲从权威的教育体制中走出的学生将这种“只接受不质疑”的行为带入社会,其后果不言而喻。 在教师的物质待遇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要求乡村教师群体一味奉献显然是苛刻的。教师只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社会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应该被道德捆绑,做到丁光东所说的:“我们也同中央保持一致,搞‘三讲’,讲政治、讲奉献”。从书中也可以看到,这些乡村教师之所以成为乡村教师,多是为生活所迫。村小的教师分为“土派”和半吊子的“洋派”,资质平平。最“厉害”的赵银瑞老师,上课的逻辑也是显得牵强荒唐。所以说,没有良好的物质保障,也就无法保证优质的乡村学校师资。 当学生受困于偏远的乡村,他们自然只能依赖于学校有限的资源去构筑知识观,这时候教师和教育内容这两个构成教育的必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没有足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好老师进入乡村学校,教学内容也是脱离农村实际的应试化内容,学生也就只能“学而不成”——例如失败的文语口头话、只会背书不会自己回答等。就像作者所说:“学校作为一种生产人才的工厂,教师就是工人,没有好的且处于良好状态的教师,就没有学校的一切,不能培养且善待好教师,即使将教师改成人民大会堂也无济于事。” 此外,乡村教育的内容与城市学校教育内容一致,是围绕城市的孩子设计的,而乡村的孩子根本无法接触到与教材、考试相关的多元化的存在与城市中的内容。丰宁县小学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为标准化应试服务的,而这样知识又是与乡村现实生活脱节的。如果这些孩子通过应试教育体制成功考入大学,则丰宁县的教育确实起到了帮助他们进入高等学府的重要作用;但如果他们不幸落榜回到农村,但他们所受的教育并不是为乡村生活做准备的。这时候我们可以说:应试化、脱离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就成为了一种浪费,或者说低效率的投入。从此层面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我国教育的不平等性:仅教育制度就体现了资源向城市明显倾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