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零点地带》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零点地带》的影评大全

2020-11-15 06:17: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零点地带》的影评大全

  《零点地带》是一部由Gillo Pontecorvo执导,苏珊·斯塔丝伯格 / 洛朗·特兹弗 / 埃玛妞·丽娃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零点地带》精选点评:

  ●视角蛮独特的,好少有以纳粹走狗为题材的电影. 不过女主角也太漂亮了, 长得就是第二个赫本!!!

  ●为什么《阿尔及尔之战》成了经典,这部却少有人提及呢?我觉得和阿尔及尔一样吸引人啊!!!

  ●女主角的经历刻画十分有说服力但也相应而来的使人感觉其面目可憎,强行插入的爱情戏很让人摸不着头脑,除了脸完全找不到男主喜欢女主的原因,大概男主就是个颜狗吧。另外翻译人员制作的时候肯定没做功课,卡波本身也是犯人,离盖世太保差远了啊,集中营里纳粹的旗下走狗而已,也就比犹太特遣队地位好那么一点,但卡波的可恨程度说不定还更高一点呢

  ●一部视角独特的关于二战关于集中营的电影。说它独特,不仅因为它将镜头对准了纳碎集中营的女性,更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非纳碎却由于某些原因担任狱卒这一角色的傀儡女性。这种身份的转换与内心的冲突再加入爱情的段落,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另外,本片的摄影与音乐都是上上之作。

  ●最后那一吼多绝望

  ●补一个索利那斯跟彭泰科沃早期合作影片。14岁法国犹太少女在好心医生帮助下顶替为刑事犯编入劳动营,一开始驱使她溜出儿童营房的求生欲日渐发芽,靠卖身SS跻身管理层,是濒临淘汰而亡还是踩着难友探头而生,这样换来的命,她最后自己都产生了怀疑。前半一系列求生的历险曲折紧张,心理转变合理,群演排场浩大,南斯拉夫与意大利协作摄影水平高,都坏在后来Laurent演的苏军俘虏跟女主的恋爱线之生硬,这边全配意语但实际上一个法国少女跟俄国兵靠啥语言互诉衷肠啦还要共商大计,整个就站不住脚嘛。方法派小公主苏珊从幼齿面孔到心情转变演得还是蛮好的。

  ●从吃土豆开始崩,到了后面都不知道导演想干嘛。

  ●以一个集中营中的女kapo为主角的电影,角色的性格演变很复杂,为了生存她不惜投靠囚禁自己的纳粹,为了爱情她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或许也不是因为爱情吧,因为在赴死之前她已经顿悟,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们也没有理由再活下去了。PS原来逃离索比堡最后的桥段原型在这里

  ●前半段奇佳

  ●三星半。战争毁了我们,战争其实毁掉的是所有人,无论是战俘、叛国者还是侵略者。故事跟着伊迪丝跟的有点太紧,感觉有些格局太小。

  《零点地带》影评(一):“集中营”电影,必须欧洲拍!

  本片最让人激赏的,就是极其细致描绘了少女尼克尔怎么从一个天真少女蜕变为一个在集中营中欺压同胞难友的“Kapò”。其实,她为虎作伥的惟一理由,只是能够在这个活生生“人间地狱”中生存下去!(最后,却以献出自己生命的代价,完成了自我救赎)。

  与好莱坞的“集中营”电影相比(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欧洲的此类电影实在是赤裸裸的恐怖与绝望,简直是让人无法直面了。(人们被扒光衣服肆意驱赶,凌辱,杀害,饿死道旁也却无人收尸……),没有办法,谁叫美国人只是被动在他国的国土上参战,而人家欧洲各国可是受尽苦难的二次大战主战场啊!

  影片甚至向它的观众们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为了绝大多数的受难者,牺牲一个年轻少女的生命是正确的吗?

  和绝大多数的西方文化人一样,本片的导演只负责提问题,并没有做试图解题的无用功。

  不像本国的绝大多数的电影人,总是异常急切地想要在自己的作品中担起“道德裁判人”的重责。

  《零点地带》影评(二):可以看做是伦理片

  一部德国集中营里的犹太五毛的转变史。

  无论这个德国犹太小姑娘(居然是意大利人拍的,一直感觉是意大利的故事,但影片里的台词,应该是德国境内的犹太人的故事)。还是俄国战俘,德国军人,集中营里的囚徒。其实我感觉更多是对人类伦理道德的考量。

  比如那个著名的,是不是可以牺牲一个人来换取更多人的生命。那么,谁该去牺牲呢,如果这个犹太小姑娘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哄骗去的呢?

  对于集中营里的俄国战俘头目来说,牺牲一个人换取更多人的生存是值得的的。但对那个和犹太女孩谈恋爱的俄国战俘来说,那个女孩是最珍贵的。所以,他选择了告诉她事实(去拉下电源是自杀行为)。也可以看出人对别人生命的不同态度,在河蟹国家,所谓的牺牲个体为集体,似乎是天经地义合理的。问题是,每个个体,也都是最珍贵的。要去牺牲谁呢?

  和一艘漂流救生艇上,大家决定杀死其中一个吃掉他换取别人的生存有什么区别呢?

  纳粹和集中营的囚犯,是谁害死了犹太女孩?

  如果忍辱负重的苟且偷生,也行这个犹太女孩可以存活下去。而她之前的所作所为,比如当了里面的看守。不都是为了一个信念,活下去吗?

  这让人想起一个命题,生存权大于人权,也行应该加个问号。

  可以说,纳粹和俄国战俘,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牺牲了别的个体,比如那个犹太女孩。

  这样的伦理话题是沉重的。虽说意大利人的影片只能表现黑手党的阴谋和谈情说爱呢。

  《零点地带》影评(三):活着的必要条件

  有一个译名是《盖世太保》,我找到的字幕也把片中的Kapò都译为“盖世太保”,觉得不太妥当。盖世太保Gestapo是德语中的“国家秘密警察”,指纳粹德国与其占领下欧洲的官方秘密警察组织。Kapò在中文里似乎没有对应的译名,特指纳粹集中营中由党卫军指派的监管其他犯人的犯人。

  这是比较简单的解释,不特别严谨,但显然“盖世太保”与Kapò绝不能混为一谈。至于怎么翻译,确实很难说。音译成“卡波”吧,得加一堆注释,因为远离欧洲战场的中国对此并无多少概念。虽然如此,我们记忆中有概念类似的“汉奸”“叛徒”等,足以令我们产生一个大致的印象。

  电影说的是叛徒,却不是为了简单地表达对叛徒的不齿和愤怒。《辛德勒名单》《钢琴师》里,我们看到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堆尸如山。我们为这残酷的杀戮而惊心。在严酷的环境下,首先是要活着,可人终究不是只要活着就好。Kapò用背叛换来优越的待遇,在战时可以不受屈辱地活着。战争结束之后呢?叛徒是没有可归之处的,哪里都不再是故乡,也不再有亲人。

  Kapò自己选择了这条道路,却很难说“这怪不了谁”。凭什么不怪这该死的战争碾碎了人的尊严!那位对伊迪丝友善的狱友,教她不能活成动物,教她不能失了尊严。她为伊迪丝出卖身体难过,为她偷自己的土豆失望痛心。可当自己的分配被减半,饥饿迫使她也成了偷人食物的贼。已经成了Kapò的伊迪丝带着嘲讽提醒她,你说人不能活成动物,你说要有尊严……于是她扑向电网,选择了死。

  活着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或者说,怎样才能算是真正活着?伊迪丝来到集中营时只有14岁,经历了父母双亡,被迫隐姓埋名,那时的她必然是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了。首先是活着,为活着而活,能呼吸,不挨冻,不挨饿,不会在检查中被划入进毒气室的那一批。这一切得来并不那么难,抛下没用的尊严就行了。德国快战败了,不顾一切的绝望离她远了,从战争这一非理性的状态里渐渐剥离出来——原来此刻的自己才是真正一无所有。

  导演只为伊迪丝准备了两条路:或者一生作为叛徒活着,或者完成救赎死去。前往配电室的路上,伊迪丝遇到了有些同病相怜的德国军官,她说我们已经没有活着的意义,战争已把我们毁了。她不是为了让爱着的人活而去死,她是为自己没有活的理由而去死。

  赴死时,伊迪丝16岁。梳着整齐的发型,穿着帅气的制服,美丽的大眼睛可以轻易征服任何一个男人的心。可她已经找不到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战争最可怕的不是剥夺生命。它剥夺人的尊严,让人们像动物一样去死;它摧毁人的底线,让人们像动物一样活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