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读后感锦集
《宏观经济学》是一本由巴罗著作,Truth & Wisdom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4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宏观经济学》精选点评:
●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室友的,怎么跑我手里了?不给他了,反正他也不用了。
●巴罗的这本销路不怎么样的书对我这样的高年级本科生太过于简单了,老师上课其实也不怎么用。感觉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就该大学前的暑假自己看看曼昆之类的原理,然后入门宏观用曼昆或者布兰查德的那本,初级用这本,然后高年级本科生就该结合不同领域的那几本经典学习了…
●神奇的巴罗,用新古典主义的斯勒茨基效应和跨期选择方程,推导出宏经三大模型:增长模型,均衡模型和波动模型。是宏观教材中,对居民的行为描述的最到位的,全书就是宏观的微观基础!不同于需要islm和adas模型的需求分析,巴罗更注重供给分析。增长理论赛高。与曼昆的教材互为瑜亮,各擅胜场。
●晦涩
●这本书直接抛弃了凯恩斯那一套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试图从微观的古典角度重新审视宏观经济的运行。可作为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参考书籍补充阅读,窥一窥其他学派分析经济问题的不同出发点和方法论。
●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很有意思,相当于把曼昆版《宏观经济学》最后一大章扩写成一本书。所有理论全部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重新构建。
●最爱巴罗
●可读性远远比不上曼昆的啊,货币与价格那一篇真的是看得danteng
●从微观基础讲宏观经济学,介绍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如果让我选一本主流经济学的中级宏观教材,一定选这本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一):仅为作者的态度
刚翻宏观那会儿,很为曼昆的英文着迷,因为有激情。才几天就厌倦了,是因为他实在是花哨多于踏实,尤其较之巴罗而言。
两本书的相对重点不同。较之曼昆的新凯恩斯主义,巴罗的理性预期是更加倾向于未来的。但是你感觉到是一回事,能用严密的逻辑与推理证明又是一回事,这也许是中国人的随宜态度与逻辑和严密的不同吧。
我会用功地为他写一篇更好的书评的。
这本翻译非常糟糕,真教人不开心,明显译者不用心。
原毅军译巴罗《宏观经济学》就好多了。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二):告别IS-LM
读完大半,说几点感想。
第一,国外的教材真是很平易,很注重前因后果,讲得很通透,不像国内的,即使是备受推崇的基础教材,也难免有断章的感觉。这本书用的数学既简单又简明。有一定的微观基础自学完全没障碍。
第二,这本书更准确讲在用几百页的篇幅,由俭入繁地构建一个全新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然后用数据验证这个框架的正确性。彻底跳出IS-LM给本科学生在宏观经济方面意识上的桎梏。
第三,作为新古典的代表,巴罗难免不被拿来和新凯恩斯的代表曼昆做比较。也研读过Mankiw的宏观经济学,精华在于其目录,凯恩斯主义教材的框架基本无出其右,笔法也很优美,内容包含大量的实例,很生动,翻译的也不错。而巴罗的这本书,就是围绕构建市场出清的模型入手,数据+说明,没那么多例子,显得很严谨紧凑。但是感觉框架没有老的5版好,难度似乎也降低一个层次。
手头还有一本威廉森的宏观,又是一本新古典的经典,打算二者补充的看下,也给大家推荐下。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三):这本书看起来和Mankiw之类差距很大,实则不然
arro的书反复强调“市场出清”,容易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只有他的approach是市场出清,而其他人的approach就不是市场出清。这种印象是错误的。IS-LM、AS-AD及其各种变体,没有一个不是“市场出清”的。市场出清这一点并非Barro与其他教科书的本质区别。
除了市场出清,Barro还强调了另一点,“微观基础”,即经济理论必须建立在微观个体最优决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基于任意的统计观察,否则会导致卢卡斯批判(Barro书中没有提“卢卡斯批判”这个词,但实际上说到了这一层意思)。作为Barro的理论的“对立面”,IS-LM、AS-AD等凯恩斯主义理论似乎是缺乏“微观基础”的,对此我有几点评价。
第一,IS-LM主要的缺点无非是那个(总体)消费函数C=A+b*Y是随便给定的(“ad hoc”),而不是经由个体决策推出。Barro强调消费者的跨期决策,平滑消费(其实这种说法并不严格,要是收入是random walk,消费者并无平滑消费的动机;如果效用函数是GHH,无论收入服从怎样的随机过程,消费者都不会care平滑消费),当然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解消费、储蓄、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出发点。但除开消费函数,Barro和AS-AD对宏观经济其他部分的假设并无本质区别,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市场的出清,通通都是有“微观基础”的。即使是价格粘性这个东西,一样是有微观基础的,不能调整价格并不意味着市场就不能出清。市场不出清那是计划经济。
第二,但这种微观层面的“自洽”(i.e. 是某个最优化问题的解)并不意味着Barro书中的消费函数就一定比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更接近数据。理论漂亮并不一定就符合现实(Barro书里面的实证部分写得并不好,他本人也不是消费理论实证的权威)。为什么叫“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而不叫"permanent income THEORY?因为弗里德曼提出这个想法时并无微观消费数据可供检验,所以只是假说。70年代末开始人们对PIH做了各种各样的统计检验,结果各异。PIH是否(大体)成立,在学界迄今没有取得共识。消费理论多了去了,效用函数改得天花乱坠,什么habit formation还分inner habit和outer habit,什么GHH(主要是针对劳动力供给),太多了,没有哪一个能特别吻合数据的。Neo-Keynesian简单的消费函数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
第三,作为新凯恩斯的旗手,Mankiw等人已经把Barro这一套的消费者决策问题与粘性价格之类的摩擦揉合在了一起,搞出了具有扎实“微观基础”,又与Samuelson等人过去的理论类似的AS-AD模型。换句话说,不依靠Keynesian Cross,不依靠IS-LM,用Barro的框架,也能推出向下倾斜的AD曲线;不依靠Philips Curve的经验证据,也可以从厂商面临黏性工资里推出向上倾斜的AS曲线,拿“缺乏微观基础”来批评新凯恩斯,已经没有意义。Mankiw在教材里不把这些背后的逻辑都写出来,只是画几条线,是为了围绕“宏观经济如何波动”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讲解,而尽量压缩背后复杂的技术细节(微观基础)。如果读者追求学理上的“自洽”,有Barro的微观基础固然很好,但如果不关心宏观变量背后的微观细节,Mankiw的书来得更清晰。
第四,对价格粘性的强调或忽略,自然决定了Barro强调的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给面的波动——生产效率的冲击导致劳动力供给的改变,而Mankiw强调需求面的波动。但Barro的模型(实际上就是RBC)与Mankiw的模型(新凯恩斯AS-AD)最根本的差异并不在于哪一派理论更有微观基础、在逻辑上更自洽,而在于哪个能更好的拟合数据。从这个原因上说,两方的思路是非常非常接近的,他们的分歧比教材中声称的要小得多。
第五,关于理性预期,两本书都提到过。当然Barro写得比较直白,在消费者的决策问题里面自然就融入了理性预期,Mankiw的书主要强调的是通胀预期,而且还明确比较了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的区别。
总的来说,Barro与Mankiw只是在侧重点上稍有不同而已。由于用了一种不太一样的分析框架,本书毫无疑问是对Mankiw等教材的有益补充。该分析框架在高级教程里广泛应用,所以本书也适合作为进阶学习的过渡材料。但不能因此就摒弃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主的常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