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读后感摘抄

2020-11-17 01:4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读后感摘抄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是一本由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7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精选点评:

  ●关注阿伦特思想的现世意义。耶鲁出的这套Why X Matters,创意真的很不错!

  ●没有哪一位杰出的人像阿伦特这样打动我。

  ●关于阿伦特的入门读物

  ●觉得翻译不是很好,也不是看得很懂,不过很有启发性

  ●第一本关于阿伦特的书,最后一章看得还好···平庸的恶······

  ●阿伦特思想及主要作品解读

  ●读下来觉得,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人无法依靠自我的准则与命令,也不祈诸于神。而是在行动的时候意识到行动会成为历史并向他人讲故事般的诉说,能够被毫无遮蔽的记忆的,即为善。不是以个人的良知与道德作为判断的基础,而是主体间的相互交叠的反思。

  ●一言以蔽之:作者骗稿费

  ●基本就是阿伦特思想的简单阐释,用阿伦特的思想和创造来解析布什政府的政策,有点研究价值。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读后感(一):为什么重要

  阿伦特的学生献给自己老师的书

  用序作者的话说有些过份评价

  其实也未尝不可

  并且阿伦特有跟自己老师的传奇恋情

  而且这个恋情故事被现代的人们排成了话剧

  海德格尔,一个传奇的老师和哲学家

  阿伦特,一个传奇的女政治哲学家

  此女的重要性在于她提出的关于未来民主的思想

  暗合了欧盟组织的精神表象

  没人可以判断未来的民主和社会组织是不是这样一个方向

  身为犹太人

  受伤于二战,并通过对二战中的"敌人"的分析

  渐渐推理出人的思想意志及行动等一系列的联系

  难则难矣

  易则易矣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读后感(二):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难度。无非是阐释一下她的几个思想概念,而后寻找出它们的现实意义。她提出的几个关键概念,象极权主义、平庸的恶,现在依旧被广泛使用,广泛到已经接近滥用的程度。但这种回答方式对阿伦特而言,或许并不合适,因为阿伦特对概念有很强的警惕性。概念总是对某些事物的打包式阐述,这固然有利于我们使用和交流,但同样也带来危险:使我们脱离现实,而在所谓理性的层面上自以为是地转圈。更何况概念既然是打包,就免不了别人在这包里夹带私货,有意无意地对概念进行误用或歪曲。进一步看,真理的体系基本是以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阿伦特对真理向来不那么待见。在她认为,意见的重要性远超过真理——假设有真理存在的话。因此,要认识她的重要性,关键不在于多么深刻的理解她提出的几个新概念,端在于了解她的意见。

  天不假年,阿伦特死得早了些,再活个几年,应当就可以将她最重要的意见——关于人类判断力的意见整理出版了。她对人类的三种能力——思考、意志、判断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探讨,但对判断部分的探讨还未及出书就过世了。伊丽莎白。扬。布鲁尔作为她的关门弟子,在撰写了她的传记之后,又出了这本《阿伦特为什么重要》,算是不负师恩。这本书的好处不在于仔细阐释了阿伦特在几本重要著作里提出的重要概念和思想,也不在于用这些概念和思想对现实问题进行剖析,而在于勾串出阿伦特的整个思想脉络。甚至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阿伦特本身就是一个思想脉络异乎寻常的清楚的作者。最重要的是,布鲁尔根据阿伦特留下的一些讲稿资料,让人信服地说明了阿伦特关于判断的意见。

  关于判断的意见是阿伦特思想脉络中的最重要的环节。缺了这个环节,就几乎缺了起点与终点。阿伦特被纳粹所震惊,开始了对极权主义的研究。她的结论是,极权主义抹杀了所有的公共生活,抹杀了所有的自我。在她看来,极权主义就象某个一旦开动后就不肯停止的搅拌机,所有东西都被搅成一团。在极权主义之下的个人,成为某种封闭的东西,某种暂停运转的东西。他们只能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就像一个只能接受输液的植物人。阿伦特在报道以色列对纳粹分子埃希曼的审判时,发现这个罪大恶极的人并不是某种彻底邪恶的化身,而只是一个无法判断,无法反思的平庸的官僚。缺乏了个人的判断,导致他可以轻易地规避整个道德体系。为了建立一个防范底线,就必须对人类判断进行深入的讨论。

  阿伦特强调的公共生活,是建立在个性自我的基础上的。缺乏自我,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也就无所谓什么公共生活。但对自我的界定,阿伦特的想法和一般的很不一样。基本上,她不承认某个实体性的现成的自我,她认为自我总是在交流中存在和变化。并不是先有许多个自我,而后这些自我进行交流并形成公共生活。毋宁说,缺乏交流和公共生活,就根本没有什么自我,而判断正是交流的最重要一环,是打通自我与他人的渠道。交流并不总是接触、交谈之类。交流更存在于自省。因为在自我交流中,我们就不得不同时面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假设只有一个看法、一个意见的话,那就没有交流的必要了。而缺乏判断,交流也不成其为交流,只是一个诸多意见的陈列架。判断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对诸多意见的拣选、衡量、融合。

  这个看法看似不新鲜。我们的孔子也强调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但这种自省与判断,是有一个预设的标准存在的,引文中的“忠、信”即是。阿伦特不信这个。因为判断力一旦奠基于既定的道德准则之上,就随时具有颠覆的危险。例如那个平庸的恶者,在丧失交流之后即可回避整个道德体系。自省也无法诉诸于所谓的人性,因为人性从来就是个众说纷纭无法底定的东西。而判断既然是拣选、衡量、融合,结果就总是某种妥协。妥协是对一切原教旨主义的拒绝,是对一切金科玉律的怀疑。妥协为交流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的基础。在判断之下,任何绝对真理,都只能以某种意见的身份出现,种种恶行,因而无法再以正义或真理之名大行其道。

  布鲁尔大有乃师之风,文字简洁、思路明晰——真正重要思想总是简单明晰的——仔细读她的这本《阿伦特为什么重要》,可以让我们更加方便的与阿伦特有了交流的可能。当然,必须谨记,她们只提供意见,并未设定真理。我们面对的并非教科书与试卷,批改成绩的,只是自己。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读后感(三):阿伦特对谁重要?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的作者是伊丽莎白•扬—布鲁尔,她是阿伦特晚年的入室弟子。本书是对阿伦特的三部主要著作所做的简要总结,分别是《集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和《精神生活》,通过这三部著作清晰地勾勒出阿伦特的思想框架。阿伦特为什么重要?其实这不是个疑问句,而是肯定的回答。问题就在答案中。因为作为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女学者、政治哲学家,阿伦特的思想无论如何对现代、当代的社会政治领域都是极具重量的。

  重要的是,阿伦特对谁更为重要?细读此书,有一种浑身冷飕飕的感觉,阿伦特仿佛是一个先知,或者说是一个预言家,她的思想在当下的中国,乃至未来,似乎有着明确的暗示。

  阿伦特极具震撼力的理论是“平庸的恶”,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来讲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她通过《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对纳粹分子艾希曼的分析来提出这样一种命题:是什么使一个正常的人失去良知而变得邪恶?阿伦特给出的答案是“无思”。所谓的“无思”,阿伦特告诉世人:“没头没脑的鲁莽、无可救药的迷茫,或是自鸣得意的背诵已经变得琐碎空洞的真理”。看,这是不是阿伦特对我们当今社会的白描?无思本意就是失去思考能力,因此造成平庸的恶,它与康德的“根本的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危险更大。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自问一下,是不是也常常是处于“无思”的状态?看看49年以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事情吧,大跃进、文革,残暴、疯狂、邪恶。这就是“无思”所致!再看看今天我们的处境吧,赤裸裸的利益追求,人们是否还是处在 “无思”的狂热状态?

  关于艾希曼,我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自传体代表作。书中写到一个小男孩被投进集中营后,由于身心的摧残最后失去了生存的愿望和能力。鲜活的生命逐渐枯萎。无思,使艾希曼变成了屠夫,而同样的“无思”,能够使一个人放弃生命的权利。小男孩的“无思”由于艾希曼“无思”造成的,可见加在两个人身上的无思产生的罪恶能够释放多么巨大的能量。

  阿伦特反对暴力,她认为,“人们只有在不拥有权利或者丧失权利的时候才会诉诸暴力。”统治者最害怕的莫过于人民的“暴力反抗”吧?看看近几年各地纷纷而起、愈演愈烈的群体性事件吧。仅仅是“维稳”能够解决的问题吗?这些事件的起因难道是政府所宣传的由于“不明真相的群众受极少数人的煽动”造成的吗?相信没人把这类的谎言当真。如果当权者把权利还给人们,自然没有人愿意甘冒风险去“诉诸暴力”的。当权者们,是否应该反思反思?而当人们连上访的权利都被掠夺(上访是这个法治不健全的社会一种无可奈何的点缀)的时候,暴力,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当权者,是否应该好好研究研究阿伦特?

  由于阿伦特所经历的特殊年代(二战和纳粹的大屠杀),加上她与海德格尔特殊的关系,使她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如何面对纳粹的罪行?这里要提到就是宽恕的问题。很多哲学家,如德里达等人都对宽恕有着自己的见解。阿伦特认为行为本身是不能被宽恕的,可以宽恕的是行为者。在政治生活中,宽恕是必要的,但“宽恕并不以为着忽视人们的所作所为或是给恶的行为另贴一个错误的标签,它意味着恶行不再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障碍。”是的,毕竟人类的历史要向前发展。

  那么,同样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面对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书中引用了图图在《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的一段话:“作恶者的承认终究是必不可少的。真正的和解应该披露恐怖、劣迹、痛苦、堕落和真相。”我们看,日本人做到了吗?反过来再看看近几年国内有的导演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所谓的“人道主义”立场,其实是十足的无知的表现。

  有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朗读者》,获得过不少奖项。这是一部值得反思的电影,其主题也是针对“宽恕”。电影中一个情节一直困惑着我——被审判的前纳粹分子汉娜在法庭上迷茫地向法官问道:如果是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试图回答,但无从回答。

  问题是:活着的人是否有权利去宽恕有罪的人?有权利宽恕的人已经死去,那活着的人是否有权利去代表死者?

  阿伦特的观点是:活着的人有权利和责任把作恶者送上法庭,那同样有权利和责任决定是否对作恶者进行宽恕。因为死去的受害者无法探寻真相、讲述历史、作出裁决,所以其他人应该为他们完成这些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继续向前而不是被永远绑缚过去。这就是阿伦特所说的相互解脱。

  本书中有一段话十分中肯:“如果人们不运用判断,而是以整齐的合唱来谈论政府的行动,这便是一种政治不健全的征候,从这种观点看来,当政治家呼唤这种齐唱,试图杜绝议论和意见分歧时,他们便是独裁者。”

  我们可以拿这断话来比照一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历史和现状。合唱的主旋律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边,麻木我们的视听——这是健全的政治吗?对合唱,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它贯穿着我们的生活:上小学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523歌咏比赛,曲目是小合唱《火车向着韶山跑》;长大后参加了单位的大合唱《社会主义好》。在合唱的时候,我们的脸充满了僵硬的笑容,心灵却是贫瘠和“无思”的。

  阿伦特给了我个人最大的提醒是:无思,就是内心对话的缺失。那么,平庸的恶会随时显现。反右之后,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无思”的。当然,极少数的人物除外,比如林昭、张志新等。

  其实,阿伦特对我们每个人都十分重要。非常重要!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读后感(四):《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读书报告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张 璞

  一、认识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出生于德国汉诺威一个世俗犹太人家庭,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辗转至美国,后加入美国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精神生活》、《康德政治哲学讲义》等。阿伦特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著称西方思想界。她常被称为哲学家,但她本人始终拒绝这一标签,理由是“哲学关心的是单个的人”。阿伦特认为,由于她的著作集中关注“生长繁衍于大地之上的人类,而非个人”,她应该被视为政治理论家。

  阿伦特出生在下萨克森州林登市(今汉诺威)的一个世俗犹太人家庭,在哥尼斯堡(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和柏林度过成长时期。她在马堡大学求学时师从海德格尔,并从此与海德格尔发展出亦师生亦情人、时断时续的长期关系。由于后者对纳粹的同情,这种关系也颇遭物议。在一次与海德格尔分手后,阿伦特迁移到海德堡,并在那里接受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的指导写作博士论文,主题是中世纪天主教经院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思想中的爱的概念。

  1929年阿伦特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但由于她是犹太人,无法获取教授学术资格认定(habilitating),她也就不能在任何德国大学授课。1933年,阿伦特离开德国,前往法国巴黎,并在那里与马克思主义者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结识并成为好友。在法国逗留期间,阿伦特还致力于救助犹太难民。

  随着二战爆发,法国部分领土被纳粹德国占领,德国占领当局逮捕犹太人并将其送往集中营,阿伦特不得不再次流亡,离开法国。1940年, 阿伦特与德国诗人、哲学家海因里希•布吕赫 (Heinrich Blücher) 结婚。

  1941年,在美国外交官Hiram Bingham IV的帮助下,阿伦特与丈夫和母亲前往美国;这位美国外交官非法向2500名犹太难民发放了签证。阿伦特抵达纽约后成为当地德国犹太侨民中的活跃分子,并为Aufbau周刊撰稿。

  二战结束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恢复了联系,并在德国的一次去纳粹化听证会上为其作证。1950年,阿伦特归化为美国公民,1959年她成为普林斯顿大学任命的第一位女性正教授。

  阿伦特于1975年逝世,享年69岁,葬于纽约州 Annandale-on-Hudson 的 Bard College,其夫在该学院教学多年。

  二、阿伦特的特别概念

  在这本书中,我们足以看出阿伦特对于概念界定的看重。她认为不能用就旧概念解释新事物,更不能用旧概念思考新现象。但与此用时,旧的概念却要扎根我们的思想,可以和新的世界的概念做对比。阿伦特的标准步骤是,挑选一个概念,然后开始追问:在有记录的全部历史中,人类如何通过使用这一概念来呈现他们的经验。然后发挥想象,对关键性术语进行想象和探索,最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词语的使用发生了、发生着或是必须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我们的词语符合我们新的经验吗?就这样的过程中,新词被创造出来指代某种被她认定的新经验。我对阿伦特的以下几个概念很感兴趣。

  (一)平庸的恶

  平庸的恶和根本恶是有区别的。根本恶在康德看来指的是一种邪恶的动机,作恶的意图、人的邪恶心肠。阿伦特在目睹1961年的耶路撒冷审判,看到艾希曼本人的肤浅和平庸之后,她认定其作恶只是因为他服从了平庸的社会,他的所有目的也只是在纳粹层级中得到提升。关键是,他是“无思”的,即他是没有思考能力,他是一个执行者,执行者上级派给他的鼓吹的英雄任务。英雄被曲解,他也在这样的误导中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良知和行为习惯。他这样的无思所犯下的就是平庸的恶。“无思”在阿伦特看来指的是——没头没脑的莽撞、无可救药的迷茫,或是自鸣得意地背诵已变得琐碎空洞的真理。

  平庸的恶让我想到了我国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我对那段历史虽了解不多,但通过看电影和别人讲述,仍然觉得那时候很多将自己最亲的人揭发出来的人岂不是就像艾希曼一样受了蛊惑,受了误导,然后走了他自己习惯的认为的“正确”的路,却实质上害了很多人。但还好,听说很多人之后是后悔的,当初违背良心的时候只是一时自私,害怕引火上身,而艾希曼比较典型,他是缺乏反思和悔悟的,我想这是唯一的不同吧!

  我还想到当下盛行的“传销”活动。去年过年回家,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就讲起他的高中同学就是恨之入骨。原来他的同学就曾拉他进去“传销”组织,他最后幸运逃了出来。本来对传销不了解的我听到传销组织的活动后,忽然想到,那个同学在被洗脑之后觉得传销好所以才把好东西传给他的朋友,那他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也是平庸的恶呢?他认为他的行为时给人带来好处,所以执行着上面的指示。都是被洗脑的,可以这样并列吗?

  对于创造新概念,那我们平时所说的真实的谎言,为了帮助别人的欺骗,恐怕也会创造出一个新词的吧,可以叫做……的善。

  (二)宽恕

  平时一提起宽恕,我首先会考虑到那个人做了什么事,然后是自己能不能过自己心里这个坎。在阿伦特看来,宽恕给人们提供了从过去无法预计的行动中解脱的途径,但宽恕一个人不等于宽恕他的所作所为。她认为宽恕并不意味着忽视人们的所作所为或是给恶的行为另贴一个错误的标签,它意味着恶行不再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障碍。阿伦特把宽恕概括为政治生活中一个必要的、有效的因素,一种“权力”,它不是免除罪责或为邪恶开脱,也不是人们在作出进一步牺牲。

  阿伦特认为,“宽恕”是对行动所引起的不可避免损害的必要纠正。报复是重演最初的偏离或冒犯行为,是维系伤害或灾祸的循环,它不可能把各方解脱出来。她还认为真相可以通过宽恕进入公共领域。所以才有了书中的那个案例,即受害人家属面对罪犯忏悔的时候居然感动的落泪。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宽恕的可能性,只是阿伦特没有解释什么样的思想转变才能使一个人有资格被宽恕。

  阿伦特的宽恕也是在她认同的多样性的基础上。由于她理解多样性,所以才有了宽恕的可能。

  (三)权力和暴力

  当我看到这两个词的时候,我想到权力就是统治别人。暴力就是伤害别人的一种手段。在阿伦特看来,权力和暴力互相对立,只有在非暴力的时候才能拥有最大的权力。按照她的说法,那些企图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国家和民族其实是不会真正拥有权力的。正如美国的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轰炸一样,虽然暂时性的所谓的 “胜利”,却埋藏了长久的,甚至是更大的隐患。因为遭受暴力的国家会先退却,继而重新集结力量,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所以美国并未真正增强其权力。所以暴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代替权力。用她的话来说,最容易长久的权力,即最能使行动者保持人性的权力,是那种由非暴力行动产生的权力。而且,她还说道暴力实践同一切行动一样会改变世界,而最可能的是把它变成一个更加暴力的世界。

  这个让我想起来管理中的一个词就是“以德服人”。在日常管理当中,领导常常困惑怎么样使自己的权力得到发挥并被接受。如果按照阿伦特的说法,正确的做法是采取“非暴力”的方式,“以德服人”,相信这样的效果反而更好。就像现在流行的“非暴力”沟通一样,都可以说是基于同样的认识。

  (四)建立“公民社会”和极权主义

  在这本书中,我嗅到了阿伦特很深的建立公民社会的味道。

  阿伦特对人民的信念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之上,即她相信,信念和希望是通过革命传统被引进政治生活当中的,“新开端”的好消息被认为是“公共幸福”。 “公共幸福”是人民的基本欲求,它来自齐心协力的行动,联合起来对普遍的善的需求。她希望公民的声音不只是在选举的时候被听到,而是随时都被听到。

  在阿伦特看来,那些真正良好运行的政治体制是那些能够有充分的民主参与的。她谈到,苏联的改革之所以不可能延续,因为它是个自上而下的体制,根本不鼓励“公共幸福”。这种遗产制约着原苏联国家的政治状态,使得暴力随处可见。无论一国之内还是国际事务,尤其是来自俄国的高压普遍存在,即如何确保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真正参与其中,并通过非暴力的意见交流和彼此宣誓,自上而下地施加压力。

  此外,本书中,她还多次提到多样性,正是在她理解并主张多样性的基础上,“宽恕”才变的容易,这些都是她所主张的公民社会的内容。

  另外,阿伦特眼里的极权主义是在不断的修正之中,这也与她对概念界定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她认为新概念必须与新的现实保持一致,否则,它同样会禁锢思维。正因为此,在不断的思考中,她完善了对极权主义的认识。

  三、阿伦特给我的启示

  (一)要注意概念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别人交流中,我们常常会援引很多概念。我们自以为自己了解,可是因为我们都对概念缺乏界定,所以即使是讨论了很长时间,因为我们的概念存在差异,最后总不会有结果,我们最终也得不到对一个特定词汇的清晰的认识。阿伦特对概念的清晰界定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在讨论问题时,一定要清楚界定概念,多问问类似阿伦特问自己的那些问题。

  (二)思考的重要性

  平时的思考,我们总是流于表面,很少去追问一个个“为什么”,而且习惯于记住一些什么表明自己是理解的。但阿伦特告诉我,思考的重要性,关键不在于记住过去,而在于思考过去,揭示它的意义,从而避免陷入冲走老路的冲动,而那些只有记忆而不思考的人则很容易陷入这种冲动。

  (三)想要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必须理解一个人的思考方式

  很多情况下,我们之所以会和人发生争执,现在看来是因为我们过分看重行为结果,却根本不理解当事人的思考方式,如果站在他的角度多想想,也许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吧!也许就少了很多无谓的争吵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