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经典十种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经典十种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17 02:57: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经典十种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经典十种》是一本由葛兆光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经典十种》精选点评:

  ●葛老师也看董桥啊啊啊.....还有干嘛非得删掉课堂的段子,即添油加醋的东西,至少我看来会觉得好玩~

  ●洋人要問起來還能說上幾句。

  ●挺好的

  ●长知识了,适合我这种入门级的学生读。

  ●对中国经典的概述和梳理,对于想中国经典的同学来说,可值一读,以知其大概

  ●历史学家写的经典介绍要比哲学家的接地气

  ●是古代文学老师推荐的 买来以后细细品 很有味道

  ●讀了關於儒家和史記的那些部分,道家、釋家的部分一讀就困,還是等以後選方向的時候讀讀看自己有沒有宗教史的興趣。

  ●知识的普及,讲义。

  ●经典通识的好书!追溯思想史上的源头,说起理来也不让人生疏。对每本经典的背景、体例、哲思、逻辑、意义都有要而不繁的介绍。序言和序跋中作者严谨治学著书的态度很让我敬佩。

  《中国经典十种》读后感(一):难得适宜的入门书

  这本书的好在于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方式在谈一本书,开篇第一个介绍就是《周易》,我觉得这样的书最不好介绍,如果把周易动辄说成是么宇宙法则,很有伪科学之嫌;如果仅仅把它说成什么考古史料汇集,那么千年来的经学都没有了根基。这一点的把握上,应该说作者做得很好,所以想了解中国经典的人读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很客观,写作方式也易读易懂,让你能迅速明白这样一本书为什么被列为经典。我以前一直忽略《淮南子》一书,看了这本书才恍然其书的实质意义所在。

  只是选书只此十种,如能多一些,也会让自己少走些弯路,另说一句题外话:葛兆光的书一般都可读,易读,少了学究气。。这一点实在难得。

  《中国经典十种》读后感(二):国学的其中十本

  本书是葛兆光教授在大学里讲授(中国经典)通识课程的讲义结集而成的。周易篇介绍了《易经》的来源,用蓍草占筮的方法,由占卜变为哲理的推演过程。论语篇则介绍孔子其人的生长环境以及《论语》中由‘礼’到‘仁’的流变与影响,还有介绍三礼(《仪礼》《周礼》《礼记》)对中国(交往的讲究礼仪,家族之血缘亲情,种姓之组织结构,节令风俗之繁富复杂,婚丧嫁娶仪式等)乃至世界的微妙关联。《说文解字》是如何从古到今,通过知道每个汉字的来龙去脉来弄清汉民族的语言与思维特征的。书中还介绍佛教三藏(经、律、论)书籍是怎样结集和发展的,《心经》(又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中土对早期佛教的修正与发展,到出现了代表中国禅的《坛经》。道教的学说《老子》和宗教发展所代表的书籍等等。书中所介绍的经典,既有儒教也有道教,还有佛教,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也有史著和字典,所包含的内容信息量很大,所叙述的事物来龙去脉清晰明了,但读者不经意间容易忘记,却又想重新再看一遍,是一本藏书之选的书籍。

  《中国经典十种》读后感(三):还是儒与道

  作者对每部经典的介绍的条理分类还是挺清晰的。想看背景就看背景,想看思想内容就看思想内容。他对经典有一番看法,意思是中国的经典不仅仅指儒家的,还应包括道家的、佛家的、甚至史书、字典都应该包括,因为这些都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规矩工整

  儒家的经典从《周易》开始,然后是孔子的《论语》,以及三礼。《周易》最大的思想是阴阳五行,即奠定了中国人天人感应的观念。它将卦象与各种自然现象、季节、人体、方位等联系起来,使中国形成了宇宙、社会、人类共处一源、互相感应彼此相关的观念。这个思想与道教经典《黄庭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黄庭经》也是把人(生命)与天(宇宙)联系在一起来探讨获得永生的问题。这样对不可知的外部世界的解释,安慰了当时的人们不可知的心灵,给了人们应对外部世界的信心和安全感。

  同时它也反映在另外两部经典《史记》和《说文解字》之中,前者的写作信仰是“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还是在找人事中那微妙的对应关系;后者认为部首和宇宙天地间事物的门类是一致的,正如天下的事物各归其类有条不紊一样。虽然如今我们不会相信这些说法了,但这种万物皆有其位的不越轨思维却依然影响着我们。孤立的、独特的、荒谬的个体如果找不到他的位置,就会被视为丑陋的存在,因为他被排除在了我们整个体系制度之外,似乎妨碍了整体的完美,破坏了那由无数个规矩的个体的堆积出来的量变之美。

  更何况还加上“礼”的行为规范和“仁”的道德原则,层层覆盖,因袭多年,深入骨髓,反反复复,时沉时浮,所以我们最后还是服从权威、缺乏个性、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和变革的勇气,我们以为这是年龄的增长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又或者是自身的天性使然,并力图在这一明显缺陷中不甘心地扒拉出它给我们带来的稳定的舒适的快乐,但实际上我们却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忘记了,我们其实可以有一点不一样的尝试的,大的文化环境不可改变,但只要醒过来,其实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于自己不是吗?

道家——辩证虚无

  老子的两大思想是辩证法和无为而治。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再拓展一下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人生哲学是人活着应该保持恬淡平和的状态,心理上的虚静,生理上的安详,生活方式的朴素宁和。神奇的是玄学家王弼在儒家的著作《周易》中也阐释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庄子顺承下来,主张人应该抛开知识和欲望的束缚,要虚静空明的心斋和忘怀一切的坐忘,佛家的思想其实与道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类似的,心经最终讲的不过是一个“空”字。

  总的一看,中国的经典有很深沉的,有出世的,有入世的,却单单少了一种可以带来活力的东西。它就像是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单单缺了少年人的魅力。

  《中国经典十种》读后感(四):关于经典,了解一下

  经典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用文化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对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必然无法离开对本民族经典的学习。葛兆光先生在本书的序中谈到“科学史上,经典这两个字意味着一种过时的落后于潮流的思想,而在文学史上,经典的含义则截然相反”。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出版过的书籍犹如璀璨繁星,堪称经典的自然也是不少。据悉,光是儒家称为“经”的,就有十三种。要从这浩瀚的典籍中选出十种经典来,是很有难度的。在筛选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前人已有的成就。一般来说,做学术研究的人最怕就是难以突破前人已有的成就,落得“一蟹不如一蟹”的讥讽;其次需要选家的识力,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经典往往是同儒家的经书划等号的,然而儒家经典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经典文化,所以在选择过程中,就需要突破儒家经典来选择。葛兆光先生的《中国经典十种》根据他自己对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理解选了《周易》、《论语》、《老子》、《礼》、《淮南子》、《史记》、《说文解字》、《黄庭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坛经》作为经典,大部分人略知一二,但认真读过书的人恐怕是寥寥无几。可以说葛兆光先生作为一个很好的“向导”,正如他自己在序中所说他“尽可能地把中国古典知识用最浅显的话讲出来”,他在本书中以高超的写作技巧灵活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旁征博引、脉络清晰的向我们介绍了这十部经典。现以书中的具体内容为例来谈谈葛兆光先生的说明方法。 首先,书中随处可见举例说明。在本书的首篇“《周易》:占筮与哲理 ”中的开篇便以《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论语》、《圣经》这些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为例来吸引读者想要对《周易》对后世的影响一探究竟;作者在第四篇“三《礼》:规范、秩序与理性的生活”中说明“三《礼》”的价值所在时,以古人祭祀前繁琐的礼节为例来进行说明;在第七篇“《说文解字》:认识汉字之门”中也举了英文”sun”和古文“”、以及英文”right”和汉字“右”的象形文字“”为例,表明英文单词的拼写是没办法解释为什么的,而汉字却可以以生动明了的形象表明其本身的意义,作者也以此来说明《说文解字》对现代的我们顺利的弄清楚汉民族的语言与思维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者在书中很多地方运用了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将抽象的对象具体化,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获得具体感受、对所要说明的对象有了相对具体的理解。 其次,书中还运用对比法来说明。在“《论语》:礼与仁”中,开篇便用现代人和古代人生活中对“礼”的认识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从而引出后面对“礼”的种种介绍;后面在关于“礼与仁”的流变和影响中,谈到孟子的思想比孔子的思想更强调“仁爱”“良知”和“内省”时,将孟子的“心之官则思”与康德的“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进行了中外对比 ,说出了其中异曲同工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孟子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地位的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礼与仁”思想的流变及其影响。 再次,本书中作者大量的用典,运用相对应的历史典故来引出作者所要说明的对象。比如,在首篇“《周易》:占筮与哲理”中,作者运用了“郢书燕说”的典故来引出《周易》这本书本来说的是“算卦”,但经由多少后人的“解释”,就成了一本讲哲理的“经典”,从而说明《周易》这本书的性质是从一本占卜书变成了一部“六经之首”的哲理书;再比如作者在讲道教经典《黄庭经》的时候同样也是运用了“《黄庭》换鹅”的典故,在吸引读者的兴趣的同时、也将自己要说明的对象娓娓道出。 还有,书中作者还运用到很多引用的手法来说明。为了使所说明的事理更有说服力,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某些言论与资料作为依据,尽力充实自己所说明的内容,借以达到令人信服的目的。比如,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袖珍宝典”中关于《心经》思想的阐释中作者谈到“(佛教)千经万典,也都只是修心。”这是《西游记》里唐三藏的言论,作者借此说明无论“戒”也好,“定”也好,“慧”也好,根本一条就是要使人的心灵达到一种无我无欲的境界;再如“无我无欲心则休息,自然清净而得解脱,是名曰空。”这是作者引用《佛说圣法印经》来说明人要达到彻底的觉悟和解脱,就要保持“无我无欲,自然清净”的心灵境界。 除了灵活的说明方式之外,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清代学者陈澄《与王骏之书》说得好:“若夫著述之体,切宜留意;宜洁净,宜平实,简而明,祥而不支、不烦。”即要求说明文必须做到确切、简明、通俗。葛兆光先生的《中国经典十种》一文的说明性语言可以说是其较好的典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书中说明的语言十分确切。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要求原因表达完整恰当,用词准确。所以作者在行文过程中运用了呢很多表示估量的语气副词作状语。如,在“《周易》:占筮与哲理”中提到“明代张瀚《松窗梦话》卷六《方术记》在谈到灵棋卜时,也说是他在闽中遇上的事,大概闽中就是它流传的中心地域”、在“《论语》:礼与仁”中,关于《论语》这本书的编撰作者认为“前十篇中,八篇以记言为主,第九、十篇有记事倾向,似乎是在为前八篇拾遗补阙并作收束,可能编者认为已大体编成而收尾了,可是第十一篇起又重新记录言论,似乎又开始一个新的轮次,所以大体上可以相信,前十篇成书较早,自成单元,后十篇则是陆续补编的,可能是孔门弟子各自的后人补充追忆而编在前十篇之后的”这几句话中,作者用了副词“似乎”“大概”“可能”这些表示估量的副词,使说明的事理显得尤为客观。 其次,本书中说明语言非常简洁。比如说,在“《淮南子》:牢笼万象的体系”中,作者阐释“同源、同构、互感”观念时写到“什么是‘同源’?就是说自然、社会和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本原,这就是‘道’。”“什么叫‘同构’?这只是简称,应该是‘同形结构’,就是同一本源中衍化出来的自然、社会、人类、都有着相似的对应构造。”“最后,什么叫‘互感’?就是说,由于自然、社会、人类同出一源、遵循一理,具有彼此对应的结构,所以他们之间就有非常微妙的对应关系。”作者在阐释这个观点的过程中,先是自己提出了关于这一观念的疑问,紧随其后再用简单凝练的语言将其概括总结,这样的方式来说理非常清晰,简洁明了,毫不拖沓和啰嗦。 第三,本书中的说明语言生动流畅。葛兆光先生的文章读来绝无寻常说明文的那些呆板乏味的弊病。比如在“《说文解字》:认识汉字之门”中,作者谈及为什么要将这部字典列入中国经典之列的第三点“字典常常是人人皆有而人人都忘的东西,就好比普通的阿司匹林一样容易被忽略在抽屉角落,直到感冒来临才东翻西找。其实这种看似普通的东西可能是用得最多的东西,倒是那些珍贵的治癌的新药反倒是百年难用一回,尽管它价格不非、来之不易。字典其实是一种可以常备也可以常读的书。” 他善于将生活中事例运用在文中,这些都能使文章显得更简洁而生动形象,并且语气流畅、节奏自然。 由此可见,葛兆光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功力是很令人折服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深谙语体运用的要录,所以才能在行文过程中按照不同的语体要求,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说明贴切,用得其所。 同样作为介绍我国文化遗产中经典还有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和《中国经典十种》相比却有很多不同,暂且不提这两部作品所介绍的经典著作的不同,单是从语言风格来看,二者虽同为介绍经典,但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运用了自己倡导的“活的口语”,采用了类似谈话的所谓“谈话风”的语言风格,作者总是以日常的说话的语气来写作,从生活中提取有效的表现形式,运用“活的口语”将文章写的更通俗易懂、朴实自然。如“一鼻孔出气”“歌儿、唱本、老祖宗、连歌带舞”等口语词和短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语言的单调和呆板,大大增加了语言的生气与活力。相比之下,葛兆光先生的《中国经典十种》中就找不到大量的日常口语,学究气相对要重一些。除此之外,《中国经典十种》中还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比如书中有很多小插图的增加,比起《经典常谈》的文字的说理要具体形象的多。 葛兆光先生在《中国经典十种》的后记中谈到希望这本书能够沟通普通读者与一些虽非当行却有兴致的专业学者两者,这大抵可以说是这本书的首要价值了,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典的普及和文化遗产的继承。葛兆光先生所做,就是一项普及工作,他希望普通读者和专业学者都能够通过这本书受到经典的熏陶,了解和继承祖国的经典文化。读者通过阅读《中国经典十种》,能够间接的了解一下古代的经典,甚至进一步直接的去接触一些古代的经典,这对于我们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经典十种》也不失现实指导意义。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就要求精神文明的建设也需要协调发展,作为千年文明古国,我们在物质经济的同时,还应该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所以,了解古代的经典、加深对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的认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对中国当前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葛兆光先生的《中国经典十种》与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比较,不难发现,二者的内容和范围有几分相似。在我看来,我们若能细读《中国经典十种》,间接了解中国古代的经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国学修养,在被中国古代经典的魅力吸引之下,尽可能多的去直接了解我国古代经典,从而进一步挖掘出我国古代经典的价值之所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