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启蒙读后感1000字
《经典中医启蒙》是一本由李辛著作,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中医启蒙》精选点评:
●聚精会神。
●0
●调神调神调神,太重了!值得看很多遍的书。
●李辛改变了我对中医温病学派的看法,看来温病学派的里面也有非常优秀的医生。其实不论是伤寒学派的六经辨证,还是温病学派的三焦辨证,只要学透了,都能够治好人的病。问题是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派中医,尤其是那些博士和教授,他们不用三焦辨证,也不用六经辨证,而只是用化验单和检查报告来看病,然后用中药学教材来组方用药,腹痛就用白芍和延胡索,胀气就用大腹皮和枳壳,一看你焦虑抑郁就开柴胡,舌尖发红就用石斛,像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中医,现在太多了,而像李辛这样能够从物质,能量和精神层面来分析药物和人体的医生实在是太少了。
●非常有收获
●功德啊
●肉身 能量 信息。传统中医与经典中医的区别。
●打开自己的身心,体会物质以外的能量和信息的世界。
●很值得推荐,有点身心学。遣词造句都很浅显又到位,看得出是有底蕴的人。如果中医都能扎扎实实这样多好
●读着很舒服,作者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他建议我们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打坐、站桩,打太极,以此来培养我们的觉知力,慢慢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吃什么让我们舒服,与什么人在一起让我们舒服,学中医,把我们的感受打开,在生活中去体会。
《经典中医启蒙》读后感(一):经典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如何来的?从学习传统文化来说,有两套体系。第1套体系是逻辑思维,这个部分在中医叫做志意;第2套体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感受和直觉。专有名词叫感通、感应。教育也是一种感应。老师把他所知道的东西通过语言传输,语言其实像是信息包它里面有信息有能量,有老师的心意和感受。比如我们评古代的书画,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书画中的神气,诗歌等其他艺术也一样,古人叫“传神”。语言、文字、艺术、礼物、态度,所有的东西都只是传“神”的载体。如果仅仅是背诵记忆,学生获得的只是初步了解。如果老师对他所要传授的内容
有直观深入而长期的身心感受,并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实践中体悟到,那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了,这里面就有了鲜活的“神”。其实东方和西方都有物质、逻辑、心灵。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类的视角和关注点不完全相同而已。
《经典中医启蒙》读后感(二):经典中医启蒙
经典中医启蒙 此书讲述了中医的整体思维和学习方法,引导大家对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周围一切进行感受、体会式的观察和培养,培养最基础的感知能力。 现代人社会生活太丰富,脱离了自然的节奏,那么他们本能就比较差,在中医看来,这就是一切疾病重要的原因。 健康就是“常”。“常”是什么东西?是自己、与社会、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能跟着自然的节奏玩,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关于养生和调理,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情,这就是养生。 关于治病的方法,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有的需要医生和自己配合,并不需要吃药,自愈。有的需要配合医生,还有特殊方法进行治疗,看完治疗部分充分让我感受到中国经典中医和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像一张网一样。想了解这其中的联系吗,赶快看这本书吧。
《经典中医启蒙》读后感(三):中医:物质、信息与能量
李辛的书真是宝藏。孩子刚出生时就看了他写的《儿童健康讲记》。对中医的理论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受益于这本书,对生病这件事有了科学系统的认知,孩子小时候的一些小毛小病也就能淡然处之。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是有亲身体验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疑问,特别是西医如此发达,也确实高效的今天,中医在技术和标准化层面似乎要落后很多,中医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李辛基本上解答了我的困惑,也搭建了一个中医理论的大框架。中医其实是另外一套理论体系,古代的中医和现代的中医也是天壤之别。中医的治疗过程,除了物质(身体)层面,还有能量层面和信息层面。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才是真正的中医,只停留在一个面,都丢失了中医的精髓。而能在三个层面望闻问切且治愈病人的中医现在不多见。我只遇见过一位,就是美国加州的吴奇医生,他的望闻问切,真正符合了李辛所讲的内容。李辛还科普了中医对人体的结构认识和西医完全不同,不是血管,脏器这些细节,而是分为上焦、中焦、下焦。这本书每个人都适合读,有益于你了解自己的身体,觉知自己的神与气,精神与能量,从而觉察每日的生活习惯。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番都有疗愈作用。
《经典中医启蒙》读后感(四):读书推荐《经典中医启蒙》
相较于中医,我对西医、或者更准确些称之为现代医学要更了解些,毕竟医药相关的书也读了不少,相关的企业也一直在跟踪,所持有的股票也是中国生物制药、药明康德这类。对于中医相关的东西,或者更准确些称之为传统医学,算上这本只是涉猎的第三本书,还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如果有一种事物,你不了解它就贸然去批判它,我认为是不妥的,现在中医糟粕确实不少,并且大行其道,而优秀的中医正有失传的风险。只要一些东西还有可取之处,那就不太建议一股脑都扔到垃圾堆去。比如说,传统医学倡导的整体观,对我们每个人看待自己的健康、甚至处理各种问题,都有启发。
这本书并不推荐给普通读者,倒是比较适合中医专业科班学生去读。有些内容太玄乎我也不信,但是总体上还是有启发。这本书比较偏重于道的层面,方术类的东西基本没有,内容主要是李辛对传统医学一些系统性的观点,比如精气形神的关系、三焦、开阖、望闻问切的关系、传统医学的源头等等。对于普通读者,如果有兴趣了解李辛的东西,之前推荐过的《儿童健康讲记》比较合适。
内容指数:★★★★☆
阅读指数:★★★★★
推荐指数:★★★★☆
《经典中医启蒙》读后感(五):觉
书中太多太多,让人大脑洞开的亮点了,无法一一摘取,就选其中一个小点吧。李辛老师说,我们为什么要潜心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中医,是因为它能给我们打开一个更加辽阔深远的世界。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去判断一个人和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习惯于用脑,我们习惯于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这并没有错,但这不是唯一的,在我们传统文化里,还有一个更高阶的认知方式,是理性“过脑”之后,更为重要的感性的“走心”。
比如我们的书画、诗词、中医、武术,升阶的方法很难靠高智商的大脑、靠纯粹的记忆分析和累积的学习获得的,更多靠的是“心”,靠心领神会,靠“顿悟”,更多的是本能层面的一些东西,是“慧”。
举个例子,我们生活中很多见一些极其聪明的人,他们专业技能爆棚,智商超高,天下事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我们经常又很迷惑,他们看似什么都懂,提起什么都能滔滔不绝的讲的天昏地暗,可一席谈话下来,并没有什么沉淀,清汤寡水的听过就听过了,为什么呢?用脑不走心。
再举个例子,我们传统文化老强调“抱朴”、“守拙”、“返璞归一”,就是强调回归本心的更高阶的认知方式。当你减少了越来越复杂的用脑,开始抱朴归一的用“心”,你就进入更高阶的认知方式,就能慢慢开启内心的“慧”,回到本心最清澈的直觉。本心清澈,开启了“觉”,就像一只猫碰到另一只猫,不需要多想,互相看一眼,就能知道彼此能不能靠近,对方能不能挠自己,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