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欧洲的抗争与民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2 03:04: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欧洲的抗争民主》是一本由(美)查尔斯·蒂利著作,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 32开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3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精选点评:

  ●我觉得对欧洲史要求太高了,我不行啊,完全handle不了,然后虽然译者是我们老师可是真的很不喜欢英文中文对照术语啊,太乱了。

  ●民主是个渐进过程 100年前 世界上的完全民主政体都不存在 妇女 少数族裔的选举权在最近30年才算普及 思考大陆中国的现代化 帮助很大

  ●Tilly真是个概念好手

  ●翻译的太好了 以至于我看了两三页就看不下去了

  ●民主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权利是怎么来的?

  ●给予太高希望了吧,这本书就像tilly晚年的很多书一样是以往很多研究的杂糅。前两章的框架是很牛叉,但后面都不是完整的研究。

  ●Tilly的几本书中为数不多觉得挺好懂的><

  ●什么破翻译啊

  ●1)“从长远看,政府能力和受保护协商的增长(政治参与的扩大),是相互强化的。” 2)“如果政府能力的发展,先于或快于受保护协商的发展,民主之路(如果有的话)就要途经威权主义;如果受保护协商的发展,先于或快于政府能力的发展,民主之路就要途经一个能力建设的险滩。” 3)“很多民主理论家争辩说,民主让抗争政治显得多余,说民主化要求大规模驯服抗争...1650年以来的历史表明,所有欧洲的民主道路都经过了热血沸腾的政治抗争。”

  ●终于读完了。还看什么自由主义···读一本Tilly全了解了。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读后感(一):简评《欧洲的抗争和民主》

  这本书是他的 民主 的放大版 感觉还是 民主 那本写的好一点,就是翻译实在是一般,这本书翻译的还行,之前还有看了他写的 社会运动 一书,把社会运动和民主两本书一综合,正好是这本书的内容了,有点自己抄自己的嫌疑。

  不过蒂利同志在民主化的研究中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的,所以才自说自话吧。

  想看这本书还是从 民主 那本看起来比较好,要么一般读者都会被他自己那一套绕晕的,要么干脆就不要看,免得被误导,毕竟是一家之言,只能作为政治学方面的参考。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读后感(二):随想

  蒂利将抗争的性质进行简单的类型划分:民主的抗争与非民主的抗争。在他的论述中,非民主抗争在性质上就是劣于民主抗争的。那么在一个威权国家中,如果不存在所谓民主的抗争渠道,并且制度化的抗争路径被各种方式堵死,公民如何参与抗争政治?在一个非民主国家追求一种民主的抗争显然是不现实的,除非恳求威权领袖大发慈悲,非民主国家似乎唯有通过非民主的方式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这是当然一种很悲观的看法。但是这种观点显然简约化并粗暴理解了“非民主”,“非民主”不一定是“反民主”,“非民主”也一定不是直接导致“暴力”。那些参与群众运动的个体显然不希望与国家机器进行正面冲突,但是在威权领袖看来则另当别论。群众对于民主政治的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无法通过威权领袖的一次次妥协得以满足。政治体制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结构无法改变,问题就永远无法真正解决。威权领袖可以一次次拖延解决问题的时刻的来临,却永远无法逃避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读后感(三):简述《欧洲的抗争与民主》

  陈周旺,李辉,熊易寒三位老师我都很敬重,不过...翻译的确实不咋的...不过还是比复旦哲院的某个老师翻译的蒂利好太多...

  蒂利主要通过对分析欧洲民主化经历的过程阐述了自己对民主化的观点,其认为民主化只是在政治斗争过程中偶然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历史与长期宪政改革的产物。民主化的路径是多条的,应该着眼于反复出现的因果机制及其结合方式的进一步历史经验比较。蒂利借鉴必要条件论与集群论两种解释传统,并排斥变量论和次序论进行分析,指出民主化或去民主化是受保护协商的增减,高水平的受保护协商是民主。通过对公共政治、抗争政治和公民—代理人关系的区分,蒂利指出,为民主化奠定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关键性变迁,发生在三个互动的部门:公共政治、类属不平等和信任网络。只有在信任网络整合、不平等绝缘于公共政治,以及相关的公共政治内部转型这些积极变迁交织在一起时,有效而持久的民主才能兴起。革命、征服、对抗和殖民化有时激活了多种多样的促进民主的机制,这四个机制都包含了旷日持久的政治抗争,许多时候,民主的第一步,都是以非民主的特权和社会安排的名义来反抗中央集权。蒂利特别强调,高能力国家比起低能力国家更容易推进民主化,低能力国家很难面对政治参与的狭窄化、不平等的增加以及政治参与者的有效协商的阻碍和保护的中断。

  蒂利通过对欧洲政体在由受保护协商和政府能力程度所决定的二维分析空间中的定位的多样性和变化分析,指出强制、资本和承诺的积累和集中的地区性差异,强烈地影响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不同部分所形成的政府制度类型。政体的社会环境的三个变量元素,即强制、资本和承诺,强烈地影响了它们的组织。

  如果政府能力的发展先于、快于受保护协商,民主之路就要途径威权主义;如果受保护协商先于、快于政府能力,而政体得以存续,那么民主之路就要途径一个能力建设的险滩。

  蒂利指出,那种以日常社会互动为基础的嵌入性认同将阻碍民主化,而那种以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超然性认同将推进民主化。超然性认同将类属不平等从公共政治中剥离,将信任网络整合进公共政治、直接培植了广泛、平等的协商和保护,并且,创造了公民身份。公民身份的创造,是民主化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一般使得民主化更容易。而公民身份的创造和民主化取决于类属不平等、信任网络和公共政治的变化互动。蒂利指出,政府能力的早期扩张,促进了超然性政治认同的形成,创造了非民主但有联系的国家制度。反之,早期受保护协商的发展,总是发生在地方和地区层面,导致它的参与者面对外部征服不堪一击。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读后感(四):同呼吸共命运?

  翻了几页《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中译本,再次无语。第一章有一段提纲挈领的话,译本是:

  我们试图要解释的是什么?民主化意味着增强政府代理人和政府所管辖之人口同呼吸共命运的平等关系,增强政府所管辖人口对政府人员、资源和政策的有约束力的协商,增强对人口(特别是少数人口)的保护使之免遭政府代理人独裁行动的侵害。一句话,我们谈论的是受保护协商的增减,称高水平的受保护协商为民主。

  别扭吗?尤其是那句“同呼吸共命运”。再看原文:

  What are we trying to explain? Democratization means increases in the BREADTH and equality of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al agents and members of the government's subject population, in binding consultation of a government's subject population with respect to governmental personnel, resources, and policy, and in protection of that population (especially minorities within it) from arbitrary action by governmental agents. In shorthand, we can speak of increases oe decreases in protected consultation, calling high levels of protected consultation democratic.

  很明显,译者把breadth看成了breath,这原本是再低级不过的错误,只要再念一遍就知道中文是讲不通的。大概因为整本书的译言都是那样诘屈聱牙,所以译者根本也习以为常了,自然不以为意。可怜的梯利。

  opulation难道只能译成“人口”?明摆着说“民众”不就完了嘛。governmental agents非要搞出个“政府代理人”?在中文的语境中政府代理人可就不是政府了嘛,直接说“政府机构和人员”(严格说这个词确实应该包括这两方面才对)不是更准确也更好理解些?后面的personnel倒真不好译成人员,应该指的是“人事”。

  另外,我发现一个很简单的判定政治学书籍翻译质量的指标就是cross-sectional,但凡被译成“跨部门”的,就说明译者不论是不是政治学科班出身都是半吊子。这本书当然也是这样了。

  唉,无可奈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