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巧克力》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巧克力》影评100字

2020-11-17 07:45: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巧克力》影评100字

  《巧克力》是一部由克莱尔·德尼执导,伊萨赫·德·班克尔 / 朱莉娅·博斯基 / 弗朗索瓦·克鲁塞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巧克力》精选点评:

  ●france回忆她的母亲。

  ●德尼对巧克力色非洲的深情;稍后发长评

  ●导演出席/音乐赞

  ●德尼处女作。一部分通过France的视角来描述记忆中的喀麦隆庭院日常,另一部分则聚焦于种族歧视下寸步难移的爱欲,油画质感,构图绝赞,不少难得一见的活泼段落。Cluzet越看越像Chandler+Norton。No path no future,没有掌纹何谈未来。

  ●嗯!

  ●克莱尔·德尼回顾展 /CINEMATHEQUE Seoul Art Cinema /35mm /105min 导演处女作,戛纳电影节主竟赛单元

  ●处女作就懂得削薄意识形态滤镜,减弱由偏见切入的黑白对峙张力,以肢体触发情感,与共同的孤独境况钩连主奴之间隐匿丝连的“性引力”关系,由此构建生动日常的法国殖民者与非洲黑奴共处的生活景象。后段外部社会关系的介入,引入了符号的解读空间,女主的本真选择则被根深蒂固的伦理原则扭曲。最后回荡到另一时空,黑人握起女游客的手,似是通过触摸连通了旧时黑奴与女孩深埋的亲密感,此一跨越时空的互文,为打破种族问题寻到了可能的出路,而这一切都在历史的静默中发生。

  ●我对这种描绘生活在非洲的欧洲殖民者生活的电影没有抵抗力。影片安静,节奏慢,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一切都蒙在暧昧的微妙感中,但蕴含的想法却宏大而通透。地平线就是一种没有物理存在的客观事实,你越是想去追逐它,它就愈是退向更远的地方,而这种特质适用于形容很多东西。

  ●能感受到一种情绪。但太异国和异文化了。

  ●我现在明白了,当年看不懂《军中禁恋》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克莱尔德尼是干嘛的……

  《巧克力》影评(一):生长在那片大地上

  “The closer you get to that line, the farther it moves. If you walk towards it, it moves away. It flees from you. You see it, but it doesn’t exist.“

  巧克力色的皮肤,注定了女主人Aimée与善良隐忍的仆人Protée之间的隔阂,也注定了白人的女儿France不被她从小生长的土地接受。France和Protée间单纯的友谊也随着那灼伤皮肤的炽痛成为过去。长大后的France回想着无可奈何的往事,此时的非洲大地早已物是人非。三个主角的名字直白利落地点明了他们各自的象征意义,或处境。

  即将衰亡的殖民地,危机四伏,法国官员们却仍优雅自如;面包上的蚂蚁、字谜里的木瓜树,午后阳光下浓郁的风景,夜晚愈发突出的虫鸣;空气中都散发着忧伤,扑面而来;这伤感也许来自生活中那些未竟,抑或仅仅是时间无可逆转的流逝。克莱尔•徳尼的视听世界(按照马特尔的说法,游泳池)岂止带着情欲;这约是由于她对日常中美的捕捉、浓缩以及形式上的简单干净、毫不做作。

  第一次拍摄发生在自己长大的土地上的故事,也许是每个导演生涯中最动人的时刻吧。

  《巧克力》影评(二):殖民地挽歌——谈《巧克力》和《白色物质》

  1988年,已经给里维特、文德斯、贾木许等多位名导担任过副导演,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克莱尔•丹尼斯,不再甘当绿叶,推出了半自传体电影《巧克力》,开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二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历史也渐告结束。《巧克力》就是在此背景下,以导演自身在非洲的童年生活为蓝本,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法国军官家庭在非洲殖民地喀麦隆的生活。颇具玩味的是,片中小女孩名叫法兰西(France),然而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却让人很难和贪婪残暴的殖民者形象等同或者联系起来。典型的殖民者是意外到访主角一家的军官夫妇和种植园主,他们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生病了也不让黑人医生治疗,把黑人当作下等人、奴隶、机器。与此相应,片中典型的被殖民者代表就是男仆菩提了。他表面上温顺、可靠,对主人言听计从,但骨子里自有一种尊严和操守。服侍法国人生活起居是他作为被殖民者不得不做的工作,并非心甘情愿。他可以尽忠职守做好份内工作,但绝不会全心全意的对待法国人,因为在他心目中,法国人是侵略者,是敌人,跟自己界限分明。法国人可以奴役他的身体,却永远无法扭曲他的独立人格,征服他的自由灵魂。因此,当他洗澡被女主人看到后,留下了屈辱的泪水,而当女主人向他示好时,他断然拒绝。就连小女孩对他的依恋和友情,也被他以痛苦的方式(烫伤她也烫伤自己)了断了,还有片中唯一倡导自由平等的法国人路克,也无法被他接纳,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是殖民者!身为奴隶,却不具奴性,菩提身上折射出了全世界的被殖民者形象。

  殖民历史终将过去,殖民者作威作福的日子终将结束,《巧克力》中的法国人也深知这一点。无论是菩提身上体现出来的黑人对法国殖民者深深的恨意,还是黑人医生参加的深夜集会所暗示的秘密反抗运动,都预示着殖民地解放运动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如果说《巧克力》对殖民主义破灭的描绘还有些侧面和隐晦,二十年后的克莱尔则剥去了这层面纱,直捣黄龙。2009年,在法国著名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推动下,成名多年的克莱尔重返她的非洲故乡,再次奏响了一曲悲怆的殖民地挽歌——《白色物质》。白色物质一词在《巧克力》中就出现过,是黑人对白人的蔑称,直译白鬼,这个极具挑衅性的片名无疑为影片定下了冷酷的基调。影片以一个法国女咖啡种植者玛丽亚为核心,讲述尽管时局动荡黑人暴乱,她也固执地不愿离开生活多年的非洲,最终梦想破灭、家破人亡。她“错把杭州作汴州”,把殖民地当作自己的土地来经营和爱护,最终却绝望地发现,平时熟悉的土著居民都仇视她,这块土地根本没有接纳她。时隔多年,克莱尔早已褪去了《巧克力》中的青涩和浪漫,影片用动感十足的纪录手法,拍得极具现代感,而法国女性于佩尔表现则是一如既往的出色。威尼斯电影节上,李安作为评审团成员表示,很遗憾没能给这部影片颁一个奖。

  《巧克力》影评(三):回忆之殇

  克莱尔·德尼的电影几乎都会出现非洲元素,如一对非洲兄弟在法国参与地下斗鸡的[不怕死];驻扎非洲的一支军队发生的[军中禁恋];后殖民时代中负隅顽抗的[白色物质]。德尼之所以偏爱非洲这片土地,这与她流动的非洲童年是分不开的。虽出生于电影之都巴黎,但尚在襁褓之中的她就跟随家人迁往了非洲,这一去就是14年。由于父亲是一名驻非殖民政府官员导致工作地点不停变化,童年到青少年时期德尼搬了很多次家,这样的经历使得德尼游历了不少非洲国家。她对这片广袤的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这也成为日后她影片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巧克力]是克莱尔·德尼的处女作,也是一部半自传体长片。讲述了法国女子弗朗斯独身一人从法国回到这片记载着她童年时光的非洲大陆,想去寻找她曾经住过的房子。德尼以小弗朗斯的视角再现当时法属殖民地生活和黑人奴仆之间复杂的友谊。

  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非洲大地的非常时刻,20世界50年代殖民势力日薄西山,影片中殖民者们也都朝不保夕、醉生梦死,昔日的野心和壮志被压制在一间孤岛般的房屋之中。他们就像生活在悬崖边上,所面临的危险不是非洲人的铁矛和弓箭,而是自身煞有介事的欧式生活仪式、秩序、伦理。白人和黑人、主人与奴仆,他们貌似安好地生活在这一片具有原始宽容与母性的土地上,但“致命”的危险美感却始终存在于整部影片之中,在非洲线条明朗清冷的天空中一触即发。

  影片伊始于一片海滩,随着弗朗斯的目光我们将视线投注于躺在沙滩上的黑人父子,他们棕黑色的手臂在海水中浸泡着,似乎又听到那个小男孩天真地说:“啊,巧克力。”“巧克力”或许正是童年的弗朗斯(或者说童年的德尼)最初察觉到生活在非洲大陆人们的身体差别的第一联想。随后弗兰兹一个人在路上行走,好心的那对黑人父子载她一程,看着眼前的父子,画面跟着弗朗斯的记忆回到了从前。

  德尼镜头下的非洲大陆并没有被过分渲染的贫困与野性,白人和黑人之间饱含着错综复杂的情感。比如,小弗朗斯与菩提之间的友情,在她的眼里白人和黑人可以不论肤色、不论年龄,可以成为朋友。她会将自己的饭分给菩提吃,会吃菩提抹满蚂蚁的面包。女主人艾米对菩提产生了情愫却压抑在心理,她通过各种小动作诱惑菩提却被拒绝,等到丈夫回来时,特意当着菩提面前与丈夫拥吻。因摸菩提的腿却得到冷漠无比的回应,艾米向丈夫提出将菩提调到车库工作,整日面对轰鸣的机器。

  无论菩提与小弗朗斯的友谊,还是他与艾米之间暧昧的情愫,都无法单纯加以界定和判断。他们之间的纠葛既是欲望、情感上的较量,也是殖民主义者对非洲大陆欲望的一种隐喻。如影片中出现的三次”沐浴“场景。艾米(白种人/殖民者)不露缝隙的室内浴室和菩提等黑人奴仆使用的公共露天形成鲜明对比。“私人空间”在[巧克力]中是地位、尊严、也是欲望的象征。菩提的身体在光天化日下暴露,轻易便可被艾米窥得,正如他脚下的非洲大地,也是毫无遮掩与防范地接受殖民者贪婪的检阅。

  虽然我们看不到杀戮、抵抗、征服和鲜血的镜头,但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差距仍旧让观众印象深刻。一架飞机因故障不期而至,狼狈不堪的白人旅客被安排住进弗朗斯家,这些所谓的法国上层阶级的到来。他们颐指气使、高高在上,让殖民者百态尽显。种植园主把他的黑人情人藏在房间,理直气壮当着菩提面打包食物给情人;这些上层阶级悠闲的喝着咖啡,看着黑人修飞机;生病了也不让黑人医生治疗,嫌黑人肮脏。就像吕克读给艾米听的句子那样:“在黝黑的非洲人面庞中间,白皮肤会引起致命的后果。”

  影片在戛然而止中结束,这一段落处理非常像是罗伯特·布莱松的反戏剧化电影风格:戛然煞尾,企图节制燃烧起来的情感,制造一种冷漠的美感。弗朗斯站在登机口,望着正在喀麦隆机场工作的三个非洲男人。他们正往机舱里搬运东西,工作结束后,他们闲适的抽烟休息聊天。德尼并没有拍他么在聊些什么,观众只听得见配乐声。这一切就如童年的弗朗斯无法用语言与当地人民沟通,只能用双眼去观察身边的一切,去体会这个世界。而弗朗斯作为德尼的化生似乎也在诉说她童年生活的经历,由于语言障碍德尼喜欢等待、观看和聆听。她渐渐变得沉默,正如她的作品一样,对白很少。

  在“现在”的时间背景下,法国的成年女儿回到西非,寻找她与非洲过去的联系。反映了复杂的肤色和种族间的紧张关系,在殖民者与殖民地中爆发种族冲突,探讨被禁止的欲望以及归属感。颇值得玩味的是,弗朗斯的名字(France)就是法国(France),它曾是这片土地的创伤制造者。在拍摄[巧克力]那年德尼刚好40岁,也许只有到了这样的不惑之年,才能带着审视的眼光好好打量令她魂牵梦绕的故乡。这已经不再是40年前殖民者对这片土地的贪婪打量,而替换为一个“非洲女儿”的深情凝视,这凝视似乎会在时空中永远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解码女性电影大师——用独特的身世诠释着女人特质的情爱方式》

  《游离之间——克莱尔·德尼电影研究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