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哲传的读后感大全
《史怀哲传》是一本由华姿著作,上海三联出版的534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怀哲传》精选点评:
●拥有3个博士头衔,哲学家萨特的表兄弟,在哲学,神学和音乐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天才,最后却去非洲行医以解救黑人兄弟们的苦难,而且一去就是半个世纪,并最终死在了非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和理想主义情怀,敬请详读不可或缺的《史怀哲传》。
●敬畏生命
●我深陷囹圄,你前来给我拯救。 五分我是给推荐这本书给我的那位老师和史怀哲本人的。
●为了史怀哲也要给五星。
●永远出于内在的必然性去信仰真善美,永远都保有一颗外界毁伤不了的慈悲心。 正如罗素所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适于理解和无资格比拟这种人的——这种如史怀哲一般真正善意且献身于世的人。
●Albert Schweitzer生平经历的详细介绍 国内现在只有这一本吧
●很好看
●虽然我们用有声的语言怀念你,你却用无声的行动回应神。
●史怀哲和特蕾莎修女的选择既不是理性利己,也不是理性利他,属于非理性利他,前提是他们具有对生命的敬畏,胸怀天下的慈悲及博爱精神,这是百万里挑一的人才具备这两种品质。
●读完很震撼,真正在践行“敬畏生命”的人。当我还在因为史怀哲关爱花草树木、猪、蚂蚁这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生命觉得有点可笑时,在读到他觉得生命将逝,一一向那些救助过的黑人病人、花草树木、蚂蚁、猪道别,我所有觉得可笑却变成了对自己的裨益和对史怀哲深深的敬畏。他用一生践行“为了人而成为人”,“在完整的意义上成为人”,而我们,世俗的我们却在离人的目的越来越远。
《史怀哲传》读后感(一):为了人而成为人
一本来自高考前就想读的人和书——《史怀哲传》,在书架上放了三年多,终于可以有大块的时间把这本534页的书读完了。史怀哲在我的高中作文里出现了很多次,直到现在才完全明白他所提倡的“敬畏生命”的含义。
他反对狭隘的国家主义,而重视人与人直接的交往。他在非洲赤道建立兰巴伦医院,只接受来自联谊会或者个人的救济,一直拒绝任何教会、团体和组织有条件的经济援助,因为这里除了是病人安详的救济之地,还是一块战火和政治都侵袭不到的和平之地。
读完很震撼,真正在践行“敬畏生命”的人。当我还在因为史怀哲关爱花草树木、猪、蚂蚁这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生命觉得有点可笑时,在读到他发觉生命将逝,然后一一向那些救助过的黑人病人、花草树木、蚂蚁、猪道别,我所认为的可笑却变成了对自己的鄙夷和对史怀哲深深的敬畏。他用一生践行“为了人而成为人”,“在完整的意义上成为人”,而我们,世俗的我们却在离“成为人”的这一目的上越来越远。
《史怀哲传》读后感(二):唯独有爱的人 ——《史怀哲传》读后
文:赵杰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兰德的一首诗歌,写得好,杨绛先生翻译得也好,以前每每读到,总有一种高贵而独立的力量吸引着我内心常常在现实中迷失的一点点安静。这个冬天的一个凌晨,两点半,这首诗歌伴随着我突兀而来的眼泪再次深刻打动我的心。
这次打动是如此复杂,因为我如此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对于其中高贵而独立精神的远远不配拥有。这份拥有在这个凌晨只属于史怀哲,阅读着华姿女士所著《史怀哲传记》,让他的出现比我面前的整个世界都显得重要。
很久了,没有再被阅读打动到落泪。记忆中有过,被撕裂了而成为悲剧的那些脆弱的美好,曾经在我许多年前的阅读经历里触摸过曾经单纯的心。后来,生命在现实的生活里结茧,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早已过了感动的年纪。
这份感动和文字无关,和情节无关,和剧种无关,只和人有关,唯独有爱的人,可以征服我这颗早已愚昧、迟钝乃至麻木的心。因为在这样的爱面前,我的身心灵顿然象被两刃的剑毫不留情地剖开,所有的污秽和瑕疵无处躲藏。很多时候,当我行走在这个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会茫然地以为,如果有人在这样的城市里还会坚持爱,那么他们一定会转瞬间被蔑视和嘲讽埋葬。
如果真的这样,世俗真的赢了爱,那么尼采关于“上帝死了”的预言也会一语成谮。为着这样一重思考逻辑,我曾经常常失望,在大都市拥挤的人流里不知所措。人们告诉我,这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时代,是一个精神死亡的时代,是一个浮躁和喧嚣的时代,但是我执拗地希望寻找到那种高贵的独立,然后坚守。
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存在天堑般的鸿沟。这对于刚过而立之年即决定前往非洲部落的史怀哲,我想我懂他抉择的艰难甚至痛苦。这本传记里详细记载了当时他家人对他这一决定的反对,理由各异,比如屈才,比如危险,比如冲动。他所处的时代一点不比我这个时代好,狄更斯的“时代论”适用于任何时代,所以,我不会以为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做那样一个决定比现在有多容易。
那时的他,已经可以用世俗的成功标准定义为“成功人士”:有着音乐家的美誉,拥有两个博士学位。我惊讶于这样一个人,该有着怎样的聪明和充沛精力,可以在艺术、科学之间均取得伟大造诣,更难得的是,他30岁之后再和一批新生代大学生一道,攻读医学直至38岁最终拿到该领域的博士学位。
一切要回归到他的家庭: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的家庭,身为牧师侍奉上帝的父亲和智慧贤良的母亲。还有他的家乡,一个风景优美、环境淡泊的欧洲村庄。这给了他一个品格养成的良好氛围。
当然,根本的还是上帝。比如当开始读书识字的时候就每天读《圣经》的他读到耶稣说:“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舍弃生命的,必得着生命。”他一度不明白这句话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直到有一天再度读完圣经祷告之余,他忽然明白了,那一刻的一个决定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
“如果我幸福,我就必须为这幸福做些什么。我必须做些什么来回报它,否则,我就在亏欠”,这样的解读,使他作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30岁之前,为学问和艺术而活,30岁之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
半个世纪后的1954年,当时年已79岁的史怀哲站在奥斯陆一个演讲台上发表诺贝尔和平奖获奖纪念演说时,似乎在为年轻时候自己的那个决定做出了坚定而圆满的回应。那时候,他的《敬畏生命》已成为生命伦理学这门新学问的奠基石。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在耶稣面前的承诺,我们可以理解为他用一生完成了与上帝的约。
在那场名为《我的呼吁》的演讲词中,史怀哲说,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是道德上绝对需要考虑的原则。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连。平时我都尽力保持清新的思考和感觉,而怀着善的信念,时时依据事实和我的经验去从事真理的研究。
“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他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二战结束后不久的世界,但是,他同样宣告,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
并且,他坚信,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单纯而继续不断的。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它能消除猜疑和误解。因此良善将建立无可动摇的基础,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一个人在世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而这句引言仅仅是他阅读一生的《圣经》中“八福”之一。由于紧紧跟随耶稣的脚步,这位活到古稀之年依然在非洲最贫瘠的土地上亲自劳苦耕作的老人,终于胜过了世界。当周遭曾经未开化之地的黑人开始学会劳作,学会爱,学会忍耐,学会理性对待疾病……直到开始称呼他“我们的老爸爸”。
这个凌晨,我无数次地想象着一个堪称社会上流贵族阶层的欧洲人,却带着爱妻选择生活在当时仍是荒蛮之地的非洲丛林,亲手搭建木屋,并时时面对死亡的考验。不要以为这样轻描淡写的描述意味着简单不过的故事,不!那是一种怎样艰难的人生时刻,他要耐心地告诉那些丛林部落黑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哪怕是象接受治疗之余不要顺手拿走医疗器械这样最基本的做人情理;他要防止疟疾等形形色色的传染病;他要不遗余力地为这个丛林里的每一个生命祷告并用实际行动爱他们……
他和妻子冲进雨幕营救濒临死亡的病人;他在浑浊的河流里拼命游泳只为躲开马上会要他命的犀牛;他在烛光里孤独地祷告,泪流满面……远离丛林的世界都在做什么?一些国家在拼命地发动战争,无数条生命在弹火硝烟里失去。当人类没有爱,和飞鸟走兽又有何异?
所以,爱神并爱人如己的史怀哲呼吁人们敬畏生命,因为只有我们能够释放爱给这个星球,而我们无非是上帝充满期待的受造而已。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履约。
如今,史怀哲已离开这个世界近半个世纪,而他那独特的高贵的独立之爱深刻地打动了我,并将一直鼓励着我。他和这个世界是如此格格不入,因此更显伟大。当然,唯独有爱的人,方能做到这一点。
《史怀哲传》读后感(三):唯独这样的人·史怀哲传
对于医疗工作者,
他将告诉你,医疗工作是一种爱的行为,医生只有本着“敬畏生命”的理念,才不会把人的生命当做商品一样处理。
身为医生,他毕生为那些最需要他而又最没有天分的人群服务。这是所有医生的伟大榜样,这也是他留给医学界的最有价值的遗产。
对于知识分子,
他是一个精神主义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行动主义者,而且首先是一个行动主义者。他将告诉你如何在坐而言之外,也能起而行,以及如何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对于基督徒,
他将引导你,如何把所信的经由日常生活表现出来,以及如何把爱变成具体的行动。因为信仰不是一门学问,只有被实践的时候,它才有意义。
对于无视和或漠视动物生存权利的人,
他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将是最好的指引。
他说: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作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则,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
他说: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它的生命。道德观在西方世界一直就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应该要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
对于从事动物保护和环境、生态保护的人,
他将引导你如何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能充分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性,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互不相容的争斗。因为人类是活在一个“不得不依靠牺牲别的生命,一再杀害生命而藉以生存的残酷而矛盾”的世界里。
对于已经或将要献身于慈善工作或直接服务于人的人,
他肯定是你最好的导师和伙伴,也是最有力量的引导者和鼓舞者。
他说: 世上真正快乐的人,是那些学会服侍的人。你们当中,唯有懂得探索、并学会服务之道的,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他还说:今日世界最需要的,乃是为照顾别人的需求而忙碌的人。
对于广大青年,
他是自我奋斗和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理想的完美范本。
他在25岁时就获得了哲学和神学两个博士学位,同时又是一个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 30岁时就已在德法出版《康德的宗教哲学》、《巴赫论》、《最后的晚餐史》、《耶稣生平研究》等学术著作,并在欧洲学术界和音乐界声名鹊起。
总之,他是一个真正在歌德所说的“最完整的意义上成为人”的人,但他并非一个天才,而是一个矢志不懈、贯彻始终、并能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人。
对于渴望自由并渴望遵循内心而活的人,
他也是你的榜样。在赴非之前,他在欧洲的学术界和音乐界已有相当的地位,他是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教授,是尼古拉教堂的牧师,是管风琴演奏家.但是,他把那一切都放下了。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
他说:所有你能做的,你都必须去做。光是生存着是不够的。光是说,我所赚的足以生活并维持家计,我工作得很好,我是个好丈夫,也是个好父亲。这是不够的。你必须多做一些什么。
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兰巴伦。只要你减轻了或是减缓了生命的痛苦与恐惧,那么,即使你做得较少,那也是很多。
对于渴望与他人亲密交往的人,
他说:我们应该顺应这一事实,我们每个人对其他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结识并不是相互知道一切,而是相互爱和信赖。这个人相信另一个人。一个人不应该探究他人的本质,分析他人不能算是高尚的行为。因为人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愧,我们应该尊重它。灵魂也有它自己的壳,我们不应该剥开。
他认为,只有敬畏他人精神本质的人,才会真正对他人有所帮助。他说,我们彼此鼓励,在黑暗中并肩行走,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对于漠视生命以及他人生存权利的人,
他将告诉你,对于生命而言,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他认为: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是阻碍生命、毁灭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
对于沉迷于物质主义的人,
他将告诉你,什么是内在的幸福,以及在拥有外在的幸福后,又如何获得内在的幸福——那种只有献身于世或服务于人才能获得的幸福。
对于追求和平的反核人士,
他绝对是你的战友和同志。他认为,核战一旦爆发,只会全体毁灭,所谓的胜利者是没有的。他甚至说,只有全面停止核试验,太阳才会从地球上升起。
对于爱国主义者,
他将引导你思考泛滥的国家主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他说,近代人把自己的个人伦理作为牺牲,献祭在祖国的祭坛上,国家主义是恶劣的爱国心。
他引用歌德的话说:“人,一定要贯彻他自身所具有的人格和人性,被集团的意志蒙蔽,在集团的意志下呼吸,已经不是活生生的人了。”
他还说,我们必须用一种不愧于整个人类的高贵的爱国心,来取代今日所流行的爱国心;我们必须以具有共同文明的人道,来取代被过度崇拜的民族主义。
对于善良的、有深刻的同情心的人,
他是你们最好的同伴。
歌德说, 惟独这样的人,才能在我们所认识的宇宙万物里,与天下众生有所区别。
对于富人、权贵或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人,
他将引导你思考:你是否有权利把你的幸运、才能、健康、富有以及权力,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
其实你没这个权利。任何一个幸运者都没这个权利。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耶稣语,见《路加福音》12:48)。幸运者必须向不幸者伸出援手。这是上帝的召唤,这也是幸运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此,他写道:“一个人若是在生活中获得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那么,他就必须为此作出相应的奉献。因为我们必须共同背负这个世界的烦恼与重负。”
再贴个内容简介,供不了解此书的朋友参阅:
作为20世纪“伟人中的伟人”,阿尔伯特·史怀哲既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也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和伟大的行动家。他在青年时代就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同时又是一个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
史怀哲这个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在年少的时候,他便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因此,21岁时他立下志向:30岁之前为学术和艺术而活,30岁之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为此,30岁时他开始学医,38岁时他毅然前往非洲,成为一个以行动实践信仰的丛林医生。
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史怀哲以不知疲倦的直接服务于人的方式,践行着他对基督的追随、他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他与生命的休戚与共。可以说,他是真正“为了人而成为人”的人,也是真正“在最完整的意义上成为人”的人。
1953年10月,因为对人类自由与和平的热爱,以及在为非洲人民服务上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史怀哲获得了195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真诚地讲述了史怀哲伟大而传奇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引导作用。
《史怀哲传》读后感(四):特别的方式抒写特别的史怀哲
特别的方式抒写特别的史怀哲
——读华姿新作《唯独这样的人·史怀哲传》
文:深海
在中国,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史怀哲呢?
读华姿的新作《唯独这样的人——史怀哲传》之前,我对于史怀哲也是不太了解的——知道他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却并不了解他如何度过了那在非洲丛林行医的50年;知道他30岁才开始学医,就只是为了去缺医少药的非洲为他的黑人兄弟服务,却并不了解他何以会产生那样强烈的理想,并且,无法想象,他怎么可以坚持下去并且坚持了那么久。所以,2010年,第一次听华姿说起她正在写作《史怀哲传》的时候,我就十分期待。
这部近50万字的著作,不仅满足了我最初的期待,还让我有深刻的感动和意外的惊喜。
史怀哲是一个特别的人,非常特别。他拥有好几个博士学位: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医学博士,晚年还被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他最先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并且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善待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动物、每一株花草树木;他不仅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好几个国家都为他出版发行过纪念邮票,世界各地都建有“史怀哲之友”联谊会,这些机构即使在史怀哲博士去世多年后,仍然源源不断地支持着他在非洲开创的医疗事业;他是爱因斯坦的挚友,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管风琴演奏家和歌德研究专家;他高大健硕,精力过人,风趣幽默,意志力无敌;他的黑人兄弟们亲切地叫他“我们的医生”、“我们的老爸爸”;他去世后,遗体就安葬在他的医院旁边,人们从各地赶来为他送行,黑人们围着他的墓唱歌祈祷,这样自发的祭奠仪式持续了两个多月……
我不知道,如果你告诉一个没有基督信仰的人“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使命的”,他会不会相信。至少,读完了这本《史怀哲传》,我更加坚信这句话,因为,史怀哲已经用他的一生去证明。
华姿从史怀哲的童年描述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条脉络清晰的史怀哲之所以成为史怀哲的成长路线图。在牧师家庭中长大的史怀哲,虽然单纯、善良、虔敬,却比一般的信仰者更具理性精神,正是这种与信仰结合的理性精神,才使他能够更充分、正确地使用上帝赋予人类的自由意志。童年时,他就对黑人产生了深刻的同情;21岁时,史怀哲对自己做了一个重要决定,“30岁以前为学问和艺术而活,30岁以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可是,到了30岁时,他仍然不知道如何去“直接服务于人”;偶然在一本教会杂志上看到一篇描述非洲加蓬地区的黑人悲惨生活情状的文章,里面写道“方圆几百公里找不到一个医生”,史怀哲忽然意识到,这正是他“直接服务于人”的最好工作。一个年满30岁、已经在哲学和神学以及艺术领域取得了不小成就的人,忽然要从零开始去学医,然后还要抛弃他在欧洲已经拥有的一切,到非洲丛林蛮荒之地去行医,史怀哲遭遇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他耐心地与每一个人沟通,最终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1913年4月踏上非洲的土地,到1965年9月溘然长逝,史怀哲博士在非洲加蓬的兰巴伦生活了整整半个世纪,他把生命中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他的黑人兄弟。而另三分之一的生命似乎也都是在为这三分之二做准备。从这个意义讲,可以说,史怀哲博士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非洲,也献给了全人类。
在非洲的原始丛林里建起一所医院,比我们想象得还要难。华姿用了很多的文字去书写史怀哲博士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非洲的水域和丛林造成的交通困难、令人难以适应的闷热潮湿的热带气候、纯朴固执的人类、愚昧的迷信、肆虐的疾病、开创之初简陋至极的医疗条件等等。史怀哲在非洲的行医生涯,是在一间废弃的鸡舍里开始的,而他始于这间鸡舍的医院,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挑战,其间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史怀哲甚至被作为俘虏从非洲押送回了欧洲),仍然得以存续和发展,直至史怀哲90岁时,它已经成为拥有60栋房子的大医院。
史怀哲医院最好的部分并不是它的技术和设备条件,而是它最为人性化的管理。医院就像一个村落,所有的医疗都是免费的,病人到这里可以像在家里一样生活;为了满足所有病人及家属的饮食所需,医院开垦了种植园,病人及其家属,都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史怀哲博士亲自指导他们;医院每天都会响起“亲爱的上帝的声音”(钟声),每天都会有祷告,每天都会有博士弹琴的“黄金时间”。以致于,史怀哲的医院不仅仅是治愈身体的医院,也是教授知识的学校,还是拯救灵魂的圣所——史怀哲博士“对待病人所采用的‘社会形态学法’”,“正是他在医学上最重要的贡献”。
史怀哲,在种族歧视极其严重、黑人还无法得到人道对待的时代,他却视黑人为兄弟;他怀着“基督的精神”去到非洲,他是从内心深处乃至灵魂深处都认定“众生平等”,所以他敬畏一切生命,包括一朵花的生命——他对那采摘野花的人说“让它呆在那里吧,它也有生存的权利”;他看到一个失去亲人的陌生的黑人老妇在河边哭泣,他就走过去握住她的手,安慰她,可是无论他说什么,那老妇还是不停地啜泣,最后,博士也就跟着她一起哭了;博士已经很老了,医院里一个并非病人的陌生黑人去世了,他也要赶去参加葬礼,因为,那也是一个生命……直到70多岁,为了医院和病人,史怀哲博士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6个小时。
90高龄的史怀哲博士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平静安详地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为最应该表达感谢的50个人准备了一份特殊礼物,他甚至亲自去向医院种植的每一棵果树告别……
读到这里,接近全书的尾声,我似乎终于明白了,史怀哲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被称作“最完整意义上的人”,就是因为他做到了、而且是穷尽一生都做到了一个“人”应该做到的——这个“人”,正是上帝造人时所赋予他意义的那个“人”;我似乎也终于明白了,我们之所以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就是要用一生去证明自己是一个“人”,就是要像史怀哲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兰巴伦”。
华姿的叙述,就像宽阔庞大的奥格威河水系,将史怀哲博士令人惊叹和折服的一生,铺展在我们的面前——不,他不仅仅是一个特别的人,他简直就是一个奇妙的人,是20世纪里最应该被我们记住的人类世界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成功写作过《德兰修女传》的作家华姿,对于她所选择的书写对象始终抱持着一种谦卑的心态和学习的目的。她创作的《史怀哲传》是我读过的最特别的一本人物传记,也是最令我感动的一本,洋洋50万言,读来令人不忍释卷。她之所以能够写得如此动人,我想,首先是她自己被传主深深地感动了。而她的了不起之处却在于,她能够用她简练唯美的文字,细腻真挚的情感,生动准确的描述,将史怀哲博士一生中无数个闪光、隽永的时刻,像电影镜头一样再现在读者面前。除了在《以沉默应对批评》这一章节和结语部分外,我在书中很少看到作者的评价性语言和热切的个人表达,她只是如实地去描画当时的场景,就像纪录片一样,尽可能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的史怀哲,因为,那正是她所热爱的。
(2012年2月16日 丽岛溪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