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芙蓉镇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芙蓉镇读后感100字

2020-11-18 00:05: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芙蓉镇读后感100字

  《芙蓉镇》是一本由古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7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00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芙蓉镇》精选点评:

  ●故事很精彩,值得多看几遍。透过文字看到了长辈经历过的那个时代,比起很多隐晦粉饰的描述,更有真实感。

  ●被划为“反思文学”一类,主要是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深化(分析)。由此书可以窥得“文革”的一点黑暗。 李国香手握权力,便随意安插罪名(虽然在今天也一样可以)在“运动”期间被打倒又重立,说明“运动”的反复性和非理性。 挺佩服秦书田这种心态很好的人,“文革”压力有多大,历史上一些自杀的人也已经告诉我们了。 这书语言非常幽默,很多俗语,经常乐的哈哈笑。在“文革”十九年间抽取四年作为写作对象,而且采用列传式,看起来还挺新奇的。(给我一种《水浒传》的感觉,个人不太喜欢)情节上后期明显有歌颂的倾向,结局太过圆满(虽然拨乱反正是历史事实) 电影删减了书前面的一段部分,直接从“李国香下来工作住进吊脚楼”处开始拍,刘晓庆年轻时候是真的漂亮。 (顺带一提,电影版的编剧是阿城

  ●文化大革命太可怕,革命就是斗来斗去,斗的人不是人,鬼不像鬼,这是个吃人的年代

  ●那是什么样的年月?一切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与非、红与黑全都颠颠倒倒光怪陆离的年月,牛肝猪肺、狼心狗肚一锅煎炒、蒸熬的年月。正义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派性应运而生、风火狂阔。

  ●小说荒烟蔓草年代的团圆结局,大概不及现实中惨烈至极。但那些屈辱与黑暗,实在值得反思。

  ●每逢描写中国近代文化大革命、四清等这段错误的历史,心情总是非常沉重。 我并没有看过《芙蓉镇》电影,但从外貌举止、性格脾气,刘晓庆的确很合适演绎书中女主角孙玉音。然而本书重点是这一段吃人的岁月,不论男女主角人物相比之下并不如何丰满,人物更像是为了烘托环境而存在。这本书主要描写对象并不是一家之故事,更不是人,而是国家发展的摸索与艰难。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成流不尽的血泪。

  ●世事本无常,人生真是苦

  ●一开始以为是余华的小说,读了一半,感觉虽然文风相近,但似乎还是有些不同,然后才发现作者是古华。谷燕山这一正面形象作为基层干部,却在小说里失去了繁衍后代的能力,寓意深刻。而王秋赦在结尾大喊着抓到了小的放走了大的,更是凸显了生活的苦涩。4.5/5

  ●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一群演员,一段神话。尽管是在遥不可及的动荡年月,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深思。“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在今天不一定适用,但不代表没用。

  ●虽然书中把人物的悲剧简单归于坏人害了好人,但还是感动了我。还好,那个时代结束了。

  《芙蓉镇》读后感(一):“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小社会中浓缩着大社会和时代的结晶,小镇老街中的男女老少代表着国家建设发展政策与集体意志下广大农村、基层生活的复杂性。

  如果从书中摘选出一句话代表那个混乱荒谬的时代的勇气,自然会选择秦书田对胡玉音,同时也是对自己说的那家话——“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十年文革,阶级斗争把普通而朴素的农民、知识分子、党员等各种群体都给异化了,人性人情破裂崩塌。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礼俗社会和人情社会的社会基础在阶级斗争和把人归类定性中渐渐式微,与人“斗”,与天斗,把革命和运动延续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魔幻诡异起来。

  总的来说,尽管感觉最后的结尾趋向于大团圆了,趋向于符合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的话语,但是瑕不掩瑜,中国需要这样的现实文学,尤其是改革初期在对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的反思与质询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是当时当地的需要,也是一个时代的需要。

  《芙蓉镇》读后感(二):反思小说

  开头对芙蓉镇的描写,令我想到《边城》的开头对茶峒的描写。我不喜欢很细致的描写,但很意外得,这两本书的开头都有看下去。 这本书我不是那么的喜欢 怎么说呢,人物太脸谱化了。(这里的脸谱化是因为我的现当代老师让我们写李国香的人物形象,但是如果老师没有这样讲,让我自己去看,我可能不会怎么注意她。诚然前面对她的描写很深,但之后!之后她的戏份其实不多了!而且展露的都是坏人的形象) 但是对那个时代的描写我很喜欢。还有关于那个小镇的描写。 (先写到这,详细的书评慢慢写) 好了,现在补充! 我之前有觉得,胡玉音和秦广田不应该在一起,(呐,我就是那种,看到悲剧会想要happy ending,看着大团圆结局又会觉得俗套的人)。然后朋友说,他们两个不在一起的话,是不能够撑过那段灰暗的日子的。 想了想,挺有道理。

  还有觉得一个不好的地方!小说里,作者会突然出现。比如胡玉音被用铁丝穿胸的那里。突然出现 笔者不想写,然后理由。这给我一种很突兀的感觉。那段的确不应该细致的写出来,但我还是想要看到,作者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处理!比如隐晦的手法?

  还有作者会给我们剧透。比如他会写后文怎样怎样,这里暂且不表。我更喜欢的是,自己自然而然得看下去,最后会发生什么,我希望我自己亲眼看到。

  虽然没有很喜欢,但是看得很顺畅。五星

  之后去补电影版的!

  《芙蓉镇》读后感(三):熬过了绝望,一切就好了

  她是芙蓉镇上的米豆腐西施,有亲和力,为人热情,嘴甜手巧,还生得一副好相貌,深得小镇老少爷们的喜爱。

  在那个红五类和黑五类界线分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政治活动高发期,阶级和成分成了决定一个人的遭遇是好是坏,有出路和无出路,有前途和无前途的硬杠杠。

  这个改变人的人性的社会制度,不是你踩我就是我踩你,不踩别人就没有出路,整人者,后来也被裹挟到运动中让别人整。

  我无法想象这是多么黑暗,每个人都要被扣上政治的帽子,一句话,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即能成为改变自己乃至几代人命运的推手。这山镇里啊,变态了的人们都在追求自保,不能得到的,便妒忌,便歹毒,便被逼的发了疯。那有点思想的,如老谷,便也只能装醉,秦癫子便也只能成了运动油子,默默地忍受着。

  这没有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太容易被人心利用,被奴化。而我作为一个局外人,作为一个知道这时代的人,只能看着这年代,而在内心勾勒这悲剧的一幕幕。心痛,更多的是无奈。

  网友的评价直击要害:

  先大搞“土地改革”把地主富农地主的土地无偿掠夺了,分给帮他们打天下的穷泥腿子们,有些得到土地的穷人们如获至宝,勤勤恳恳的劳动把日子过的有了富余,有的头脑灵活的农民趁着国家政策宽松时搞“副业”做买卖,也都靠自己的勤劳致富了,票子,谷子,土地在他们的手里还没有捂热乎呢,忽然间政策突变,翻了天,运动来袭,我们忠于最高领袖的无法无天的红卫兵出现了,因为年轻人是敢教日月换新颜的,它是领袖手里的杀手锏,直接在文化上追求阶级平等,造反!

  这些王宝赦眼里的傻瓜们都成了新运动的牺牲品,重新被划分了成分,成了新地主,新走资派,新五类分子,继而,国家收回土地,取消了私有制,改吃“大锅饭”老百姓们被攒在了一根线上,这个时期靠什么保证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呢,就是大搞“阶级斗争,不听话的就给扣上一顶帽子,批斗。看看像不像集中营的运作管理....?

  于是,为了生存,清醒的人要假装糊涂,有情人要变得冷漠,唯有这样才能与这个格格不入的世界相处。

  《白鹿原》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

  他们挺过来了,拨开乌云见月明!-2017.11.1

  《芙蓉镇》读后感(四):轻快的沉痛——读《芙蓉镇》

  作者古华在小说后记里写道:“但愿在春的盛会里,这部习作能如一支柔弱的石楠竹,探身于群芳竞彩的文学花园的竹篱边,绽放出有些羞涩然而却是深情的微笑。”在我的想象中,《芙蓉镇》女主角胡玉音也应该是这样,倚靠在老胡记客栈的门口,绽放着温柔、羞涩、深情的微笑。她不是倾国倾城的角色美人,她只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凭借自己一双勤劳的手一颗善良的心,在历史洪流中几度浮沉。

  一溪一河,一条青石板路,两岸木芙蓉,古镇风情最是能打动我们浮躁的心。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紧密相依的商铺、蜿蜒悠长的青石板街、热闹繁荣的圩场,整个镇子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风俗画。

  1963年,芙蓉镇上生意最兴隆的就是本镇胡玉音开设的米豆腐摊子。胡玉音是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女子,人称“芙蓉姐子”,书中描述她“黑眉大眼,面如满月,胸脯丰满,体态动情,是过往客商有目共睹的。”但是胡玉音人长得秀美动人,性情也是极柔顺的,“就是骂人、咒人,胡玉音眼睛里也是含着温柔的微笑,嗓音也和唱歌一样的好听。”再加之胡玉音待客热情,食具干净,米豆腐量头足,作料香辣,她的摊子面前总是客来客往。

  故事就围绕着胡玉音展开,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子有几位老主顾:粮站主任谷燕山,40多岁的南下干部,为了成全胡玉音的小生意每圩从粮站打米厂卖给她碎米谷头子60斤;党支部黎满庚,他曾是玉音情投意合的少年情郎,因玉音出身不好只能做她的干哥;镇上有名的“运动根子”王秋赦,专吃白食;原名秦书田的“秦癫子”,本是县歌舞团的编导,后被划为右派开除回乡生产;镇上饮食店新来的女经理李国香,她气不过胡玉音容貌好、生意隆,认定那米豆腐摊子是镇上唯一能和她争高下的潜在威胁,因此怀恨在心,暗中开始了她的“政治调查”。

  小说开头,乡村风光、热闹集市、淳朴人情,让我无比向往这个地方,甚至会以为这是一部纯粹的乡土美文。因此在前半段的阅读中,我脑海里冒出很多有趣的念头。然而我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人不处于时代的漩涡里,新中国没有一块土地能够“独善其身”。渐渐地,作者开始展现起时代的残酷性来,读来也常让我哽咽语塞。

  古朴偏远的小镇被政治运动波及,先是风风火火的“大跃进”运动,市场经济被消灭,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堪。在小镇的风云变幻中,胡玉音的命运成为故事主线。“四清”运动伊始,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胡玉音被罚扫大街。跟她一块扫大街的还有“右派分子”秦书田,两人互相扶持,暗生情愫,结为夫妻。但却因此秦书田被判劳改,胡玉音管制劳动。小说的结尾,是政治运动过去了,被冤枉的人平冤昭雪,芙蓉镇又恢复成平静安宁的模样。

  运动过去,芙蓉镇热闹如初,大地的裂痕也逐渐愈合。《芙蓉镇》的语言清新通俗的,采用平民的视角,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中。就像某个夏日傍晚,村上的老奶奶在树下纳凉,摇曳着手中的蒲扇,娓娓地向围坐在身边的孩童道出当年的五味杂陈。作为一名读者,我感激作家,在叙述这段历史时始终是冷静克制的,没有让同情、悲苦、仇恨泛滥全文,深受苦难的人们在残酷的岁月里也还能保持难得的善良与美丽。

  小说中杨书记、李主任、王秋赦、黎满庚,他们并不是脸谱化的绝对坏人,他们可恨也可怜,只因着心中的私,搭着斗争运动的潮流,给别人带去无法抹去的伤害。作者举重若轻地为读者展现胡玉音的悲痛,对于有些过于残忍的情节更是选择直接隐去。而我们知道,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比胡玉音更为悲惨的人大有人在,不消多说。

  在那段最残酷的岁月里,善始终还是存在。善与恶,欣喜与悲伤,乐观与绝望,作者就是用这样矛盾的方式实现了情感的平衡。善良存在于满庚哥的赎罪中,存在于谷主任的帮助中,存在于玉音对生命的珍惜中,存在于秦书田的乐观主义中,存在于两个“黑五类”的炽热情感中……善,或许才是我们对抗一切的最强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芙蓉镇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