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日吹く風のために もっと遠くへ》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明日吹く風のために もっと遠くへ》读后感锦集

2020-11-18 02:55: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日吹く風のために もっと遠くへ》读后感锦集

  《明日吹く風のために もっと遠くへ》是一本由天海佑希著作,講談社出版的2001/10图书,本书定价:27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日吹く風のために もっと遠くへ》精选点评:

  ●质朴真挚,为了明日的风,共勉

  ●感动得眼湿湿,天海的自传带给我太多勇气和坚持。我会一辈子珍藏。

  ●借地标。看的中文版。

  ●看得这版的译版

  ●Yuri醬,妳的故事裏,人物有目標,有行動,行動背後有思想,行動過程有心理、情境和風景,在嚴肅與搞笑的兩極,文字真誠質樸,為你加分,只是封面,額。請堅持寫日記吧,請堅持記錄回憶吧,期待妳寬裕充實的老年生活,當妳圍爐夜話,我們側耳傾聽。修訂版的序言加這麼多文字,也是良心價了。

  ●这个封面还真是有时代特色,感谢提供翻译的人们!看完以后更佩服我女神了,优秀的人都这么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掌控自己的人生呢?舞台上、银幕上熠熠发光,私下却纯粹、可爱的很呢~

  ●读过之后这本签名书前天就给SU总帮我保管了=v=

  ●独一无二的天海祐希

  ●离开宝塚,走向女优,对你来说是必然。想着那时的你承受的压力,读文字时都能体会出心酸,庆幸转换跑道的你没有籍籍无名,女优天海祐希,喜欢你真好呀…

  ●对宝冢生活的回顾总结,了解天海必读系列。"今天的眼泪、喜悦、困惑,都是为了明天。" 暗暗敬佩习以为常的努力,独立和自我负责意识。更敬佩她最吸引我的一段是「信念」篇对求而不得之事"放手"非"放弃"的态度。天海,真的有天海一般的开阔纯粹,成熟,满含感召力和领袖气质。(幽默感,更是太可贵的品质了)名人故事颇能给人以抚慰,读完总生出些热爱和前行的力量。又认识这样一个坚定且纯粹的灵魂,算为未来的自己寻到一个「独立」的靶。

  《明日吹く風のために もっと遠くへ》读后感(一):天海祐希 | 为了明天吹来的风

  《为了明天出来的风》是天海祐希自传的书名,该书第一次出版的时候,是1995年,当时她正要从宝塚退团。时隔6年之后,该书再版。两个版本,除了封面和装帧的不同,内容上最大的不同,是再版时增加了一篇5000多字的序言。

  6年之后,天海祐希已经从男役变身为女优,从top的巅峰瞬间归零,从零开始到电影和电视界重启演员生活。6年的时间间隔,让她可以拉长焦距回顾自己此前走过的路,而这种时间上的间离,让她变得更清醒,也更坚定。

  一篇序言可以有5000多字,我有些意外,但更为惊喜的是,这篇序言,包含了太多秘密,几乎是我们了解并理解天海祐希整个人生哲学/价值观的钥匙。

  ■ 为了明天吹来的风

  第一次见到这个书名,觉得蛮特别的,似乎懂了,又好像不懂。

  这次,在修订版里,天海直接开宗明义,在序言里告诉了书名的秘密:

这本书名为《为了明天的风》,自然有它的道理。 我所谓的“明天”,抽象地说,也就是“宽裕充实的晚年”。 不想在回首往事时感到后悔。想竭尽全力过好每一天,即使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宽裕充实的晚年”。 向着明天,我踏踏实实迈出每一步,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写这部书的时候,她28岁,却已目标明确地想清楚了,自己这一生打算怎么度过。借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便是: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而天海更清醒的地方在于,她知道那个期待的明天,是由每一个踏实的今天来铸就的。

《水曜日的情事》剧照,演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正是写本书序言的时候。

  ■ 明天的风,源于今天

  在这部书的解说中,秋元康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

迄今为止的经历,都在通向明天的途中。 今天的太阳、地热、湿气、海洋的温度,造就了明天的风。 今天的眼泪、喜悦、困惑,都是为了明天。 “自己的价值观”,手持这个地图,天海祐希即使偶尔迷路,但也不会停步不前吧。

  而这个“自己的价值观”,主要是关于今天的哲学。

  天海在序言里告诉大家,宝塚遗产中最可宝贵的,便是努力的习惯和不愿后悔的心,这二者相辅相成。正因为不想明日后悔,才会选择在今日全力以赴;也正因为今日全力以赴,回收昨日时,才不会感到后悔。

  她把“努力”和“习惯”联系了起来,并且将这种习惯坚持到了50岁的现在,这本身便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而在她的世界里,“努力没有终点”。这种对努力本身的坚持,这种不忧未来不念昨天的哲学,甚至成了其驻颜有术、保持元气的秘诀。

进入了新的世界,开始影视工作后不久,注意到了一件事。那就是,画面是可以留传的。 昨天拍摄的画面,今天再看已经觉得后悔,想“如果这样做就好了”。拍摄时自己的情绪没有到位,也都清楚地留在影片上,不由得想“这一段就扔了吧。” 即使全力以赴,也有很多地方需要反省。若是漫不经心,不更是如此吗?所以也就失去了从事这份工作的资格。 所以,对每一个镜头,我尽自己所能去充分准备,也投入全部的情感。否则,我绝对会后悔。 “我只能做到这些”,如果这样想的话,就等于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放弃了,我做不到。 从那时开始,我一直抱着这种想法走到现在。今天,我仍然坚持这样。

  这种努力的自觉,很大程度源于对自己与他人(比如角色、工作团队、爱她的人)的责任。

由于机缘巧合,我从事了这种常常会暴露于众人视线中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性质,今天所做的努力明天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结果。如果不记得这个动作,明天的舞就没办法跳了;如果记不住这句台词,明天就无法登上舞台。即使只有一天偷懒,想着“嗨,算了吧”,恐怕马上就会出丑。 在没有自信的状态下工作,我还没有脸皮厚到如此程度。在心虚的状态下出现在众人面前,我也没有这样的勇气。仅此而已。

  但努力只是因,不是果,它不代表没有失败与沮丧,所以可以坦然面对失败,并学会反省,便成了另一种努力。而且,可以很潇洒。

做是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的事也会有失败。我只做了这些,所以失败了,并因此而后悔,这种事我最讨厌。我都做了这些,但还是失败了,那我也会对自己说“要更加油才行”。仅此而已。我知道了为什么会失败,这就是我的收获。 我由衷地感谢自己这种不怕打击、不惧失败的性格, 拼命地努力过,但还是失败了。这种情况下,我不用“放弃”一词。因为一用这个词,我就会觉得恋恋不舍。 我用“放手”这个词。努力了再努力,还是不顺利。这种场合下,先暂时“放手”。如果能认为“我已经这样努力了”,说放手意外地简单。

  而归根到底,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用天海自己的话来说,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所有的努力,都是一种肥料。一时的失败,可能只是老天给的另一种启示。

  这种对自己的责任,对今天的态度,则很大程度源于其独立的主体性。因为她深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自己的事情自己最清楚。让自己充满自信,也只有自己能做到。使自己丧失自信的,归根结底除了自己没有别人。扩展自己的可能性,或者给自己设定限界的,也全部是自己。 因此,我的事情我做主,这是我的信条。

  更重要的是,她的这种人生信条,在此后的人生里,一再地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角色的塑造来呼应。比如在谈及《演歌的女王》里的向日葵一角时,她便难掩喜爱地说道:

向日葵一直很努力很拼命地活着,不会依靠别人,也不会强迫别人,仅仅依靠自己坚定的步伐,脚踏实地地活着,真的会让人想替她加油……真的是招人喜爱的女性呢。宝塚时期的天海祐希,稽古场上。

  ■ 今天的路,始于昨天的脚步

  直到今天,距离天海退团已22年过去,每当媒体提及她时,依然喜欢使用宝塚的标签,那是一个完成时的标签,可能会伴随天海的一生。

  而她自己也非常清醒和感恩,宝塚曾给过她的“伟大的遗产”。

宝塚,是我打下重要基础的地方。 宝塚的遗产,在我心里一直活着。

  2015年接受台湾看板人物采访时,她再次以感恩的心提及了宝塚的影响:

正因为有了宝塚的经历,我才成为今天的我,才有我今后的人生。我想,我现在的所有基础,全都建立于宝塚时代的生活,我学到了诠释角色时该有的方法,还有面对作品、面对观众的方式,都是学姐们和训练演技的老师们教我的,所以所有这些都是我的基础。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伴随她更久的“伟大遗产”,东京上野地区中野家族。如果说宝塚经历为做演员的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的话(比如表演方法、表演基本功等),中野家族则为她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且有家庭教养的人打下了最初的基石。

  无论自传还是访谈中,她非常乐意和大家聊自己的家族,说她像牛蒡的奶奶,童年记忆中的爷爷,严谨严厉却又极其疼爱子女的父亲,独立又可爱的母亲(书中黄手帕和满墙小纸条的细节太可爱了),还有她的哥哥与弟弟。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父母对她每一次自我选择的尊重,都让她这一路走得更加踏实和勇敢。父母关于朴素生活和友善待人的教养,以及那些童年记忆,乡下暑假的经历,美容院里大姐姐们的宠爱,让她在面对未知世界时,更加开放,更加友好,那是她整个人生的温暖底色。那是成为天海祐希之前最初的样子,中野祐里的样子。

  父母和老天联手给的天性,让她拥有了最初的质朴模样,而在成长过程中自我领悟的一套价值体系,则一直指引着她每一次人生路口的选择,指引着她每一人生阶段的行动。她如何从害羞的中野祐里变成独立的天海祐希,这本书会给出答案。而对于她本人来说,一次20代跨入30代的人生总结,则更像是一次自我的心灵对话,就像秋元康先生说的,“中野祐里和天海祐希之间的往返信件”。

对她来说,无论天海祐希也好,中野祐里也好,都是她自己。 从中野祐里到天海祐希的年代

  参考资料

  《为了明天吹来的风》:天海祐希 著;天海后援团 译

  《明日吹く風のために もっと遠くへ》读后感(二):天海祐希 | 演员自我修养

  阅读天海祐希的传记,总能时不时让我像她一样开心地拍手大喊“亚达”(太好啦),恨不能从椅子上跳起来。一方面,因为不到30岁在书中描写的自己,已然像一个精彩好莱坞故事里的主人公,有目标,也有障碍,有沮丧,更有勇气,目标明确,行动有力,信念坚定,主人公在实现着目标的过程中激发着对家人和朋友的爱,也获得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演员的她,花好多篇幅聊舞台生活,聊表演,聊角色,这对于对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超感兴趣的我来说,简直不能太过瘾。

  这篇文章,打算先好好聊聊后者。

  ■ 要对得起观众

  在天海看来,为百忙之中前来花钱观看的观众奉献精彩的演出,是演员的本分。所以不管是宝塚时代,还是宝塚后的女优时代,每当有记者问她塑造某个角色是否觉得辛苦时,她都会淡定地回答,塑造好角色不正是我的工作么,为什么要提辛苦呢?

  她非常清楚,一个演员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好让自己不辜负所演的角色,也不辜负前来观看的观众。那是作为演员和角色及观众交流的最好的方式。

老实说,从出待、入待的FAN队伍前走过,听他们说“您辛苦了”,真的让我心情很糟糕。 如果有另外一个自己,说不定会抓起拖鞋拍到自己的头上。 我很清楚自己还差得很远,这种情况总是会想“你以为你自己是谁啊”。

  这种对观众的尊重,常常让她可以忘记身体的不合作状况而坚持到底。

我有时候嗓子疼,或者腰疼,上台前想今天要悠着点了,还觉得很对不起观众。 但真上了台后,这种想法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管状态怎么差,干劲还是一点不减。这样,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搞不清到底什么程度的疼痛才能算是疼痛了。

  即便是刚刚手术过的她,也依然是毅然决然的。

研四时,我第一次在Bowhall主演,作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时发生了不少小插曲。那是我第一次和麻乃搭档,在练习时我得了盲肠炎,演出十天前才想方设法出院。在邀请给我做手术的医生时,他说:“早知道你这么辛苦,我就不会让你出院了。” 别说是他,我自己在演出阳台那一幕时,也有些担心伤口会裂开、血渗到白色外套上。

  除了克服身体的挑战,还有克服心绪的厌恶或精神的疲惫。

我的体会是,只要站在舞台上,就绝对不能滋生什么讨厌啊、没有干劲啊这一类负面的情绪。 比如对不喜欢的作品,一直抱着不喜欢的情绪,练习一个月,在大剧场公演四十五天,再练习二到三周,又在关东宝塚剧场演出三十天,这不是浪费时间是什么? 对于那些付了钱、牺牲时间、为了追求愉快和喜悦来观看演出的观众来说,也是失礼的行为。《爱尔兰残照》稽古工作照,那个时候,天海有严重的腰伤

  ■ 不能糟践了角色

  与尊重观众相对应的,则是尊重角色。如果一个演员觉得戏只是戏,是虚构,角色也只是假想的人儿,那艺术也就要完了。

  演员除了不能看轻角色,还要试着理解并喜爱自己的角色。因为种种外部原因,演员接到的角色可能未必是自己想演的或喜欢的,甚至只是个反面的小角色。可是一旦决定要演,就应该对得起这个角色,不能糟蹋了。因为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对于作为角色的他来说,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当然是重要的,且即便别人可以误解这个角色,但他自己应该是最理解自己的。

塑造角色的第一步,总是从“喜欢”开始。 至今为止,我从未觉得自己拿到的剧本里有一个是“乏味”的。有好几次是觉得拿到的角色和自己身份不相称,但也从未想过“这种破角色”。 说这样的话,也许有人不相信,但事实就是事实。 会是什么样的故事呢?会是什么样的演出呢?每次拿到剧本时都特别期待。一想到自己这次不知道变身为什么样的人物时,就兴奋得心扑通扑通直跳,拿到剧本的时候已经喜欢上的自己的角色。 比如《川雾的桥》里的清吉,是我演的第一个反面角色,但我认为他并不是一个恶人。读着剧本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他的变坏是由于时代的原因。这样分析他的心情后,在我看来,清吉很可爱。

  正如盖叫天先生在《粉墨春秋》里讲的:

如果把一出戏看得重如泰山,认为戏里的高宠比真的高宠还要重要,千万不能把人物给演糟蹋了,那戏才有可能演得好。Me and My Girl稽古工作照

  ■ 幕后的工作人员太厉害了!

  没有观众,就没有演出的需要;而没有幕后的工作人员,台前的演出便无法顺利进行。

我们这些演员的工作是在舞台上表演。但是仅仅有我们,舞台并不能成立。多少人在幕后洒下无数汗水,倾注多少爱情,才使得舞台熠熠生辉。

  天海对幕后工作人员的尊重,不只是出于礼貌,而是真的为其专业素养所折服。

直到现在,我还常常不由得觉得,kachan这样的一线专业人员实在是太厉害了。 比如,其他的服装师。 成为TOP后,在同一出戏里更换角色的场合多了,必定得有一名服装师跟着我。 每次公演时服装师都不一样,但是她们对我所穿的服装了如指掌,让我不由不吃惊。 刚刚想着“呀,好像有点脏了吧”,第二天服装已经洗得干干净净,刷得平平整整。 不用我说什么,服装的保养也做得相当完美,真是让人钦佩。 舞台的道具管理员也都是勤于思考的人,去拜托他们什么,总是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常常会想,这些人是不是没有干不了的事。

  因着对他们的尊重,她甚至可以理解对方的苛刻,常常即便被责骂,也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幕后人员中,有一些手艺人极有工匠脾气。因为有些顽固,有些怪僻,周围的人就觉得他们很可怕。 不过奇怪的是,这些看上去很可怕的人,有很多和我很合得来。是因为他们所怀有的专业意识吧。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感的幕后人士,就是我的榜样。眼前有这么多彻头彻尾的幕后人士,我可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虽然有时候会挨训挨骂,但是我很清楚他们这是为了工作,况且我去求他们什么事,他们都会教我。

  而这种自觉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并关注他人职业精神的意识,来自她的家庭教养,因为她觉得从职业的角度讲,自己和他们是一样的人。

祖父是木匠。父亲循着他的足迹,开了建筑公司,现在我大哥也在那里工作。小时候,家里老是有各种各样的手艺人。有时候,还会和我玩。父亲非常珍视这些人,他老是说:“因为有这些人,我们才能维持生计。” 母亲也是接过婆婆的班,开了美容院。生意好的时候开过分院,最多的时候有十三个美容师。 她们都像大姐姐一样待我,我也非常喜欢她们。常常跑到她们休息的地方去玩闹、点心,有时候偷偷去看她们工作的样子。母亲和祖母老训我,但大姐姐们却非常疼我,结婚后还招呼我到她们的新家去玩。 不管怎么说,我对专业手艺人的尊敬,是非常非常自然地形成的。 我自己身上也流着同样的血。Me and My Girl剧照

  ■ 我在稽古场上完全服从导演

  作为一个愿意独立思考的演员,面对角色,难免会与导演发生分歧。这时候,如何处理这一矛盾,便是考验一个演员的智慧的时候了。

我在稽古场上完全服从导演。 我认为,每一句台词,都有它的目的。偶尔,我会和导演说:“这里,请让我用‘俺’,而不是‘我’。”因为我想在我身体里的那个“他”此时只能用“俺”。这种情况下,导演一般都随我。 也有一些时候,会有抵触情绪“先生,这算什么话嘛。这样做实在太难为情了。”这时我一般用男性用语去和导演商量。虽然我的身份还是学生,但我觉得和导演是一起制作节目的同事关系。 想法不同的时候,听完导演的意见,我也说出自己的意见,再一次征求导演的意见。但是,不会坚持抵制。导演说无论如何也要做的时候,还是好好地听从指挥。 我是个演员,不是导演,当然应该听从编写故事的老师的指示,我的势力范围在别处。

  在创作团队这一语境中,核心是导演,演员要扮演的角色是服从导演,这才是他的本分。天海可以在遵从本分的前提下说出自己的意见,并为之争取,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智慧,本身已证明其对演员在戏外所演的角色的胜任。

疑为《时光倒流七十年》剧照,欢迎指正。

  ■ 始终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

  前几天,陈国富先生在山下学堂的宣传短片里提到:

哪些(导演和编剧)会好一些呢,不是他特别会分镜,或是特别会写对白,而是(取决于)他对这个世界有多好奇。

  其实演员也一样。只有对外部世界感到好奇,并且关心世界上的其他人们,演出来的作品才不至于苍白和狭隘,因为艺术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本身,会给予演员无尽的创作养分,只要你愿意主动汲取。

因为宝塚时期的封闭,导致天海在退团后,对电视新闻这个透视世界万象的窗口充满了饥渴。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新闻。说实话,在宝塚时,每天忙得要命,根本无暇关注世间的变化,时常让我怀疑自己像个空心人,感觉很自卑。 所以最近,我尽 可能地多看电视新闻。有时候会从下午六点换着台看到夜里十二点。 把各台的新闻频道都扫一遍,从政治动向到社会形势都看一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又有意思,又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而退团时对后辈的忠告中,也一再强调了这点。

“不要因为拼命,就看不到宝塚以外的世界。 ” 在宝塚里,很容易就把宝塚看成是全部世界。只注意到自己的位置,别的什么都看不到的事也常有发生。 但是,执著于自己的位置,只看到自己的位置,就会看不到那些必须看到的东西了。 现在,世界上有什么在发生?世间存在着什么问题?街上流行什么?音乐有什么动向?大家都在看什么电视节目? 还是有必要知道这些事情的。这样,就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也能扩大关心面,可能不再专注于自己的位置。 此时,也许会看到一个新鲜的世界,或许可能以此为契机改变自己。

  其实何止是演员或创作者要保持好奇与关心,我们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呢?多一份好奇,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尝试,没准就可以从哪扇窗口看到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进而发觉全新的自己。

2017年,天海祐希参演的舞台剧《子供的故事》稽古工作照

  参考书目:

  《为了明天吹来的风》:天海祐希 著;天海后援团 译

  《粉墨春秋》:盖叫天 口述;何慢、龚义江 整理

  《明日吹く風のために もっと遠くへ》读后感(三):天海祐希 | 演员创造角色

  本文是《天海祐希|演员自我修养》的姊妹篇。如题,前文主要聊演员在戏外的准备工作,本文则集中聊聊创造角色这一直接与戏相关的话题。

  ■ 建立演员的生活方式

  前一阵子,袁泉在接受ELLE的采访时说道:

作为演员来讲,不管你参加多少商业活动,你抛头露面多少次,如果没有作品的话,始终是底气不足的。

  所以关注一个演员时,我们不妨尝试观察他的时间都花在了哪里,是商业活动、应酬交际,还是回归日常生活、丰富精神生活。他有多少时间在为即将到来的角色做准备,又有多少时间在和已拿到的角色相处。用心的演员,时刻都准备着,时刻都琢磨着,那就是他的生活。借用周一围前一阶段接受We娱乐的采访时的话:

演员是生活出来的,你问我是怎么做的准备,这东西我没法告诉你我看了哪本书,读哪段话,听哪首曲子。包括我今天中午吃咸了吃甜了,可能都会对我有影响。谁知道哪点事就能帮到我,但这种东西,很难具体说出来。

  而对于天海祐希来说,似乎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属于演员应有的生活方式,因为她把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她眼里,角色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生活中的天海祐希

  ■ 我得用很长时间,才能把握角色。

  对于天海祐希来说,对角色的思考,几乎成了创作期间全天的核心任务,这一任务,甚至无情地侵占了睡眠时间。

我得用很长时间,才能把握角色。 无论如何也把握不了的时候,也许是不想演下去的心情在作怪吧,在稽古场上仅仅是有口无心地念念台词,机械地按照导演的话做做动作。自己也觉得很烦。 这样郁闷的日子持续的时候,半夜里也想着舞台。躺在那里,满脑子都是角色的事情。躺着,也睡不着。不知道过了多少个这样的不眠之夜,忽然有一天,灵光一闪。 “莫非……?” 蹭地一下从被窝里坐起来,开始读剧本。“说不定可以……“ 这样想着,心里直发痒,几乎等不到天亮,想快点快点去稽古场。

  正是因为这种执着和认真,她塑造角色的过程才会一点一点进步。

演《凡尔赛的玫瑰》中的安德烈时,就有这样的感觉。……怎么样,才能演出来天海祐希 的安德烈呢? 每一天考虑的只有这一件事,但就是这个时候,怎么也不开窍。成天念叨着安德烈的台词,却总觉得别扭,无论如何不能入戏。 怎么办,怎么办,每天这样想着,越来越着急。 就在那时,忽然灵光一现。 第二天,稽古结束后,当时月组组长汝鸟伶对我说:“好多了。和昨天简直就是两个人。”

  而这个痛苦而快乐的创造过程,其实正是和角色的相处过程,你一点一点了解他,也借由对他的解读来一点一点照见自己,所以那些认真待过的角色,其实某种程度已经和你是好友了。

至今为止演过多少角色呢? 演出每一个角色的过程中,我的内心都确确实实有什么在成长。每一个角色,我都倾注了特别的感情,也得到不同的回忆。 对每一个角色,我都相信自己不曾马虎,所以在别人问及“对哪个角色最满意?”时,很难作出回答。 每一个角色我都喜欢。日本情报站搜集的天海祐希于2004-2017年间的代表角色

  ■ 像朋友一样真诚对待角色

  正因为这种如待一位好友一样的真诚态度,作为“好友”的角色才会向你展示他的灵魂、内心最隐秘的部分,这是角色对演员的回馈。反之,如果你没有耐心和角色好好相处,没有耐心从剧本里一点一点寻找他的台词之外隐藏的情感和个人哲学,便不会有机会真正走近和走进他。

经历了长长的停滞期后,在半夜读剧本的时候,(白瑞德)凸现在我眼前。 那个场景是斯嘉丽从台阶上跌落,白瑞德苦恼良久,对梅兰妮说“我爱斯嘉丽。”有一天夜里,这一句“我爱斯嘉丽。”忽然有了和从前完全不同的意义。 怎么搞的嘛。别人都说白瑞德是无赖,难道他不是非常诚实的一个人吗?难道不是一个非常容易受伤的人吗?因为容易受伤,才坚强不屈。因为不想让别人察觉自己敏感的一面,才故意摆出一副无赖的样子。 认识到这一点后,豁然开朗,我在白瑞德的一句一句台词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盖叫天先生曾说过:

一出戏,如果把它看得轻如鸿毛,以为“错了就算错了”,那艺术也就完了。

  天海的认真在于,从不敢轻视任何一句台词或一个场景,因为她深知剧作家写出来,必有其用意。也正是因为这股子琢磨角色心理的钻劲儿,使得演出后观众对角色和演员都有了感情,就跟他们的老朋友似的。这里,演员对待角色和对待观众的态度,决定着对方如何待他。

我非常清楚,自己作为一个舞台人还很不成熟,但是,为什么这里会有这句台词,为什么必须有这个场景,如果不能完全理解透彻,我就不会有信心站在舞台上。这,是我的信念。

  而正是因为这种信念,让她体会到了做演员的快乐:

初次翻阅剧本时的紧张、与自己的角色会面时的激动、入戏时的感动、舞台上作为“他”的充实感。进入宝塚后,我体会了各种各样的喜悦。也许,这就是与活着的喜悦极其相近的一种感情吧。天海祐希饰演的白瑞德

  ■ 如痴如醉为角色

  生活中一直素描朝天、简简单单的天海祐希,几乎不为自己的打扮花太多精力,她不爱化妆,喜欢素颜,穿的衣服也都是简单舒服的普通衣服,甚至是折扣期买来的优惠产品,因为她的心思在创作上。可是为了角色,她却心思细腻,发型、衣着、饰品、妆容、动作……严谨考究,甚至细化到了眉毛、胡子、眼睛等细节,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日本人和外国人的脸型完全不一样。为了化妆成外国人的脸,就得参考国外男演员,只看电影电视不一定能够仔细观察,这时就轮到我的剪报(电影杂志上剪贴下来的电影明星的图片)本登场了。 边看着剪报,边在纸上描出眉毛、颊骨等的轮廓,再以此为参考化妆。阴影的描法不同,眉毛的描法不同,表情也随之大不相同,像换了个人一样。 为了使这张脸更近似喜欢的男演员,有时候还把我认为不必要的眉毛拔去。 半夜三更一个人在镜子前干这些事,如果被别人看到会怎么想啊,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很可笑。不过因为喜欢,根本停不下来。 反复研究台词但是把握不住角色时,我也会翻出剪贴簿,细细琢磨,“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深夜,没有电视,也没有音乐的小屋里,一页一页地翻着剪贴簿,有时就可以发现让心念为之一动的造型或动作。“啊,这个人,肯定是这样坐在椅子上的。肯定是。就用这个。” 只要抓住这一个灵感,接下来的发型、眉毛、性格,一下子全部云开雾散,一个鲜明的人物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翻完剪贴簿的第二天,有时间的话我就去转商店。 去寻找适合于舞台那个“他”的香水、手表、服装。在我的脑海中,“他”也渐渐活了起来,表情清晰可见。 读着台词,做着动作,与自己的角色斗争,是很有趣的事。不过,能使自己的角色逐渐充实生动,却是无上的幸福。帽子如何戴、大衣怎么穿,拿上装的方法,也从剪贴簿上学到了很多。 这里一下让头发落下来会很帅吧?这里松开领带会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吧?这里帽子戴得低一点是不是阴影更深呢?我非常喜欢考虑这些细节。

  除了那本珍贵的电影明星剪贴画,甚至日常生活中也时刻在观察别人,寻找角色塑造的细节。

有一次,偷学了一位日本男演员的动作。 那次是和鹰、木南一起,偶尔经人介绍,和一位日本男演员一同进餐。他坐下来的动作真是帅啊。说话结尾时声调上扬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好啊,这个,我收下了。”第二天,在练习的时候就把这些都变成了自己的东西。饰演白瑞德时从馆先生那里偷偷学来的坐姿

  ■ 角色塑造与当代生活

  自觉的演员创造角色时,除了通过解读剧本来解读剧作家的思想,还要加入其对当代生活的思考。不管故事发生在过去还是未来,发生在本土或异域,都应与当下前来观看的观众的现实生活呼应,因为戏是演给每一次当代的、现场的观众的。所以优秀的演员,会主动寻求这种剧本与当代生活的对话,这也是他们理解角色的一种角度,是当代阐释的价值所在。

  对于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她便是这样来诠释的:

我和麻乃认为,这个故事我们不把它当作古典,而是作为现代的故事来演。这绝不是很古老的故事。 罗密欧近在咫尺。朱丽叶近在咫尺。 非常喜欢一个人,想一直和他在一起,就会不顾一切,你也会这样的吧? 恋人之间那种割舍不下的心情并非虚构,而是真真切切的。我和麻乃想表达这一点,一直说, “我们自己身体里也有罗密欧,也有朱丽叶,把这部分表现出来就可以了。”

  这便是经典常演常新的秘密所在,对于同一个剧本,每一代演员与观众,都有属于其各自所属时代的解读。而只找到演员理解且观众也认同的演出方式,这出戏才算真正地发生在了当代的舞台上。

  而寻找当代阐释的一个很重要的立足点,便是人性。透过时代和地域,抓住角色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与欲望。

只有找出作为一个人的共同点,我才能将自己融合到角色中去。……寻找与角色共同的感情,慢慢接近角色,被角色吸引,我个人是这样塑造角色的。天海祐希和麻乃佳世共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图为二人分别前难舍难分的情境。

  与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不同,演员和角色的交往,是真心与真心的交往,是最接近灵魂的探索,借用陈坤的说法,是“与角色换魂”,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虚拟存在的一次唤醒。那个原本躺在剧本中的人名,如何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获得生命,然后从剧本中走到舞台上,生活到舞台呈现的故事里,也生活在舞台下观众的记忆里,甚至深深植入这记忆,持久地留存?这不只是一个技术活儿,更需要真的用心去浇灌。由此可知,那些在我们眼前活了起来的角色,无不是获得了演员心血浇筑的。而天海所做的,是从宝塚时期便懂得,努力地学着真心对待这个角色,如朋友般对待,并拿角色和观众交朋友。这或许便是演员幸福的地方。

  参考资料

  《ELLE》杂志,2017年10月10日版

  《访谈丨淘菇X周一围:好一位不套路的周先生》

  《为了明天吹来的风》:天海祐希 著;天海后援团 译

  《粉墨春秋》:盖叫天 口述;何慢、龚义江 整理

  《明日吹く風のために もっと遠くへ》读后感(四):天海祐希 | 从女神/女王聊聊“我是谁”的问题

  ■ 你想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还是自己希望的样子?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借由天海祐希和凯特·布兰切特两大东西方女王的同框来讨论女神与女王的区别。其主要观点是:

“女神”和“女王”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女神”是给男人看的,而“女王”是为女人造的。换而言之“女神”是男性审美观主导下的产物,而“女王”是女性崛起之后渴望主宰自己命运的心理投射。

  此一观点,与前一阵子我和姐姐讨论过的公主与女王的区别不谋而合。当时发了一张天海祐希的图片,姐姐看后,说了一句:

公主等待王子拯救,女王自己主宰人生。

  一句话概括,女神/公主与女王的主要区别,其实在于女性主体性的主动确认。而抛开性别的差异,这种对个人主体性的确认,是每个独立的人都需要的,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可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意识,而这种自觉的意识,恰恰有助于我们解决很多日常的烦恼与焦虑,比如:

  Δ 同学们都在考研和考博,我要不要也去?可其实我知道自己不爱学习也坐不住。

  Δ 同学们毕业后都回老家进了事业单位,捧了铁饭碗,我要不要继续这么辛苦地留在大城市加班?

  Δ 好朋友都恋爱结婚了,我还单身,现在有一位各方面条件都合适,但不曾令我有任何一点心动的男孩,我要不要嫁给他?或者继续相亲?

  Δ 好闺蜜都做了微型整容,且都很会化妆,我要不要也学她们?但其实我不喜欢化妆,可是如果不化妆我是不是永远是个low货?永远嫁不出去了?

  Δ 同事们都开始买房、买车了,我不买会不会太落后了?可是我现在太穷了,家庭条件也不允许。

  Δ 上班开会,大家都在踊跃发言,我却很少说话,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很没用?但其实我都有思考,只是觉得想法不成熟就没说出来,QQ群和微信群我也不够积极。

  Δ 老板喜欢应酬,公司定期聚会,每次必须喝酒,但其实我不爱热闹也不能喝酒,我喜欢宅,那我还要不要去?不去会不会被大家孤立?

  这其实是个“我是谁”的问你,答案也很简单,你想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还是自己希望的样子?

  而读天海祐希这本自传及读她这个人的过程中,带给我最大的财富之一,便是这种作为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才是你之所以成为你自己的要义所在。

东西方两大女王历史性同框,她们都拥有非常直觉的主体性。

  ■ 从穿衣打扮与言行举止说起

  穿衣打扮与言行举止,往往是我们最日常的焦虑之一,因为它关乎到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大到整个社会,小到家庭或团体,比如班级、学校、公司,每个集体都对会对其成员有着某种隐形的期望,或曰约束,而这种趋同的空气,常常让个性迥异、情况迥异的个体感到纠结。

  比如:身边的同学都在穿耐克用iPhone,而你却还在穿安踏用诺基亚,要不要超越自己的经济能力与大家保持一致;身边的女孩都开始穿高跟鞋化浓妆,而你还在穿休闲服运动鞋,还是素面朝天,要不要也试试改变自己更换造型;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偏偏我生得柔弱而敏感,而且喜欢撒娇,这样会不会让大家觉得我太娘……

  大众对穿衣打扮与言行举止的刻板寄望,是对一个人规束的第一步,而当你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控制”后,其实已经自觉地进入了第二步,接受思想的“被规定”。

  但对于天海祐希来说,这些都不起作用,因为她会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来做自己的决定,她要的是“做原原本本的自己”。

宝塚的异端儿——这是我给天海祐希起的宣传语。 在进入音乐学校时,我已经意识到,对这个世界来说,自己是个异端儿。 怎么都不能把人们对宝塚团员或者宝塚STAR的印象和自己重叠起来。 即使从装束来看,从一开始我就和周围人不一样。 下级生时,一直是素面朝天,穿着训练服,牛仔裤。 也老是被《歌剧》或者《宝塚俱乐部》的编辑说,“最好是化妆后再来啊。” “穿得正式点行不行!” 但是不管怎么给人说,我还是一点没有变化。并不是说想反抗什么,只不过是变不了。 “我没——有这些东西。” 这种对牛弹琴的状态一直持续着。 终于编辑不得不说“你就适合这个样子,算了。” 似乎谁都能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 进入宝塚后,稍微穿得时髦一点,似乎很容易。化妆,也好像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我就是做不到。 很执著于自己的好恶。不想穿自己不喜欢的衣服。如果对方无视我的立场而断言什么事,我就要拼命反抗。 最最讨厌的是受到束缚。给我套上固定的模式,做成一定的形象,那简直要令我窒息。

  她选择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母亲朴素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她知道一个人衣服背后的思想远比衣服本身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我所认为的STAR,是穿任何衣服都可以发光的人。是和别人列成一排跳大腿舞,观众 的眼光也会被她吸引的人。平日里被埋没也无所谓,而在舞台上,却可以比灯光更耀眼,这才是真正的STAR。 STAR的样子,是什么样子? 我只穿我自己喜欢的衣服,我喜欢的也就是穿着让我感觉很舒适的衣服。十五万多元的套装,是绝对不会让我舒服的,所以我是绝对不会穿的。 舞台上,我已经是STAR的样子了。那么在舞台下,就让我保持我的样子吧。 对各位FAN,我只能这样说。 新干线我坐普通席,飞机也只乘经济舱,有时制片人会替我担心。但是,我又健康,又年轻,经济舱就足够了。你说呢?

  而这种对性别形象的主动把握,在其离开宝塚以女优身份出发后,也依然如此。在一众低眉顺目的女优中,天海硬是一步一步走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特色的独立而智慧的大女优路线。这一点,可参照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天海祐希 | 化个人的局限为魅力的火焰》。

在穿衣打扮这件事上,天海非常率性,宁肯穿得土,也不会穿不适合自己的衣服。上图是其宝塚时期的私服一瞥。

  ■ 如何面对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可能是最容易招致刻板印象的领域之一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可能都会对两性形象有着某种寄望。符合这种寄望的,可能会获得更多的青睐,甚至被奉为偶像;反之,则常常被称为异端。那种集体主义的风潮,往往极易淹没特别的你。这个时候,你还有没有勇气做你自己?

  性别的难题也发生在了天海祐希身上。作为女性,她在宝塚时期的身份是男役,那么怎么来表现男性角色呢?

我们所演的对象,不论男女,首先是人,这是我演技的基本。 所以,我既没有特别意识到自己在扮演男役,也没有把自己框在男役这个框架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心情及感情,其次才是性别。 寻找与角色共同的感情,慢慢接近角色,被角色吸引,我个人是这样塑造角色的。 对我演的男役,经常有人说“天然”,但也有人说是“不像男役的男役”。 对我的赞许和批评,我都接受。 正如我自己所说,我是宝塚的异端儿,这也包括演戏方面。 说出来不怕误解,我很不喜欢什么都被套上固定的模式,对男役一定要如何如何演的断言也一直感到很别扭。

  除了对角色模式的扬弃,对于男役私下里应有的样子,天海也有自己的见解,她从来不会让自己被封闭到一个固有的框里。

事实上,我内心很反感惯例这个东西。或许可以说,我是下意识地让自己不要成为传统的男役。 预科生时,看过一些前辈的演出。不知什么时候,发现了自己喜欢的男役和敬而远之的男役。所谓的做作的、装腔作势的男役,很不对我胃口。想到自己要那么演,实在是没有自信。 和同期曾经为这个问题而吵过架。 也有FAN要我装腔作势,但我就是不能把男役和装腔作势划等号。 角色的形象需要塑造,但是对我来说,男役的形象没有必要去塑造。 如果我连天海祐希也要扮演的话,自己就不是自己了。 我可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男役。 宝塚时期的稽古场面及其私服,图片来源见水印。

  ■ 如何面对潜规则和流言蜚语?

  每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环境,都有其规则与潜规则,这些规则未必合理,但绝对安全。如果你安分守己,一切在规则的框架下行事,一般不会出错;但如果你胆敢出格,就极有可能招致流言蜚语。

  但对于天海来说,这些规则与潜规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一件事的真正目的。

  在等级森严的宝塚,下级生要对上级生绝对服从,下级生不得对上级生随意发问,若想学习,主要看自己观察。但对于天海来说,自己观察自然重要,有时直接发问可能更有效,所以她就会选择主动发问。

我是属于脸皮比较厚的人,看到在意的化妆就忍不住要去问人家,用的什么方法和工具。

  而对于大家给的意见,她未必会照单全收,而是需先经过自己的判断,然后选择性地吸收,甚至还有自己的再创造。

榛名由梨的化妆最让我吃惊的是眉毛的描法。“原来还可以这样描啊”,对我来说真是个新发现。 还学会了很多其他方法,在此后的舞台派上了用场。 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地顽固,没有完全照搬榛名的化妆。 自己的化妆自己最清楚,正是因为学习才形成了自己现在的化妆方法,首先我有这种自负。 我在今天这个时代演白瑞德,照抄二十年前的做法就毫无意义了。 演戏的方法,或者有关考虑问题的方法,我也是采取同样的态度 。 当自己至今为止形成的模式受到置疑,别人说还有另一种方法时,我会仔细体味新的方法,并把自己的东西与之整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天海流”的更新再建。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妥协,我不这样认为。 自己的意见,别人的意见。把这两个意见合在一起,就会多出一个选择,不是吗? 对于能使自己成长的东西,我是很贪心的。

  当从前辈那里学到东西后,变身上级生的她,又会继续不顾这种森严的等级,以平等的态度帮助下级生。

自己成了上级生后,对于前来咨询的下级生,我也尽可能地给予建议。

  而当别人对她的行为不解,开始说三道四、闲言碎语时,她也不会为此左右。这不是为了反叛而反叛,而是真正去想过自己行为的目的与意义。

  比如对于象征top star地位与荣耀的羽根,她就极少去背,相比等级,她更爱平等,而且对于服装真正的意义,她是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的。

对我来说,服装只是将我舞台上的我包裹起来的工具,没有其他任何意义。成为TOP后,我在公演时不背羽根的事也时有发生。 因此,有些FAN很担心“没背羽根!” 没羽根又怎么了? 即使没有羽根,我在舞台上也一样发光发热,真气人。从容而自信的天海及其私服。图片来源见水印。

  ■ 尊重对方,打开自己,才不会变油腻

  如果一味地我行我素,不顾自己的身份及所处的环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与其说个性,更像是任性。而对于天海来说,规避这种封闭与狭隘的很好的办法,便是做与自己身份和年龄相应的事情,且在做自己的同时,尊重对方。

  她对宝塚惯性的最大的反抗,莫过于对个性的尊重与对平等的强调。这一点,在她变身top,拥有了一定话语权后,更加明显。她很清楚,自己带领的月组,不应是一个尊卑有序、紧张沉闷的月组,而应是个性迥异、充满活力的。她更清楚,比作品或组织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及人与人聚集起来的气儿/能量(energy)。

我想,大家要一起努力演出一场戏,不论是TOP也好,是研一生也好,大家肩上的担子本质都是一样的。作为研一新人,初次舞台的分量,和我作为TOP所背负着月组的重任,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 宝塚九年,我经历了很多舞台演出,背负着九年经历相应的重任。而研一、研三、组长、副组长等等,每个人在各自的立场,承担着各自的责任,登上舞台。 所以,我并不是想回避作为TOP的责任,但也并不想把自己人价值观、审美观、想法、感情,以及风格、演出方法等强加在月组成员头上[S4] 。 人,不论是谁,真正理解的还是只有自己。 我也一样,只知道自己的事。想去试着知道对方的立场,但是即使能够理解,是否能做到真正明白,我没有这样的自信。 在对方能理解的最大范围内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不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吗?

  还有一个防止自我走向自我封闭和倚老卖老的办法,便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保持内心的开放。这一点,从她退团时给学妹的赠言便可略窥一斑。因为如果封闭,便会变成死水一潭,而封闭还不思进取,不思进取还沾沾自喜,则极容易变得油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要因为拼命,就看不到宝塚以外的世界。 ” 在宝塚里,很容易就把宝塚看成是全部世界。只注意到自己的位置,别的什么都看不到的事也常有发生。 但是,执著于自己的位置,只看到自己的位置,就会看不到那些必须看到的东西了。

  而她在进入30岁之前,在top的高峰主动选择退团、归零,正是因为这种向外开拓与向内充盈的自觉欲求。她很清楚,内心的充实,才是长远之计,机械地高速运转,只会竭泽而渔,早早断送艺术生命。所以尽快外界有各种传言,甚至觉得她忘恩负义、不爱宝塚。她依然果断选择,而且以她自己的方式,潇洒利落地完成了自己的退团式。

我想休息的理由,前面已经写过,是为了给干渴的心灵补充营养。 作为一个舞台人,心灵空空,上不了台。 50岁的天海依然元气满满,因为她从未停止学习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迷失自我、兵荒马乱的朋友,这种害怕与众不同、害怕落伍时代的焦虑,也常常让我们变得自卑、怯懦、脆弱、沮丧、封闭。这种处境,甚至可能成为持久侵占于我们脑海心田的“肿瘤”,左右着我们的行为。这种时刻,我们常常希望可以获得一种应对生活烦恼的智慧,希望可以获得占卜正确选择的底牌。而这种智慧的真正发生,大概首先开始于独立思考,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独立判断。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既依赖于不曾被后天歪曲价值观洗脑的直觉,更依赖于遵从本心而自然生发的属于你的价值观。这一点,请参阅另一篇文章《天海祐希 | 为了明天吹来的风》。

  参考资料

  《为了明天吹来的风》:天海祐希 著;天海后援团 译

  《 学术||为什么说女神易得女王难求?》by阿碗&安安 ;首发于公众号“蓝小姐和黄小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