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丽拉》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阿丽拉》的观后感大全

2020-11-18 06:47: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丽拉》的观后感大全

  《阿丽拉》是一部由阿莫斯·吉泰执导,雅艾尔·阿贝卡西斯 / 汉娜·拉斯洛 / Uri Klauzner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丽拉》精选点评:

  ●

  ●这部以色列电影里,有一个中国小保姆的小角色的故事线很讨人欢喜。

  ●

  ●邻里之间,情欲在夹缝中,对国家的无望也无责,异乡人的彷徨,有点沉闷。18岁前,DVD

  ●没看出喜剧的味道,只体会到社会底层的挣扎与无奈。歌曲很好听(外语的)

  ●胸很小轻微下垂

  ●影评观影日志之4691:阿丽拉 小众电影,除了闷还是闷

  ●一直以为是动作片,一直以为海报上女主角是肩头扛着锏,或者那叫叉,囧!

  ●挺好 有点大师了 音乐挺好

  ●

  《阿丽拉》观后感(一):一个女主角很像Maggie Q

  刚开始看着有种中国电影的感觉

  底层老百姓的故事

  里面好多中国演员中国歌曲啊

  一栋狭窄居民区

  四个邻居

  一个妖艳的年轻女人向往纯真爱情和有妇之夫进行着情妇生活

  一个疯子般的女警长乱搭乱建想给要毕业的女儿硬坳出来个住处

  一个单身老头和一条狗

  一个孤独的弹电子琴的中国女人和一个老的不行病病歪歪的老头一起生活

  工头和他前妻和他不愿服兵役的儿子间的情感纠葛。。。

  看到最后发现简直就是中国剧本让一群老外演而已。。。

  《阿丽拉》观后感(二):一部浅显易懂的好片子

  阿丽拉是一个在讲述上非常传统的片子,虽然看起来开头仿佛文艺——把中国小曲儿和缠绵低沉的希伯来语言混在一起……

  以色列人民的种种尴尬困境在这个片子里被反复的提起,是夫妻却分离,不是夫妻却要纠缠;儿子,这个浅显的下一代的象征,不断地从国家、军队、父母的身边脱逃;同时,退伍的老兵和传统的父亲,这些同样浅显的上一代,上上一代则在生活的夹缝中尴尬不已;一群身处异邦的思乡的中国人像背景一样不断地出现,几个以色列人充当着影片的前景,他们在自己国度却彷徨迷茫。

  这些情节并不重要,影片的好在于它并不沉溺于这些琐事的生活气息之中,也不着意宣讲政治和民族的出路云云,摇动在屋里屋外的镜头始终关注着的,是人的内心和情感。这是一部非常温情,朴实的片子。甚至不需要结尾处刻意安排的希望之光——好在这些光处理得也并不俗套。

  无论是表演还是台词都很到位,因此片子虽然松散,仍然很好看。我喜欢这种节制而温和的讲述。

  我不知道阿丽拉这个清脆的名字意味着什么。

  《阿丽拉》观后感(三):一部有关“国家”的温情电影。

  影片在清晨载着家人的车上开始,在夜晚载着家人的车上结束。车是以斯拉的家,游荡的,简陋的家,只是车里的缓慢的镜头,悠远的以色列民歌,让这一切又充满了温情和宁静。

  艾亚力是个迷茫的少年,风情、强势的母亲,隐忍、深情的父亲。他是国家的新一代,在退伍老兵父亲的眼中,儿子是以色列的未来,承担着国家的责任。而艾亚力从始至终都是个低着头、背着书包的大孩子,他是无助的,无力的,因为没有对国家的认同感,他逃兵役,逃了兵役,他同样不知道个人的未来路在何方。而他的父亲以斯拉,作为老一辈的建设者,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非常深刻的公民,却在最后关头,阻止了儿子参军,让父亲对儿子的爱,溺爱,淹没了他本坚信的“尽责于国家”的使命,把一个漂泊的小家的未来放在了首位。影片至此,就已不再只是艾亚力和他这一代新人的迷茫,而成了两代人的迷失。

  美丽的盖比和老男人之间的情事,神秘而激情,这一对鸳鸯与玛丽(艾亚力的母亲)和其小情人伊兰间有着微妙又戏剧的联系。玛丽与盖比算是志趣相投的忘年交,而老男人正是从伊兰手中神秘兮兮地租下了一间幽会公寓。这四人在混乱的关系网中,沉溺在单纯的热烈的欲望中,显得冰冷。因为这样的欢愉是以破坏为前提的,它不苟合于正常的规则与秩序,甚至打破这些规则秩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以色列人的生活现状,导演让观众看到这些人炽热的身体和冰冷的心,也看到他们在这样一种畸形体验中渴望解脱却难以自拔的困境。最终,美丽的盖比决定离开,假发脱去,她妖冶神秘的气息在如水长发下,也化为了寻常女子的温情。暴露真实,对习惯了虚假的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只是在一夜暴雨时,在新的洗涤与清理中,盖比找回了真实,也归回了平和轨迹;就像玛丽,在与前夫以斯拉共同寻找儿子的日子里,也在以斯拉深沉的对家庭的关怀中,回到了内心最初的情感,重获爱的能力。

  影片由一群特点各异的人组成,这些住在、或者服务在一个公寓区的阿拉伯人、以色列人或者中国人。这几个中国工人,和一个中国小保姆,带着80年代的港台流行音乐,不时地在影片中出现,像是见证者。见证着这样的以色列,在邓丽君的歌声中,思念着心中的祖国。就像导演阿莫斯借父亲的口说:“艾亚力,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我没法解释,但是有一天你会出国,即使你过得很开心,你也会感觉不同的,你会想念这种语言,这些街道,这种气味,这所有的一切。这是我们的国家。”我想这是导演辗转美国法国等之后,对“国家”的思考与情怀。

  阿莫斯的镜头总是隐藏在窗后、车厢后、门后……,静谧地注视着眼前的人事,同样不动声色、又迅捷地辗转到街边小店、对峙的双方……是一个偷窥者,也将我们拦在胶着的故事之外,让我们持有距离地看这样一圈种族复杂、关系复杂、情感复杂的人,时而温暖、时而残忍。一切结束在暗夜里一家团聚的感动中,依然在这缓慢漂流的车中,眼前是星星点点的五彩光,耳边是深沉扬长的以色列歌谣,这是阿莫斯对国家的期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