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晚清七十年 【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晚清七十年 【贰】》读后感精选

2022-03-11 15:0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晚清七十年 【贰】》读后感精选

  《晚清七十年 【贰】》是一本由唐德刚著作,遠流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TWD 22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清七十年 【贰】》精选点评:

  ●稍显简略,且抛开了曾胡左李。

  ●浓浓的一股Chinatown的味道

  ●评价洪杨与老毛的相似性写得极为贴切,甚为赞同。尤其是对于两队长征的叙述。

  ●不知道为僧麽啊,总是心不在焉。也算浅显但是度不下去啊。。。。。。。。。。。。。。。。。。。。。。

  ●很精彩的评述性史论,特别是后半段小刀会在上海的兴起,英国人一开始的“拥匪自用”,将租界变成殖民,诡计强占海关税收权,直到被利用完了,法国人以“宗教的名义”和清政府联手剿匪,小刀会覆灭。前半段的精彩之处在于将太平天国和中共的对比描述,毛洪确实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小学教员和屡试不第的读书人,不求甚解拥戴《圣经》的“拜上帝会”和曲解马克思理论的“红色政权”,永安突围到南京监督的流寇和江西围剿突围到延安落脚的“长征”,天京事变的王杀王和文革的惨绝人伦……。层层剥开,历史进程还是如此的相像。

  ●中国历史第二次转型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泥沙俱下,龌龊与神圣同在。

  ●這一章嗲!洪秀全就是個披著宗教名義的坑子,和FLG倒有點像,這樣看來江滅FLG也是有理的,防微杜漸嘛。本章夾雜了不少其他東西,像八了點毛的私事,還有推背圖燒餅歌,很有意思,值得一讀。

  ●这本写太平天国.那个通透呀!

  ●唐先生您写文能好好写吗。。。非得夹带私货让人不忍卒读。。。

  ●【2014.6.11 — 2014.6.17】唐德刚骨子里还是个民族主义者。

  《晚清七十年 【贰】》读后感(一):泛泛而談

  对于太平天国的泛泛而谈,没有太多细细的讲,每个话题,他自己说,都可以写成博士论文,学术专著。那么读者就泛泛地读吧。

  他是坚定的path dependence的人。

  《晚清七十年 【贰】》读后感(二):木有写天朝田亩制

  我初中高中历史课,每次考试都会考到这个天朝田亩制啊。夸它是革命纲领,思想结晶。意义一大堆。

  老唐一笔带过,说这宗社会主义的土改方案,和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一样,一天也没有实施过。

  其实我想听他多818的。

  《晚清七十年 【贰】》读后感(三):了解太平天国的入门书

  开篇,还是想讲句话。不要因为一两篇评论就放弃读一本书。

  读书就像品菜,不同的菜式、口味、色泽、食材都有不同的受众。而且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在不同的年龄、收入和品位下对于菜品的喜好与欣赏也不尽相同。

  因而,不同的书,还是要翻开来看上几页再决定是否继续。就像是,一盘菜总得尝上一口,才能自己说好不好吃。

  跑偏了,书归正传。

  老实而言,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于“太平天国”的印象始终来自于中学课本(对于历史的兴趣,还要靠那些野史和奇闻)。然而读了唐老先生写的这本书后,对太平天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一时没有忍住,买了新出的《天国之秋》。

  且不说是否够学术,够严谨——毕竟我不是搞学术的,不需要那么严谨的论证。唐老先生语言流畅,讲述生动,到关键时还会来一两句感慨,插一两段自己的评述。只能用四个字评述——“甚是好看”!

  有些作品固然是阳春白雪,有些作品固然是下里巴人。你且不能说阳春白雪就是高端,下里巴人就是糟粕。

  可以想象,田间地头的农民兄弟坐在豪华大剧院里听歌剧痛快,还是听一段带荤腥的二人转、哼小曲来得痛快?

  同样,《三国演义》之所以风头盖过《三国志》,也是因为说书的、唱戏的、还有百家讲坛等等贴近大众的娱乐形式早就的。试问有几人是先从《三国志》开始读而后看的《三国演义》?

  别的不说,单单是一本历史课本就看得我数年不碰近代史,而今却时常感到错过太多,委实可惜。这又是谁的功过呢?

  所以,以我一家之言,唐老先生这本书用来开拓历史爱好者的阅读面,打开太平天国史的大门再合适不过了。

  其次,对于农民起义军的作战方式唐老也有十分精辟的解读和分析,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呢。

  还是那句话,这盘菜我尝过,我的意见是非常不错。

  至于你是怎么认为的,还请先尝一下,不必困惑。

  2015.06.02

  《晚清七十年 【贰】》读后感(四):晚清七十年(二)

  洪秀全就是以“带功讲座”这一类的方式开始,领导数万农民造起反来的。洪秀全本是广东花县人,他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跑到邻省广西去造反呢,这就是因为在那个造反有理的要求之下,广西的造反条件实远优于广东。

  清末的广西当然比抗战期中的大西南更为复杂。全省汉番杂处,生熟兼备。而汉人之间亦有土居汉人(早年南迁者)与“客家”(后来的北方移民)之别。其情形盖亦如台湾今日的“本省人”与“外省人”吧!这大概也是我们民族劣根性在作祟,这两帮“汉人”之间的摩擦,原是没止没尽的。至于汉番之争,乃至少数民族本身之间的斗争那就更下用说了。再加上地理条件——全省地瘠民贫、谋生不易。因此落草为寇,实是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终南快捷方式。纵迟至我的朋友李宗仁将军的时代,他所熟悉的广西,还是“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的。

  广西在人文和自然环境上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便是自梧州上溯,凡住于西江流域的人民都说“粤语”(广东话);而住于桂江两岸的,则说“桂林官话”。说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也难免有其不同的地域观念。

  上述种种也都为有能力有魄力的野心家提供条件,使他们能因时、因地而掌握其特性,组织群众,揭竿而起。

  洪秀全是一位科场失意、能说粤语的客家人。他在花县是一位被歧视的汉族中的少数民族。所以在花县他是不会有太多的群众的。加以花县地邻广州,居民的文化和经济水平都相当高。洪先生想搞点“妖言惑众”、“带功讲座”,也是不太容易的。可是他如跑到地瘠民贫,客家聚居的广西西江两岸的贵县、桂平紫荆山、金田村一带,那洪先生就可称圣称贤、称王称霸,如鱼得水了。

  一八一四年一月一日(清嘉庆十八年癸酉,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生于广东花县。生肖属鸡。家境贫寒。

  一八二九(道光九年己丑):秀全十六岁,赴广州应试落第。

  一八四三:秀全三十岁。洪老童生在广州三度落第。返家沮丧。卧病、“升天”见“上帝”和“耶稣”。始读《良言》。

  一八五一:秀全三十七岁。一月十一日纠合伙伴起义于桂平县之金田村。九月克永安州,建“太平天国”。秀全自称天王。十二月封:杨秀清东王、萧朝贵西王、冯云山南王、韦昌辉北王、石达开翼王。东王总其成。

  一八五二(清咸丰二年):太平军克全州。南王战死。入湖南克郴州,攻长沙不利,西王战死。克岳阳练水师。

  一八五三:一月克武昌。二月弃武昌,顺流克安庆、芜湖。三月二十日陷南京,改名天京。遣林凤祥、李开芳北伐不利。清军建“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与太平军对峙。

  一八五四:曾国藩始练“湘军”有成。颁《讨粤匪檄》。全军出击,与太平军形成拉锯战。

  一八五六:秋,太平诸王腐化、内讧。北王杀东王,天王诛北王,株连甚众。

  一八五七:翼王避祸出走,死于蜀。太平开国元勋一时俱尽,朝政沦入洪氏家族四人帮之手,危亡立见,距建国不过四年耳。

  一八五八~一八六四:太平朝政窳劣不堪,封“王”二干余人。由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率领与清室湘军、新建准军及英美雇佣兵(常胜军)作殊死战,终不敌。

  一八六四:六月一日,秀全自杀,年始五十。七月十九日天京为清军攻破。“太平天国”亡,前后十四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