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读后感精选
《汉服》是一本由王艺璇 / 陈锋 / 蒋玉秋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80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服》精选点评:
●尴尬的一本书……
●期望过高了,看完之后感觉内容并非十分,难道是自身知道的过多了? ( ̄▽ ̄|||) 还是这是入门书籍。
●hhhhhhhhhh就是一个吐槽素材大全 封面这个大汉冕服真是辣眼睛
●可以说是我第一次接触汉服的传播书籍,虽然里面内容还是有些简陋
●本着要纸样的心态买的电子书,结果是对汉服的一次追根溯源,全面的了解了汉服的知识,也算是一番收获。
●其实就是汉服入门综述嘛,没什么新意。而且有些配图不讲究。有章节讲怎样打造自己的汉服,选料子绣法裁剪什么的还不错~
●大多數是網上看過的資料 最後的裁剪倒不錯。
●这就是那种看过都不好意思过来mark的书,好像拉低了自己的平均阅读质量。是有多差,咻咻咻俩小时不到翻完。
●在现有基础上,博采众长而成
●前面简略介绍汉服以及相关的服饰礼节之类的知识。第四章有工艺打版图可借鉴。总的来说是本较好的汉服启蒙书。对一般人来说,一开始直接去翻服装史会很乱很乏味。这本书可以当个引子。
《汉服》读后感(一):感觉不是很值- -
就跟吃一个包子,想要吃到包子馅,却只能咬到面粉一样。
这就是本小圈子内人玩热闹了出着玩的书。
提到里面有工艺的部分,也只是随便介绍一下,工艺图可不清不楚的。
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够专业。
对于对汉服一无所知的人(那得说是连电视都看不上的村芽子),也许还有点帮助,对于学服装的人,似乎没太大作用- -。
今天又看了一下。。。越发觉得除了工艺部分别的都可以忽略,而工艺部分的图解,显然并不够详细。
书名叫汉服,书里说的却是一大堆跟汉服没关系的,什么礼仪啊,什么婚娶啊什么玉啊,刺绣啊(这刺绣又讲不到肉去),十字绣啊(靠……这玩意是一向玩精细的中国古人玩的么),竟然还教人用喷漆(注意,是“喷漆”不是“染料”!)去改造衣服颜色花纹。。。。太不地道了- -+++
中间讲解汉服穿法的MM那件示范的衣服,还有一群汉服COSER,他们的“汉服”可是连基本的贴体和工整都称不上- -++。
《汉服》读后感(二):一本小书
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出版,可以看到汉服运动先驱者们一片拳拳之心。 内容很全,各方面都有介绍,但不深,一会儿就看完了。光看目录可能不太明白各章说啥,现列于下:
第一章 汉服历史
第二章 汉服分类。分足衣,体衣,头衣,配饰,没有后来的汉服体系完整和系统。
汉服体系第三章 汉服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礼分为吉,嘉,宾,军,凶五类。
礼记五礼第四章 自己动手,DIY汉服。介绍布料,刺绣,剪裁等等。
第五章 汉服运动。讲了几个汉服运动中的大事,包括政协委员建议把汉服作为“国服”(我觉得这个名字很滑稽,只听说国旗国歌,没听说哪个国家还有自己的国服的,国服者,似乎是国内服务器的简称),还有08年建议在奥运会上把汉服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联想出版时间,颇为应景。 附有几个网址,很多都已失效。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早期作品,各方面都提到了一些,但不够系统和深入。比较适合小白入门,但对于比较资深的汉服er来说可能太简略了,清汤寡水没什么营养。
《汉服》读后感(三):再借门面谈谈汉服~
汉服者鉴(二) 文 / pupu_1984
(二)
前文写出来挂在网上第二天,就有仁兄跳出来挑我的刺,说:“从来拆房子容易,管他什么东西一推了之;但是盖房子却是要一砖一瓦垒起来的,远不像拆那么简单。您自以为汪洋恣肆滔滔不觉的痛斥了这千把字,却不知只是拆房子的勾当而已。”末了来了一句,不敢苟同。这就算好的了,我眼见着在某些贴吧、论坛上犯了忌讳的仁兄,那可是恨不得拉出来锉骨扬灰而后快的,如此看来这点抨击算不得什么了,幸甚幸甚!
可转念一想,人家说的也有三分道理,我这嘴巴张张的,就把人家的一番苦心批了个体无完肤,想来也有些胜之不武。拆房子的人哪里知道建房者的艰辛呢?只是,倘若,有人在沙地上建高楼,我见到了不能给他提个行,喊个停,等到了一幢大楼平地起了,汉服者纷纷入住了,那时候就真的“呜呼哀哉”了。所以,我要说,房子要不要拆,与建房者建房是否艰辛无关,关键看这幢房子建得是否合适,是否安全。每年城建部门拆掉的违章建筑千千万,该不该拆?该!
拉回有关汉服的话题,谈谈汉服者的心态。当然,首先要提出的是,我不是汉服的支持者,所以现在所谈也只是信手拈来,随便说说而已,说得对的,您给喊个好,说得不对,诸位也不必往心里去,说得不全也不要紧,之后有机会再说。
今天先说网上的大汉族风、大华夏风下的汉服者。这感觉有点像鲁迅先生谈他儿时的老师,每每讲到满人入关,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以及近代诸多丧权辱国之条约时,总恨不得生食虏肉,生饮夷血,以为天下事都坏在满人的身上。其实,那时候,中国人里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直到现在,余音未绝,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看看网上那些所谓汉服论者,谈到汉服的衰退、消亡,必谈清人入关,推行满人服饰的旧事,言之凿凿,引经据典。末了还要甩出来一句,汉服乃我大汉一族之服,他族之人不得僭越,大有划足而治之感,仿佛全天下汉族人“穿了长袍马褂,足登布底皂靴,屁股下坐着八抬大轿,手上点着大红灯笼,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章,拨拉算盘珠子当上网,张口‘之乎’、闭口‘者也’,病了只服仁丹或者是请来巫婆神汉跳大神,才算是‘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窃以为谬甚,智者不取也!
一个期待崛起的中华民族(再次提醒各位,我这里用的的中华民族),要的不是独立的服装,独立的鞋帽,而是要的一种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万众一心的民族认同感,而这些光靠同一着装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旧社会下,一些脑子里有贵恙的老爷们“天朝大国”的思想作祟,以为天下唯我独尊,离了中原的就是蛮夷,然后就做出许多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事情来,造成了民族矛盾,引得刀兵四起,生灵涂炭。现在我们也可以看看一洋之隔的美国人,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美国人也算得飞扬跋扈了,大国沙文主义(许久不见的字眼)盛行,到处以世界警察自居,凡事都要插一脚。当然,人家国力很强,全球若干个第一,但是就是这样,你欺了别人,把你的不欲施在了别人的头上,也就到处遭人恨,到处被人惦记,好么?现在,别的不说,中国还没有强大到独步江湖的地步,不少地方还远不如人,眼下这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正是策马扬鞭奋起直追的大好时节,现在诸位要推行汉服,讲求复古,如果穿了你们的衣服之后,我们中国就一下可以和洋鬼子平起平坐,雄视东方的话,我也要跟着你们一起呐喊了,如果不能,对不起,引用胡适先生的一句名言:“多解决一点问题,少谈一些主义!”现在国力尚不足以傲视于人,便先要统一服装以示强大,仿佛穿了汉服就能回到汉唐盛世,四夷宾服一般,那感觉就像隋炀帝用丝绸装扮街道给西域人看一般,徒增笑料而已。
对任何一种文化,我们都应该批判地、辨证地去看待,不是说老祖宗的东西就都是好的,现在的文化就一无是处,对什么东西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博采众长,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有真正富强的那一天!
最后,一句话结束此文: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中国,一个民族是否统一着装,这绝对是相当其次的细节,关键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汉服》读后感(四):借个门面谈谈汉服
汉服者鉴(一) 文 / pupu_1984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晚上睡觉,要先在树上搭个鸟巢住着的,于是便有了“有巢氏”。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先烧饭前先要钻个一两个时辰的木头取火,于是便有了“燧人氏”。
还是那个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宗是不穿衣服的,偶尔觉得需要区分一下男女,或者怕人看见身上许久没有洗澡,那时才会裹点树叶,拉块兽皮什么的。
之后若干年,老祖宗的孩子们开始穿衣服了。
之后又过了若干若干的年,有了汉朝。
大概汉朝的人穿衣服都特时髦、特经典么?要不,现在那些人怎么又扯起了大旗要“复辟”汉服了呢?
前些时候,所谓汉学很火了些日子,紧接着穿着长袖飘飘的衣服的男男女女们也就粉墨登场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这些事,我实在不能从中感受到他们标榜的美来,基本可以归于“奇装异服、奇人异事”一类。
中国人就是这么奇怪,辛亥革命那会,刚革了辫子的时节,一帮遗老遗少们死活不肯扯辫子,把根辫子尊为国粹,说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何如何,那长衫马褂也是宁破不易。可才过了百把年,我的国人们又有一些跳将出来,要搬出老祖宗的牙慧来礼拜。难道穿了件捆来绑去的衣服就是弘扬传统文化了么?难道盘了个发髻,就是饱读诗书,博学多闻?难道满口之乎者也仁义理智,就是复古派的先锋,经史门的大将了么?丢人!
眼见着世面上的那些所谓汉服的支持者们,你们到底知道汉服是什么样子的呢?恕鄙人浅薄,斗胆请问:这个汉服,到底是汉朝的服饰呢?还是汉族的服饰呢?抑或者只是有些人想象中的所谓“汉”的服饰呢?如果只是汉朝一代的服饰,我想问,两汉的人们就是这么穿衣服的么?如果只是汉族一族的服饰,我想问,中国这么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味的标榜所谓汉族的服饰,合适么?如果只是某些人所认为的“汉”人该穿的衣服,那更是“竖子不足与谋”了!解释这个问题之前,请你们先把什么叫做汉服的观点给我统一一下,要不然你们是要自己打自己耳光的。
这些天,搜索了一些网人的观点,什么是汉服?有人说是华夏族的衣服,是从黄帝那时候传下来的,也就是汉族人(华夏族人)统治中国时,汉人的日常服装;也有人说是“汉朝服装”的简称,就像“唐朝服装”简称为“唐服”,“明朝服装”简称为“明服”一样;还有个把同志把个旗袍算不算汉服也争来争去。好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倘若,汉服是所谓华夏族的衣服,华夏族是个怎样的民族?那时候人是穿兽皮还是穿麻布葛布?恐怕黄帝自己也拿不出一套能在全族都适用的标准服装吧,又何来个什么汉服呢?至于后来所传的那些所谓黄帝定下来的规矩,那更是用脚趾想都知道的后人附会的东西,此时此刻你这么大张旗鼓的标榜华夏族、汉族,那不明摆着给洋鬼子“黄祸”论的口实么?
倘若,汉族只是汉代一朝的衣服,我倒真的想看看,汉朝人都穿的是个什么样子?恐怕中国社科院、历史学界的老先生们也都翘首期盼着,你们这些汉服者们能把汉朝人的服装从坟墓里刨出来吧。如果,你们拿不出切实的证据来证明,诸位现在穿的衣服就是汉朝人的衣服,拿得出,国之大幸,汉代的问题解决了一大块了哇!要是拿不出来,就请不要丢我泱泱大国的脸面,穿个包包捆捆的衣服就是汉服么?无知!
倘若,有人要把复兴汉服,硬是要跟中华之崛起挂起钩来,那我奉劝一句,对不起!本末倒置!中国,是十三亿人的中国;中国,是五十六族的中国,任何时候都有大国的胸襟,兼容并包。汉服(如果真有所谓的汉服),也应该是不断革新的,历朝历代的服饰都有不同,这其中有执政者的因素,有当时人对美的认同,当然,更多的还是对衣服本身功能的追求。中华民族走到今天(请注意,我说的是中华民族),历史已然不能重复,中华民族的服饰发展到今天,它的每一点改变也是和时人对衣服的要求相适应的,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去翻那些故纸,找所谓古人的衣服来穿,这不是复古,这是倒退!我相信,古人是不是穿你们今天所设计的这些衣服下地干活的,古人也没有汽车、自行车来检验他们那时的衣服是否同样适用,如果你们的汉服只是闹剧上的摆设,那么,奉劝一句,省省吧!
你们谈古,我也谈古。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问谋士:国家应该怎么治理,以什么样的形式治理。腐儒们跳将出来:春秋战国之乱,就是礼乐败坏,赶紧赶紧分封诸侯,恢复周礼。可是李斯等人则说:新朝应用新法,应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治理天下的办法,而不必一味的法古。同理,今天,你们说我们现在的衣服不好,没有之前的衣服好,扪心自问:真是如此么?大概还是炒作的成分居多吧?
这里,我还要说一个古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先人,我以为实在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不受外族之辱,毅然决然的抛却几代人穿着的宽大袍服,而选择方便骑马打仗的胡人的服装,从而带领赵国一举成为战国中不可小视的一国。如果,其他国家人的衣服有可取的一面,我想,我们是绝对应该大兴拿来主义的;如果,我们之前的种种衣服有其不适应时代的一面,我想,我们应该也必须敢于对传统说不。诸位现在要推行汉服,讲求复古,如果穿了你们的衣服之后,我们中国就一下可以和洋鬼子平起平坐,雄视东方的话,我也要跟着你们一起呐喊了,如果不能,对不起,打住!
今天暂时说到这里。回到开头,要是诸位真的准备“法先人之治”了,那就拿出居巢钻木,茹毛饮血的气魄来吧,汉服还不够,跟着黄帝炎帝裹树叶子去吧!当然,要是对我所写的东西有意见,最好走到我面前告诉我,千万不要给我打电话、发短信,网上留言也不要,黄帝那时候哪有这阵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