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亲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益亲近》是一本由欧文·亚隆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益亲近》精选点评:
●一个破除治疗神话但却真实、鲜活的案例。移情和反移情、自我暴露、投射性认同,在关系背景的衬托下不断上演着攻坚战。此时此地是对当时精神分析注重挖掘过去而发展的存在主义治疗核心技术,现以已然被更多的流派所融合。然而在这一系列背景之下依旧潜伏着存在主义元素的气息:孤独、意义、自由以及死亡
●治疗师与治疗者之间迸发出的火花,奇妙的领悟过程,
●在书里,我找到我。
●这是有趣的一本书,既可以看作治疗师与患者的通信也可以作为精神小说来读。反正,阅读的快感很强烈,启发良多。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有点难懂。抓不住重点。
●感觉译作者专业素养和英语水平都不够,连Yalom都可以翻译成雅罗姆。唉。
●后记,仿佛是本书的点睛之笔,不说,仿佛并不知道,咨询室中发生了什么,只是说出来了,是咨询室中真的发生的么?
●缓慢的治疗过程,慢慢改变。你的联想,你的领悟,远远超越故事本身
●3年前读了50页看不懂,扔一边。今年用12天读完,仍旧有不明白的地方,不过至少能看下去,翻过一遍了。
●亲近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即便是其中一方愿意放弃自我,围绕对方来进行,都那么难。
《日益亲近》读后感(一):他们竟然都忍不住了
不大记得是在上海图书馆偶遇的这本书还是看了《心理》月刊的书评特意去找的,总之这是我看过的推荐序最多的一本书,n个心理学界的知名人物都忍不住要为它写序推荐,以至于编辑不知道怎么才摆得平,在封三只好把他们的话“按姓氏音序排列”。书名和介绍让我怀着读小说的预期把它揣在包里用在地铁和公交车上读,但却发现并不想看小说能看得那么快,看了两个月还没看完,只好先还掉然后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想把它看完,最终是决定自己买一本慢慢看。这本书还是很值得收藏的,因为很有可能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日益亲近》读后感(二):再次感动。
再次感动,并不是因为书本身,而是“日益亲近”。
再次感动,是因为作为艺术家的治疗师,他们进进出出于人的心理状态,从童年期伤害到成年期的困惑,日益亲近,这样的字再也恰当不过了。治疗师为生命开启了一扇门,而无论你如何,无论是否有过痛楚的记忆,他(她)们都似乎不会抛弃你,因为若将你抛弃,就等于抛弃了他们自己的信仰,呵呵,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日益亲近,是灵魂之间的对话,亦是不同意识层阶的相遇,呵呵,我们一生都在寻找一些什么,或许在这里,你可以发现一些答案,尽管它们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日益亲近》读后感(三):看完了,我和你日益亲近了嘛
每个人都喜欢很别人亲近吧,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去看了这本书,我需要看了以后我能找到那种亲近的感觉
我是弗洛姆的粉丝,我喜欢他的每一本书,我也在收藏着读着
这本书早在两年前就购买到家里可是一直没有用心去阅读
直到10月后的一天,我决定拿出来读读找找那种自己想要的感觉
不想从专业的角度去评价这本书,因为我认为生活是不需要专业的
开始读这本书很费力吧,前面混混沌沌的感觉一直蔓延着
让我有点快不喜欢看这本书了
可是当我读到偶像原来喜欢这个来访者的时候,我的兴趣来了
我跟进着60天的疗程,一点点的亲近的感觉
不知道为什么,欧文的书总是很特别,有一种小火炖菜的感觉
是那种要慢慢的去体会的,慢慢去吸收的过程
这是不是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呢
生活是不需要技能,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我想是啊
不想给别人太多的悬念,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感觉
我喜欢着,我品味着书中属于我的味道…………
《日益亲近》读后感(四):当治疗成为陪伴......
治疗,这个词容易产生误解。确实,在传统医学领域,我们视躯体为物体,它们是疾病的侵蚀对象,是客体。而主体并不是病患,而是医生。所以,主客体的关系变成了医生与病患躯体的关系,而并不是医生与病患本人之间,这就严重忽略了一个过程,即我们把病患与他们自身的疾病割裂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往往医生越俎代庖,越过病患自己去医治它们的身体。
心理治疗也亦如此,于是可见的是大量的心理治疗无效,脱离,其实,当我们有意识的反思时,就会知道忽略了那个主客体关系是多么的可怕,但心理治疗更为复杂,医生或者咨询师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主体,他也是客体的一部分。治疗由简单的一对一关系,变成了多对多,并且纷繁复杂。治疗由科学化倾向变成了艺术化倾向,从物化变成了人性化,从单纯的“治疗”变成了由“陪伴”开始的生活。所以,在这里,“治疗”的概念扩大了,这样的调整是必须的,这是基础,也是筛选治疗师的一项标准之一@
《日益亲近》读后感(五):日益亲近
看了曾奇峰对<日益亲近>的评价后,遏制不住想一读为快的冲动.借来了这本书,开始翻阅。如果没有前一段时间对心理学的了解,那这本书是无法吸引我的,与其说无法吸引我不如说我无法领略其中的美妙。
阅读他们的治疗日记,雅罗姆和金妮给我的感觉就像一对缠绵的恋人,难解难分。亲密关系的建立是如此的容易又如此的难,那一个个真诚面对的小时,伴随着人的成长,伴随着离别时刻的到来。伴随着快乐、幸福、热情、依恋、景仰,伴随着焦虑、失望、不安、犹豫、抱怨、不满,时光就这样飞逝,一去不回。治疗笔记中的雅罗姆是如此感性,感性的不像一个治疗师,而治疗室里的雅罗姆如此理性,坚定的陪伴金妮走向未来。健康的人格意味着什么呢?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又拥有健康独立的个性。金妮是幸运的她遇到了雅罗姆,我们也是幸运的,能分享发生在二十几年前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并从中收获。
日益的亲近,是为了分别而准备。或许我们身边就有雅罗姆,或许他依然陪伴我们前行,或许我们有一天成长到成为雅罗姆,或许。。。。。。
问一位从事心理治疗的朋友,亲密的依恋关系存在后如何才能割舍,她的回答成长了就自然分开了。――这个答案对于我等于什么都没回答 ,或许有一天我有足够的智慧理解这句话,或许它本来就是废话。
改变从接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