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钢盔》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钢盔》的观后感大全

2022-03-29 03:3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钢盔》的观后感大全

  《钢盔》是一部由塞缪尔·富勒执导,吉恩·埃文斯 / 罗伯特·赫顿 / 斯蒂夫·布罗狄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盔》精选点评:

  ●

  ●对白好,总体一般。

  ●布景道具神马的太假了...

  ●欣赏不了

  ●囫囵吞枣 很美国主流价值观

  ●a man in contradiction, but as a whole not so intriguing plot. Some lines are wittily written, a group of ethnics.

  ●用极简的摄影棚拍出这样的电影实属不易了。

  ●7.7;我為啥老感覺Fuller像Greene啊...

  《钢盔》观后感(一):瑕不掩瑜

  这绝对是个主旋律电影,充满了正能量,而主角却是个久经沙场的兵油子,他玩世不恭、种族歧视、蔑视长官。他的同伴也有各种问题:日裔上士父母被关进集中营(好莱坞电影第一次提到);黑人士兵在国内备受歧视;和平主义者拒绝战斗;年轻的少尉没有作战经验。编剧不仅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且突出了美国社会的问题。而正是这一群充满了问题的美国人为了国家,为了生存而战,这就是电影的主旋律。瑕不掩瑜,这也是美国的战斗精神。

  美共攻击这个电影是右翼分子的幻想世界,美国军方说电影给军队抹黑。但这都不妨碍票房高达600万美元。我常想,这样一个社会问题、严重腐烂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奇迹;而一个完美的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和谐系统里,做不成这样好看的战争片

  《钢盔》观后感(二):深深影响过斯皮尔伯格

  如果要将此片当作《最长一日》那样战争片去看,那你会很失望。B级片规模的寒酸的投资,使的影片的场景十分粗糙和简陋。后半部分的核心场景,一座韩国寺庙,更是假的一眼就能看出是在摄影棚临时搭建的。但如果你能暂时抛开这些审美品味而更多去关注一下其他环节,那么导演萨缪尔·富勒通过影片传递出来的反战情绪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一定会打动你。

  电影以一个带弹孔的钢盔特写画面开始。钢盔的主人,美国上士扎克刚刚在敌方的一次枪杀俘虏中侥幸存活,并被父母双亡的韩国小孩(这个韩国小孩叫“Short Round”。和夺宝奇兵第二集中福特的那个东方小搭档叫一个名。显然,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的在编剧时,有意模仿借鉴了富勒的这部作品。甚至连角色的名字都没改!)所救。结伴而行的两人,又陆续碰上黑人卫生兵和一个美国侦查小队。小队的任务是找到一个制高点进行瞭望观察,然后给炮兵部队提供敌人的具体方位以便后者实施炮火打击。几经危险周折,他们最终来找到一个理性的地点:一座寺院。然而,在随后的清理寺院,架设观察设备,观察通报敌情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敌方的严重干扰和猛烈攻击……

  不过,扎克的言行也不光说玩世不恭和冷酷,他喜欢救了他的那个叫“Short Rount”的韩国小孩。还在庙里用毛笔为小孩画了一个美式胸牌。当小孩不幸被敌方打死时,他悲愤下,枪杀了他们抓住的手无寸铁的北韩俘虏。

  富勒对于配角的设计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除了扎克、小孩和黑人外,小分队的领导是一个缺乏经验的年轻上尉。还有一个秃子,一个哑巴,一个美籍日本人,以及一个继承了死去神父风琴的音乐家。其中秃子与哑巴士兵的设计,更多是出于故事的戏剧性的需求。特别是秃子,围绕着这个小伙子所苦恼的头发问题,就发生了几段很有趣的小插曲。而美籍日本人和黑人卫生兵的角色,则几乎就是导演为表达某种观点而有意创作的。他的表达的则是通过被抓的朝鲜上校和两人的对话。首先是黑人卫生兵给俘虏包扎时的对话:

  - 真不理解你们这种人。要不是战争,你都不能和他们坐在一起吃饭。是吗?

  - 是。

  - 你买票坐车,但却只能坐到车尾,是吗?

  - 是。但100年前,我们甚至都坐不上车。至少现在我们能坐车尾。再过50年就会坐中间,甚至更靠前。有些事情,得耐心。

  - 呸,你这个蠢人。

  然后是朝鲜上校对美籍日本人的攻心:

  - 你和我有同样的眼睛

  - 嗯?

  - 你和我还有同样的……

  - 那有怎么了?

  - 他们恨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

  - 上校,明天还有一大段路要做,你还是歇会儿吧

  - 你不觉得自己像个叛徒吗?他们把你们美籍日本人在二战时扔进劳改营,你们现在还为他们打仗?

  ……

  当然,两人最终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主自由的信仰,没有被朝鲜上校的“花言巧语”所触动。但是,影片中这两段含有直白的政治指向的情节,却明显触动了当时的美国政府。之后不久,导演萨缪尔·富勒便成为了FBI的调查对象。

  故事的结局是悲观的,但体现了作品的深度。惨烈的战斗结束后,又一支小队美国兵来到寺庙。他们叫门,门开了。被倒塌的屋顶砸倒的扎克居然又一次没有死!但扎克等四位幸存者必须要加入新的战斗团队再次上路。出发前,刚刚在战斗中受到严重精神打击的扎克蹒跚地走到阵亡的上尉坟前,从插着的枪上摘下死者的钢盔,然后把自己的钢盔放了上去。显然,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他已经无比疲倦了。他宁可放弃这一直保佑自己平安的“幸运钢盔”,而希望在下一场战斗中死去以结束这无尽的噩梦。可镜头一转,小队正通过残垣断壁继续前行。这时,屏幕打出一行大字“这个故事没有结局”。

  《钢盔》观后感(三):本故事没有终结

  马丁·斯科塞斯说:

有人说如果不喜欢滚石乐队就等于你不喜欢摇滚乐。同样道理,我认为如果不喜欢塞缪尔·富勒的电影,那就等于你不喜欢电影。也许我的话不太好懂,没错,山姆的电影总是大大咧咧,低俗,有时还相当粗糙,而且缺乏一些敏感细腻的东西。但这些都不是缺点,反而更能体现出他的气质,他的新闻经验和他那紧迫的意识。他的电影是对影像创造者本人的绝妙展现。即使那些激烈的,偏颇的和粗糙的观点,往往也是出于热情而不是莽撞。

  今年是塞缪尔·富勒(Samuel Fuller)诞辰105周年,对于这么一位元老级别的电影导演,美国人将其誉为“美国B级片、黑色电影、独立电影的三线教父”。

  法国新浪潮的诸位都喜欢塞缪尔·富勒,弗朗索瓦·特吕弗说:

“面对一部塞缪尔·富勒的电影,你不可能对自己说,‘这电影不应该这样拍,应该拍得更快点,这样或那样。’东西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它们必须被拍成这样,富勒拍的是‘天生’的电影,他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思考上。”

  斯科塞斯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富勒的电影是最纯粹的电影,“这个男人没时间堆砌那些装腔作势的词儿”,而是跟随情绪流动,满怀激情。

“锤头!”

  我觉得生在塞缪尔·富勒那个年代的美国导演,或者是作家、艺术家或多或少都像他一样,布考斯基、亨利·米勒,他们的身上都有着那种纽约街头式的粗糙和激情,那是打小生活在小偷、妓女和赌徒堆里,并且经历过战争的人身上才会有的气质。 富勒就是这样长大的,他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1912年8月,他的母亲来自波兰,父亲是俄国人,本姓拉宾诺维奇,移民美国以后改名富勒,据说这个名字来自最早乘坐“五月花号”来美国的一位医生。富勒在他的自传《第三张脸》中提到,他很晚学会说话,直到五岁才说出第一个字——“锤头!” 富勒的父亲死后,他们举家搬到纽约,12岁那年他开始给一家报纸当报童来补贴家用,这成了他跟新闻之间最初的交情,后来他回忆道:“很早我就明白了,要想卖报纸,标题写了什么压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喊得有多大声。” 17岁那年,富勒先后在《纽约晚报》和《圣地亚哥太阳报》当犯罪记者,凭着给这些黄色小报采访来的耸动的社会新闻,杀人、外遇、种族歧视等等,他还写作了一些三毛钱小说,1935写下了处女作“Burn Baby Burn”,第二年又写了两篇。有了作品之后,富勒就辞去了报纸的工作,跑到好莱坞写剧本为生,一开始是帮别人当枪手。 1938年他卖出了他的第一个剧本《纽约黑帮》,讲的就是他当记者时在纽约街头的见闻。1940年,德国的空军开始轰炸轮动,富勒开始关注到战争上,他立即写了一个剧本,名叫《确认或否定》,讲的是一群在空袭中被困在伦敦的美联社记者,当时身在美国的大导演弗里兹·朗看中了这个故事,打算执导这部电影,结果因为制片公司执意修改剧本,愤而作罢。

“本故事没有终结”

  戈达尔在拍《狂人皮埃罗》的时候邀请了自己的偶像塞缪尔·富勒出演,他让电影的男主人公问富勒,“什么是电影?” 富勒抽着雪茄回答他:“电影就是战场。” 1941年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后,为了见证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犯罪故事”,29岁的富勒踏入了战场。他一开始被分配到新闻传播部,但他不干,执意参加步兵。晚年富勒拍摄了战争片《红一纵队》,就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他在战争中的经历,所谓的“红一纵队”,就是曾在独立战争中功勋赫赫的美国陆军第一师。富勒跟随部队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一直打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军队开到英国的时候他跟希区柯克喝了一次茶,之后又于1944年参加诺曼底登陆。那一天,富勒的师团在海滩上受到了德军的猛攻,他们跳到布满水雷的海中,“喝下一口口混着战友鲜血的海水……”(《好莱坞的局外人——塞缪尔·富勒和战争片》·伍国)

  回到美国的富勒在朋友的支持下继续做编剧,并拍出了两部电影,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刺中了富勒的神经,他决定拍一部战争片。无论是在那时或是现在的美国,战争电影总是跟英雄主义脱不了干系,他们塑造那些伟大的、足以转变战局的人,肩负着民族的正义与自豪,并有着自我牺牲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富勒痛恨这一套,他说战争不过是“有组织的疯狂”,而唯一的英雄主义就是你“如何生存下来”。 一个真正从头到尾经历过战争的人对战争与反战的看法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当杜鲁门下令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的时候,富勒投了支持的一票,因为他坚信“战争的延长才是最残忍的。” 极端的暴力和让人难以接受的残酷真实使得富勒的电影注定站在边缘,甚至有时站在了社会的对立面。拍出他的第一部战争片《钢盔》之后,富勒立刻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调查。影片中富勒构想了一个白人、黑人和日裔美国人组建的步兵班,被大部队撇下留在朝鲜境内,当他们抓到了一名北朝鲜军官时,后者却将这个步兵班里的一名黑人卫生员嘲讽了一通,说他只能坐在公共汽车的后排,却替前排的人卖命(美国民权运动兴起之前,只能坐在公车后排是黑人受歧视的一个标志)。

  国防部认为富勒为共产主义站台,还指控他在片中描写美国军人屠杀战俘违背真实,富勒的回应则是——这些他都亲身经历过。 战争没有英雄,没有浪漫的伟大爱情,甚至没有终结之日,在《钢盔》结尾本该打“剧终”的地方,富勒却打上了这样一句:“本故事没有终结(There is no end to this story)”。

暴力的“第三张脸”

  但“白狗”还是失控了,它从笼子里逃了出去,又杀死了一个黑人,暴力和暴力的思想已经噬入了它的骨头,就算后来黑人驯养员宣称它已经被驯化,被纠正了,也没有人敢百分百相信它不会再度伸出獠牙。 塞缪尔·富勒在完成《白狗》后写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对谈,写的是他自己跟影片中白狗的扮演者,一只狗的对话,借此表达了他对于种族主义的看法:

富勒:你认为黑人会喜欢这部电影吗?狗:当然。富勒:偏执狂呢?狗:他们会谴责这部电影。富勒:为何?狗:因为你赤裸裸地展示他们的样子。他们会称它为反美国、反社会的垃圾,会对这部电影强烈抗议。你见过一匹斑马由于条纹被处死?或者狮子由于宗教原因攻击一头猿?当我们有狂犬病的时候,你们人类称我们是疯狗,这简直不可思议,狂犬病是一种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病毒,我们没有创造它或滋养它。患狂犬病的狗与电影中的白狗一样无助,但在犬科历史上,没有一只成年狗训练小狗去得狂犬病。你们这些自负的人类,站在金字塔的顶端,这简直胡说八道!人类只有仇恨!而动物们,永远永远不会这样。

  在影片的结尾,被训练来攻击黑人的“白狗”,在接受了黑人的驯化之后,却转而开始憎恨白人。在富勒所写的对谈中,他借那只狗的嘴说:“直到我死,我所扮演的那只狗都会让我无法入眠……” 仿佛是《钢盔》中那句“本故事没有终结”的复调。 在《恐怖走廊》(1963)里,富勒用超现实展现了暴力带来的无法抚平的精神创伤,在《白狗》中则创造了这种令人不安的现实主义。 而这一切,对于塞缪尔·富勒而言,就是亲身经历的真实。 富勒的电影影响了许多导演,戈达尔崇拜他,贾木许、昆汀视他为精神导师,斯科塞斯谈及他的时候几乎语无伦次。 特吕弗管他叫作:“富勒大帝”!

  ————————————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拒绝任何形式转载、引用、洗稿

  合作、约稿、勾搭请私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