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狗》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白狗》的观后感10篇

2018-08-08 02:5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狗》的观后感10篇

  《白狗》是一部由塞缪尔·富勒执导,克里斯蒂·麦克尼科尔 / 詹姆森·帕克 / 卡尔·刘易斯·米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狗》观后感(一):白狗

  女演员茱莉深夜驾车回家,不慎撞伤一只白色的德国牧羊犬(恰好是德国牧羊犬),并把它带回了家。不久后它遭遇入室抢劫,白狗表现出了让人震惊的战斗能力,茱莉越来越依赖这只白狗了。但很快又发生了意外,白狗每遇到黑人都会发疯地上去撕咬。原来这只白狗从小被主人残忍方法训练(雇佣黑人殴打幼犬,幼犬长大后出于自我保护本能攻击黑人),是专门用来咬黑人的真正意义上的“White Dog”。茱莉带着白狗去驯兽中心,一个黑人驯兽师出于种族情感考虑,誓要驯化白狗。经历了五周磨难,白狗终于不再攻击黑人,却扑向了站在旁边的白人。驯兽师无奈地开枪杀死了白狗。

  [白狗]用一种有趣的方法,展现普遍存在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种族问题影片开始交代,狗是色盲,它的世界只有黑白两色,分不清人种民族,却能认出白人、黑人。于是它被一种肤色的人培养成了杀害另一种肤色人的凶器。可种族对狗而言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好像歧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期影响形成的。与之相对,白狗的真正主人在认领“爱犬”时是带着孙女,那两个可爱女孩可怜的白狗形成隐喻。如果不是培养过白狗,那又是位何其慈祥善良老人(还带着一盒饼干来的)。本片改编自法国作家罗曼·加里1971年的同名小说,据他说白狗真实存。结合80年代美国的社会现实导演塞缪尔·富勒做了不少改动。作为黑色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版本结尾更黑暗

  《白狗》观后感(二):关于动物驯化引发的种种思考

  关于动物驯化也分良性和恶行驯化。良性驯化可以帮助人类调查寻找人、物或是线索,例如警犬;也可以像片中这样被驯化成针对黑色人种的恶犬;另外还有一种被驯养成宠物

  本身动物是有天性的,究竟应不应该被驯化真是个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宠物。宠物的确很可爱,还被分为三六九等价格不一。如果宠物族具有思想,一定也要争取平等自由权力,当然人类社会至今都无法完全做到。不可否认圈养宠物是人类自私行为。但是又有人说这样可以给动物一个温暖的家,不用担心风餐露宿不然就成了为了生存流浪的可怜生命。我也不知道到底怎样回答这些问题。人类自私的天性决定了不管是否了解动物的心思都要按照自己意志进行利用它们。回到本片就是白狗的原主人因为自己种族歧视偏激观点驯化出一只杀人机器。白狗制造的每起伤人事件及最后自身的死亡都要归咎于这位原主人,当然原主人也是一批种族歧视势力的代表。

  从小被驯化的动物究竟是否能再次被驯化回去,影片给出的答案否定的,也不排除是为了影片效果和引发更深度的思考而编导的结局。不过,我想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改正和去除。放在动物身上、人类身上都是如此。白狗在小时就开始被恐惧仇恨到攻击的驯化成攻击犬,这形成一种刻骨铭心记忆条件反射,即使遇到经验老道的驯化师也未能让它改掉攻击人的恶性,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我们无法责怪白狗,更多是可怜和同情

  遇到白狗这样的病犬如何处理?我不得不说,对人类最安全做法还是进行人毁灭。片中的驯化失败,就算成功了,驯化大量这种犬会耗费大量人力时间改造后也如一颗不定时爆炸炸弹,没几个人敢养。

  《白狗》观后感(三):我眼中的《白狗》

  《白狗》,是给我视觉冲击较大的一部老片。

  看《白狗》,是因为偶然在人类文化学课上听老师说起,后来又跟着班级步伐观摩了这部老片,再后来,实在是觉得震撼太大,又回寝室好好回味了一番,总之,能够这样影响我的电影,还是由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而且还是老片,在如今早就满目疮痍灰色电影市场,少之又少。

  这是一部讲述美国种族色差歧视的片子出人意料的是,它的主角是一只狗,它可不是普通的狗,它是一只白狗,并且它不是一只普通的白狗,它是一只专门攻击黑人的白狗,片中没有出现一个种族主义者,却在白狗疯狂攻击黑人时表现的淋漓尽致,比直接描写更加让人记忆深刻

  要知道,敢于这样直接揭开美国历史伤疤,对种族主义赤裸表现的影片并不多见,但是《白狗》做到了,当然,它也度过了难熬的10年等待公映的时间。

  体会一下10年等待的心情,就好比你准备参加一个游泳比赛,你从不会游泳成为个中好手,中间花了多少心血,等到你终于得到比赛机会,举办方说你游泳姿势不好看”,影响公众形象,把你给pass掉了,你要等十年才可以重新获得游泳机会,额~这样的感觉实在是复杂到难以解说啊!

  不过还好,1991年,它还是以禁片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用我们文化学老师的观点来看,这就是文化传播发展的表现。从刚才比喻角度讲,那就是过了10年,你的泳姿没变,依旧是那样“不好看”,但是审美水平也变了,你的泳姿不再是影响市容,而是对游泳的另一种方式的阐述。

  经过雪藏之后的突然掌声,此时听着些许是有些刺耳的,尽管这样,还是舒心的叹了口气,不论怎么说,好的作品是被保留下来并且得以流传的。

  在我看来,比较出色的除了《白狗》这部电影本身的意蕴内涵,还有它的宣传海报。怎么形容看到那张海报时给我的惊恐与震撼呢?简单的一只看似普通的白狗,嘴边本应纯洁无比的白毛却晕染着团团赤珀,听起来感觉色彩搭配还挺鲜明的,就像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皮肤配上好的血色,嫩呼呼、红彤彤好不漂亮,得了吧,姑娘,现实总不是和琼瑶剧一般,那白狗嘴边一圈是团团红色,而那触目惊心的红,正是黑人的鲜血

  好吧,你说那黑人和那白狗是前世有仇,或者黑人抄了它家的门,抢了它心爱的白狗媳妇儿去和他家黑狗好,它的九族全被黑人扒皮抽筋炖狗肉汤,得了吧,你以为你金庸还是古龙啊?揭开谜底,白狗和被咬杀的黑人没有任何恩怨情仇,他们只是陌生的两个物种而已。

  狗其实是色盲,在它的眼里,没有白人与黑人,有的只是白色与黑色而已,可以说,它是没有种族主义的物种,之所以成为咬杀黑人的攻击犬,和它的“慈祥”的老白人主人是脱不了干系的,不仅仅是影片中的白狗才有那样的命运,在当时的美国,那样的攻击犬犬太多太多,它们大多是在幼崽时期就经过所谓的特殊训练——他们的主人雇佣嗜酒成性、沉迷赌博的黑人对它们进行拷打,结局可想而知,他们长大后的攻击也变得有逻辑理性了。

  别说一只狗了,就算是一头大象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啊!好吧,我又激动了。

  影片中出现的对于动物天性的剥夺和对黑人人性的搏杀,毫无疑问,让人惋惜反思

  《白狗》观后感(四):恐惧能消除吗

  看了这部电影,没有感觉什么种族歧视,我的带入角度竟然是那条狗

  从小被训练出来的恐惧和对恐惧的歇斯底里的撕咬和疯狂,哪怕穷尽一生,能消除吗?

  这只狗狗是做不到了,他发现黑人可能好人,然后他对恐惧的对象confuse了,但是他依然恐惧,就好像人,治好了对噩梦里的对虫的恐惧,对软体动物的恐惧,对长辈的恐惧,对权威的恐惧,但是这个恐惧的来源是无法穷尽的

  我们有出路吗?从小就不是一只生活快乐和爱里的狗狗,有出路吗?有可能从根本改变么?

  本相具足,又来了,到底有没有本相具足?还是本性难移?

  我可能两个都相信

  看看我们的选择吧,是选择本性难移还是本相具足?两条路都挺难的。人生本来就挺难的,选一条自己佩服自己的路吧!

  《白狗》观后感(五):教堂里的一个镜头下的隐喻

  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屡见不鲜,但由一只白狗而引出的种族歧视的话题,实在高明

  大家都知道,17世纪,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及被从非洲贩卖来的奴隶生活苦不堪言

  虽然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通过各种民权运动努力,使美国的种族歧视在法律上似乎消除了,在法律上给予了黑人跟其他族群平等的地位,平等的投票权,但在生存境况上依旧不平等,造成了黑人在美国社会实际处境非常艰难。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观念上由于种族优越论的劣根性,导致美国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种族歧视便愈演愈烈

  1981年开始,里根任美国总统,他上台后对黑人政策做了一系列消减预算调整,这对黑人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打击。在美国社会很少人敢公开歧视黑人,但行为上得歧视已经足够明显了。

  这部1982的电影,正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本片在明面上所要表达的无非是种族主义者盲目的种族自我崇拜极端价值观,伪善表面下隐藏的人性的自私,丑恶自以为是,妄图扭曲自然,以及被根深蒂固罪恶所腐蚀的白狗最后的一次对人类的回击。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关于剧中教堂里的一个镜头,唯一一个让我印象深刻在脑海里萦绕不去的画面——那幅耶稣像以及耶稣脚下的那条白狗。

  当白狗在教堂咬死黑人男子时候,镜头切换到教堂顶的那副彩绘玻璃耶稣像,耶稣张开的双臂上站着的鸟类里有乌鸦和平鸽,脚下站着羚羊,白狗和鹤,背后有两只鹰在飞。刚咬死黑人满口是血的白狗抬起头心领神会般的看了一眼。

  我始终相信,那是导演的刻意为之。甚至牵扯宗教

  为什么黑人男子跑进教堂寻求庇护但教堂却空无一人,以至于造成了本片中唯一一次黑人死亡事件,是神的放纵还是警示

  TW,附上教堂玻璃上的动物在圣经中的含义

  在圣经创世纪里,乌鸦是一种不洁净的鸟类,以腐烂的尸体为食,当挪亚放它从方舟出来后,满地的的死尸足以满足它生活的需要,因此它就留在外面了。

  在乌鸦之后被放出的是鸽子,鸽子是洁净的鸟类,它要吃洁净的食物,于是鸽子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飞回方舟。

  圣经一贯以羊作为为人写照,两者都是软弱容易走迷及失丧的,基本上也都是喜欢群体生活,不能照料自己,亦不能寻找回家之路的。

  最早犹太人以自己是神的选民而骄傲,他们看不起别的民族,常以狗称呼外邦人。旧约对狗也是藐视及厌恶的,比如腓利门书里有一处“犬类”是指外来的犹太主义者,他们干扰教会安宁

  鹰在圣经中常常用来比喻专一跟随上帝拥有力量的人。

  《白狗》观后感(六):那只狗让我无法入眠

  马丁·斯科塞斯说:

有人说如果不喜欢滚石乐队就等于你不喜欢摇滚乐。同样道理,我认为如果不喜欢塞缪尔·富勒的电影,那就等于你不喜欢电影。也许我的话不太好懂,没错,山姆的电影总是大大咧咧,低俗,有时还相当粗糙,而且缺乏一些敏感细腻东西。但这些都不是缺点,反而更能体现出他的气质,他的新闻经验和他那紧迫意识。他的电影是对影像创造者本人的绝妙展现。即使那些激烈的,偏颇的和粗糙的观点,往往也是出于热情而不是莽撞

  今年是塞缪尔·富勒(Samuel Fuller)诞辰105周年,对于这么一位元老级别的电影导演,美国人将其誉为“美国B级片、黑色电影、独立电影的三线教父”。

  法国新浪潮的诸位都喜欢塞缪尔·富勒,弗朗索瓦·特吕弗说:

“面对一部塞缪尔·富勒的电影,你不可能对自己说,‘这电影不应该这样拍,应该拍得更快点,这样或那样。’东西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它们必须被拍成这样,富勒拍的是‘天生’的电影,他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思考上。”

  斯科塞斯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富勒的电影是最纯粹的电影,“这个男人没时间堆砌那些装腔作势词儿”,而是跟随情绪流动,满怀激情

“锤头!”

  我觉得生在塞缪尔·富勒那个年代的美国导演,或者是作家、艺术家或多或少都像他一样,布考斯基、亨利·米勒,他们的身上都有着那种纽约街头式的粗糙和激情,那是打小生活在小偷妓女赌徒堆里,并且经历战争人身上才会有的气质。 富勒就是这样长大的,他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1912年8月,他的母亲来自波兰,父亲是俄国人,本姓拉宾诺维奇,移民美国以后改名富勒,据说这个名字来自最早乘坐“五月花号”来美国的一位医生。富勒在他的自传《第三张脸》中提到,他很晚学会说话,直到五岁才说出第一个字——“锤头!” 富勒的父亲死后,他们举家搬到纽约,12岁那年他开始给一家报纸当报童来补贴家用,这成了他跟新闻之间最初的交情,后来他回忆道:“很早我就明白了,要想卖报纸,标题写了什么压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喊得有多大声。” 17岁那年,富勒先后在《纽约晚报》和《圣地亚哥太阳报》当犯罪记者,凭着给这些黄色小报采访来的耸动的社会新闻,杀人、外遇、种族歧视等等,他还写作了一些三毛钱小说,1935写下了处女作“Burn Baby Burn”,第二年又写了两篇。有了作品之后,富勒就辞去了报纸的工作,跑到好莱坞写剧本为生,一开始是帮别人当枪手。 1938年他卖出了他的第一个剧本《纽约黑帮》,讲的就是他当记者时在纽约街头的见闻。1940年,德国的空军开始轰炸轮动,富勒开始关注到战争上,他立即写了一个剧本,名叫《确认或否定》,讲的是一群在空袭中被困在伦敦的美联社记者,当时身在美国的大导演弗里兹·朗看中了这个故事,打算执导这部电影,结果因为制片公司执意修改剧本,愤而作罢。

“本故事没有终结”

  戈达尔在拍《狂人皮埃罗》的时候邀请了自己的偶像塞缪尔·富勒出演,他让电影的男主人公问富勒,“什么是电影?” 富勒抽着雪茄回答他:“电影就是战场。” 1941年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后,为了见证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犯罪故事”,29岁的富勒踏入了战场。他一开始被分配到新闻传播部,但他不干,执意参加步兵。晚年富勒拍摄了战争片《红一纵队》,就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他在战争中的经历,所谓的“红一纵队”,就是曾在独立战争中功勋赫赫的美国陆军第一师。富勒跟随部队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一直打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军队开到英国的时候他跟希区柯克喝了一次茶,之后又于1944年参加诺曼底登陆。那一天,富勒的师团在海滩上受到了德军的猛攻,他们跳到布满水雷的海中,“喝下一口口混着战友鲜血的海水……”(《好莱坞的局外人——塞缪尔·富勒和战争片》·伍国)

  回到美国的富勒在朋友的支持下继续做编剧,并拍出了两部电影,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刺中了富勒的神经,他决定拍一部战争片。无论是在那时或是现在的美国,战争电影总是跟英雄主义脱不了干系,他们塑造那些伟大的、足以转变战局的人,肩负着民族的正义与自豪,并有着自我牺牲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富勒痛恨这一套,他说战争不过是“有组织的疯狂”,而唯一的英雄主义就是你“如何生存下来”。 一个真正从头到尾经历过战争的人对战争与反战的看法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当杜鲁门下令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的时候,富勒投了支持的一票,因为他坚信“战争的延长才是最残忍的。” 极端的暴力和让人难以接受的残酷真实使得富勒的电影注定站在边缘,甚至有时站在了社会的对立面。拍出他的第一部战争片《钢盔》之后,富勒立刻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调查。影片中富勒构想了一个白人、黑人和日裔美国人组建的步兵班,被大部队撇下留在朝鲜境内,当他们抓到了一名北朝鲜军官时,后者却将这个步兵班里的一名黑人卫生员嘲讽了一通,说他只能坐在公共汽车的后排,却替前排的人卖命(美国民权运动兴起之前,只能坐在公车后排是黑人受歧视的一个标志)。

  国防部认为富勒为共产主义站台,还指控他在片中描写美国军人屠杀战俘违背真实,富勒的回应则是——这些他都亲身经历过。 战争没有英雄,没有浪漫的伟大爱情,甚至没有终结之日,在《钢盔》结尾本该打“剧终”的地方,富勒却打上了这样一句:“本故事没有终结(There is no end to this story)”。

暴力的“第三张脸”

  除了战争片,富勒还打造了许多摄人心魄的小成本黑色电影,永远是一场接一场的暴力,在西部片《四十支枪》(1957)中,富勒描述了来到小镇上的法警博内尔与一个强悍的女人杰西卡之间的对撞,后者是这个小镇上四十个枪手的领袖,接近于黑社会老大的存在,有着极高的名望。

  博内尔也是个曾经轰动一时的人物,凭着一把好枪征服西部,他们数次针锋相对,却在一场沙尘暴中陷入了爱河。然而女头领杰西卡的弟弟却跟博内尔不对付,产生了越来越深的矛盾,在一次执法当中,博内尔用枪把揍了他一顿。从那以后,后者便想方设法要刺杀他,甚至在一次婚礼上,开枪杀死了他的兄弟。

  一面是爱情,一面是暴力,哪有什么英雄,只有一个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兄弟的悲哀男人。富勒曾说:“我痛恨暴力,但这并不会阻止我在电影里使用它。它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暴力一直存在,暴力孕育暴力,即使一个非暴力主义者,在被攻击时,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事物也会还击。”

  在富勒为数不多的彩色片《白狗》(1982)中,他探讨了暴力与种族主义的问题。在3K党猖獗的年代,美国有这么一帮极端的种族主义者,他们将那些最强壮凶残的狗训练成为专门猎杀黑人的“白狗”。而正是这样一只“白狗”,却在车祸中被一个美丽的白人女子所救,并当成宠物狗养在了自己家中。等到她发现这只狗的不对劲之处时,它已经猎杀了数个黑人,血迹斑斑。因为不忍心将爱犬人道毁灭,女子将这条“白狗”送到了一家名叫“诺亚方舟”的专门驯化野生动物的机构。 这个机构里的员工大多是黑人,当听到送来了这样一条象征着极度的仇视与他们沾满鲜血的屈辱史的“白狗”,他们之中的大部分满腔悲愤,只有一位留了下来。他也是个黑人,他决心驯化这条“白狗”,他要通过这种行为向这只无辜却暴力的狗证明,它邪恶的前主人是错的。

  但“白狗”还是失控了,它从笼子里逃了出去,又杀死了一个黑人,暴力和暴力的思想已经噬入了它的骨头,就算后来黑人驯养员宣称它已经被驯化,被纠正了,也没有人敢百分百相信它不会再度伸出獠牙。 塞缪尔·富勒在完成《白狗》后写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对谈,写的是他自己跟影片中白狗的扮演者,一只狗的对话,借此表达了他对于种族主义的看法:

富勒:你认为黑人会喜欢这部电影吗?狗:当然。富勒:偏执狂呢?狗:他们会谴责这部电影。富勒:为何?狗:因为你赤裸裸地展示他们的样子。他们会称它为反美国、反社会的垃圾,会对这部电影强烈抗议。你见过一匹斑马由于条纹被处死?或者狮子由于宗教原因攻击一头猿?当我们有狂犬病的时候,你们人类称我们是疯狗,这简直不可思议,狂犬病是一种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病毒,我们没有创造它或滋养它。患狂犬病的狗与电影中的白狗一样无助,但在犬科历史上,没有一只成年狗训练小狗去得狂犬病。你们这些自负的人类,站在金字塔的顶端,这简直胡说八道!人类只有仇恨!而动物们,永远永远不会这样。

  在影片的结尾,被训练来攻击黑人的“白狗”,在接受了黑人的驯化之后,却转而开始憎恨白人。在富勒所写的对谈中,他借那只狗的嘴说:“直到我死,我所扮演的那只狗都会让我无法入眠……” 仿佛是《钢盔》中那句“本故事没有终结”的复调。 在《恐怖走廊》(1963)里,富勒用超现实展现了暴力带来的无法抚平的精神创伤,在《白狗》中则创造了这种令人不安的现实主义。 而这一切,对于塞缪尔·富勒而言,就是亲身经历的真实。 富勒的电影影响了许多导演,戈达尔崇拜他,贾木许、昆汀视他为精神导师,斯科塞斯谈及他的时候几乎语无伦次。 特吕弗管他叫作:“富勒大帝”!

  ————————————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拒绝任何形式转载、引用、洗稿

  合作、约稿、勾搭请私信~~

  《白狗》观后感(七):暗夜即兴

  它是怪物、殺手,也是受害者、牺牲者,它張牙舞爪,龇牙咧嘴的凶狠模样令人不禁齿寒,鲜血与仇恨和對過去記憶的恐惧交织在一起构建了它的世界觀——被欺凌前主動發出攻击。奇斯,一個黑人驯兽師,也是种族学者,為使更多的人免遭無妄之灾,他開始着手驯服這只‘死亡之犬’,不辞劳苦,不分昼夜,如癡如狂,只為那永久性地治愈,可却事与愿违……治愈了‘恐黑症’,它恢复了‘良知’,却又将攻击目标转向了意想不到的人。 白狗与黑人孩童在十字街頭狭路相逢又擦肩而過的场景极其巧妙,一些人与狗的面部特写也很是精妙——白狗的嘶吠,女孩的惊恐,驯兽師的眼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