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游美札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游美札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21 01:5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游美札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游美札记》是一本由(英)狄更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美札记》读后感(一):游美札记

  本书算是狄更斯比较差的作品。我个人感觉与《匹克威克外传》有些相似。只不过《匹克》算是流浪体小说,而本书则是真实的游记

  不知道是作者出身于记者,还是当时还比较年轻,所以书中的观察有些浮于表面,当然对于一般的游记来说已经可以的,但对于作者的大名来说,却是瑕疵了。当然作者以后的人道主义观点已经表露无疑,对于美国的奴隶制而言。本书的风土人情价值高于文学艺术价值。

  《游美札记》读后感(二):游美札记

  中国传统认为三十年为一世,所以有物事人非,恍如隔世之说。看此书时也有这种感觉,当年狄更斯写此书时,大英帝国还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还名不见经传,在欧洲强国中对其视若无睹者并不为少,提起来也只是穷人们的梦想发财之地。而书中大量的内容显示着美国的不民主,这真令人啼笑皆非。   此书并不严格意义上的游记,而是颇为深刻的政治性以及社会性游记,书中狄更斯关注了美国的监狱制度与现状,另外就是臭名昭著奴隶制度,算是一本批判现实性的作品。问题在于现实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这样看来狄更斯的眼光还真“毒”。

  《游美札记》读后感(三):翻书不够

  19世纪的美国对于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当时的有识之士对于这种“没有君主、没有封建主义、也没有国教的自由平等的新型国家”是怀抱热情的心向往之。因此,1841年,30岁的狄更斯游历美国半年后写成了《游美札记》。手上的这本书是1982年出版的,由张谷若翻译。以前的翻译人多么的低调,我一直翻到书的最后一页才看到译者的名字。大致翻阅了一下,狄更斯对于美国的公共机构比较感兴趣,每到波士顿、新英格兰、纽约、华盛顿等处,就要参观疯人院、监狱、议会等处,游记对此也作了大段篇幅,并且和英国比较,希望英国能从中吸收经验,宛如民国的那些留学生们。正如以前的翻译著作一样,全书充满了注释,译者恨不得把所有的背景知识都告诉你(由此我才知道以前英国人如果要进法庭必须先给法警小费),这是我们现在的译著所欠缺的。不过我觉得张谷若的翻译太过直译了些,若不注释是完全看不明白的。

  其实在狄更斯游美的10年前,一位更年轻的法国人和他的同伴就花了9个月的时间逛遍了美国,写出了影响更为巨大的著作(至少对中国人来说)――《论美国的民主》。这位天才就是当时才25岁的托克维尔。手上的这本书一直想好好阅读一番,可惜至今只翻了20多页。

  《游美札记》读后感(四):作为游记,它过于丰富

  如果说我们现在的旅行大概只是看看人群看看风景、拍拍照散散心,像是品尝一碟开胃小菜,那么1842年狄更斯先生的美国之旅简直就可以说是在享受一顿丰盛大餐了。这次为期6个月的旅行中,狄更斯先生先后走过波士顿、费城、纽约等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来到西部还未被开垦的荒凉之地,逢监狱、疯人院必逛,一路上或者和疯子、囚徒聊天,或者受到总统接待,或者和印第安部落的酋长交流,尝过海上漂行数日晕船至死的滋味,也感受过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阔···

  1842年的美国相较于当时的英国而言是欣欣向荣的,在一般欧洲人眼中,这里是一个自由平等的新型国家。而对曾经研读过美国社会生活著述的狄更斯来说,也一直渴望去那里了解“旧世界的污浊是否清理干净、有没有党派之争”这些重要的问题。所以当30岁已在海外颇负盛名的狄更斯先生一有机会在美国进行深入的观察时,他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城市中监狱、疯人院、收容所等这些最为孤独、最为边缘的角落。

  在波士顿的盲哑院里,他会特别细致地去了解老师是怎么样帮助一位既盲又哑的儿童感知事物、读书写字;在疯人院中,他又愿意和自己装成疯子,和那些最偏执的老疯子们聊天;在费城那种最无人道的监狱里,他逐一和那些绝望的囚犯们交流,并且一再痛斥那种单人囚室有多么剥夺人性。

  这种观察可能一方面出于他作为记者的责任感,更为主要的还是他那种亲近、理解下层人民的悲悯情怀。所以如果当时的美国人民希望狄更斯在文章之中能够对他们崭新的繁荣大加称赞,那就大错特错了。

  只要有一点不合情理的地方,他都绝不会笔下留情的。仅仅从开篇那好多页关于船上空间太小的吐槽之中,我们便能够发现狄更斯先生是“不好惹的”:“连把行李箱从门外弄进房间里,都像强迫一只长颈鹿钻进花盆里一样”。

  狄更斯先生绝对有最为丰富的想象力、最为幽默的调侃来使一切都妙趣横生。比如,对于纽约街头那些流浪的小猪们,他都会用整整一大段来描写“这儿来了一口单身独行的猪,正逍逍遥遥地往家里走去。它只有一只耳朵,另外那一只,它在街上游荡的时候,奉送给一只野狗了。但是它少了那只耳朵,也照样过得很好,到处游逛,任意流浪,很有绅士派头,和我们国内的俱乐部会员极为相似。”不过,最后这只挂了彩却逍遥行走的猪成了哲学家:不当他看到屠夫门前那挨了刀的朋友,只是吭了一声说“生命就是这样,一切的肉,总归都要成为猪肉。”

  还有对于美国人们一刻不停地嚼着、随地乱吐着黄烟叶的情况,狄更斯先生深受其害,也多次吐槽,直到实在忍无可忍时,才用这样一段看似平静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无力:“船上的人没有交谈的,没有说笑的,没有自然流露的兴致,没有相互往来的关系,唯一的公共生活只是吐唾液,而吐唾液是吃饭以后,默不作声,围炉而行的。”

  不过最为狂风暴雨般不留情的评论还是对于那些他真正无法容忍的事情:一切剥夺人类本性的东西,一切阴暗、腐朽的事物。所以他会丝毫不留余地地批评美国的新闻业、幽禁囚犯的单人监狱、最为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不过可堪赞叹的是,他不仅仅是像一个义正言辞的批评家那样只做长篇大论的分析,他总是先用感官带入,让读者早已为他笔下的那些惨状所难过不已,同时再加上很多具体的例子、数据说明,然后再以言论的武器抛出一大颗重磅炸弹。

  老舍先生阅读狄更斯的作品后,体会到不必在意小说文体的拘束:“写就好,管他什么。”游记相比于那些长篇小说,更像是创作的后花园,我们可以从中一窥狄更斯先生那汪洋恣肆的心灵:他可以用做梦一般的语言写出晕船的感受,也可以用新闻纪实一般的精准手法记录下盲哑院女教师的教学经历,同时他永远在写有趣的故事,仿佛是在为那些奇奇怪怪的人画速写漫画,三言两语就深入人心,当然,这些之中最少不了的,还是他那如洪水般绝不留情的评论。

  所以,这本匆匆两月完成的游记,却有了它自己不可小觑的分量。至少一页页翻过去时,我们心中狄更斯先生的形象越来越明显:同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大师一样,一颗悲天悯人的热心肠、视野开阔、头脑清晰,像孩童一般好奇、渴望了解各种事物,各样人群,心中的想法有如滔滔洪水,下笔若有神力。

  :翻译不太符合语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