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Writing Down the Bones》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Writing Down the Bones》读后感精选

2020-11-22 00:10: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Writing Down the Bones》读后感精选

  《Writing Down the Bones》是一本由Natalie Goldberg著作,Shambhala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8.95,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riting Down the Bones》精选点评:

  ●比想象中好看很多哦。很多容易写太空太故作高深的点 她都写得特别好。 写作和禅和过日子

  ●writing down the bones to manifest yourself

  ●Writing is deeper than therapy. It’s such a comforting thought. Keep your hands moving, and eventually it will cure your anger, pain, and sorrow. “Writing may be the only real home I ever have.” I couldn’t put it better myself.

  ●断断续续读了半年了,是一本讲修心的书,很多想法不光针对写作,对于其他爱好或者做事也很适用。是会去想要之后重新读读笔记的一本书。

  ●Everything is writing through her

  ●太可愛的老太太,讀完每章給十幾年前加的評論尤為動人: "Aiyayaya, I don't think I could do that any more. But I think I am now much closer to things as they are. She was moving that way but she wasn't there yet, she was ready to take on the world, now I'm ready to take on the page, and get an apple on the page. "

  ●她说她积攒的5 feet高的笔记本应该就是十年后我丢掉的手账。

  ●我读过最好的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其实它已经不是谈写作了,它谈的是一切,中文版似乎叫<用写作来调心>

  ●Insightful and inspiring.

  ●一个人的孤独旅程……英雄之旅……

  《Writing Down the Bones》读后感(一):关于写作

  读的是中文版电子书,只读了十几页就感觉作者在挖我的心,虽然没读完,这本书写的用合理的技巧步骤内化到自我真诚的表达去写作,阅读的过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很多生活学习上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勇气,更是一本在这个充满功利性的速成胶囊泛滥的时代更应该让我们去思考写作的本质,不止是写作,可以感受到有关艺术表达殊途同归,忍不住买了原版,等到了再看。强烈推荐像我这种想写下点东西又迟迟不敢下笔的人。

  《Writing Down the Bones》读后感(二):杜鹃啼血和羚羊挂角

  这本书一直冲着你喊,“去写!去写!”;当你听到它轻轻对你说话时,你把耳朵凑过去,听到的仍是,“写吧,写吧~”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写吧~

  我本来把要写的标题取好了,叫“冰棒”,想写一些小时候的事情,结果写出来,却发现自己另一深处的记忆。

  鲜红的清明花映满了山坡,这是我上小学四年级——1991年清明节的一天。这天的天气让人感觉已是初夏了,有些炎热,空气中充满了初夏人们忙碌活跃的气氛。我穿着一条红格子背带裙。这时候这条裙子大小正好,等我五年级暑假再穿着它去武汉旅游的时候,它已经显得有些小了——照相的时候摆姿势,一抬手,裙子也跟着抬起来,的确让人感到:过去喜欢的东西,现在未必适合了。

  不过在四年级清明节的那天,那条红格子背带裙正合适,我美美地穿着它,像是要去参加一个节日庆典。而这天的天气是这样明媚鲜艳,我还清楚地记得那蓝得像水一样纯净的天和不带半点灰色的云。大家上山就像是去郊游一般。我们上山去纪念我外公外婆的爸爸妈妈。然而我没想到的是,离这天不久,我外婆也长眠在那山上了。

  外婆去世的那天是4月26号;我清楚地记得这个日期。这天我期中考试,中午吃饭的时候,菜里有我最喜欢吃的鱼。我正吃着鱼,突然有人进到我们屋里,说我外婆被一辆摩托车撞了。我爸妈赶紧跟那人走了。我正焦急不安的时候,又有一个我不认识的老头来通知消息,他说还要去通知我大舅。我于是跟他一起坐公交车去了我大舅家。我哭哭啼啼地要说话时,大舅妈坐在那里说,“你舅舅已经赶过去了,你去上学吧。”

  我边走边哭,直到走到学校门口,把眼泪擦干了。

  下午数学考试快结束的时候,我抬起头,突然看见我妈妈带着悲伤的表情出现在教室门口。我的心里沉了一下。我妈妈和数学老师说了些什么,数学老师走到我身边,轻轻地说,“你外婆去世了。你要是做完了就和你妈妈回去吧。” 我交了卷,牵着妈妈的手到了外婆家。只见地上放着一块木板,人躺在上面,用白布盖着。我妈妈掀开白布,我见到外婆闭着眼睛躺在那里,我知道她去世了。

  那次数学期中考试,我得了100分。后来又接连考了几次数学,我都考了100分。那些天,我和妈妈一起住在外公外婆家,舅舅舅妈们、表姐表妹们也都几乎天天在那里。有一天,我进门的时候,看到大舅独自一人蹲在门外的屋檐下。那个地方经常是吸烟的人待的地方,我不记得大舅那天有没有吸烟,我印象里他是不吸烟的。他看到我,抬头问我,“听说你连续七次考了100分?” 我点了点头。他说,“好好读。”

  曾经有一次,他对人说我长得有点像林彪,我很生气。林彪有怎样的军事才能我不知道,报道说林彪叛逃出国这我也判断不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林彪是男的,而我是女的,女的长得像男的,不就是说我长得不好看吗?因此我非常生气。

  屋里大家正热闹地谈着话,我看了一眼仍蹲在屋檐下的大舅,进了屋,心里和他一样,充满了悲伤。

  (当我写完的时候,发现今天的日期恰好是4月26号。离外婆去世已过去22年了。)

  《Writing Down the Bones》读后感(三):用写作来调心

  用写作来调心

  陈寿文

  纳塔莉·戈德堡(Natalie Goldberg)的《再活一次》(Writing down the Bones)是教导创意写作的经典之作。1986年出版之后,就成为北美所有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一本书。这样一本小书,篇幅短少、文字直接、清楚、朴素,看似平凡之作却在出版后成为畅销名著。是教导写作书籍中的异数,占据同类书中的顶端。

  为写作而写作

  成名后的纳塔莉一个人住在新墨西哥州沙漠里的小城道斯。仍是每天跑步、教写作,和不停的做自由书写练习。她很老实地告诉人们,她的方法不会把一个没有写作天分的人变成大文豪,可是她却可以教导一个接触、探索自己幽微世界的方法。她的方法可以帮助人找到创作的勇气和热情,打破僵化的写作形式。

  对纳塔莉而言,写作就像修行、坐禅。喜欢就写,不喜欢也写;有灵感写,没灵感也写。且风雨无阻,一旦决定写作,不管外境如何,都要找出时间来写。写得好坏不重要,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坐下来开始做,有没有允许自己写到心底去。“写”这一个动作,成为唯一的目标。写出来的文字只是“写”这个过程的记录而已。

  写作的难,纳塔莉最清楚。她常要诱骗自己去写作,就像父母和孩子谈条件,功课写完了才可以看卡通、打电玩。纳塔莉的布朗尼巧克力就是她引诱自己写作的饵,写完了今天的份才可以吃一块布朗尼。写作的阻挠太大,待在家里借口诱惑又太多,纳塔莉在所住的城市里,到处流浪找咖啡馆写作。她想尽办法要让自己创作的热情可以持续,许多年下来她发展出了自由写作的一系列工作方法。这些都是她调心的法门。

  纳塔莉曾说过这本书的书写时间极短,只花了她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并且是一次定稿,几乎完全没有更动原创的文字,也就是说这是她以自由写作的形式下完成的作品。可是在此之前的纳塔莉用她摸索出来的方法独自书写了七八年持续不断。因而这本书的理念早已像堆肥一样层层叠叠的在心底累积、酝酿。并且在她每日的自由书写和每次的写作教学中反覆锻炼,这本书才得以一气呵成。一如修行的过程,辛苦而漫长,其中各种阻挠丛生,可是觉悟却发生在 刹那间。

  纳塔莉对待写作的态度,其实是一种禅的态度,她的方式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她跟随她的老师片桐大忍学禅,然后再将坐禅的方法及意念运用在写作上,因而在写作上有了大突破。写作和坐禅一样都要面对难以驯服的心,坐在蒲团,静观数息有什么难?笔写我思有什么难呢?真正艰巨的是面对心的抗拒、心的恐惧、心的狂野。所以,自由书写就是展现心灵的历程。她强调,持续的练习,不等待灵感,不问结果,只重视过程的态度,让写作的笔带自己进入“写”的未知。向未知领域探索,正是创造的精神。

  纳塔莉要你坐下来打开本子就写。在纸上快速奔跑,不要回头看。不要字斟句酌的,写错字不打紧,一边写一边哭也不要停,让笔快速的在纸上滑过。

  在写的过程中,要说的、要想的会慢慢清楚,写作的主题才会渐渐展现。不要回头修改,只要继续向前,把空白的页面填满。预先计划得太细微的写作计划,常会形成一个大网罩住自己,而让心无法自由,笔不能尽情。

  回到初始的意念

  写作练习的基本单位乃定时演练。随你喜欢,你可以替自己设定十分钟、二十分钟或一个小时,多久都行。一开始你可能想先设定短一点的时间,一星期以后再增加,或者你可能第一回便想埋首写作一个小时。随便怎样都好,重要的是,不管你选定的时间有多长,都必须遵守,并写完整个时段。

  你的目标就是要竭尽所能回到初始的意念,回到能量末受社交礼节或内在压抑阻挠之处,回到你把心灵实际所见与所感都写出来的地方;而不是心灵以为它该见到或该有的感受。这是捕捉你心灵奇妙之处的绝佳机会,借以探索思想嶙峋不平的边缘。

  初始的意念藏有巨大的能量,呈现心灵对某件事物灵光一闪的最初反应。但内在的潜意识压抑往往会抑制它们,我们因而生活在第二手、第三手想法的世界里;思索再思索,再三地远离了和初始灵光的直接联系。

  初始的意念亦未受到“自我”(ego)的阻碍,我们内在的这个机制一直设法要取得控制,想证明这个世界是永恒、充实、持久且合乎逻辑的。然而世界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时时在变动,并充斥着人类的苦难。因此,一旦你表达出不受自我约束的东西,文中也会充满着能量,因为它表达了世事的真相;文章并未负担自我造成的包袱,你乘着人类意识的波浪前进了一会儿,并用个人的细节来描述这趟旅程。

  坐禅时,得把背挺直,双手置膝或置于身前,盘腿坐在叫做zafu的坐垫上;面对白墙,留心自己的呼吸,不管心里感觉如何。怒火和抗拒也好,喜悦与悲哀也好,都得持续坐着,背挺直,面墙盘腿打坐。你学会一件事:不论内心的思潮或情感有多澎湃,都得不动如泰山。继续坐着,这便是得遵守的纪律。

  写作亦是如此。当接触初起的意念时,你必须当个伟大的斗士,从这些意念写起。特别是在一开头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情感洋溢且能量充沛,因而难以自持,但切勿停笔。应持续用笔记录生命的细节,并洞悉这些细节的核心。在纳塔莉教导的初级写作班上,常有学生读了自己方才所写的东西以后,痛哭失声。这无伤大雅,他们也常边写边哭。纳塔莉鼓励他们透过泪眼阅读或写作,如此才能显现出另一面,而不再受情绪摆布。流泪时不要停下,勇往直前探究真相。这就是该守的纪律。

  为什么初起的意念能量如此丰富?因为它们牵涉到清新的气息与灵感。灵感意味着“吸纳”,吸纳神灵,你的世界因而变得比本来的宽广,而初始的意念随即显现出来。它们并不掩饰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感受。当下洋溢着巨大的能量,事情该怎样便怎样。纳塔莉、位信佛的朋友有一回在打坐完以后说:“打坐后,色彩变得更鲜活了。”教她打坐的师父表示:“活在当下,世界才会真的活过来。”

  纳塔莉用她自己所发展的写作方法,实践了她自己的禅修,用她熟悉且热爱的写作找到了一个驯服自己与释放心灵的方法。任何人拿起纸和笔,依循着她的指示,都可以领会体验纳塔莉书中的字句。这本书,会是你孤独写作、自我陪伴的老师。

  《Writing Down the Bones》读后感(四):其实世间的一切都是禅定

  二月三号,我在新冠肺炎的隔离区,鼻头泛酸、泪水盈眶地读完了这本书。

  与这本书的相遇是在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

  大年三十赶回国过春年,第二天物业就下通知说整个小区都封锁了,甚至连出门遛弯都不让。就这样,我和已经九年未在一起生活的父母关在了一起,我们对何时解禁都毫无头绪,不过是每日受着新闻联播里死亡数字的轰炸而已。一月初我结束了一段失败的恋情,辞去了稳定的工作,从生活了三年的华盛顿任性地买了张机票决定回国养养心,结果赶上疫情大暴发。二月一号,美国下了通知禁止中国人入境,就在那天之前,美国的老板还把新续签的合同发到了我的邮箱里,等待我回签。入境禁令一下,也算终于让我纠结留国内还是回美国的心停止了摇摆,美国这条路是被彻底堵死了,这决定不是我下的,但在人力微茫的时候,我反而倒是心定了许多。这本书就是在这些巨大的人生变动中给了我遵从内心声音的勇气和决心。

  如果说,我把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insight带到一年前,是否我的人生会大不相同?至少感情和事业会少走些弯路?

  有可能。

  可是为什么要这样想呢?作者Natalie从忙碌的写作中抬头疑惑地瞅着我,“人生难免会有失望和遗憾,为什么不把它们变成最美妙的故事呢?写作,把记忆和幻想落在黑字白纸上的每一刻都是你活在当下、你活过的最好的证明。”

  写作即写心,从文字的排列、标点符号的空隙之间便能描摹出作者心的模样。Natalie的文字,温暖、治愈、充满力量,读的过程中我实在无法抑制住那股hugging her like hugging a big teddy bear的冲动。

  “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世间的一切都是禅定。”这句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我脑海中回响。

  你可以把书中写作这个词换成任意一项技艺,比如舞蹈,比如绘画,比如滑雪,比如商业谈判,甚至比如爱,就像Erich Fromm谈过的:爱是一种练习,需要每日耐心、用心地去精益那份爱的能力。

  最近我生活中出现的人物都与Natalie挺类似的。

  比如电影《Wild》里面的女主人公,背着与她一边高的双肩包踏上穿越美国的徒步之旅,遇到蛇,遇到图谋不轨的大叔,走到脚趾脱落,但还是在行走着,这个过程一点都不激动人心,重复而平淡,甚至是冗长而百无聊赖的,但是她还是在行走。与她斗争的不是脚下的沙路,而是内心波涛汹涌的情感与念想,在行走中她终于与去世的母亲和解,从过去那个酗酒、滥交、堕胎、离婚的自己中脱胎换骨。

  纪录片《寿司之神》里的Jiro san,他每日做的就是捏寿司而已,四十年如一日,工作才能给他带来安心感,而每一个休息日于他而言都是一种漫长的折磨。他每天,甚至每时每刻的目标就是追求更好——捏出更好吃的寿司,于是每一分秒的工作都是极其用心与投入的,人与寿司在这样极致的专注中融为一体。

  最近我也在读Walter Isaacson的《乔布斯传》。为什么全世界只有Jobs可以创造出苹果这样一个品牌,可以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都是因为他对于科技和美学近乎疯狂和偏执的专注,他把建筑家Maya Lin从纽约叫到自己在加州的办公室就为了和她讨论Macintosh的直角要改成一个什么弧度才最符合视觉黄金比例,他可以为了产品发布会上一个PPT字体的不完美让整个团队熬夜修改。这一切都不是为了盈利和名声,当然收获成功是件很好的事,可是Jobs真正沉醉的是设计产品的过程,是创造本身。

  最后就是Natalie,一个以禅修为脊骨的写作者。

  他们四个人,看上去根本毫无交集,但是他们的人生哲学是一致的,都是禅定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显现而已。Jobs和Nah本来就是虔诚的禅修者,年轻时大量服用迷幻药让他们的心胸开阔很多。我不知道Wild女主和Jiro san是否也服用迷幻药,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四个人都把坚持与决心放在了每时每刻的“做”上,不论是行走、捏寿司、研发电子产品、还是写作,每分秒的“做”凝结成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放下了ego,放下了self-doubt和the monkey mind中的杂音,只剩一往直前的勇气和沉浸于当下的集中力,正是这样的过程——并不是目标或成就——为他们的生命带来了崇高的意义。

  曾经我听过一堂心理学的课,其中谈到人如果想获得最终的sanity and transcendence,甚至是长久的幸福感和带来强烈自豪感的自我实现,那么就一定要cultivate an extraordinary skill in a specific domain, and thus attain personal excellence of the kind that sets you apart from others。这四个人都实现这个目标了,他们成为了自己选择的领域中的王者,也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并维持住了那更好的自己的模样直到生命的终结。每时每刻的practice是生命的意义,是快乐的落脚点,是人通向神的窗口。就像Natalie说的:the "big" Natalie becomes the Buddha,我们都可以是Buddha,在那样极致的状态之中,加之持之以恒的练习,the big Natalie is also everyone of us; we all have the Buddha nature.

  这篇书评我写的好不好先不做评判。如果说不好,那干嘛要写呢,干嘛要发呢?不要问why,这是Natalie教我的。当问自己why的时候,作为写作者,你可以列出一百条理由,比如我希望更多的人读这本书,我想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以备将来查阅等等……但是,作为写作者,不要相信任何自己给自己的理由,因为why并不重要,重要的是what,你读了什么,写了什么,想了什么。所有书写下的一切都是时间和生命的见证。这只是一份练习,更好的写作在后面。

  这本书读完了,还会有下一本。这段感情结束了,还会有美妙的经历。这一天、这一时空接近了尾声,还会有明日的太阳和全新的旅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