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经典读后感10篇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是一本由[美]迈克尔·拉毕格(Michael Rabiger)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读后感(一):写作:你所以为的和你所不知道的

  我有一个中文系朋友,我们都叫他阿狸。一个热爱电影执着文学青年

  我曾经看过他写的很多小说,篇篇都很出色。那时候我们的业余活动从头到脚都洋溢着着“中文系”三个大字。要么是写一些现在看来矫情且掉书袋的诗歌,要么就是写小说,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评阅,乐此不疲。阿狸的小说往往是最畅销的。畅销的意思是,大家会抢着读他的小说,而不仅仅是点评。阿狸的小说写得很好,不管是文笔还是故事,都能让人愿意翘掉一整个下午的课,坐在宿舍阳台上,就着夏日的蝉鸣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完。

  转眼到了毕业,中文系的同学们纷纷找好了工作,有做老师的,有做文秘的,有考公务员的,还有跨专业跑去搞互联网的。散伙饭上,阿狸说,我要去写剧本

  于是阿狸就去写剧本了。我跟他住得近,经常一起出门解决午饭晚饭,于是对他的事情也颇有些了解。阿狸写的电影剧本在电影公司屡屡遭拒,对方理由往往都是:这剧本我们没法儿拍。我看过他的剧本,文笔一如既往地非常漂亮,但是说实话,我看不懂。当初才华横溢的阿狸,一旦开始提笔写剧本,仿佛整个人灵气就没了。

  几年之后,阿狸早已不再写剧本,而我偶然在一个搞纪录片朋友家里看到迈克尔·拉毕格(Michael Rabiger)的全套作品,其中有一本叫做《开发故事创意》。标题很吸引人,于是借了回去。

  读完之后发现,我对于小说创作与剧本创作的想法,大概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对中文系略有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不是一个教你如何成为作家地方。而彼时的我们怀揣着目空一切的文学梦,对这一定位嗤之以鼻,自以为创作无关其他,只需要灵感才华。而彼时的阿狸,没有耐心,没有严谨,没有谦逊,唯一不缺的,就是才华。因此到后来,他终于再也没有碰写作这样东西

  好的文学创作,从来都不只是灵感与才华,更多的,是与灵感和才华毫不相关的,工匠精神

  我因为要每天写一篇公众号文章,常常在这一篇打下最后一个句号之后,思考下一篇该写些什么。因此借了《开发故事创意》这本书,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但后来发现,在如何持续输出文章之外,更多的,是一些意外的收获。其中包括当年一直困惑不解的,关于阿狸一开始写剧本就仿佛才华尽失的原因

  这原因在于,短篇与长篇不一样,小说与剧本不一样,文笔与内容,更加的不一样。阿狸的小说有着最漂亮的文笔与最深刻洞见。他能在短短的篇章中讲完一个让你读完唏嘘不已的故事,但当谈到长篇架构时,他便往往手忙脚乱。不管是人物安排还是情节的串联,都欠一些火候。我原先以为这是江郎才尽,后来发现不是的。阿狸还是那个阿狸,他的才华一点都没有丢。唯一缺少的,正是那种工匠精神。那种一点一点琢磨,一点一点搭建的坚持

  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拉毕格,是一个优秀纪录导演,拍过三十多部电影,并出版了三本关于电影创作的书。《开发故事创意》就是其中之一。

  诚如标题所言,这是一本系统地教人如何创作故事的书。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既讲解如何深入观察生活以获得创作的兴趣点,又讲解如何运用创意开发工具(包括“潜水镜”、”压力表“、”秒表“等出乎意料道具,让人眼界大开)塑造一个漂亮的故事创意,同时还教你如何修订与扩展故事大纲,并在每个章节后面都附了大量的练习题。

  前几天我有一张电车轨的照片,我打算为这张照片寻找一些合适的故事,但思考半天,发现毫无灵感。于是我决定照着书中所写的方法,来练习如何一步一步地构造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在《童年故事》一章中做过将童年的经历扩展成完整故事的相关练习,于是用相同的方法,开始回忆我初次见到电车是什么时候,有什么感受,一路回忆到最后一次与电车打交道又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感受。最后有了文章的雏形。写出来之后觉得有点散乱,于是再用书里讲到的“戴上读者帽子”的方法修改。最后写出了这篇《电车等于白马王子》。(戳“阅读原文”可读)

  当然这篇小小的公众号文章既算不得标准的小说创作,更与电影剧本毫无关系。但书中提供的方法,即使是公众号的写作,也完全用得上。

  但相比一些技术上的得益,更重要的,是对我既有观点的一些冲击

  曾经我以为,写作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因此作者可以不用考虑读者的感受,只要忠实自己内心,照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行了。正所谓文无第一,中文系多的是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人。即使之后成为了靠写作吃饭的人,我们的内心也多半瞧不上那些一边写一边考虑读者想法的人,大约多少觉得这样的行为实在有讨好之嫌。

  其实不然

  我们必须明白,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们的作品,那么考虑读者的感受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就是书中为何反复强调要带上读者和批评家的帽子,扮演他们的角色,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并对其作出修改。只有最天才的作家才能随心所欲,无视他人感受地创作只对自己负责的作品,并且凡人还要鼓掌欢呼,因为所有的普通人的才华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天才的万一。但事实是,这个世界上的天才毕竟是极少数,对于大多数有着文艺梦想普通人来说,老老实实审视自己的作品,脚踏实地接受读者的意见认真地修改,才是正确的路。

  书中给出了很多审视自己作品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操作,而且易上手。同样的还有很多寻找故事创意、构建故事框架等等的方法。同样的可操作,而且易上手。

  可操作,而且易上手。你需要的,只是谦逊、认真,以及坚持。你需要的,是工匠精神。

  我们一直以为写作是一种纯粹感性表达,其实不是的。写作同时也是一种科学,需要用到诸多的工具。有些对文学抱有极大热情的人大概会觉得科学性这种冷冰冰的东西会破坏写作的美感,其实不然。科学性本身就是一种美,并且是一种有情感的美。

  这本书同时会帮助那些无意于创作,但对电影制作本身有浓厚兴趣的人了解剧本的创作过程。一切并不像之前他们可能误会的那样,以为电影故事的创作仅仅是靠文笔与灵感。这当中其实包含了更多的东西。

  在我看来,故事创作中,工匠精神远比玄乎的灵感要来得重要。

  你需要认真地去练习自己开发故事创意的能力,认真地去拓展你搭建起来的故事框架,并且认真地去审视、去修改你写出来的故事。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剧本。

  写作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事情,尽管大多数人在学生时代最怕的事情就是写作文

  写作是可操作的。从最初的创意,到开始落笔,到一点点完善,再到修改定稿。只要有方法,你需要的只是谦逊、认真,以及坚持。

  来自个人公众号:zheshiliunian

  每天更新一图一文,欢迎关注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读后感(二):你是什么个性,你就怎么写吧

  多年前,有一位文友看了我放在QQ空间里的文章,羡慕对我说:“我好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细腻文字。“

  当年的我,只是忠实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原原本本地写不出来,没有想过自己究竟要用哪一种文风。现在想想,“文如其人”或许是对。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就写什么样的文字吧。本身,我就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让我有冷峻、奇雄的文风是万万做不到啊。这个问题让我又想起另一个疑问张爱玲在美国生活了快四十年,但她后期创作的题材依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尤其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小团圆》依旧也是港沪两地背景。我在翻阅夏志清、庄正信、宋淇等人与张爱玲的通信后,我想答案大约是张爱玲的艺术个性擅长把二十世纪的老上海写得活灵活现,活色生香,有滋有味。最明显的反证是她为迎合美国市场出版的《秧歌》销路不畅。

  艺术个性,这是每一个写作的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艺术个性呢?迈克尔.拉毕格在《故事开发创意》里写道:“要想找到自己的方向,你需要保持好奇心,保持探索未知事物欲望,勇于面对并解除重大事件留下的心理阴影和精神创作。这是你的”未竟事务“,一些神秘的倾向,我们称之为你的艺术个性。” 图片来自网络。我认同这个定义,每一个人的家庭环境观念,生活地的地理风俗教育背景等不同因素相互的排列造就了每一个写作人艺术个性的差异。北京市民悲欢离合写得最好是老舍,上海阿拉与阿拉蕾们的优雅野心写得最好的是金澄宇,武汉人的干燥的湿热与烦闷写得最好的是池莉……三个城市,三个作家,三种迥异的艺术个性,假若三个人交换写作,你们想想结果是什么呢?要么大放异彩,要么一个字也写不出。说大放异彩是因为人潜力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我更倾向于一个字也不出,因为不符合艺术个性的写作,读起来的感觉就像喝汤没有放盐。

  因此,每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做一下自我调查从而确立自己的艺术个性。由此,你就了解自己偏爱的主题、感兴趣的人物和最拿手类型,从而找到了一个精准的方向了。就我自己来说,理性逻辑高于感性情感,这样的个性使得我写小说干瘪无味,相反,书评影评获得的肯定和赞同比较多了。 一旦写作有了精准方向后,那么写作的主题的问题就随之浮现了。同样以我为例,世界上的书汗牛充栋,就是死也读不完,我的书评范围只能像只蚂蚁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因此,我选定了现当代文学和心理学。同样,你得选定自己的写作主题,深入探索后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以爱情主题为例,张小娴大多写痴女等爱着另一个女人的痴汉,素黑肯定写如何治愈爱情中受的伤,饶雪漫写痴男爱内在美女孩,而张爱玲嘛则写男女情爱中的相互算计。

  不过,关于小说的写作主是选自己喜欢领域还是其它,迈克尔.拉毕格在《故事开发创意》里是这么说:“我们只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产生足够的创作张力,但永远不会对自己熟知的事情燃起太大的热情。”这话颇有道理,或许在写好了自己熟知领域的事情后,不妨也试着写写陌生的事物。因为,作家有时需要挑战自己,而读者有时需要一些新鲜感。一旦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主题后,那么可以从哪里开始写作呢?迈克尔.拉毕格建议从收集资料开始。

•图片档案——从杂志报纸中剪下或保存任何吸引你的图片,收藏起来。•梦境记事本——放在床头,用来记录你的梦境。•新闻档案——不管是新闻还是“旧闻”,碰到感兴趣的材料都收在文件夹里。•作家随身记录本——随身携带一个小记事本,随时记录吸引你的想法、风景或者创意。一旦写作没有思绪时,可以翻阅寻找灵感。

  看到这里,如果你对自己的写作依旧还很迷茫,同时你有志成为编剧或是小说家,那么我郑重地建议你来翻阅迈克尔.拉毕格写的《故事开发创意》。《故事开发创意》这本书介绍了一种即兴创作的方法——CLOSAT很适合于初学者重点是迈克尔.拉毕格在电影界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剧本的写作方法以及在写作时如何调顺内心对抗的心理。

  迈克尔.拉毕格在《故事开发创意》里有很多真知灼见,本篇关于艺术个性的思考也是得益这本书。最后,再送一句迈克尔.拉毕格的话给大家:

“成为作家没有快车道,就像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样没有捷径。”

  此文,共勉。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读后感(三):你也可以写故事

  写作初学者经常会觉得那些值得写的东西从来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过,这让他们没法开发故事创意、情节或导演的风格。——《开发故事创意》

  1

  作为一个才踏入写作圈不足一年的新手,明明前二十年的人生也算是过得丰富,而我还是遭遇了写不出文章的困境

  其实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挺多话的,今天写完一篇,就想着明天可以写哪个素材了。但写着写着,很快我就进入了瓶颈期,半个月都熬不出一篇,往往是揪出了一点点素材就动笔写,可越写越气馁,后来自己都看不下去,直接扔进了垃圾桶里。

  是啊。日子如此平淡,哪来那么多东西可写?

  2

  在《开发故事创意》一书中,作者同样提及了这种情况。当你无话可说的时候,当你想写却迟迟找不到素材时,或许你可以尝试如下准备

  · 图片档案

  收集杂志、报纸中任何吸引你的内容,可以是战地照片、个人肖像、时尚广告或是一个简单的LOGO,只要它在某一瞬间抓住了你的神经,它就可以是你灵感的源泉,留住它。

  类似小时候做的手抄报。

  · 梦境记事本

  这个我尝试了一段时间,受益匪浅。

  简单说来,梦境可能来源于你的生活,也可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无论哪一个,你总能从梦境中挖掘到很多新鲜的ideas。

  切记在回忆一个梦的时候,躺着不要动,直到你可以较为完整地重建那个梦境。(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做完梦的当下对梦境记忆深刻,但过了十几分钟就很难再想起梦境细节)

  养成自己记录梦境的习惯,在写作的时候,它会成为你故事的源泉。

  · 新闻档案

  实施新闻故事记录计划,并且尽可能地多视角多角度地记录。

  我还记得白岩松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洪水的报道。当时所有的记者媒体的报道焦点都是“洪水给当地居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灾情严重”,而白岩松看到的却是“有许多户人家被洪水冲出,家家都是三四个孩子,这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迫在眉睫”。

  这就是角度。

  在如今媒体泛滥的年代,如何从独特的视角呈现故事,显得尤为重要。

  · 作家随身记事本

  随身携带一个小记事本,记录下你任何时刻的任何有意思的想法,可以是一个片段,一幅手绘,或是一个创意。这些记录能教会你更加密切、敏锐地观察生活。

  或许在记录的时候没多大体会,但当你在写作时,翻一翻记事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顿时便有了灵感,这时你一定会特别感谢自己平日的积累。

  3

  除了以上积累素材的方式,你还可以通过什么训练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呢?

  不妨尝试一下CLOSAT游戏吧!

  C=某个人物以及对人物的描述。

  L=有趣的可视化地点。

  O=让人好奇或者能够引起共鸣的物件。

  =充满矛盾或者揭示性的情境。

  A=不寻常或者揭示性的行动。

  T=任何你感兴趣的主题或者在你的生活中呈现的主题。

  当你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小男孩时,首先,尝试去形容他!眼神闪烁?眨巴着无辜的大眼睛?不知所措地玩弄着手指?这些都可以是他身上独特的形象特征。

  其次,他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破败的文具店?脏兮兮的阁楼?还是一个乡村车库?

  第三,当下有什么值得记录的东西吗?情人节卡片或是女人梳妆盒,都能让的那个时间、那个地点、情景或者拥有者更具说服力。

  第四,究竟发生了什么?可以是同时发生的多种情况的结合,也可能是把我们的主角小男孩推向一些特殊压力之下的困境。比如小男孩捧着考砸了的试卷回到家中,等待他的是爸妈的怒斥。

  第五,A(行动)是任何可能含有意义或目的行为或动作。比如因为心烦意乱差点出车祸,又或是精心设计一个恶作剧,最终关头却放弃。

  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你需要考虑故事的中心思想。故事为什么,为谁而写,想表达什么?这也是故事的主题。

  除了“CLOSAT”游戏这个方法积累素材,还能从多重资源中去寻找创意,例如家庭环境、梦境、神话、传奇、新闻媒体、短片小说等等,在《开发故事创意》这本书里都有说明。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写好故事也许有难度,但每个人都有能力写故事。如果你想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是感悟,如果你也曾陷入无话可说的写作瓶颈期,那么,《开发故事创意》这本书十分适合你,你一定能从中学会如何观察生活,找到创作兴趣点,写出属于你的故事。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读后感(四):读完这本书,每个人都有动人的故事可讲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在我的记忆里,父母从来没有给我讲过睡前故事。那时候父母忙于生计,家里每天能够吃饱饭就已经很幸福,睡前故事简直太奢侈。

  虽然如此,但是我从来没有觉得没有故事的童年对我的人生有何影响。直到有一天,我的朋友让我复述一件我们共同经历的事情,我没有任何感情起伏的用5句话复述完之后,朋友说:“就你这讲故事的水平?还想当作家?来来来,还是我来重新讲一遍吧。”那一天,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我不会讲故事。

  作为一个有作家梦的人竟然不会讲故事。直到我遇到这本书《开发故事创意》,我才知道早期教育里面没有“睡前故事”这一篇章固然可惜,但是讲故事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

  这是一本帮助读者深入开发故事创意,创作出原创故事的书。如果你想要真正深入创作,创作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我不建议你去图书馆借阅这本书,我建议你可以入手一本,因为本书里面配备大量需要练习的习题和精华的知识点,是一本需要自己静心消化的好书。

  那么,你该如何开始写一个故事呢?

  1.建立自己的一个资料库。你的资料库里面包括:图片档案、梦境记事本、新闻档案、作家随身记事本。

  图片档案:杂志报纸上剪下来的吸引你的照片;朋友圈、微博可以用在你的文章配图的照片,走在地铁里,看到一个触发你的广告等等。

  梦境记事本:可以在床头放一个梦境记事本,一做梦就把它记下来。梦想可以提供给你更多的写作情境和素材,且完全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

  新闻档案:记录新闻热点留作写作备用。这些新闻不一定是眼下的新闻,可以是旧的新闻。在旧新闻里,你可以发现很多没有人用的旧材料。大多数的故事创意都来自生活,而“旧闻”和新闻一样好。

  作家随身记事本:随身携带一个小记事本,随时记录吸引你的想法,风景或者创意。随时记录,储存吸引你的任何东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习惯,它意味着你花在旅行、等待、吃饭、睡觉上的时间随时都可以变成有用的记录。而这样的记录会教会你更加密切、敏锐地观察生活。

  2、你应该写什么?——“关照自身,观察生活”。

  刚刚开始写作的人可能都会觉得那些值得写的东西从来没有发生在他们身上,所以他们常常感觉没有东西可写,于是经常有名的作家风格进行创作。但是,在本书中作者表示:如果一个人已经到了10来岁的年纪,几乎会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看到一遍,他们已经直接或者间接体会到了一切——胜利,失败,爱,恨,死亡等。所以,一个年轻人缺乏的不是经历,而是怎样去辨别,珍视,塑造这些经历。

  你要透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的真实。而我们最了解的莫过于自己,你可以写任何深刻影响过你的事情。无论是在童年、青春期、还是近期。找到影响自己最深刻的事情,用精准的词汇描述一次经历,去讲述你所知的人类境况的某一部分。人性是相通的,能深刻影响你的事情,自然也会触发你的读者。更多时候,你也可以选择置换自己的经历,以免讲故事出现被熟人发现的尴尬,或者被读者定型。

  当我们走在街上,坐在咖啡馆,拿着笔记本站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你要观察,也要考虑这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我应该怎么描述它?它有什么意义,是否真的值得记录?通过敏锐地观察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好玩的,有趣的,陌生的熟悉的事物,找到你的模式和方法。

  3、closat游戏——让你写出任何故事

  closat是一个即兴创作的游戏。在前面我们的准备工作里面有一个作家随身记录本,那么你可以把你的记录本里的生活观察的内容做成一张张卡片,卡片分为6个分类。

  C=某个人物,以及对人物的描述。他/她有潜力成为某个故事的主角。

  举例:一个全神贯注读书,一个双唇微启的黑人女孩。

  L=有趣的可视化的地点。

  举例:破败的文具店。

  O=让人好奇或者能够引起共鸣的物件。

  举例:落在公园长凳上的女人的梳妆盒。

  =充满矛盾或者揭示性的情境。

  举例:穷人到富裕家庭做客。

  A=不寻常或者揭示性的行为。

  举例:衣着整齐地跑进大海。

  T=任何你感兴趣的主题或者在你生活中呈现的主题。

  举例:爱情克服一切。

  当你把一定时期内的素材整理成卡片之后,每个分类的卡片选出2张。每一次从中抽出几张卡片做closat游戏。比如“用两个人物、一个地点、一个物件”写一个故事;比如用“三个人物、两个物件、一个行动、一个主题”写一篇文章。

  4、写出故事大纲

  写作大纲能够让你的基本创意保持简洁紧促,让所有重要问题显现出来,随时可以修改你写的所有全部东西都要以大纲的形式呈现。大纲是一种完美的呈现形式,它集中关注视觉化动作与阐释情节。另外,作为一个写作者,你不仅应该知道如何开头,也要知道自己应该在哪里收尾,而大纲则会让故事思路清晰,框架明确。

  5、一个作家要扮演好4种角色

  一个作家,它不止要扮演好作者的角色,还必须在写作中扮演其他两种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有不同的技巧和方法。

  作者—创造出故事原始材料的人。你需要挖掘本能,运用直觉,无拘无束地写。

  分析者—当你评论修改你的故事的时候,要切换到分析者的模式。

  推销者—当你写好故事,讲述你的故事给别人听的时候,要仔细聆听你的观众的意见,不要争辩和解释。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他们会帮助你更好地完善你的故事。

  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写作的人,我对作者和分析者角色的感触比较深。我们要严格区分作者和分析者。当你扮演作者的时候,一旦开始写作,一定要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地创作,这个时候不要带着任何评判意见看你的作品,包括错别字,段落,排版,你需要做的只是完全放松,自由地写作。

  当我们故事写完的时候,我们就要完全从故事中抽离出来,分析文章带给自己的影响,冲击力,对自己的内容从细节(错别字、排版)到框架,思想进行分析。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切记,不要同时带2顶帽子。

  这篇文章通过6点总结了本书的主干:如何开发一个故事创意。它只是本书的冰山一角,真正的精华在于本书的习题和你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最后借用本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只要你渴望解开生命中的疑问或谜题,随时准备用灵魂书写,而且愿意一直写下去,那么你就可以成为一名作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DIxNzg1Ng==&mid=2650103101&idx=1&sn=7bf634fb3476b0b22673be2bc3ec242b#rd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读后感(五):从梦幻少女到编剧:我是怎么淌过来的

  那天心血来潮,写了所谓的总结后,一直被追问很多问题。

  说实话,我不喜欢总结,也不擅长把所谓的干货一条一条列成知识点的样子。这是美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把纯粹个人经验搞成固定的模式和学说,我不认为这是好事。而日本人呢?最爱把大家日常生活中都会面对的问题,特别细致入微地整理成一套所谓的方法,几乎没有任何建设性。

  这样的行为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排斥,带着很大程度上的自认为是。

  看书、看文章和看人一样,要看建树和深度,要让人眼前一亮,值得推敲和信服。我写的不是知识,不学术也不代表客观,更没想过指导谁,它只是属于我个人一点经验和体会。

  你把它当随笔读就好。

  -----------------------------------------------------------------------------------------------------

  梦想的成长

  发现我有写作天赋,是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试卷上有看图写话开始。老师很惊讶,问我怎么写出来的,那是我当时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

  到三年级,为了买一个漂亮的硬皮本子,骗我妈说要写日记。后来拿到本子特高兴,但又不能露馅,那就坚持写吧。

  我记得是从日常评论开始写的,比如打扫卫生发生一件事,我把这件事写出来,然后写上,老师应该这样安排,就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了。我妈一看,大赞。她觉得,我头脑清晰,像她。

  后来因为生病,然后调班级,也就没继续写。到五年级,开始写读后感,不知道怎么写,我妈说她替我写。

  作业交上去,老师问,这是你写的吗?

  我说,字是我写的,内容是我妈写的。

  老师说,把你妈叫来。

  我妈承认得非常理所当然,然后跟老师探讨教育,说,孩子不会写,你就要写给她看。

  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跟我妈保持亲密往来,探讨人生和教育;从此我也知道读后感是什么鬼了,就是先写它讲了什么,再写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跟我以前的日记一个套路嘛。

  后来家里发生很多事情,都让人很不愉快,我非常非常郁闷,但感觉谁都不能说。刚好语文老师让坚持写日记,但是我没有想到,因为写得太深刻和超越年龄,被老师和学校领导公认为天才。

  小学毕业的时候,班主任专门到我家来,希望父母好好培养我。只是父母没明白,他们跟其他人一样,觉得先把学上完才是王道。其实根本不影响,可以找个好老师,一边培养写作,一边上学,是相辅相成的事。

  后来跟人聊起,我说,其实父母根本不了解我们,只会把孩子丢进熔炉里,燃烧成统一的模样。

  他说,他们以为自己很了解你,还要说都是为你好。

  我哈哈笑,说,对。

  他们没有耐心和意识说,我来真正了解你一下,看你有什么天赋,喜欢什么事情,需要怎样的培养,会形成什么样的个性。这些统统没有,有的只是对比和批评,看别人家小孩成绩多好,看别人家小孩都会怎么样,你现在写东西就是不务正业。

  记得那时候写东西,都是偷偷写,很多时候会迎来灭顶之灾。现在觉得,那样的生活挺变态的,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的确很苦。

  我妈曾自我安慰式地说,如果不是倍受打击,你也不会坚持。

  这句话足以看出她有多不了解我——我坚持的是自己的路,不是非要与谁对抗。

  我做过一个梦。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被国王和大臣追,说要把我抓起来。我一直跑一直跑,最后被逼上塔顶,无路可走,我直接往下跳。但就在那一瞬间,我的双臂变成了翅膀,在空中飞了起来。后来他们在塔顶用箭射我,然后有一个人从后面飞过来,带我飞到了安全的岛屿。

  他说他是这里的王子。

  我在写作上第一次有成就感,是因为这个梦,改编了一个小说。后来灵感源源不断,写了很多梦幻故事,同学老师都赞叹不已,但回家遭遇的是更猛烈的打击。是那个梦让我始终坚信,坚持自己的方向,不要被任何力量俘虏,总会闯出一条路来。

  很多天赋和灵感,还有独一无二的想象力,都是被狭隘的人和世俗的力量戳杀,最后让你变成平庸之极的人。《小王子》里说,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小孩,但后来他们都忘了。

  你要相信会有人来救你,所以在此之前,你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忘记曾经。

  ----------------------------------------------------------------------------------------------------------------------

  我的一些日常和方法

  我写过散文、议论文、新闻稿、长篇小说,后来发现自己最适合写故事,关于故事类的评论也写得挺顺手。

  文体确定了,就得找到主题。我曾总结过,我的故事主题基本就两个,一是,用个性化的眼光看所有人;二是,通过努力去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素材呢?

  我之前用的是本子和笔,现在用软件,下载在手机上,随时保持记录。

  记录什么?

  一,突然的想法;二,看到的特别的人;三,偶遇的事;四,好玩的东西;五,看到的新闻;六,做过的梦;七,与众不同的场景;八,喜欢的音乐;九,有感觉的图片;十,新的写作方法;十一,读到的好文章和句子。

  怎么发现?

  一,保持好奇心;二,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三,特别的思考力;四,对事物的洞察力;五,保持阅读和分析。

  怎么练出来的?

  读书+经历+走出去+求知欲+足够的智商(缺一不可)

  真的需要一点天赋啦,至少我这么认为。

  关于选书、购书、读书、做笔记,我推荐《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日本人写的,这是他们最擅长的。他的体会和经验,跟我一路摸索出来的差不多,所以不必我再啰嗦了。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与书深度交流,买自己喜欢的书,对自己有用的书。

  这本书里的方法,写得很详细。

  怎么处理素材?

  很多人觉得理论知识很重要,我也同意,但初稿和定稿一定要用直觉。理论只是大体规律,让你有迹可循,但真的别去依靠它,害人害己。

  如果你读过那种一招一式的故事,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因为读者和观众看的是感觉。很多时候,我妈看电视剧,会骂编剧和导演,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写得似乎很有章法,但感觉上十分欠缺,被人骂很正常。

  我也有这种情况,所以后来写好一个故事,我先把它放几天,等到我走出作者的思维,再用读者的眼光去修改。

  这个方法,《开发故事的创意》里也有讲,但比较复杂,比较系统化。而且作者说,写初稿到定稿,是从主观到客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第一,我不认为世界上存在理性的故事;第二,理论知识只是大众规律,并不是客观的东西;第三,标榜理性的人不太会看故事;第四,用理性写的故事绝对漏洞百出,甚至根本写不下去。

  (此处哲学推论过程,涉及政治观点,所以省略,直接说结论)

  我赞同黑德格尔所认为的,人所处的世界,是无法理解的世界。就人类对宇宙的了解,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所以客观是不存在的,理性是不靠谱的。要关心人是如何“存在”的,人孤立无依,永远只能惶恐忧虑。

  心灵高于头脑。我坚信。

  《开发故事的创意》我哥伦比亚大学编剧课教授写的,很多经验,也很系统化。没有太多专业术语,很适合初学者,可以给你一个印象和框架。它的主体思想,和我基本保持一致,但有些观点还需要商榷。

  就像作者说的,在没遇到让自己信赖的导师或者一本书之前,自己才是自己最好老师。

  -----------------------------------------------------------------------------------------------------

  后来的故事

  我一直被打击,郁郁不得志很多年,尝试过很多事情,一路看不到风景。迷茫过,慌张过,也绝望过。最终,似乎是站在塔顶往下跳的时刻,我真的感觉到了一双翅膀——

  我悟到了写作的本质。

  仿佛从那一刻开始,我能写出不一样的东西,也能看到自己之前的问题。看来我生来就不是步行的,而是要飞的,俯瞰世界,才能看得清楚和明白。

  去年打算多读书,看完写评论,让自己沉淀下来。后来看到出版公司找书评人,便拿着作品去报名,通过,然后进入特约组。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去问,因为对我来说不重要。给你机会,和经验丰富的人一起讨论,那就好好学习。

  之前工作的公司,也在逐年引进影视项目,但我始终没想过进这个行业。一直想走文学路,却始终没办法真正靠近它,但慢慢觉得自己讲故事的能力比较突出;在不断探寻写故事的方法时,被各种信息和朋友拉到编剧的领域,同时发现合作公司的影视项目做得很大,简直是一条龙。

  这个过程很奇妙,仿佛有一双隐形的手,将你推向那个地方。想起在很小的时候,在我还没有想当作家的时候,就和妹妹天天写剧本。没想过以后一定要做编剧,只是觉得有些事情,似乎是命中注定的。

  如果当时的天赋和灵感,一直保持着,也许我会始终延续梦幻题材,成为童话大王。但被世俗世界蹂躏过的灵魂,那种感觉早已模糊不清,只能去探究成人面具下的肉体和悲剧。

  文科生的很多专业,几乎都逃不过一个课题,就是不断认识自己,为自己写传记。这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当你学会审视自己,感受自己,不去评判,只求认识;那么,你面对其他人和事时,也就不会带着狭隘和偏见。

  有个新闻学的老师说,不要用道德的眼光看一切。

  这句话对我有太深刻的教育意义,我始终铭记。但我们终究会明白,完全不带偏见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尽力去克服自己的观念。

  每个故事都是自我剖析的旅程,从生命最深处发出的力量,才能触碰到别人内心深处沉睡的感受。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每一种感受,只是普通人不易察觉,难以描述。你要做的,就是通过自我感受,去跟他人的感受产生链接和共鸣。

  你要了解3个自己:一,你眼中的自己;二,别人眼中的你;三,真实的你。

  想写好故事和文章,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和主题,你还要弄明白:1,你的独特之处;2,你生命中的冲突;3,你喜欢和讨厌的人物类型;4,你关注的问题;5,你想让别人明白什么;6,你影响他人的方式是什么。

  这些都是要通过记忆,去搜寻,去解答的问题。

  写作和成长一样,没有任何捷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认识自我,然后走出自我的过程。有很多人急于成才,所以广告扑面而来,但你最后会明白,所谓的培训班目的都很单纯——赚钱。他们给你的,也只是个人经验,但真正有经验的人,不可能办培训班,因为早被大学聘请了,或者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找到的。

  而且越长大越会明白,迅速得到的东西,都会迅速失去,像障眼法一样,只是起瞬间性的作用。

  所以,不要想太多,踏踏实实去写,踏踏实实去修改,踏踏实实去积累,踏踏实实去经历,踏踏实实去思考。你的东西没有人认可,真的不是没有人脉和背景,而是你功力还没达到。需要原创文章的地方太多太多,你要想的不是博人眼球,而是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去书店走走,每本杂志都买一本,读完,看看哪个比较喜欢,按照他们的风格,投稿给扉页的邮箱,坚持下去。这就是我告诉你的方法,简单有效,回报率直接。

  方法从来都不复杂,经验可以借鉴,关键部分在于行动。知道再多,只是天天想着,到最后飞起来的肯定不是你,而是你的灵魂。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读后感(六):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写出好故事

  我原本打算一直写书评。因为写书评可以一举几得,可以提高框架力、获取知识、提升思想、可以一直有东西写。所以我曾言之凿凿:只要我还在阅读,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

  可是这才过了一个月,我就被我说的话打脸了。

  因为我发现,光写书评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限,真的要锻炼写作能力,还是要学会写故事,学会娓娓道来,让文章读起来不那么枯燥。

  所以,我也想学习写故事了。

  可是写故事,写谁的故事呢?怎么写呢?《怎样写作》里说,要写“自己的诚实的经验”,可是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太单薄,找不到值得一写的内容。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我读了《开发故事创意》。书中提到了很多写作能够用到的方法工具,如:结构盒子、代表创作中不同身份的四顶帽子、CLOSAT游戏创作法等等。但最吸引我的却不是这些。

  在简介里有这样一句话:通过这本书,你将学会如何找到一个故事的源头,然后以自身经历为基础,从内向外开发故事创意。

  我感兴趣的正是这里的“以自身经历为基础”。

  文中说,一个年轻人缺乏的不是经历,而是怎样去辨别、珍视、塑造这些经历,并从中开发出各种动人故事的洞察力。换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再普通再年轻也没有关系,都是有内容可以发掘的,关键还是如何去利用这些经历。

  那么和我一起走进《开发故事创意》,看看一个普通人到底如何以自身经历做材料,写出好故事。

  1. 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

  最动人的小说、绘画、歌曲或电影,总是来源于生活给艺术家的启发。而非艺术家自我较真的结果。艺术家若在作品中强行施加自我的影响,最终会把作品引向过分暴力与傲慢的歧途。

  毫无疑问,生活总能教给我们很多东西,即使是艺术也不例外。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我们尤其需要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独特的生活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视角进行观察,并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如此才能形成高度个人化的世界观,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模式和叙事方法。

  就是说,不仅要仔细观察,还得用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判断。

  我联想到,我们读书、写书评,这其实也是一种生活观察,只不过观的是他人的生活和认知。

  关于读书写书评,我的感受是,一定要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并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写。这样既有助于我们转化吸收他人的经验,也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

  至于我说写书评不能提高写作水平,其实还是我懒,没有很好完成这个转化。

  2. 找到自己的“未竟事物”,发掘自己的艺术个性

  搞艺术创作的人,必须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尤其是勇于面对并解除内心深处的心理阴影和精神创伤。这是你的“未竟事物”,一些神秘的倾向,我们称之为你的艺术个性。艺术个性是你身上创造力的源泉,它由个人性格和成长环境塑造而成。

  我们不能把自己隐藏起来。面对恐惧和不快,作家会承认它们,并且在故事中探索它们,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探索,才能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们故事里的人物更有趣、更容易接近,方能把普通的生活变成高贵的追求。

  我想,这就是一种让“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方法吧。

  只有找到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情的本质,才能发现我们的问题所在,才能知道我们的情感和想象力通常从哪里涌出,才能从感情和意识形态上辨别自己属于哪里。从而聚焦在我们最具发展前景和成长潜力的领域。

  然而,并不是想要面对就能面对的,一方面我们并不如自己以为的那样了解自己,另一方面,我们也缺乏这样的勇气。

  只是,如果真的想成为作家,想要写出真正深刻的文字,我们必须走出这一步。

  3. 通过写自传,找到那些特殊的印记

  我们的所见、所想、自己的事情或周围发生的事情几乎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找到你的核心经历给你带来的独特影响非常重要。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能抓住你内心的东西——爱情、友谊、恐惧、背叛或者某些残酷的行为。事实上,我们也许只能跟与自己相似的人产生完全的共鸣。只有当你和你的角色产生共鸣时,你的创作过程才会更加顺利。

  为此,书中让我们通过写自传,来识别生活给我们留下的特殊印记,辨别出那些对我们施加过特殊影响的人或事。他们可以是虚构的人物,也可以是真实的。每个关键人物都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身上的某一面,发掘更多的潜能。

  自传要从童年写起,但是不要写近期的生活。

  包括:早年的生活、健康状况、受到的影响、上过的学校、特殊的课程、影响过你的老师、特殊的友谊、特别厌恶的人、离家出走、做过的危险的事(叛逆的事)、生活中的主要冲突是什么、爱过的人、嗜好、信仰、改变你人生方向的事件等等。

  4. 要写自己不了解,但就是感兴趣的事情

  作者建议我们避开一条太过明显的方向,也就是绕过最喜欢的主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容易引发现身说法式的道德说教;二是避免因为太熟悉导致的枯燥乏味。

  我们只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产生足够的创作张力,但永远不会对对自己熟知的事情燃起太大热情。能够吸引我们创作的恰是那些不那么了解的事。

  每个人都拥有独立、完整的人格,都能遵循内心的指引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唯一保持你创作激情的方法。永远跟着自己内心的兴趣走,这样你的作品会更加安全、更具说服力。

  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赢得公众的赞誉而表达观点和感受,作家往往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发掘出对生活更加完整的体悟。只要你渴望解开生命中的疑问或谜题,随时准备用灵魂书写,而且愿意一直写下去,那么你就可以成为一名作家。

  所以你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该怎样利用自己的新知识?好好的思考一下,在人生的这个节点上,你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读后感(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先要感谢一个人,感谢她将这本书送给我,这本书让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我是一个写网文长篇小说的,在这个网文泛滥的年代,写文章似乎变得很容易,可是写好文章却变得很难。

  前段时间我就一直在思考我的下一个故事到底要写什么,这真的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写长篇网文的,写之前都会大致列个大纲什么的。可是,即便列了大纲之后,也会经常出现写偏的情况。并且往往是一偏,就再也扳不回来。

  可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顿时就感觉自己心里的底气都足了许多。

  坦白说,我极少看老外写的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迈克尔.拉毕格究竟是何方神圣(当然,看完之后我依然记不全这个名字)。对于我这种喜欢简单粗暴的人来说,这种工具书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可是别人好心送了书,咱总不能不认真看吧?所以,一开始我真的是被迫的,呜呜呜~

  不过,当这本书看到第二章的时候,我就果断的拿起笔做起了笔记。不止是在书上划一划重点,我甚至将我觉得不错的地方全部都用本子抄写了下来。因为这个时候我已经发现这本书简直就是猴子派来的救兵啊!对于我这么一个整天抓破脑袋想原创剧情的人来说,这本书真的是神一样的存在。

  话说的有点大了,现在回到正题。

  这基本上可以称为是一本编剧书,可是专业术语极少,所以看起来也不太费力。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个部分:高度总结训练目标与技巧;要求读者深入观察生活,寻找创作的兴趣点;提供一系列创意开发工具;提供创意的多种来源,即提供大量的习题和写作示例;要求作者回顾艺术个性,把握创作方向;在创意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讲述修订与扩展故事大纲的要点。

  “一个人年轻人缺乏的不是经历,而是怎么去辨别去珍视去塑造这些经历”

  这是书中很喜欢的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还年轻,还需要经历很多东西,所以便等待着时间将那些经历带到我们身边。可是其实从小到大,我们真的有认真的思考过我们所有的经历么?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没太把过去的经历太当一回事。但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的每一个经历,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我们以后的每一个行动。而这些经历,也是我们自己独有的一项资源。比如我写自己人生中第一本长篇网文小说的时候,我就在文中掺杂了很多我自己的亲生经历。那个经历只有我有,别人都没有,这就是我文章中的亮点。而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独有的经历,所以这无形中也是一笔财富。

  “保持原创性并不是去开发无人涉足的领域,而是要坚守自己选择的领域,直到做到最好。”

  这句话让我想到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另一句话:“你不需要模仿任何人,你只需要将你最擅长的东西做到极致!”总觉得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决定写网文之前,我特别的犹豫。因为当时我不知道到底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题材。就市场而言,我应该写所谓的架空文或者种田文或者废材流之类的。总之就是别人写什么我就写什么。可是最后我却选择了写一个历史人物。说实话,这个选择真的是一个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写历史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多了去了。时代和史实简直分分钟就会让人陷入崩溃。在写的时候,我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一只手翻正史,一只手查百度,再来一只手查查野史给剧情来点八卦。我并不是很擅长历史,虽然作为文科生的我在读书的时候历史经常是全年级第一名。可是要知道读书时候的历史和我现在要写的历史人物的小说,真真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在历史书上连这个人的名字都看不到。可是,在我写完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对这一段历史的了解,绝对可以拿到我当年的历史老师面前去吹牛。这也算是一种成就感吧。

  “天才很少生来即是天才,他们只是等待着被激发。要想成为天才,你就需要在你喜欢的事情上非常刻苦的钻研”

  又是一个关于天才的话题,这个话题似乎已经被人们炒来炒去炒过很多次了。但每次得到的结果,往往就是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天才。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可不同的是我们在对待事情的认真程度上不一样。越认真越努力,便会离成功越来越近,最后也会离真理越来越近。这就形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天才。而那些不认真不努力的人,这时候便会陷入上帝给了旁人更高的智商,所以别人才会生来就是天才。可他却没有想到,这些天才的背后,却是无数个日夜的辛苦耕垠换来的。所以,年轻的时候多努些力,总是没错的。

  “一定要对自己的作品有强烈的认同感,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他们不看好你,你也要坚持到底,这样才能赢来尊重”

  我不知道你们在写作的时候,会不会有那种不自信的感觉,但是我有。在写第一篇网文小说的时候,我都不敢让周围的人知道我写了这个故事,因为当时连我自己都不认同这个故事,因而这个故事最后越写越荒凉,荒凉的最后连我自己都懒得看了。包括我自己在刚开始写书评的时候,我每次将书评发给旁人看的时候,我都会加上一句:“我是第一次写书评,所以写的不好。”瞧,这就是典型的对自己的作品不认同。如果连自己都不认可自己的作品,那还能指望谁认可你的作品呢?既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那就得先尊重自己的作品。

  其实纵观全书,这本书都是在围绕几个中心点在讲:多看,多想,多练。

  而这里的看,并不是指单纯的看什么东西,而是指要多观察,要细致入微的去观察任何的事物。

  多想,指的就是在观察之后,要多思考。这里的思考,不单单是指要去寻找原因或者动机,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启动我们发散性的思维,尽可能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

  多练在这里指的就是要多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多做习题。

  说到习题,就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没错,就是习题。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的习题,当然,并不是我们读书时候的那些题库题海。而是一些引导你思维的习题。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都是一片混乱的。可能我们很容易知道结果,我们却往往不知道为什么会导致这个结果。而这些习题的作用,就是帮我们理顺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思维离创意更近一步。

  与此同时,这本书里还有许多的游戏,比如CLOSAT游戏:

  C=某个人物以及对人物的描述,他或她有潜力成为某个故事的主角。

  L=有趣的可视化地点。

  O=让人好奇或者能够引起共鸣的物件。

  =充满矛盾或者揭示性的情境。

  A=不寻常或者揭示性的情境。

  T=任何你感兴趣的主题或在你的生活中呈现的主题。

  其实任何一个故事,仔细的分析都可以用这个游戏来解释。因而,用这个游戏来推导出一个故事,也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会呈现给你很多可以用在作品里的优美句子或者有趣的故事,却会给你提供很多让你去写出更多的原创故事的方法。正比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读后感(八):懂这些方法,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故事高手

  懂这些方法,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故事高手

  每次写作,你是不是抓着头,非常迷茫:没什么好写的。不知道怎么写,没有写作灵感;而有灵感有故事写,但写的平淡无奇,别人读了没有任何感觉,宛如没有发生过一般。

  到底如何解决没有灵感,故事写的不生动形象呢?你需要这样做:

  第一:准备开始-——寻找素材

  你不是没有灵感,你只是不擅长观察,不留心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所以每当你动笔开始写作时,发现自己没有内容可以这。用以下4种方式可以让你随时有素材。

  图片方案:从杂志,报纸中剪下人格吸引你的图片,收藏起来。可以放到印象笔记,或者电脑上,扫描出来存档。一个强有力的灵感可能来自于一张照片,个人肖像,一则时尚广告或者唯美的广告。

  梦境记事本: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境也是独一无二的。准备一本本子,专门用来记录你的梦境。通常你只会记起梦境的一些碎片,但通过静静地回忆,用笔一点一点的记录下来,你还是可以重建梦境。你可以试着在睡觉之前告诉自己“如果我做了一个好梦,我会醒来记下它”。有时候你的故事就是来源于你的梦境。

  新闻档案:新闻可以是热点新闻,也可以是以前新闻。还有免费的报刊杂志,多去翻一翻,找到你有兴趣的记录下来。创意和灵感来自于现实生活。

  作家随身笔记本:无论你旅行还是参加学习,你都应该在你的包里带一个小笔记本,随时随地记录你一闪而过的想法,风景和创意。如果你不习惯出门带本子也可以,可以用手机记录你的灵感。我的印象笔记有一个文件夹专门用来记录想法,图片,句子甚至是声音。

  你既然想要写作,想要讲故事。那就应该时刻观察生活,否则你无法写作。

  第二:对素材进行整理——CLOSAT模型编出一个故事。

  如果把记录灵感当做买菜,收集食材的话,那CLOSAT模型就是把食材进行整理,炒出各种菜。CLOSAT模型是指:

  C:某个人物以及人物的描述。要描写的具体一些,可以从外表,言行举止,职业或者从事活动各个角度说明这个人物。

  举个例子:你在公园看到一个女人。如果你这样写,别人没有任何感觉,因为公园里到处都是女人,有什么好奇怪的。

  但是如果你这样写:

  我看到一个,脸上面带微笑的,梳着马尾辫的女子,坐在公园的角落正在全神贯注读书,她的旁边还带着一条哈巴狗。

  同样是写公园里的女人,哪一个你更喜欢?

  L:有趣的可视化地点

  “在文具店”跟在一个“破旧的文具店”哪一个地点你更好奇。显然是后者“破旧的文具店”,你肯定会有疑问文具店为什么是破旧的?发生了什么事情。

  O:让人好奇或者能引起共鸣的物件

  比如:坐在公园板凳上看书的女子,她的旁边放了一本笔记本。你会好奇为什么她要放一本笔记本?她是要记笔记吗?如何记笔记呢?

  :充满矛盾或者揭示性的情境

  比如:穷人到富人家庭做客。当你看到这句话时,你内心开始期待:穷人看到富人家庭会是什么表情,她的心理状态是什么而富人看到穷人又是什么想法呢?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矛盾。

  A:不寻常或者揭示性行动

  比如以前她开车很稳,但今天她开车差点撞了老奶奶。这个时候你就会想,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今天会撞上老奶奶。

  T:故事的中心思想或者主题。

  比如:复仇,背叛,嫉妒,宽容,或者爱情。你的故事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写的。

  这个模型你可以随时随地用,你可以制作成卡片的模式,随机抽取,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这样当你需要写某个主题时,你可以翻一翻你写的故事,哪一个可以用。比如你可以用两个人物,一个地点,一个物件做CLOSAT模型编写故事,或者用三个人物,两个物件,一个行动,一个主题做CLOSAT模型编写故事;当然在初期你也可以只有一个。

  第三:折磨读者——用4个工具让你的故事欲罢不休。

  用CLOSAT模型你只是编了一个基本故事,但是如何发展故事情景,如何让读者爱上你的故事,那还需要你对这个故事加以打磨。用这4个工具可以让你的故事变得更有吸引力。

  工具一:4顶帽子

  你需要扮演4个角色,这4个角色来判断你的故事是否有吸引力。分别为:

  作者帽子:(当你寻找素材,写故事时带上这顶帽子)

  分析者帽子:(评论,修改故事是需要带上这顶帽子。你需要想想你的故事别人看的懂么?有没有把事情交代清楚?)

  故事讲述者的帽子(你写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推销你的故事,当你写完这个故事或者阐述完这个舒适,听取听众反馈就需要这顶帽子。

  听众、评论者的帽子:当你看完整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这四顶帽子分别代表:编造,修改,展示,倾听故事。你要记住一次只能用一顶帽子,不可以两顶同时使用。很多人在写作时,希望自己的文章有逻辑,有好的创意,别人喜欢各种各样的想法全部涌上心头。这就如同拿盘子,你想要一次性把桌子上的盘子全部拿走,盘子叠的高高的,结果在走的路上摔倒了。你为何不每次拿5个盘子,拿个2-3次呢?非要一口气拿完呢。

  工具二:问卷调查。像名侦探柯南一样,审视人物的外表,年龄,性别,穿着,职责以及环境是否符合你的故事。你的人物角色不应该是不伦不类的。比如:明明她出身贫寒,你非要把她写的非常高贵。

  一个人的意志由他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塑造的精神状态共同决定。

  工具三:潜水镜

  有一个著名理论叫做:冰山理论。你写的故事是浮在冰山上面,但这个故事背后想要表达的内容,告诉别人的道理,以及每一个角色心理感受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人都有一颗好奇心,你不能只告诉读者表面的信息,还需要在故事中隐藏潜台词,让读者去发现。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真的只告诉你这个小女孩最后冻死了吗?这个故事背后的意义是指:告诉我们要珍惜这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也伸出援助之手,帮肋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工具四:蛋糕刀

  你写文章,不能像这样:今天我早上起床,洗脸刷牙,然后去上班,工作了一天,下午下班回家吃晚饭,看书最后睡觉。。。。。

  这不算故事,只能算流水账。而一篇文章,一个故事需要张弛有度,每个段落都要有不同的情景。

  就像一个大蛋糕切割成一个个小蛋糕。一个故事,你要分为基本的三段,分别为:

  建置:建立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冲突(比如你要学车,但你害怕自己操作不当,发生交通事故,不敢尝试)

  复杂化:当一个多个人物试图解决冲突时,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在学车过程中,不会挂档,躲避路障,不会侧方停车等等原因,产生焦虑。)

  危机和解决:冲突激化,到达顶点,人物直面危机,危机得到解决或者更糟糕。(学了好久仍旧不会侧方停车,跟我的同伴都学会了,教练不断的骂我,我感到很挫败想要放弃了。直到教练换了一个方法,我开始找到了侧方停车的诀窍,挂档,踩离合器,看线,最后完美停车。)

  你的故事应该要推动剧情发展,你的故事要紧紧的抓住读者的心,为什么你喜欢看《甄嬛传》因为后宫女子不断的发生冲突,剧情发展超出你想象;《琅琊榜》梅长苏帮助靖王夺得王位,他通过制造事件,产生矛盾,最后把太子和誉王的羽翼全部折断。所有的故事都要有危机,有冲突,平平淡淡的故事没有人愿意看

  用1个模型创造故事,用4个工具让你的故事更加丰满和精彩,让别人期待你的故事。

  当你编造故事时,你不能仅仅展示那些平淡无奇,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这样别人不愿意看,因为你有的他也有,你需要展现与众不同的,你有的,别人没有的东西。

  一个故事结束事另外一个故事的开始,一个新的故事总是来自尚未解答的问题。问题格局越大,作品就越崇高。

  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像侦探一样发现生活的不同,用冲突让你的故事更有魅力。你的你的故事折磨到读者了吗?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读后感(九):如何让你的故事血肉丰满?

  之前一段时间,朋友圈流行一种亲昵的调侃“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简单boy(or girl)”,虽然是调侃,不过背后却透露了一个信息,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从小到大,我们看过的、听过的甚至是自己经历过的故事数不胜数。但我们会发现越长大我们越不会讲故事,好像是丧失了童心,又好像是茶壶里有饺子倒不出,如果你也有这种困惑,那么《开发故事创意》这本书就非常适合你了。

  一、关于《开发故事创意》

  首先这是一本编剧书,而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本书很好的遵循了西方创作的读者友善原则,也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理念,所以这本书极力用最少的专业术语厘清一个最简单、最先期的剧本创作步骤——故事创意开发,这也是本书的命名原因和核心所在。

  而本书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纪录片创作大师迈克尔·拉毕格,你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不要紧,你只需要知道他的另外两部大部头著作《导演创作完全手册》和《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是国内影视编导等专业的专科教材,同时也深受世界各地电影院校和电影爱好者所推崇,畅销不衰。

  这本《开发故事创意》不仅是针对编剧和其他从事文艺创作工作者的工具书也是我们普通电影、电视、戏剧、文学爱好者的福音。总而言之这就是一本教你如何讲故事的书。

  二、“CLOSAT”游戏

  俗话说得好“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我们需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技巧。于是作者提出了一个名为“CLOSAT”的即兴创作游戏。就是把我们记事本里的生活观察记录——也就是我们用来写作的一堆创意——做成一张张卡片。 为了便于检索,用“CLOSAT”的6个字母把这些创意卡片分类,每张卡片贴上一个或几个标签:

  C =某个人物(Characters)以及对人物的描述。他/她有潜力成为某个故事的角色。

  L=有趣的可视化的地点(Location)。

  O=让人好奇的或者能引起共鸣的物件(Object)。

  =充满矛盾或者揭示性的情境(Situation)。

  A=不寻常的或者揭示性的行动(Act)。

  T=任何你感兴趣的主题(Theme)或者在你的生活中呈现的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手写的卡片有时不方便我们与朋友分享,而且也不利于我们自己的储存,所以我们可以标准格式化我们的卡片,关于索引卡片的制作,我们可以参考下作者的范例。

  下图是一个叫罗尼的人物卡片示例:

  你的名字缩写 描述性标签 卡片类别

  .P.R 罗尼,电影院经理 C(人物)

  一个70多岁的老人,银白的头发齐刷刷地梳到后面,以盖住秃顶的部分。身穿廉价的西裤和衬衣,带一副沉重的金丝镜框飞行眼镜,护住银色的眼睛。他像一个水手一样咒骂这家破败的电影院,哀悼好莱坞峥嵘的过往岁月和黑白电影时代。他微笑着欢迎任何65岁以上的顾客,却对其他所有人怒目相待。他不停地抽烟,不停地喝咖啡。

  当然我们也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卡片:

  R.Y.B.K 下午,七月 S(情境)

  天亮的湛蓝湛蓝的,倒显得执拗的紧,布景前的几团云朵全没有雨后歇息足的精神头,却多了几分慵懒和倦怠,随意的这儿一朵,那儿一片的。环山路上的汽鸣声近了,远了,远了,又近了,没完没了。

  三、四顶帽子

  这里所说的四顶帽子分别代表作家的四中关键角色。这些角色包括:

  (1)作者的帽子(当你自由的从新材料中寻找创意时,带上这顶帽子。)

  (2)分析者的帽子(在你评论、修改故事时转换到这种模式。)

  (3)故事讲述者的帽子(当你推销一个故事,当你阐述完一个故事、听取观众的反馈时,带上这顶帽子。)

  (4)听众/评论者的帽子(当你不得不充当一个评论者时)

  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作家的身份和角色也处在不断地变换中,带上不同的帽子是提醒我们保持自己当下的身份。身份混乱是创作的大忌。比如我们在最初的故事编造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我们的故事讲出来,按照我们积累的素材和自己内心的直观感受来创作而不需要有任何的顾虑,有点类似于头脑风暴,先把我们想到的列出来。而在分析修改过程中才需要我们去推敲细节考究台词等。很多人在创作的时候为了写出吸粉红文,一直在思考读者会喜欢什么,读者会如何看待和认为这段情节等等,这会直接导致创作者的逻辑停滞和混乱。所以我们应该谨记作者的忠告:永远不要同时带两顶帽子。

  四、创意写作习题

  作者在第四部分专辟“创意写作习题”,每章针对一个固定的习题进行例子的讲解和评论,而书中所列举出的范例,都是作者在纽约大学任教时所带学生的作品,这无疑对我们有很大的参考性,有利于读者在作品的当下语境中发现作品的戏剧性特色。

  这些习题包括:

  (1)童年故事

  (2)家庭故事

  (3)重述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

  (4)梦的故事

  (5)改编短篇小说

  (6)基于新闻事件改编的十分钟故事

  (7)纪录片主题

  (8)三十分钟原创故事短片

  (9)剧情长片

  这九个主题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中所有故事素材积累和获得的途径。

  五、总结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部分,《开发故事创意》中还有许多的干货,比如作者教我们如何开发故事的人物清单,如何运用戏剧工具去分析一场戏中的人物和场景,如何完整的评估一部作品, 如何通过修改扩展故事大纲使其成为合格的电影剧本等等。难怪有书友认为读了这本书不会创作也会写影评了。在本文中我只是简单地列举了对普通读者来说易于操作实践的“CLOSAT”游戏和我们在创作中需要警惕的身份变化。至于别的,大家尽可以向书中求,相信一定会获益良多。当然所有的方法论没有行动力的实践也是白搭,如果不动笔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故事将被开发到何种地步,我已经开始期待了,你呢?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读后感(十):于创意中找规律

  每个作家都希望追求新颖独特的故事,给观众或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创造出一个新奇好玩的故事并不是一件易事。迈克尔*拉毕格的《开发故事创意》帮助你通过认识自己有别于他人的不同视角和喜好出发,在创意中寻找规律,带你一同体验故事创意的魔力。

  一、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

  我们的所见、所想、自己的事情或周围发生的事情几乎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发现只有你自己能看到的并愿意展示给别人看的东西,找到并且运用你的核心经历给你带来的独特影响。勇于开发自己的艺术形式,运用自己鲜活又独特的洞察力,仔细观察,展示世界的因果、不公或美好。

  当你寻找最触动你的某人或某事时,会意识到自己最敏锐的洞察力和最深刻的发现。你需要知道你的问题所在,你的情感和想象力在哪里涌出。每个关键人物都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身上的某一面,发掘更多的潜能。

  日常积累方面:

  你需要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故事素材和创意。作者教给我们四种具体的方式:1可以搜集吸引你的图片、照片、风景画等。2把梦境回忆并清晰的记录下来。3很多小说的创意来自于现实生活,因而你可以把新闻故事收藏在文件夹里以做备用。4随时记录吸引你的想法和风景或创意,以便更好地敏锐地观察生活。

  二、创作工具

  故事六要素:

  人物:某个人物以及对人物的描述。他有潜力成为某个故事的角色。你收集来的人物会成为你的角色储备库。你会把不同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地点:有趣的可视化地点。

  物件:让人好奇或能引起共鸣的物件,任何值得记录的东西,它可以让故事更有说服力。

  情境:充满矛盾或揭示性的情境。同时发生的多种情况的结合,或是把角色推向一些特殊压力之下的困境。

  行动:不寻常或者揭示性的行动。任何可能含有意义或目的的行为或动作。

  主题:故事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思想,它是故事内容的基础,对故事内容进行评价。

  开发人物:姓名、意志力(正努力做什么事情,完成什么目标)、外表(年龄、体型、身体状况、衣服)、血统(籍贯、信仰、阶层、教育背景、家庭背景)、风度气质(情绪、性格、癖好、肢体动作)、口味(喜爱或讨厌的食物、环境、东西)、演讲(讲话风格、声音质感)、人际关系(与别人的,与自我的)、工作(工作内容、偏好、态度)、资源(优势、适应能力、朋友、经济状况)、缺陷(承认的、隐瞒的、秘密、敌人、不擅长做的事)、误解或偏见(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

  可以根据不同的角色重要程度选择描述刻画人物的不同部分,以上所有足以把一个人物刻画地完整、真实。

  戏剧家工具:

  工具1——4四顶帽子(四个在你创作过程中,你需要担任的不同角色,每个帽子在任意时间只能带一顶)

  1、作者的帽子(自由创作时)

  2、分析者的帽子(修改故事时)

  3、讲述者的帽子(向听众阐述故事时)

  4、评论者的帽子(听别人的故事时)

  工具5——调查问卷(审视故事,建立角色的意志)

  审视每个角色的核心、揭示性问题:他想要获得什么、做什么事或完成什么目标,弄清楚角色的根本意愿。开发并审视人物,分别针对确定的和不确定的部分列出清单。全面挖掘、彻底理清人物的深层次动机会让你的故事叙述更有说服力。

  工具6——潜水镜(发现文本里的潜台词)

  能让我们看到任何隐藏在人类互动里面的深层次意义。戏剧家常常在恰当的位置置入潜台词。

  工具7——钥匙(戏剧性前提)

  促使故事发生的引发原因,它会让你的剧本功能性描述更加有力,帮助你描述场景、解释动机。问题格局越大,作品越崇高。

  工具8——压力表(检验冲突、衡量强度)

  冲突产生于一个人的根本需求受阻,迫使人物行动。冲突的形式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人物驱动型故事:故事的张力由人物制造,主角不断克服前进路上的障碍,例如伙伴电影。

  情节驱动型故事:人物受到挑战来自外部压力,例如动作片。

  找出故事中压力的来源,你可以大体上确定故事是人物驱动型还是情节驱动型。

  工具9——秒表(代表时间进程)

  绘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戏剧强度曲线表。

  工具10——蛋糕刀(把故事划分不同的部分)

  建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冲突。

  复杂化:当一个或多个人试图解决冲突时,问题会越来越复杂。

  危机和解决:冲突激化,到达顶点,人物直面危机,危机得到解决或更加糟糕。接下来是一个新情境。

  每一场戏都应该推动剧情发展。这些场景包含建置信息、扣人心弦的情感、人物冲突的复杂化或对抗。

  工具11——结构盒子(三幕戏结构)

  把故事的各个片段分别放在三个盒子里。

  第一幕包含故事的建置和给主角规定的难题。

  情境:故事环境以及我们对所处世界的预期。

  人物:都有哪些人物,每个人物代表什么?

  冲突:故事中起相反作用的两种冲突是什么?

  第二幕问题加剧,情况越来越复杂。

  1主要人物面对的障碍如何变化?

  2主要人物试图解决每个问题时做出了什么行动?

  3是什么新的因素让事情更加复杂?

  第三幕包含危机和问题解决。

  1是什么将故事引向最终的危机爆发点?

  2两股相反的力量从哪里进入到终极的、决定性的对抗?

  3对抗冲突的高潮点在哪里,哪一方力量赢得最终胜利?

  4解决问题过程中哪个人物得到了学习和成长?是怎么做到的?

  一旦把整个故事分为几幕,你就能评估每一组戏是否运转良好。这样的分组和分析能够帮助你找出故事中缺失、措置和累赘的部分。

  工具12——望远镜(寻找视点)

  以一种特权式的、略微隐私的方式观察事物。

  书中罗列的大量习题卡更适合多人一同创作讨论和学习,列举出的很多例子也可以供读者借鉴和参考。除了只属于个人的天赋之类的创作能力(例如即兴创作),其实很多有志于创作的文艺青年也可以从中抓到很多写作的规律,学以致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