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橡皮》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橡皮》读后感1000字

2020-11-23 00:01: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橡皮》读后感1000字

  《橡皮》是一本由(法)阿兰·罗伯-格里耶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橡皮》精选点评:

  ●终于看完了,这本破书。可以没情节,可是不可以没有可读性。

  ●读不下去

  ●没觉着"新小说"有多新……从外壳上看似乎是侦探悬疑小说,最终却导向了荒诞的层面。"橡皮"中的俄狄浦斯阴影隐约投射出了全书的主调。这起莫名其妙的谋杀和乖谬的弄假成真的死亡,就笼罩在莫名其妙的氛围中了……

  ●我终于意识到 我确实欣赏不了侦探小说

  ●睡前催眠书

  ●说明文领域的大师

  ●比嫉妒好读一些

  ●想想,现在知己得狭窄幽暗的巷道码头了~~

  ●4.5

  ●值得推荐的新小说,可以作为床头读物。一天之内的故事,清冷的调调,蓝灰色的情绪,极尽讽刺...

  《橡皮》读后感(一):孤独可以使用另一种诠释

  我只能引用他的话来形容他或者我的认识

  二十世纪是不稳定的,

  浮动的,

  不可捉摸的,

  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是迷宫

  我不理解这个世界

  所以我写作

  《橡皮》读后感(二):我最喜欢的中篇小说

  我一向最推崇现代派的小说,因为其结构完整(相对后现代而言)立意深远(相对古典派而言). 就好似这部<橡皮>.结构首尾应照,字字句句环环相扣,得侦探小说之精髓而又以嘲噱之姿凌然其上.

  最难得是格里耶的文笔不似其他法国作家,非常之简洁.我对法国作家略嫌浮夸的格调一直不怎么感冒,独格里耶得我毫无保留的钦佩.谁叫我是超earthy的金牛呢?(耸肩)

  《橡皮》读后感(三):真相远比未知之迷更吸引。

  与其说这是一本推理悬疑小说,不如说是一本人心之丑陋面大揭秘,当然这是我的一面之词。每个世纪都有不同的世纪论调产生,而二十世纪,显然是最具有不可阻挡的步调向着阴暗走去。

  如果知道真相了,反而会因为不明白为何会这样而喃喃自语,咄咄怪事的人间让人以为自己追寻的一直是真相。但是当真相揭示的时候,才是真正不明白的时刻降临。

  人心的浮动,人心的不可测,使得一切远比不可知更加可怕。

  《橡皮》读后感(四):头脑

  从时间顺序来说,先看的是这一本,前言说它看上去像一部侦探小说,那只是一个故事外壳,因为谜题率先就被说破,之前就把谜底戳穿,这说明作者小说的目的并不在于悬疑,而是知道谜底后一系列的空无的语言,这样的叙事非常令人着迷,所以它不会是一本侦探小说,而是一部新小说。小说没有想象中那样难以进入,像看的第一部新小说图森的《逃跑》一样,进入这个小说容易的。小说的时间跨度仅24小时,傍晚七点半到第二天的七点半,然而这24小时却是密不透风的,虽然谜底早已知道,但是谜底之后所发生的事,却是未知,小说并不是倒叙,但是同样拥有一种纵横交错感。瓦拉斯从清早就在街上闲逛,调查整个事件,途中经过的每一处文具店,不停地购买一块想象中的橡皮,这种漫无目的和情节上的无意义似曾相识。小说按正常的时间顺序来,空间则十分跳跃,咖啡馆,恐怖组织和警察局办公室,当然还有瓦拉斯闲逛的城市。小说的重头戏放在了瓦拉斯行走在这个城市里,以咖啡店为核心点向外发散,冷静的笔调,事无巨细的叙述。结果其实还是出人意料,结局的第一人称似乎又回到了开头的第一人称,然而这些事情都和这个咖啡店老板没有关系,故事在平静中展开,又归于平静。言之无物,无法言说。

  《橡皮》读后感(五):手法不错,但有点过猛僵硬。

  罗伯格里耶 很早就知道但一直读不下去的一个作家…起初知道他是因为他不喜欢巴尔扎克,正巧我也不喜欢那老头。现在我才知道他不喜欢的原因是“反对传统的以人物和故事为核心的小说结构”反对人本主义统治小说的思想,但我不喜欢的原因是因为那老头啰嗦…… 看完了罗伯格里耶还是有点失望的… 不仅看了书还看了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叙述风格有点像冷淡的上帝视角,蒙太奇过渡得很强硬(甚至不打算有衔接。所谓的“窥视”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也有用到,将“窥视”作为荒谬冷淡的当代西方世界的社会现象,从而反映现实,明显的就是无感情色彩的直描物品,“窥视”手法还是《西西里》明显更高超。 罗伯格里耶的电影和他的小说一样,都主张用冷静精确像摄像机一样的语言描述事物,还说“将读者置于主人公视角上”。我认为能描述的最贴切的场景就是:你去博物馆旅游,一边观看大型横幅画卷,一边听导游叨叨,然而你因为某种原因,假装没听到这个导游的解说。(或是来自对知识的存疑,或是沉浸在解说思维中。 但我觉得这种感观极差,甚至不如随便哪天中央一台中午播放的《今日说法》… 《嫉妒》,主人公是一个怀疑妻子出轨的丈夫,关注焦点一直在妻子和邻居身上,他敏感细微,不漏过他们每一个神情姿势话语等,最普通的事情他都要过目。而这些线索因为怀疑在他脑海中交织成一个个疑问,从而不断假想和分析。但罗伯格里耶的主人公似乎没有情感,也没有行动和言语,内心想法也没透露多少。有点像无感情意识流,被摄像机器拍了下来。 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手法,写窥视、嫉妒、橡皮很好。 起初我以为的《橡皮》,趋向于是小说的“歧义”描写,但看来并不是,还要复杂许多。 但是,罗伯格里耶也挺啰嗦的,废话有点多。他可能认为如果他的小说有主次和删改,那必然带有情感偏向,那必然不属于冷静客观,因为人在捕捉信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抓到很多无用的信息。哪怕是无用的信息,或许也成为某个关键的来源。 罗伯格里耶很得意,认为他戏耍了观众。但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狭主题,进行了符合它的创作。他的手法在那个年代的确挺前的,后面的不少后现代手法(小说和电影)都有点影子。 罗伯格里耶的手法更像是原料桶,过猛。 就像谁都知道烟酰胺美白效果好,但你特么上来纯烟酰胺,不耐受(过敏)才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