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读后感100字
《墙》是一本由(法)萨特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墙》精选点评:
●3.29 看了墙。20来页,很短的小说,结局有点出乎意料。搞不懂存在和虚无。喜剧中的悲剧
●第一次读萨特,马一下。
●存在与虚无,仅一墙之隔。
●关于选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做选择,从吃饭到读书到死亡。 是谁给的选择?大概是类似城堡,外在破败体现环境,内在有序体现机械。总而言之不是自己 既然没有其他自由,我们总会有选择的自由 那就干脆选择存在吧 可是选择本身也不是自由,它们一直在转动,出口连接着他人,他人在运动 于是成了鬼打墙 最终发现自由也是荒谬
●萨特我喜欢
●第一次有些感知到荒诞的具体意义。让我想到了一九四二里,老东家的孙子被他自己闷死,他抱着孩子直喊天爷,脸上既是笑又是泪。
●死亡面前,生存失去意义。 一切存在本就是可笑的,荒诞的。
●心理描写很震撼。
●在死亡的倒计时中回忆生活的点滴片段才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弥足珍贵,生与死只有一墙之隔。人生充满意外,今日不知明日事。人生也充满荒谬,命运会捉弄人。
●存在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常常会在你自以为嘲弄了他人命运时给你的命运一记灵魂重锤。你的一句戏言却变作“言灵”的诅咒,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万中选一,让人只能笑到泪流。命运往往这样精准而意外地对号入座,偏要违人意愿,存心捉弄你时无论机遇有多小都会发生,如萨特的墙;无论机遇多大也不会发生,如暗恋桃花源。
《墙》读后感(一):《墙》- 萨特
存在与虚无的人生充满着荒诞与孤独。尽管伊比达有机会成为一名“存在主义英雄”,但最终还是被“死亡的荒诞”所征服了。
其实对于存在与虚无,就是那一墙之隔,或者说,就是生与死的差别。“死”既然已经是注定的,那么又何必费尽心机地去思考它?存在主义,想其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人为什么被抛到世界上来了?生命存在了诸多的偶然,来自乌有去向子虚罢了。而现在活着的,就进行不断的选择,选择让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墙》读后感(二):他又回去了
一个死囚在无限绝望之境,恶作剧地向警察谎称他同党躲在墓地里。接下来,阴差阳错,警察真的在墓地里发现并枪毙了他那四处藏身的手足同党。
若干小时之前,死刑判决已下,对吓尿了的裤裆,对朋友,对情人,对无政府主义,对革命,他渐渐全然放下。死,让他觉得过去在意的一切变得空洞,甚至令人厌恶。他已经被赶到死神那里了,身体,爱,理想创造性,价值,可供在乎的所有因素,都轻飘飘消散了。如此干净利落。
如今他死刑撤销,如今他得知同党的死讯,这荒诞的转折,他再次由死态进入活态,再次进入,在乎朋友,接下来在乎情人,在乎革命,在乎理想,在乎尘世中的一切了。他又***回去了。
《墙》读后感(三):急坠
《墙》之所以成为萨特最著名的小说,确有它的道理。
早期的萨特并未以太过理性和目的性的文字来控制自己的小说,于是《墙》呈现的是精彩的当人遭遇死亡时所面临的突兀的存在。人们总说着人终有一死,却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自己会死,所以当死亡如此清晰并准确地矗立于“我”、汤姆和璜面前,三人只因一句判决便异化为与普遍的“人”所不同的另种生物。虽与他人同处一个世界,虽然前刻仍是普遍的“人”,此刻却不能再以“人”的思维去揣度其行动、反应及视角,在“我”眼中无一物不是死亡、无一处不是虚无。
从《罪与罚》到《非理性的人》到萨特的《墙》,似乎我未曾察觉的世界的破碎在这一刻突然展现,我如同“我”一般被推到墙下,清楚地知晓前方将出现一个无法逃避的枪口。曾煞有其事地念叨过“万古长空”,这一刻才真正遭遇;我急坠入一个无意义的世界,永恒破碎、时间停止、意义丧失,看不见前方的道路,平静地如同一个死人。
“我们是好朋友不?”“.......恩”,“你会一直爱我伐”“恩...会的...”。
可是,你们怎么能确定呢?
《墙》读后感(四):这段怎么样?
......
汤姆抓住我的手,但眼睛并没有望我:“巴普罗,人是不是真的会灭亡?”
我甩开他的手,对他说:“混蛋,瞧你两只脚底下是什么!”
他两脚之间的地上有一摊尿,他的裤子还在不断往下滴着尿。
“这是什么?”他惊奇地问。
“你吓尿裤子了!”
“胡说!”他愤怒地说,“我根本没有撒尿这种感觉。”
比利时人走过来,看似一脸关切地说:“你觉得痛苦吗?”
汤姆没有回答。
看着地上那摊尿,比利时人也不说话了。
“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汤姆凶暴地说,“但是,我并不害怕!我向你们发誓,我什么都不怕,不就是死吗?”
比利时人还是没有回答。
汤姆走到一个角落里去撒尿,他一边走回来,一边扣裤子,坐下之后就再也不说话。
比利时人又在他的小本上做记录。
......
《墙》读后感(五):荒诞的墙
(王庭荣译本)
典型的萨特式处境小说。把人物置身于某种极端的境遇。
故事讲述了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临刑前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他们自主导向的行为选择。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是无辜的,在死亡面前,每条生命也都是没有价值可言的,这是小说的前提,也是存在的前提。在这个荒诞的大前提之下,个人的自由意志才作用于其命运,人的特质才因为自身的选择而确立。
描写上,简炼精要,渲染到位。风格上,大手落笔,点到为止。荒诞的氛围始终贯穿于略带调侃的叙述语气和漫不经心、冷静克制的语言逻辑之中。啰嗦得没有废话,节奏松弛有致。
存在主义,首先是尊重人的,所以也被称为人道主义,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探讨的也是人最根本的问题,即人在某种处境中,在外环境(社会环境,关系环境,内心环境等)种种因素的渗透作用下,心理的发展演变以及随之而做出的系列选择和行动。这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正在面临的问题。称之为主义,大概是为了方便言谈,若撇开既定概念,它就是一幅普世的存在图景。人在环境中,环境影响人,这话说出来像白开水一样,但等到喝下去——个中万千滋味只有自个儿慢慢咂摸了。
*原则上,我认为精彩的小说应该是这样的:没有一句话可以单挑出来作为经典名言,但整篇小说却令人拍案叫绝。
-201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