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经典读后感有感
《动机与人格》是一本由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H.Maslow)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机与人格》精选点评:
●作者诚恳认真的神吐槽真是太感人了呜呜呜呜
●自我实现者三章,其它部分对我无益,诸多说法在现在看也是很超前的,让我很惊喜。
●自我实现的人 那一章特别好
●重新翻开这本书,久违的感动,好的书籍,在于启迪!
●没给满分的原因就是我没有完全看懂它……
●神级著作。分到打时方恨少。
●赞
●对那些与社会规范、道德和主流无关或相违的决定与思想,对于个体而言才是真正人格与遵循内在驱动力,不再怀疑自己。自我实现者被存在价值所激励,自我进化意味着选择,即挑选与决定,这意味着价值。复杂多样的动机,每时每刻无休止的动机,人是不断需求的动物,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所谓宁静。当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人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贯穿一生。人类只能以相对或者递进的方式得到满足。各种内驱力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重叠甚至使我们几科不可能完全清楚和严格地把一种内驱力同其他内驱力分开。内驱力、有动机的行为、目的物、目标效果,都明显地由遗传所决定。如果不与环境或他人发生联系,人类动机几科不会在行为中得以实现。每个人内在驱动力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被压抑。对本能需要的挫折会导致心理伤害或疾病。
●全书比较晦涩难懂,建议像我这种阅读量尚少的人还是先不要看,不能很好的理解全书的精华部分。
●读文学之前必先读哲学,读哲学之前必先读心理学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一):动机与人格
这本书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好看类型,那人本心理学很有用。需求理论真是很经典。让我看到了乐观的心理学,让我的思维更加缜密。类本能的提出也令我眼前一亮,摆脱了弗洛伊德的机械论式心理学,把性看成唯一要素。经典!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二):读过之后,略感失望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这本书很难说上是有根有据的,只是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描述自己的经验和创造的概念。不过这本书也给我很大的观念上的改变“人性是美好的,或者少是中性的,而不是恶的”这一点将促使我们反过来检查我们之前的一些早已固化在大脑里的概念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三):一个开拓者
马斯洛是个开拓者,在他身后是一片沃土,任由后人细细耕耘。
罗素说读的书多了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都被人家说过了。读完了这本《动机与人格》后,我也是一片叹息,平日里很多自己“原创性”的观点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成了“前人”的观点。不得已,我安慰自己说,能得到先哲的“变相认同”,也算是一种荣幸吧。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四):帮助找回自己的一本著作!!!
心理学家最大的贡献就是用他们毕生的研究成果来协助人们找到一个真实的自己,继而帮助大家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无疑,马斯洛是其中最具分量的大家。我是因为对自我实现者这部分内容的兴趣才关注这本书的。等我拿到书,仔细阅读之后发现,长久以来存在心里的一些困惑终于找到了答案,从中也找到了信心:原来是这就是我一直想做的自己,只是在事实面前,不断地重复犹豫、怀疑,不敢面对罢了!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五):经典在于开创性
对于马斯洛这本书,任何介绍都是多余的,只要去看就是了,会有很多收获,不仅仅是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对于科学的态度那一章,感觉有些偏颇,不过,这说明马斯洛也知道他的理论的最大弱点就是缺乏实验依据。因此难免会酸溜溜地评论一下科学方法的缺点。心理大师也是人,不过,这也说明,科学的范式实际在马斯洛的潜意识里是有很大的分量的。
国内译者以学者身份对本书的评论可真是一朵奇葩,看看也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