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游戏》经典读后感有感
《苏格兰游戏》是一本由[日] 西泽保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格兰游戏》读后感(一):变态心理
前面介绍了高千的心理和时事件的发生,一如既往的啰嗦,但是结局有点牵强呢,不管是凶手还是杀人得动机,凶手因为第一次见面得女生而产生“男人的自恋心”遭到威胁而产生想杀人得念头,而且凶手还是男生???额,这个动机实在牵强呢,然后凶手还因为想杀高千去诱惑她的老师上床??理解不了呢,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描写的还挺成功,对学生的执念,跟学生发生关系,还是双性恋,简直渣男本本渣
《苏格兰游戏》读后感(二):为什么非得倒掉酒呢?
书中有一句话应该是 “虽不中,亦不远矣”,书里面是”虽不中,已不远矣“。
以下半泄底慎入
来的时候拿的是一整瓶酒,把这瓶中的酒倒进有毒的酒瓶,倒满后不就是屋里半瓶没毒的酒,拿走一整瓶有毒的酒。何必非得喝掉?
还有开头第一章关于妻子的描述算不算叙诡呢?
《苏格兰游戏》读后感(三):脑洞终于往逻辑上靠了!
四人组讨论一个为何黑衣人要把酒全都倒掉河里的故事。然后引出一段纯逻辑推演,很是享受!后面匠仔在听完整个事件经过,又开始异样的脑洞推理了。至于动机嘛,前面花了那么多篇幅讲自恋男人所产生的嫉妒心理,对于漂亮女人的占有欲感到无力的刺痛感所带来的杀意真是让人震惊!新星设计的封面实在用心,说这个封面有几种泄底暗示也不为过。
《苏格兰游戏》读后感(四):悲催不过的罪犯
虽然是泄底,但是还是要吐槽,这个凶手真实可怜啊,到了最后想杀的美杀掉,还赔上了五个人的命,还是为了杀人搞了男人,真的是不容易啊。
首先还是谈一谈诡计,当然没有什么诡计啦,但是有关酒的那一段推理有点奎因的味道,但是主要的特点就是作者把所有可以称之为迷的和不能称之为迷的都做出了解释,所以感觉即使很扯,但是也不是不能接受,凶手完全就不是靠正常的想法完成了完全符合逻辑的事情,前因后果相互符合的很好,三次误杀都给出了不同的合理解答,死者的死前留言等问题也都做出了解释,所以说最后看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感觉现在已经喜欢上这种无厘头但是很有意思的风格了。
最后就是书中的人物塑造也很不错,揭露了高千女王的过去和进一步加深了高冷范,虽然有关人与人之间距离以及动机的部分比较牵强,但是那也不重要,重要是匠仔怎么这么可爱啊。
《苏格兰游戏》读后感(五):人生得意须尽欢
应书名,这犯罪的动机还真挺像一个游戏,本书的罪犯大概是整个系列里拥有最奇怪的杀人动机和最糟糕杀人过程的犯人了。不过着眼于诡计,倒是极好的,意料之外的凶手给了人极大的惊喜。虽然动机鬼扯,但是整个案件走向和诡计设定都有作者强大的逻辑坐镇,所以并未脱离推理小说的整体趣味性。
对于用系列作品阐述自我观念的作者依旧抱有最大的好感,针对犯罪动机的言论看起来奇怪,但是套入最近的犯罪案件其实并非毫无理由。在现如今,男性的自恋正在以一种厚积薄发的方式对外表达,无论是艺人、网红,还是网路所谓“哗众取宠”的表现,男性对自我的定位其实仔细看看,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在街头被杀害的女性与各类暴力的源头,仔细想来,与这份“自恋”并非完全不搭边——因为这份“自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予以匹配,所以采用暴力的方式拿取自己“理应”得到的待遇。
另,对于家庭受害者论也深以为然。父母、夫妻、情侣,以“爱”为名的禁锢和以“自由”为名的反叛,加害者与被害者是流动的角色扮演,并非一成不变。只是人总是在自己的想法中无法跳脱,所以“自我”、“自私”、“自恋”,总以被害者自居,故而理所应当地伤害他人。深以为然。
西泽保彦大哥讲的道理总是能得以共鸣,吾心甚喜。
《苏格兰游戏》读后感(六):牵强的情节 依存的伏笔
第一、我前面也就觉得了 作者在前几部(除了解体)把高千写得太高冷 其实并不然 我说这话是希望高千性格更分明 更女王一些 然后匠仔像着了魔般 每次都对高千描述过分了啊 你知道这个人很美 却要不停花几十个字几十个字再次述说 每个人遇见高千都像疯了一样 高千你是富江么??
第二、这部彻底把高千在我心中的形象毁了 反而觉得她就是一般小女生 漂亮点 作者前半部分写同性恋 却又不是真的爱小惠 因为自己对父亲的叛逆 补偿性受虐心 要是我初中看这本应该能有代入感 现在看感觉很幼稚 虽然我确实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九十年代的书
第三、明明前面很多线索都在说明 惟道不是犯人。。 小惠没写和惟道有关的信息 能马也说是不认识的人 而且 在高千和警察在不停的讨论惟道的杀人动机时 根本没提惟道的身高矮不矮的问题(当时不是就这样把高千排除的么 又不停说两个案件的杀人犯是同一人 第一次觉得西泽把读者的智商当猴耍
第四、 解谜部分 一如既往的西泽风 环环相扣 还不赖 有些疑问 :木户是怎么诱惑老师和他睡得。。 我不排斥同性恋 但老师性向正常啊 为何? 书里也只描写了木户流长发 没有对他的身高和长相有过多的描述
第五、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揪身高这个破案点,但之后作者确实没太提这件事
《苏格兰游戏》读后感(七):酣畅淋漓的推理 不胜唏嘘的人生
内容方面,故事的核心是关于人内心都存在的“自恋”情节。虽然都是喜欢反转的推理派(尤其是针对杀人动机),西泽保彦和东野圭吾的不同在于,当一本书描写一个动机时,西泽保彦会通过不同的人来描写(比如“自恋”)这一行为的各种侧面。好处是这样描写更加具体,对最终的动机也更容易接受;坏处是容易猜到结果,最后的反转不会那么强烈。
推理方面,西泽保彦的推理的特别在于,会布置下各种条件(人物习惯、性格)等,在最终揭晓时所有的条件一并发挥作用,有种打出Combo的爽快感。
描写方面,本作的出场人物较多,并且大多都不是主要角色,并且大部分描写都是为了导出真相,人物设定并不是太鲜明。
------以下剧透------
剧情方面,本书的主要主线是追溯高千性格行程的原因(议员父亲暴君式的父爱),以及遇到的连环杀人事件对她性格及之后命运走向的影响。但由于用的是第三人称描写,并且在描述中隐瞒了关键事实(同《罗杰疑案》中描述的手法,但是用在证人身上),有种棱角分明的感觉。
推理方面,西泽保彦设置了几个“条件”,其中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私接电话的小慧和私拆信件的步美,小慧因此而死,步美逃过一劫还因此顺利嫁给了心仪的老师,有种命运捉弄的感觉。其他“条件”设置有高千和小慧的争执、惟道老师的私情等。有些条件的设置,比如说监视的痕迹,太过于牵强,本有更多更好的设置方法。
《苏格兰游戏》读后感(八):酣畅淋漓的推理 不胜唏嘘的人生
内容方面,故事的核心是关于人内心都存在的“自恋”情节。虽然都是喜欢反转的推理派(尤其是针对杀人动机),西泽保彦和东野圭吾的不同在于,当一本书描写一个动机时,西泽保彦会通过不同的人来描写(比如“自恋”)这一行为的各种侧面。好处是这样描写更加具体,对最终的动机也更容易接受;坏处是容易猜到结果,最后的反转不会那么强烈。
推理方面,西泽保彦的推理的特别在于,会布置下各种条件(人物习惯、性格)等,在最终揭晓时所有的条件一并发挥作用,有种打出Combo的爽快感。
描写方面,本作的出场人物较多,并且大多都不是主要角色,并且大部分描写都是为了导出真相,人物设定并不是太鲜明。
------以下剧透------
剧情方面,本书的主要主线是追溯高千性格行程的原因(议员父亲暴君式的父爱),以及遇到的连环杀人事件对她性格及之后命运走向的影响。但由于用的是第三人称描写,并且在描述中隐瞒了关键事实(同《罗杰疑案》中描述的手法,但是用在证人身上),有种棱角分明的感觉。
推理方面,西泽保彦设置了几个“条件”,其中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私接电话的小慧和私拆信件的步美,小慧因此而死,步美逃过一劫还因此顺利嫁给了心仪的老师,有种命运捉弄的感觉。其他“条件”设置有高千和小慧的争执、惟道老师的私情等。有些条件的设置,比如说监视的痕迹,太过于牵强,本有更多更好的设置方法。
《苏格兰游戏》读后感(九):纯剧透,我就是觉得凶手怪可怜的
纯剧透
下拉查看
——→想要杀掉〖高濑千帆〗这个存在,知道她的样貌却不知道她的名字,经人误导以为她叫“鞆吕木惠”
——→杀掉“鞆吕木惠”的计划中需要把其作为室友的“高濑千帆”支开,于是以嫌犯A的事情接近“高濑千帆”,鞆吕木惠自认为是高濑千帆的代理人,顶了“高濑千帆”的名字与凶手见面,让凶手巩固确认了〖高濑千帆〗叫“鞆吕木惠”的认知
——→由于杀死〖高濑千帆〗的计划失控,凶手误杀了第一受害者•他认为叫做“高濑千帆”的鞆吕木惠,并有可能被隔壁宿舍的柚月步美目击到
——→原本设计将柚月步美的室友能马小百合支走,又因为计划的失控,被支走的是柚月步美,第二受害者•能马小百合被误杀
——→即使能马小百合被平白误杀,凶手仍执着于杀死他以为叫做“鞆吕木惠”的〖高濑千帆〗,于是通过查询“鞆吕木惠”这个名字找到了真正的鞆吕木惠的家庭住址,准备伺机行动
——→身形与高濑千帆相似,并且由于憧憬高濑千帆的同学鸟羽田冴子留了和高濑千帆一样的发型,并于鞆吕木惠去世后去到鞆吕木惠家归还她向鞆吕木惠借走的辞典,之后走出鞆吕木惠家因为背影被凶手误认为是叫做“鞆吕木惠”的〖高濑千帆〗,第三受害者•鸟羽田冴子被误杀
——→另外,凶手最初对〖高濑千帆〗起杀心的某件事件中,作为事件相关人的大岛幸代的存在会暴露凶手,因此凶手又杀死第四被害人•大岛幸代以及第五受害人•大岛幸代的儿子
——→凶手白费力气杀死五人,却最终也没抹杀掉〖高濑千帆〗,也是怪可怜(笑)
《苏格兰游戏》读后感(十):推理层面是匠千晓系列最高作品
苏格兰游戏 书评
这书斑马给五星
西泽保彦补完计划之三,故事讲述的是高濑千帆高中时的故事,然后她才会在大学里热衷于推理,两年后重新回顾此案,很好的说明了她性格形成的理由。本书可以说是系列作品中推理部分最精彩的。
故事讲述了高濑这天正好外出喝酒去了(当然事实上另有原因),这个时候高中时同寝室的女生被杀,凶手敲门后立刻将人扑杀,然后从二楼阳台跳下逃跑。这里的核心逻辑是女宿舍很难被监视,远距离又只能看得到轮廓。随着命案的发生,几天后,边上寝室的又一个女生被杀,凶手采用了同样的作案手段。而结业典礼后,第三个女生在第一个死者上香后返程的路上被杀。由于找寻不到动机,案件一直悬而未破。
看推理小说,斑马最喜欢的场景有两个。一是在一个封闭环境下发生了案件,其中必然有人是凶手的时候,那种未知领域的刺激感相当强烈。二是有人被杀以后,侦探(警察)找到知情人调查,知情人支支吾吾,或者似乎想起了什么但一下子想不起来,然后回头这个人被灭口了,这个没来得及说出来的秘密关系到凶手的真实身份但读者一头雾水又好像抓住了一线曙光一样的朦胧感。本书属于第二种情况,基本上发现什么线索就会有人被杀,相当刺激。
但被害人里面,起码有两个死前留言,或者遗言,表示不认识凶手,这让人的推理产生了盲点。事实上作者的各种细节无不完备,在之前就打好了铺垫,解释合情合理,推理天衣无缝。最后四十页的解密精彩至极,在凶手的设置上还有一个心理诡计,看完实在是过瘾,我个人觉得是匠千晓系列最精彩的一本。
而且本书虽然是系列第五本,但从时间的设置上,应该是最早的时间,所有事件的原点,强烈推荐给本格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