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毕加索的成败》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毕加索的成败》读后感摘抄

2020-11-27 04:11: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毕加索的成败》读后感摘抄

  《毕加索的成败》是一本由约翰·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加索的成败》精选点评:

  ●是谁说这本书深入浅出来着?

  ●20世纪的灵魂

  ●毕加索神话背后的真相

  ●因为约翰·伯格看的。即使只看前言也是我爱的伯格。只是总体不如以往几本来得好,而毕加索,本身就不怎么喜欢,奇怪得看完之后更不怎么欣赏了(・。・)

  ●看学术类的品论文章,总有一种看完了,发现作者说的道理也就是那样,而自己脑子里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关于毕加索和现代性的阐述很有启发性,艺术评论要这样才好看啊

  ●对我这个原来对老毕不熟的人,够了.

  ●对于立体主义的整体评述部分很棒,毕加索个人的回顾太抽象了。。。很难follow @。@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阅读水平的原因,这本书让我真心感觉翻译的很差劲。

  ●好好看呀。习惯于破坏圣像的神,任性的国王,天才的囚徒,噢Picasso!带着永远年轻的诅咒他走向不可避免的暮年。人们给他一切的荣耀与爱,人们观看并且赞美——为了不去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真正的内容。

  《毕加索的成败》读后感(一):有关毕加索

  有关一个伟大的画家。在看着本书前相对他一点也不了解。只知道是个很来不得的画家。看完后有了一定的深入。约翰.伯格,这位批判家用独道的视角描述了毕加索。而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描述了毕加索,还深深的刻画了毕加索的那个时代左右跨度下的整个欧洲。我很佩服这家伙的写作手法。他能跳出主题又能很好的那你拉回来。能客观的评价毕加索。也让我知道为什么那些画总是价值连城。他的存在不只是存在。而是一种映射。一种反省。而不同的映射在不同人的心里有着不一样的存在。

  《毕加索的成败》读后感(二):我想念梵高了

  不久前刚写了一篇读感,名叫《我和毕加索不太熟》。

  因为不熟悉,所以迫切想探知、想了解。读到《毕加索的成败》这本书是我的福。约翰.伯格恐怕是我看过的最客观又最具个人色彩的评论家(当然我确实也没有看过几个人的东西,并且现在值得看的东西越来越少)。

  伯格先生对毕加索的剖析似乎就在一气呵成间。

  有时侯,他就像一位追随毕加索多年的管家、一个疯狂的仰慕者,有时侯,他又像一介道貌岸然的政客和不喜欢毕加索的批评家。让人无比惊喜。

  毕竟讨论毕加索是件危险的事情。他实在太出名、又太匪夷所思了。

  “毕加索收养了法国,法国也收养了毕加索。”

  “某些人在人群中为寂寞所苦,另一些人在看不到人处才觉孤独。”

  “我很难了解现代绘画给予“研究”一词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研究对绘画毫无意义,重要的是去发现。”

  “艺术中任何有趣的事物就在开头发生,一旦错过起始,你已身在终结。”

  “毕加索是深刻的人道主义者,相信至善是人的幸福。”

  “从未有人用油彩来诅咒,在毕加索之前。”

  在美妙的句子间,我们恍惚于毕加索的世界。

  然后,我回到篇首,赫然发现原来极简的目录早已为我们揭示全部。

  ——毕加索.画家.最后的敬礼——

  看完毕加索,我想念梵高了。

  《毕加索的成败》读后感(三):了解毕加索

  毕加索似乎是一位偶像派的画家,他的人比他的作品更出名,约翰·伯格

  说一百个知道毕加索的人当中并没有几个可以真正辨认出他的作品,“他是什么远比他做什么重要”,毕加索认为一个画家的气质决定他作品的吸引力,例如塞尚的焦虑,凡.高的痛苦,所以毕加索的画遵循他自己的感觉,他拒绝常规,拒绝规则,他认为他的画是得到的上帝的指引,当然他并不是在玩弄我们,毕加索是天才这无可厚非,只是他意识到了自已做为“魔法师”的形象存在于人们心中,便有意识的去维护这种形象,也许这这是毕加索的狡猾。但我怀疑毕加索是否想要改变自己的描画方式过。

  毕加索描绘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感觉,所以他的画不像其他大多数画家一样是一种累加和延续,他的画随着他的精力的衰退而衰退,他描绘得最多的应该是女人和性,毕加索做为一位“直立入侵者”,一位“高贵的野蛮人”,一位放逐中的西班牙人,一位抽象派画家,他必然是寂莫和孤独的,毕加索的自画像,他的眼睛透露出了这种孤独,所以也许在女人身上他才能找到慰藉,"在女人身上找到自己",性是他的题材和灵感来源,所以到了晚年他失去了这个题材的时候,他的作品仿佛失去灵魂,应该不仅仅是性,也许是毕加索被人们推到了脱离现实的地方,使他使去了题材,约翰·伯格说晚年的毕加索成为一位用油彩咀咒的画家。

  毕加索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画家,虽然我并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他的画,但我欣赏他始终诚实的遵照自己的感觉,并努力保持它的原始。

  《毕加索的成败》读后感(四):约翰·伯格和他的毕加索

  约翰·伯格是当代著名的艺术史家,在绘画的研究中引入了“观看”这一重要的视觉概念。大体而言,艺术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艺术品或者艺术家的历史,一种是关于艺术品或者艺术家的历史。前者重在艺术本身,而后者重在艺术所在的历史,且越来越成为近来艺术史研究的取向。它将艺术品或者艺术家还原到相应的历史情境和时代背景中,所要说的,并非是“它或他是什么”,而是“它或他何以是”。《毕加索的成败》无疑是后者的典范之作,作者能够剥离层层文本陈述力量所塑造的“毕加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毕加索,说到底,毕加索的成功与失败,不光是他自己的,也是时代的,更是人类的。这样由时代映衬个体,再由个体反观时代的书写,是值得阅读、发人深省的,也充分体现了伯格教授的视野和远见。

  毕加索的作品价值连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品成为欧洲资本市场的一项热门投资;而毕加索名气日隆也直接受益于画作的价值。这一切与毕加索本人却几乎毫无联系。公众在关注“他所做的”的同时,却遗忘了“他是什么”,而对于一个天才,后者远远重要得多。毕加索的可悲之处在于,巨大荣耀的获得,是以将自己的艺术品转化为商品为代价的。全书中,毕加索与周遭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脉络的互动都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这一线索的立足点有二:其一,任何个体都会受到特定时代和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其二,在特定的关系网络中,个体也在与外界互动中发展着自我。所以,伯格教授注意到了毕加索与西班牙特定的文化背景、欧洲布尔乔亚社会风貌以及20世纪中叶特殊的政治发展轨迹之间的易被忽略或掩藏的历史。时代变化作用于画家心理,进而展现在我们“观看”的画作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网络中的艺术家,一个历史性存在的绘画天才。

  可以看出,终其一生,毕加索似乎都没有放弃参与社会的努力,然而却始终无法摆脱格格不入的境地。他出生于西班牙,却从西班牙出走;他是绘画天才,却苦于没有绘画题材;他饱含热情地奔向欧洲,却成为一个直立的入侵者;他促成了立体画派,却依旧找不到自己的团体和追随者;他饱含对人类的关怀加入了共产党,现实却抛弃了他的艺术。然而西班牙造就了毕加索的原始激情,天才让他超越自然作画,立体派让他的个人风格更加独特。

  跟周遭纠缠一生,毕加索最终放弃了寻找认同,选择了回归孤独。他取得了为社会承认的“成功”,却也落得一个“遗世孤立”的失败。于个人而言,成败的意义却恰好颠倒。在伯格教授看来,毕加索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那几幅极具知名度的画作,而是他“在任何领域都从没变成变节者”,正因为从不违背初衷,他才会屡遭排斥。在与时代和世人的屡屡碰撞之后,毕加索转过身去,依旧以自然对抗社会,依旧在成败之间坚守诚实之路。然而,这个社会又怎么样了呢?

  《毕加索的成败》,[英]约翰·伯格著、连德诚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刊于《东方早报》,2007年10月10日。

  《毕加索的成败》读后感(五):客观的书

  毕加索是挺痛苦的,在创新,还是在不停地否定自己?他会是激情充沛的而且对社会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的艺术家,抑或是极度没有耐心而又精明狡猾的商人似的人物吗?

  伯格没有给出答案,他给出了让你自己做出判断所需的一切条件。

  这是本客观的书。

  他站在画布前,狂躁,无目标的愤怒,鄙视一切他看过的东西,他野心勃勃地要站在世界之颠。

  “艺术家重要的不是他做出什么,而是他是什么”。

  是的,重要的是他得到了,而他内心潜伏的浪漫主义种子告诉他还有更绝对的东西在等着他创造,所以他唯有不停地否定自己。

  艺术是无用的,对社会进步没有丝毫价值,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还局限于极小众,他想从有限中求得无限。

  伯格说,表现主义源于挫败感,精辟。一个画家去放大自己的忧郁·痛苦·甚至愤怒,而这与矫柔造作只有一线之隔。

  毕加索这样的人物对于我既熟悉又陌生,大众对这样的天才人物出现抱有强烈的渴望,习惯于去神话一个人,去依附他,好掩饰自己的懦弱。

  大人物也一样,达利的秘密天才日记里有这样的一个比喻,贵族单脚支撑着,很痛苦却不得不保持他们威严的表情,于是他发明了一种拐杖给他们,我相信这是最实话的暗讽。

  “在商界成功是最极致的艺术,我愿意做一个艺术商人或一个商业艺术家。”

  达米安·赫斯特完全肯定领会了安迪沃霍的这句话,他一边把自己的点点画卖出高价一边心里如履薄冰。

  毕加索是活在历史之外的人,他被惯坏了。

  他比大多数用着笨拙而肤浅的手段进行装比活动的人要强多了。

  09.2.2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