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阿吉》影评精选
《骑士阿吉》是一部由昭日特执导,阿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骑士阿吉》精选点评:
●阿吉.许三多好可爱
●好像是看了场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
●数次掉泪,几度动容。电影在纪录片和私人影像的角逐和把控上慢慢游离,失了方寸。大量的空镜和反复的磨练于我凝练出了生活的汗水与灵气,并没有如坐针毡,但缺了表达的张力和观感腾挪的空间。
●6.5分。表现主义+存在主义,挺有趣的。
●电影项目黄了 把之前素材拿出来剪了个纪录片 也是难为了剪辑师 但是这个态度真的对吗
●阿吉纯洁可爱而且很有志气,毫不做作,听导演说阿吉的父亲是喇嘛,原来如此。另外一个出场时间不长的小演员毛豆也很可爱。两个小朋友给人的美好感足以让那些冗长而无言的镜头充实起来,美景不再是观众眼里的美景,而是从阿吉眼中看去,谢谢这个小孩带我归零心情去看世界。虽然是把未竟电影的幕后纪录片素材拿出来重做剪辑,也能从那些对阿吉本身极具天然张力的表情特写看出导演的洞察,印象深刻。
●阿吉无疑是可爱的 努力的 值得敬佩的。但就纪录片/电影(?)来说,单机位的剧组侧拍素材,镜头语言毫无章法,长时间的大量重复镜头,没有强的叙事主线和情感内核,稍显沉闷无聊
●送别还有师父最后的祝福很感人,祝你成为勇敢善良的人。师父留下的印象比阿吉要深。在移动影院看的,故事FM 的福利,谢谢!
●就开头的超级男声海选还有点意思,其余是“自己拍了在家看看就行了,弄到银幕上来不是耽误大家时间嘛”。 阿吉肥嘟嘟的脸,训练时的扭曲和哀嚎,适合剪成短片拿到展馆放映。
●没看完就不评分了,我一个学纪录片出身的人咬着牙居然也没忍过15分钟,对不起,这15分钟素材毫无“片”的气质。
《骑士阿吉》影评(一):你若是匹骏马,《骑士阿吉》带你找到可以驰骋的草原
我们常说:“我爱上了一匹骏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其实,若回头想想,我们何止有时候会爱上一匹骏马,那个向往自由、向往远方的我们自己,不也是一匹骏马吗?苦闷的是,我们不仅不能给别人以草原,就连我们自己,也都没有可以任意驰骋的草原,这或者正是当代都市一代人的生存困境。
所以,才会有了那句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很多时间都会觉得,自己就是千里马,之所以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雪尽马蹄轻”,不过是还没有遇到那个发掘自己的伯乐而已。但究其原因,你能不能跑,也得先跑起来再说吧,守株待兔式的卧于马厩,能遇见伯乐的机会,简直就是微乎其微。
很巧合的是,电影《骑士阿吉》,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草原、有关骏马、有关伯乐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了各种奇遇和惊喜,而是带着许多的励志,以及一些可以下沉的思辨,让我们在这个繁华都市,安静的来审视这个故事,来审视自我的人生,来审视这个看似不公,实则不欺我也不负我的时代。
如果大家看过电影《寻龙诀》,相信还会记得其中的,那个放牧着羊群,在草原的水沟前,拿小石子“打水漂”的胖萌娃,被水中突入起来的变化,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虽然戏份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也包揽了一段爆笑场景。这个小男孩,就是本次电影《骑士阿吉》中的小主人公,阿吉。
阿吉,典型的蒙古族人,国字脸,塌鼻梁,小眼睛,即便是充满稚气,也能从其中感受到当年征战世界的野心和豪情。但,阿吉却又是不折不扣的萌娃,带来了铁血蒙古人呆萌的一面,搭眼一看甚至有些像当年童星时代的郝劭文。此次的《骑士阿吉》便是由阿吉参加一部大电影角色的海选,并为这个角色,来到大草原学习骑马技术而起。
是的,这是影片的一大看点,这个宛若童年铁木真的蒙古娃,竟然还不会骑马。所以,在这部影片中,一边是无垠的大草原,奔驰的骏马,一边是有些笨拙的阿吉,在一次次的尝试练习翻身上马、驾驭马驹,相当有喜感。就看他,或是在绑了棉被的柱子练习上马,或是站在小土坡高处,往马背上爬,就让人忍俊不禁,笨拙中,透露出许多的憨厚与勇敢。但笑过之后,又不由得为他的坚持和毅力而点赞,他的这份努力付出,并非我们人人都可做得到。
其实,看阿吉在浩瀚的大草原练习骑马,也若在看一只羽毛未丰的雏鹰,在拼命练习飞翔,如果没有这一刻的不顾一切,哪有未来的挥洒天地呢?阿吉有属于他的无限宽广的草原,这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草原,阿吉可以在苦练中,渐渐驾驭良驹,成为草原的小主人,我们呢,又能不能在自己事业、生活、爱情的草原上,通过努力与汗水,把握更具况味的人生呢?
《骑士阿吉》这部电影现在只能在移动电影院APP上观看,这个APP上面可以跟大咖在线上观看同一场次的电影,还能边看边聊。今晚(12月23日)20:00整,我在影厅等大家来,咱们一起看这部《骑士阿吉》,本场电影由战台烽来请您看,有兴趣一起观影的小伙伴可以添加电影院的送票小助手【diyipizk】来领取影票,后续在这个app上也还会有其他的观影送票活动~
《骑士阿吉》影评(二):如果可以,请学会像骑士阿吉一样面对生活学习
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小孩子那样画画。”
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纯粹本质,往往最具有艺术性的。当一部电影将剧本交给生活本身,镜头不再引导、聚焦乃至于渲染情绪,而是变成了一位忠实的旁观者,会呈现怎样的观感呢?我觉得,《骑士阿吉》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
这部电影与那些先有剧本骨架、再逐渐填补血肉的普通片子不同,是先有素材,之后才根据素材进行创作,没有了编剧有意设置的戏剧冲突,而是借由片中阿吉的经历突出了生活本身的偶然性,由他本身的反应来表达电影的艺术主题,反而成就了电影的艺术性。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小孩子那样画画。”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小孩子那样画画。”
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纯粹本质,往往最具有艺术性的。当一部电影将剧本交给生活本身,镜头不再引导、聚焦乃至于渲染情绪,而是变成了一位忠实的旁观者,会呈现出怎样的观感呢?我觉得,《骑士阿吉》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小孩子那样画画。”
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纯粹本质,往往最具有艺术性的。当一部电影将剧本交给生活本身,镜头不再引导、聚焦乃至于渲染情绪,而是变成了一位忠实的旁观者,会呈现出怎样的观感呢?我觉得,《骑士阿吉》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小孩子那样画画。”
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纯粹本质,往往最具有艺术性的。当一部电影将剧本交给生活本身,镜头不再引导、聚焦乃至于渲染情绪,而是变成了一位忠实的旁观者,会呈现出怎样的观感呢?我觉得,《骑士阿吉》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
把一切交给随机。
如果不是事先了解过《骑士阿吉》,我会下意识认为这是一部充满英雄主义的电影,满屏幕的风沙和血光。但阿吉作为一个连翻身上马都不利索的小胖男孩,也向我展示了什么叫做“阿甘精神”和“骑士精神”。
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小孩子那样画画。”
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纯粹本质,往往最具有艺术性的。当一部电影将剧本交给生活本身,镜头不再引导、聚焦乃至于渲染情绪,而是变成了一位忠实的旁观者,会呈现出怎样的观感呢?我觉得,《骑士阿吉》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来的纯粹本质,往往最具有艺术性的。当一部电影将剧本交给生活本身,镜头不再引导、聚焦乃至于渲染情绪,而是变成了一位忠实的旁观者,会呈现出怎样的观感呢?我觉得,《骑士阿吉》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
《骑士阿吉》电影一开头,是一群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的小孩子对着镜头用蒙古语唱着歌,他们背靠深色的墙壁,有些拘谨。可是那些听不懂的歌谣在影片记录片的氛围之下带上了吟唱的悠远感。或许对于我这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蒙古语本身,便有着肃穆陌生的宗教仪式感。
影片中随处可见的草原天空等自然景象,和摄像机画面中小小的两个孩子与他们的马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在恢弘庞大的自然之中,我很容易将自己带入了那些练习骑马的孩子们。里面的小胖子总是上不去马,在课后刻苦地练习着,用木桩作马背,等到他终于跨上去时,我竟然有些莫名的感动。
等观至影片的后段,吸引我的不再是剧情本身,许多说不出来的感想与思绪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细细思考之后,发现那些东西我已经丢失许久。
在大草原里度过的这段日子,“专注于活在当下”,“朴素而执着的生活态度”,是阿吉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以成年人的角度看来,他花费了许多时间,吃了许多苦,可是却没有实现自己当演员的梦想,那么他来这里的结果是失败的。在大人的世界里,过程是最无关紧要的了,一切事物皆以结果为导向,付出了什么便要看到效果。结果是失败的,那么你在过程中经历的一切均不值一提。
可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呢,他在训练中得到了与小伙伴真挚的友谊。有耐心的蒙古汉子师傅教他骑马,带他学蒙古语,寻到自己民族的根。他和自己的马儿伙伴在草原上散步,体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于他的一生来说,都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这一份沉淀,与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格格不入,又弥足珍贵。
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面对真实的生活。
这让我想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曾经给孩子买过一个澳大利亚出产的“益智玩具”,介绍页面上说,这款玩具能让孩子学会适应现实世界,还能培养孩子的情商。
收到以后,拆开包装,是个一个笼子,上面有五把锁,笼子里面里面放着一些对小孩子充满了吸引力的小玩具和五光十色的糖果,另外附有一个小小的透明塑料袋,里面是五把钥匙。
孩子吵着要里面的玩具,可是我试过各种钥匙和锁的组合,还是没办法打开。
我觉得产品有问题,要么是配件缺失,要么是发错了,就打了店主的电话,电话那边问:“是不是有五把钥匙,五把锁,一个笼子?”
我说“是”。店主说:“那就不是发错了,看看说明书吧!”
我展开说明书,上面写着,不管用哪吧钥匙都是不可能打开笼子的,里面的小礼物也取不出来。这是模拟现实生活,成功和努力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如果你真正爱你的孩子,就不要对他们灌输对人生错误的美好幻想了,让他们学会适应现实、趁早面对挫折吧!
父母总会觉得,自己引导着孩子、培养着孩子。如果孩子是一件作品,那么自己便是塑造者、创作者。
但当我们仔细思考以后,就会明白,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这辈子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塑造了父母的这段生命,因为孩子,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完整,也同样让父母经历了学会担当、学会负责,孩子反而反馈了父母的成长。
我想,这就是《骑士阿吉》所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些东西吧。
《骑士阿吉》影评(三):导筒x昭日特:《寻龙决》里的蒙族小胖墩教你如何在演艺圈逐梦
导筒专访
在内蒙拍摄的故事片《鸿雁》为了选拔小男主举行了大型的选角活动,最后两位候选人分别是来自上海的毛豆和来自内蒙的阿吉,阿吉曾出演大制作《寻龙诀》,其个人剧照在影片的豆瓣图片区热度排名第一。《骑士阿吉》是由阿吉在40天的选角和训练过程中意外完成的一部作品,大量手持记录式的镜头,按照剧情片的剪辑逻辑组织出了一个男孩为表演梦想辛苦受训的励志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更大的剧情片《鸿雁》至今未能完成,而这部伴生作品已自然长成。
《骑士阿吉》此前入选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展映单元,阿吉凭借在本片中的表演获得了电影频道传媒大奖评委会特别荣誉奖。
阿吉是个蒙古族男孩,他有五个愿望,其中之一就是成为电影演员。一次,他居然成为了电影的候选主演。但是要求骑马能力,于是他被派去了内蒙古大草原,开始骑马训练。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训练回到上海的剧组。他渐渐褪去了胆怯和无助,更自信和从容。但电影暂停的噩耗打断了阿吉的计划。站在外滩的阿吉内心五味杂陈,但是他的演员梦并没有因此止步。
导筒带来上影节系列访谈
本期为导演昭日特专访
(监制冉平,制片人顾博对采访亦有贡献)
采访正文
导筒
先介绍一下选拔小演员的那部影片的情况,最终完成了吗?
昭日特
目前还是停拍状态,但听说这部影片,即将在今年秋季重启拍摄。
导筒
小演员的选拔有哪些很有趣的细节?
昭日特
海选的孩子有上千名,有的孩子面试时很紧张,甚至会忘了自己的名字,还需要问老师呢。
教练,毛豆与阿吉
导筒
两位主要小演员身上都有怎样的特质吸引着摄制组最终选择他们?
昭日特
两位小演员都有过表演经历,相比较来说,来自上海的毛豆对表演和导演的要求能够更快速的反应,很灵;阿吉之前只有一部电影的经历,相对来说还是对表演比较陌生,但其形象气质更符合影片中的角色,这是当时导演选定他俩各自的原因。
导筒
阿吉在商业大片《寻龙诀》当中饰演的草原小胖子是该片一大亮点,拍完《寻龙诀》之后他一直在做演员吗?
昭日特
他一直当歌手,参加电视台的选秀节目,所以有了很多电视台培训出来的舞台表演的“毛病”,这恰恰是电影中不需要的,电影角色要求的是一个淳朴、一根筋的孩子,所以我的任务就是带他回到草原,和牧民一起生活,祛除他身上所谓的“毛病“,学会骑马,适应角色的要求。当然,还有别的孩子一起竞争,挺残酷的是不是?孩子们心里都知道这一点。开始,阿吉好像不抱什么希望,他不如毛豆机灵,适应性强,但他内心里有蒙古孩子的倔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天性,一共四十天,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挖掘出来了,他恢复了本来的样子,成了一个小男子汉,真正的骑士。我还为他写了一首片尾歌,叫《蒙古小子》,他自己唱的。
《寻龙诀》中的阿吉
导筒
阿吉的日常训练都包括哪些?影片中应该反映了其中一部分,强度上是很大吗?
昭日特
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情感上融入草原的日常生活。影片里可看到牧民老师巴特尔淳朴,他对两个孩子不分彼此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小毛豆虽然没有入选,但学会了骑马,蒙古语,也成长了很多。
第二是体能训练,阿吉比较胖,对他的训练包括跑步、跳绳、仰卧起坐、举重、跳木马等等。器械都是巴特尔就地取材自己做的,他是一个典型的牧民,对孩子的慈爱与训练过程中不动声色的“残酷”,之间没有丝毫矛盾。训练的强度确实很大,既不是简单记录,又没有预先的设计和刻意的渲染,他们的性格和情感方式都是偶然的表现了出来。这种自然呈现的真实性,体现了我们的电影观念。
训练中的阿吉
导筒
影片使用了什么设备来拍摄?画面,包括手持的风格很纪实。
昭日特
除了空镜外基本都手持拍摄,佳能5d3、bmpc、gopro,设备上没有太多的挑选,基本上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拍。因为最初并没有打算要它成为一部影片,恰好祛除了作者的主观意志,也许,正是这样形成了影片的特点,我相信偶然性。
导筒
本片在上影节以故事片的身份参展,你们如何界定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区别?
昭日特
这与我们的电影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看了所有的素材之后,它是一部天然的剧情电影,既不是客观呈现的纪录片,也不是纪录风格的虚构故事片。我们的创作就是按剧情片的原则重新组织、剪辑,处理画面声音,把它内在的戏剧性开掘出来,发现和阐述主题。看上去是自然天成,其实背后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意识,不同的是,所有的思考和创作不是前置,而是后置的。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剧情片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实验性。最终我们决定以创作方式来界定参展身份。
导筒
影片对草原上的气候和饮食有着一定的展示,包括小演员驯马的部分,孩子与马的关系,感情具体是怎样培养的?
昭日特
其实直白的说这件事,与马的相处和与人的相处区别不太大,也可以叫做与自然的相处,如果要分解步骤的话,无非是从认识到熟悉,再到彼此信任成全,当然这一过程中,孩子不能只是骑马,他也要对马有感情的付出,比如打理马的皮毛,甚至对话聊天。如果从感觉上来讲,孩子与马之间的交流,更像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都很单纯、真诚。
最终不仅仅是孩子驾驭了高头大马,而是他们融合成了一体,阿吉和马,生命和生命,人类和自然,这正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导筒
影片的英文片名,翻译过来是“阿吉的五个愿望”,在片尾他本人也提出了,是当喇嘛,摔跤,做歌手,拍电影和当演员,这些愿望是他在剧组的日子里经常显露的吗?
昭日特
这是我问他的。因为经过那么多的努力,电影却因故停拍了。对一般孩子来说,肯定是一个沉重打击。对阿吉却不然,没有丝毫沮丧,他性格中具有蒙古文化中的一个特点:只要我决定做一件事,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这个过程就是目的本身,至于成功与否,已经不重要了,那是命运。拍电影当然很好,但并非阿吉孤注一掷唯一的梦想,虽然是他五个愿望中的最后一个,但并不妨碍他倾尽全力的付出,在这个过程中他成长了,就够了。今后有机会去实现前面的愿望,他也会这样做,无论成为相扑手,当歌手,或者当喇嘛。
导筒
阿吉现在在做什么?他会坚持自己的理想吧?
昭日特
现在主要就是上学、学习跳舞、练习唱歌,无论做什么阿吉都会全力以赴。
导筒
《骑士阿吉》应该算是一部“伴生”电影,不知道导演还会不会关注阿吉日后的成长,再去创作新的作品?
昭日特
本片监制冉平老师提出过这个想法,希望我能拍摄这个孩子到18岁,无论他成为什么样的阿吉,我也会持续关注阿吉的成长,当然还会保持这种松散的纪录方式,忠实生活的偶然性,不仅仅是简单纪录,我相信不断会有新的、意外的发现,也许若干年后,还能再给观众一个迥然不同的阿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