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外面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外面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2020-11-29 01:1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外面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外面的世界》是一本由[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面的世界》精选点评:

  ●这本看似向外生长的杜拉斯,是逃避自己,批判虚无。还是因为爱这个世界,才将情感喷薄而出,不遗余力。时不时地,每当外面的世界将我吞没,每当发生了一些让我疯狂,让我必须蹿出去、走到大街上去的事儿,我就会为外面的世界写作。—— 杜拉斯

  ●杜拉斯的议论散文集中所呈现的政治、戏剧、绘画等一系列的陈诉,更甚于短篇小说的情节设置

  ●读时没有适合的心情

  ●不动声色

  ●了解了我为什么不自杀

  ●喜爱她的随笔,比小说更加尖锐简洁

  ●不懂 ~~~

  ●写作的人需要拥有异常敏感的神经质和一颗疯癫的心.

  ●不希望消融的,却明知道一定会消融,因为这个世界里所有的物质最终一定会走向结束。这其中,包括爱,包括文字。绝望来自于此,但是我们无能为力。抵抗这种绝望有两种途径:无知或是超乎寻常的,西西弗斯的勇气——那种走向灭亡,却充满幸福感的勇气。

  ●谁也没您自以为是

  《外面的世界》读后感(一):因为是MD。

  不太喜欢玛杜的这本书,虽然对自己喜欢的作家这么说有些不敬。但也正因为是喜欢的,才想这么直言不讳。

  当玛杜走出来之后,她说话的语气就多少有些变了。也许她不会言不由衷,那样让自己趋于某种“己所不欲”。但我还是,觉得政治性、社会性的玛杜离她的文字有距离,离喜爱她的读者也有距离。

  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这本书,比劳儿更难让人接近。也许戴高乐之流会觉得亲切。

  曾有一位长者问我,她毕竟是拿过龚古尔的,你怎么看她的成就?

  怎么看?

  在文学上的成就,这奖项就是证明了。

  而我也从来没想过要去评价她这个人,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遇上一个作家,并有机会读完她的大部分作品。对我而言,这就是事情的全部。

  因为,是杜拉斯。我是点了“推荐”。

  《外面的世界》读后感(二):你爱杜拉斯,就不要错过《外面的世界》

  昨天下午买的,每次拿到她的新书,我的手都在颤抖,忐忑不安,就像我知道幸福在接近。去上岛咖啡看,回家又看,今早起来,还是这本书。

  是一本杜拉斯的散文集。

  像我这么爱杜拉斯的人,都是从她的小说开始的,喜欢她的文字,更喜欢文字背后的神经质、疯狂、绝望和纯净的爱。那么不像一个活在世界上的女人,甚至我每次看到她死于1996年的时候,都不敢相信。离“现在”这么接近。

  这本散文集同样不会让你失望,因为还是杜拉斯,还是很霸道的文字和绝望的世界观,并不因为走到了外面的世界,就有所不同。

  不同的是,我们能在这里看到,她对于现实世界(比如阿尔及利亚人)的热爱,不仅仅是对于写作和爱的热爱。

  我也喜欢这个杜拉斯。

  《外面的世界》读后感(三):真实的法国

  全书都是杜拉斯在五十年代到七时年代的一些稿件,其中的内容应该说相当复杂,从政治到小人物的采访,涵盖了整个社会群体,讨论的问题范围也相当广,没有局限与任何方面.

  也因此,当时有人问我在看什么的时候很自然的说出了我在看历史.确实,这本书很真实的向我们阐述了当时的法国,当时的巴黎,当时人们内心的想法.比起那些繁重的历史教材这样的读本更让人觉得真实和可靠.当然其中某些环节一定存在的艺术加工,但这样的加工可以说不着痕迹.

  最喜欢里面关于<皮埃尔.A,七岁零五个月>,通篇是作者对一个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很真切的感受一个七岁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不得不说作者的视角及其独特,因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七岁孩童的世界也那么独特。

  书中大多数的内容是对各类人物的各种采访,喜欢杜拉斯在那个时候为《时尚》杂志写的那些人物志,似乎那些女演员、歌剧表演者真的站在我们面前一样,完全可以想象出一个人物。

  喜欢这样真实的展现。

  《外面的世界》读后感(四):如果可以接受的话

  在书店里看到杜拉斯的书,《外面的世界》。一个以文字为生命只顾将自己的内心记录的女子,关心起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将会得到别样风情还是矫柔造作的结果呢?!答案不一,这要看某个人对待文字的看法了。

  豪放的太男人,婉约的太女人,来点生硬的又太自不量力。干脆三下五除二,来锅大的杂烩。豪放婉约生硬,让自己能完好的接受各个流派的文字性质并从其人其语中得到阅读的放生,不是瞟一眼扔到一边。

  然后像阅读《情人》一样阅读《外面的世界》。开篇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阿尔及利亚人在街上游荡着以卖花为生,他没有卖花的证件,他不属于这里。两个警察,其中的一个追上前一把将他的花推倒在地,花散落一地。一旁的妇人幸灾乐祸。如果每次都这么干,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把这些渣滓给清除了。没有其他人像她这样。年轻的阿尔及利亚人的眼睛里充满惶恐。

  故事并未这样完结。一个太太走过来拾起散落一地的花的一束,掏出钱,默默地把钱给了那个年轻的阿尔及利亚人。接着一个,又一个太太照样这样做着,一共有十五个。杜拉斯这样写道,谁也没有说一句话。两位先生狂怒了。可是他们又能怎么样呢?这些花就是卖的,他们总不能遏止人们买花的欲望。一切不过十分钟不到,地上再也没有一朵花。不过无论如何,这两位先生最后总算得了空,把年轻的阿尔及利亚人带到警察署去了。

  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的是,那些太太把买下来的花如何呢?故事没有说明,我们可大致的猜想一下。插在自家的花瓶里,送给先生友人,赠予父母孩子。或者,又或者,在行走的某一个街角处看到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沿街乞讨的老人。你不由得心生一份怜悯,你蹲下身,看着他的眼睛,伸手抚摩着他软弱无力的手,递上手里的花,不无婉转地说,给你。如果可以接受的话。

  《外面的世界》读后感(五):杜拉斯和她的书写世界

  杜拉斯说她最初阅读是因为匮乏。然后又说她写作是因为困扰。在她看来,生活中遭遇到的最严重的事情就是写作了,她甚至说对一个女作家来说,如果有比写作更严重更强烈的事情的话那也就是女人的生育。杜拉斯的习惯是在夜里阅读。这个习惯好像大多数作家都具有,但是杜拉斯会不厌其烦的解释她这样做的原因。她认为人不能同时在两种光线下阅读,一是日光,另外是书的光芒。她喜欢在电灯下阅读,因为这个时候只有书页在闪光,房间在灯光的阴影里,默默无言。我知道杜拉斯这样说是想描述出一种能让她沉静下来阅读的感觉和氛围,但是总觉得她有些捉摸不透。对于写作,杜拉斯感到无时无刻的惶恐。想想也真觉得奇妙,一张张白纸,本来上面一无所有,但是两个小时后,纸上写满了整个“世界”的悲欢离合。就好像冥冥中你和上帝在窃窃私语,然后偷偷盗取了上帝的思想,窃取了奥林匹斯山众神的秘密。自然,这种写作时的神秘的惶恐会伴随你的一生。

  我喜欢这个乱发议论的杜拉斯,她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胡思乱想让我觉得新奇和不安。但是我知道我喜欢这种新奇和不安。读杜拉斯的《外面的世界》的时候,这种新奇和不安就没有消失过。我知道杜拉斯怎样区分她自己的书写的世界:她的书写有时源于外界,有时源于内界。她写整本书的时候是源于内界,从自我的审视开始。这个时候,她每天都在不停的写,蜷缩在被窝里,每天写八小时,时间在书写中悄无声息的流逝。而她写其他文章,或者说为报纸写作的时候,她就会走出这八小时之外,走出家门,走出时间的空洞和迷茫,进入外面的世界,感受自我之外的气息流动。《外面的世界》就是杜拉斯对外面世界的一个回应——她为报纸写的文章的集结。克里斯蒂娜•布洛-拉巴雷尔,这位《杜拉斯传》的作者,同时也是《外面的世界》的辑录者,说杜拉斯写这些文章有的源于政治活社会事件,出于义愤,有的因为一部心爱的电影,一阵看了良久的画,甚至“一次相逢,一夜寂寞”——我喜欢这种迷人的说法。

  在《外面的世界》中,因为对报刊写作的即时性,这些文章能让人感觉到一种速度和力量,一种随意和紧张,一种迅捷和不假思索,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缭乱,一种杜拉斯特有的文本魅力。也许,随着时光的风尘的掩盖,这些具有新闻时效性价值的文字已经丧失了当时语境的光芒,但是在几十年后读这些急就的篇章,仍就可以感受到杜拉斯身上的那种焦灼、嚣张、短促、断裂,有时候甚至是自恋、喃喃自语似的那种复杂的气质。《外面的世界》中涉及谈论写作本身的篇章不多,都是只言片语性质的。但是正是这些吉光片羽似的片段让我们认识到了杜拉斯的许多面。她毫不讳言的说,很多人看了我的书之后自杀了,这不会妨碍我写作。她认为,她写的东西都能让自己想去死,所以让其他人想死是很正常的。这种肆无忌惮的言论倒是让我想到了张爱玲。张爱玲在得到另一个作家顾明道的死讯后说,她很高兴知道顾明道死了,就因为他的小说写的不够好,他的死让她很高兴。这种口气的嚣张和杜拉斯比起来决不逊色。

  在《外面的世界》中有一篇文章是给法国的女作家芭芭拉•莫里娜尔的小说写的序言。芭芭拉是一个很奇特作家,她每天都用十二小时进行写作,连续写了八年,积累的大量的文稿。但是,芭芭拉写作的同时,也在撕毁自己的作品。几乎她所有的文稿都难逃这样的命运,撕毁了,然后被重写,又被撕毁了,又重写,这样重复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了,也许“直到意义完全沉没在母体痛苦的茫茫黑夜里”的时候吧,杜拉斯如是说。我们无法探究芭芭拉这种做法的意义何在,也许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对于作家来说,写作的本身才是最主要的,因此杜拉斯能帮助她朋友的就是尽量从芭芭拉手中抢救那些随时可能被销毁的手稿。而我关注这个有些神秘意义的事件的目的就是,我能从中感觉到写作的某种魔力。无论写作的过程是如何的痛苦、恐惧、焦虑和绝望,感受到写作的那种魔力,写作依然会继续。这里写作本身自成一个世界,与上帝创造的那个世界无关。所以你才能理解杜拉斯的那句名言,一个社会真正的死亡不是科学的消失,而是写作的消失。

  思郁

  2007-6-2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