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告诉你,有个好身体到底有多重要!
有一种观点是:每个人都拥有相差不多的精力balabala……
这句话后面说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第一句就有毛病啊!
唯物一点地说,人与人之间成就、脾气、秉性上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素质的差别。
不管你承不承认,身体素质不同的两个人同样努力,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有些人动不动熬到凌晨3、4点,第二天一大早照样化好妆,穿上熨烫整齐的衣服,出现在办公室里;
而有些人(比如我)……一年痛经60多天,12个月内至少去八次医院,把处方单夹在病历本里,都快成一本牛津词典了!
现在,你来告诉我,每个人拥有的精力都差不多????
玛格丽特 · 杜拉斯,生卒年: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活了82岁!
要问老太太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大概就是可劲儿地造:想抽烟就抽烟、想喝酒就喝酒、想谈恋爱就谈恋爱!
杜拉斯烟不离手,这一点我们多多少少还能理解,至少烟是越抽越清醒,大半夜写作也能提提神不是。
但是,杜拉斯酗酒简直就是一大奇闻了。
她自己说:
“酒一经喝上,我就成了一个女酒鬼。我就像一个酒鬼那样接连不断地喝。我喝得把所有的人都抛在后面了。我开始在晚上喝,后来中午也喝,再后来早晨也喝,以后在夜里也喝上了。”
一大早醒来了就要喝!喝醉了去写作!所以……我真的很想知道她是怎么样写出字来的!
对比一下菲茨杰拉德,同样是酗酒、抽烟,菲茨杰拉德44岁就去世了。杜拉斯有这种超能力,真的是祖师爷赏酒喝!
我也想模仿一下这样放浪形骸的写作方式,结果一大早起来,抽完喝完,就头晕脑胀,除了睡觉,根本干不了其他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想加油努力练一练,应该也可以吧!结果……呵呵哒……
不由得佩服老太太的身体素质,真的不是一般好!
以我亲身经历告诉大家,酗酒、抽烟这种高难度的危险动作,大家还是不要轻易模仿!
了解了杜拉斯的身体状况,这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不怕苦不怕累地一辈子拥有了50多个情人;70岁的她和27岁的大学生扬 · 安德烈恋爱,吵架时还能像20岁的小姑娘一样把安德烈气个半死;70岁还能写出最有艺术价值的小说《情人》。
玛格丽特 · 杜拉斯 与 27岁的情人 扬 · 安德烈
“不写作,我就会死去!“
抛去道德的判断,这些言论和经历都说明她拥有超乎常人的“力比多”。荣格所言的“力比多”指的是一个人为了自身发展、为了变得个性的自由创造力,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生的本能和力量。
杜拉斯身上那些至死的激情、永恒的欲望、在痛苦中生出的快感,和“力比多”都不无关系。
但是,再强悍饱满的精神和灵魂,都逃不脱岁月。杜拉斯70岁写下的《情人》中,开头是这样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我们被《情人》的开头感动,可能无关男女之情。而是终于知道,没有人会永远是那个叛逆的、桀骜的少女。再强悍、健康、饱满的生命,无论如何也逃不脱衰老,逃不脱备受摧残的命运。
时光会磨平一切的棱角,也会让肌肉变得柔软松弛,那是虚无之上的虚无。
杜拉斯也不会一直是那个“力比多”旺盛的叛逆少女。
记者提问49岁的杜拉斯:“您还记得吗?您曾在几年前吐露过:‘如果不能写作,我会死去。’为什么?“
杜拉斯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后来,我变了,而且,这是句蠢话……或者说,太天真。”
如果不能写作,我会死去。
如果不能唱歌,我会死去。
如果不能和你在一起,我会死去。
这是典型的精神官能症患者的台词,他们焦虑,有不安全感,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一件事情上,对这件事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控制欲,偏执又想不开。这正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
青年常会有这样的时刻:觉得浑身充满了力气,却不知道用在哪里,只好对一件事情痴迷,我们称之为梦想:一定要当作家,一定要当诗人,一定要当歌手,一定要当演员……有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执念。
当执念化解的时候,也就是“力比多”分散的时候。这不单单是精神的衰退,而是身体在拽拉着精神,一起下滑。
发现人生有更多的事情,比如,生存;比如,一个月100k的薪水,一集50k的剧本,比如,你最想要的那种生活。然后,不是完成之后的虚无,就是没完成的虚无。
“厌倦还在。只有厌倦不时会袭来。我每次都以为厌倦到了头,可是这不对,厌倦的尽头总是另一个厌倦的源头。人可以靠厌倦活着。有时我在拂晓时醒来,发现黑夜在来临的白昼过强的白光前束手无策,落荒而逃。一股潮湿的凉风,纯净得几乎令人窒息,它从海上扩散开来,抢在啁啾的鸟鸣前闯进了房间。这时,我无话可说。这时,我发现了新的厌倦,它来自比头一天更远的地方,用一天时间挖出的洞。”
这是杜拉斯在30岁时写下的句子,对精力旺盛的人来说,写作不过是与庸常、厌倦、死亡做对抗的过程。
但“力比多”的消失也不一定是坏事。生命力从旺盛到衰退,是一个完美的圆环,就像王小波所说的“人生的韵律”:
“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学境界。凭良心说,除了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年来没读过什么令人满意的小说。乔治·奥威尔的《1984》,还有些别的书,这些小说对我的意义都不能和 《情人》相比。这本书的绝顶美好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一种人生的韵律。书中的性爱和生活中的别的事情,都按一种韵律来组织,使我完全满意了。”
我不知道杜拉斯在年老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在我看了《私人文学史》里的这些从1962年——1991年的采访对话,依然不能确定。
毕竟,她在面对采访时,也时而满是谎言,时而真挚坦诚表白内心。
《私人文学史》
[法] 玛格丽特 · 杜拉斯 | 著
译者: 黄荭 / 唐洋洋 / 张亦舒
中信 · 大方 2018年 出品
也许真的有人能一生挥霍,到死时还生命力旺盛,充满激情。但是对我们这些身体状况平平,随时随刻都在磨损精力的人来说,为了熬过漫长的冬天,面对生命的柴禾,也不得不燃烧得节省一些!该克制时克制,为了在该挥霍的时候挥霍!
少吃零食,多跑步,争取再向上天借一二十年,完成那些想要完成的事情吧!
截止5月24日18点
我们将从精选留言中
挑选2条最走心留言
赠送一人一本的
《私人文学史——杜拉斯访谈录》
?
编辑 = 洋野
封面图 @Karim Joseph Nassar
▼ 可以看看其他的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