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经典读后感有感
《魔山》是一本由托马斯·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7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山》精选点评:
●主人翁汉斯原本是上山来看望表哥,打算住三个星期就下山。不想自己也染上了肺病,也成了高山疗养院的一员。一个来自汉堡的青年,却在瑞士达沃斯住了七年。这七年里,他接触了各个国家的人,各种思想的人。这一点倒像美国剧《Lost》(中文有的译成《谜》),也是一大群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到一个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这本书也是一座爬得很累的山
●这哪是序 简直就该是后记 该死的剧透 over
●没完没了口若悬河地抖露观点,看到点学说就往自己小说里抄一抄,写个雪景写八页,我们的诺奖获得者就是这么骗稿费的
●枯燥无味的小说,书中提到的观点学说单独拎出来看也不影响其理解,因为并不是思想的碰撞,也没有什么火花,大多时候是主人公单向吸收而已。
●有人说时间像一条忘旧河,但到远方换换空气也好像在忘旧河里喝了一口水;尽管它起的作用没有那么厉害,但发起做来却更快。
●不喜欢,像一个个观点凑出来的东西,谈不上什么思辨。。
●在这场世界性的死亡盛宴里,从点燃下着冷雨的夜空的这股强烈的欲火中,有朝一日是否还会升起那样的爱呢?
●从第一次翻开书页到真正读完,整整两年,感慨有二:翻译是个问题,不少段落仔细读过语言逻辑有硬伤。背景了解太少,二十世纪初科学兴起人文衰退,这本书里无所不包的话题中任选一个都可以作大量展开:对肺结核的诊断治疗、早期X光技术、细胞研究无不代表新兴科学的崛起;疗养院和山下世俗生活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截然不同,构筑了一个魔山;宗教、政治和人道分分合合是欧洲文明史由来已久的纷争,对疾病与死亡的思考指向人生的终极意义。
●读到第七章放弃了。。。。以后再接着看吧。。各种背景知识不足
《魔山》读后感(一):还没爬完的山
这座美丽的,淘气的山给了我惊喜与困扰 文中关于时间的论述使我对这个神秘的东西更加的费解了但也是受益非浅的一笔
还没有看完 但希望自己能象主人公那样接受身心的蜕变 加油吧
《魔山》读后感(二):耽于舒适的忧虑
魔山中的治疗院有各种优越的条件,让你舒服至死,让你耽于舒适,放弃山下曾经拥有的一切。这让我想到,我们大学时,常常喜欢躺在宿舍各种睡,现在星期天在家里各种无聊,但是就是不愿意走出去,时下流行的“宅”,我认为是对“舒适至死”无力反抗的懦弱。
《魔山》读后感(三):谁叫它是名著
《魔山》,费力地读。我不怀好意的猜测托马斯曼是否在著书时来回搬动着厚本的医学书籍和人文科学书籍,长篇累牍的关于人文科学的论调(哦,叫我头晕的意大利人)和关于人体皮肤脂肪血管爱克斯光的纪录……累……一目十行的快感,因为同时期在看《愤怒的葡萄》,所以,反差更明显。
人物的寻常对话难道都是事先打好草稿?再诗朗诵或者演讲布道式的娓娓道来——对,书中说过的,像一个个面包,滚滚的样子——但,谁叫它是名著?
《魔山》读后感(四):不可思议的魔山
这部小说不会属于所有读它的人,在我阅读过程中也从未想到过会属于我,有幸的是我登上了这座魔山,有幸的是我不属于flatland上的人。
这是我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之前,《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给我的强烈震撼是外在的,而《魔山》触动的是最内心的感受。掩卷已经一周,可心情仍无法平静,甚至半夜梦醒也在重历阿尔卑斯山上的那座疗养院。真是无法解释,为何自己仿佛就是汉斯,那山上的7年仿佛就是自己的7年……
《魔山》读后感(五):头晕脑胀之后的恐惧
哲学小说,如果你没有耐性的话,你会有冲动将书扔掉;如果你有耐性但没有哲学基础的话,你会有冲动去鄙视托马斯曼的讲故事能力。作为缺少哲学传统以及哲学教育的中国人,是很难理解该书的,当然本书的翻译也是一个致命伤,不敢恭维。
不过如果你有耐心并且有哲学基础,那么你应该会有和我一样的读书感觉,看的头晕脑胀,当合上最后一页后,你会很害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臂山”,这算什么?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一座魔山里才真正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