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魔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魔山的读后感大全

2020-05-04 23: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魔山的读后感大全

  《魔山》是一本由[德] 托马斯·曼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页数:76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魔山》精选点评

  ●不能逃避真实生活,不能失去行动探索。即使生活是无常荒谬

  ●哎 翻译

  ●太真实了,

  ●同样是《挪威的森林》里到的,和《在轮下》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75w字的大部头实在的不是很有态看,可能是初读时的心境平和,所以不免有乏味之感。有时间二刷。

  ●翻译一言难尽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很多地方怪怪的。读时有点痛苦,读完好几天后才渐渐觉味,果然世上不存在完美避难所,除了直面生活似乎没有其他解决途径了。可是局外与局内终究会有什么区别

  ●惊讶于我竟然看完了这么平铺直叙没有高潮的大砖头!塞塔布理尼和纳夫塔的论战已经算是最精彩部分了,好在对人物描写诙谐又精彩。想再找来杨武能翻译的版本看看

  ●读到一半弃了。灾难级别的翻译

  ●无论如何,这本书不能被评价为“还行”,作为小说不喜欢,大段的内心独白,大段的人物对话,大段的环境描摹,不自洽,始终有着清晰的错位感,不是一个可读性很强的故事,但每个部分单独来看又很完美,尤其是第章,古典精神,存在主义时间空间科学理性人文精神……从清醒到眩晕再到当头一棒,终于,从书开头就盘旋在心头的犹疑随着卡斯托普的苏醒而消解,人不能被困在心里,却最容易被困在心里。

  ●历时一个月看完。太深刻

  《魔山》读后感(一):懵懵懂懂的阅读

  在图书馆借来看,分上下两册,看了2个月有余。正本书说了汉斯.卡托斯普在疗养院过的数年,其间经历了表哥的死,对女患者爱慕,受到两位学者教授,最终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下山去前线。书本比较多的哲学术语没看懂一些人名也不是很熟悉,所以整体看到懵懵懂懂。

  阅读期间,把魔山混淆与于现实生活中住处单位人际关系,或许也该向汉斯一般冲下山,实际上什么也没做。

  《魔山》读后感(二):这翻译,还不如谷歌。

  这翻译,我怀疑他翻的原著是不是盗版,经常自己窜改原著的意思。第二页,第三段,时间和空间的描述,我的天哪,基本上是译者自己发挥的。第三十页,第二段,也是他自己编的。经过我的调查,我觉得这个译者是在钱鸿嘉译本基础上自己再加工出来的,可耻的是,他基本上没有看原文。还有一段对银钵的描写,上边写的是Ur的字样,他居然翻译成了高祖,我的天老爷,后边说,Ur这个前缀在脑子里边回想,他又翻译为“噌噌噌”,要知道这个字读cēng,杨武能老师把Ur-翻译为“曾”字,这个译者就完全是懒到发指,直接就想然的加了一个口旁,以为就行了,和原文越来越远,真是。

  星新出版社,之前看阿加莎系列,觉得你们很有心,把阿婆的系列书都在再版,现在看来你们对翻译的把关很不严格,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了。这版翻译读起来看似通顺,其实完全没有原著的丝毫意思,简直是,一个读者的读后感。

  《魔山》读后感(三):慎入严肃文学,读起来太累

  主人公汉斯上山,原本是为了和表哥一起度假疗养,但是这座山仿佛有魔力,他从最初的清醒到迷茫,从无法理解疗养院众生相,到模仿他们的行为,融入他们的生活,直至思想被同化,感觉自己也是一个病人,需要每天测量六次体温,不在抗拒静卧疗法,随身携带的胸片成了他的会员证书,按时体检、吃药,治疗,彻底,为“规则”和“权威”所驯服。山下和山上的概念对比是明显的。他甚至感觉在山上获得了自由。

  人文主义者,意大利人塞塔布里尼先生是魔山上为数不多的仍保持清醒思维和独立意识的智者,他劝汉斯早日下山:“当您顺应着这儿的戒律时,您的心里是否也在抗争?或者您服服帖帖的听从肉体以及这些邪恶癖好的控制?”。而汉斯认为检查结果说明他健康状况堪忧,在获得大夫的许可前,还不想下山。当然,主人公也并非没有产生过任何疑惑,“我要把心里的打算给你说说。咱们住在这山上,隔壁就是将死的人,身负苦难与折磨,对于这些还要装出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一切都严防保密,以免在餐桌上提起这些事来,或者亲眼看到相关景。在咱们吃早餐或喝茶的时间,他们会把那位骑士先生的尸体搬走,在我看来,这是不人道的做法。”他想严肃看待苦难和死亡,并且表示尊重,这是汉斯的思想抗争。而他的表哥也抗议“加夫基氏表”,对贝伦斯大夫的权威提出质疑,“我受够了,再也不愿当一个傻瓜了”,而众病人是什么态度呢?斯特尔夫人告诫约阿希姆“莫要亵渎神明,应当逆来顺受,学学她”。最终约阿希姆“与贝伦斯大夫大吵了一架”、“摔碎体温计,我不再量体温了”、“不再卧疗了”,兄弟俩在车站分别时,表哥急切的说道“汉斯!早点下山!”。 文中只有上述启示是明确无疑的,即自由与专治,盲从与抗争。至于塞塔布里尼与纳夫塔对道德、宗教和主义的永无休止的争论,读来让人难以忍受。托马斯.曼可能顾虑一旦在书中给出了他对某个争论的看法或立场,会影响读者的独立思考,所以把每次长篇大论都布设成迷宫一般,让读者找不到方向和出口,但个人认为这对后者是不体面的。此外,无法苟同作者的叙事手法,可读性较差。如果说严肃文学的阅读体验一定是这么无趣,那么又有谁愿意去追寻严肃背后的意义,再高深的道理也应当以令人舒畅的方式表达出来。

  《魔山》读后感(四):每个青年都可能停驻的选择之山

  刚读完时,不怎么喜欢这本书,觉得气氛阴郁,古里怪气,而且艰涩难懂。读了一些专业的赏析,才渐渐理解其中许多内涵。看来这种大部头的名著往往需要历史背景来了解。

  我写的,则出于一个青年的角度。二十岁左右的汉斯·卡斯托普,正处于人生中最迷茫的阶段。这个年纪的迷茫,是与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挂钩的,但又绝对不仅于此。汉斯是优异的学生,有一份待遇优厚的工程师工作,人生之路一片坦荡,为何也会沦陷于魔山,不愿下山开始世俗之生活?大概来源于他的敏锐聪慧,意识到人生除了每日的忙碌,还有一种人人都不尽相同的哲学境界,而在没有找到自己的哲学境界,或说生存目标之前,他是迷茫的。带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去活,坚信着什么理念去活,若找不到这个,青年们便迷茫了。于是汉斯停驻着,在魔山的经历让他反复思索。

  第一位人生导师是塞塔姆布里尼,一位宣扬进步与革命的人文主义者,常称呼汉斯为“生活中需要照料的孩子”,一开始也是他极力劝说汉斯下山去。可他那充满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调的长篇大论宣扬久了,便使人发觉他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多么无能为力,只能空谈的一群人。塞塔姆布里尼是民主的、进步的,可他的革命志向过于宏大,对于他那些激情澎湃的论调,汉斯持保留态度。而第二位常与塞塔姆布里尼争辩的,则是军国主义者纳夫塔,是塞塔姆人文主义的对立面,主张用恐怖主义解决一切问题。

  如果说塞的主张即使空洞,却是在为人类生存的幸福追求,那么纳夫塔的主张是毁灭人性的。从他俩房室的布置上也能看出这一点,塞的较华丽、舒适,纳的则简陋不已。华丽的布局不一定总代表奢贵与放纵,也可代表对生命的喜与享受。简陋也不一定代表普度众生的清心寡欲,而是,在这里,一种对人性的否定。

  在《雪》这一章里,汉斯终于找到了属于他的哲学命题。遇上暴风雪后,他昏睡在山上,而醒来时他意识到:“为了爱和善,人不应让死神来主宰自己的思想。” 结尾处,汉斯去参加战争,被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浪潮,从此带着他的那一条结论开始了他的人生旅程。可以说,他是带着塞塔姆布里尼的理念,投入了那个肆虐着纳夫塔旗帜的世界。在他下山前,纳夫塔也在一场荒谬的决斗中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许是托马斯·曼的象征手法:让军火主义灭亡。

  如果说塞塔姆布里尼和纳夫塔是在精神上拉扯着汉斯,让他做出人生价值选择的话,舒夏太太则是在爱情与灵肉上让汉斯做出抉择。汉斯深深迷恋着舒夏太太,而对方却总是欲拒还迎,最后一声不响地离开了疗养院。再次出现时,成了一位名为裴波尔克伦中年男人的伴侣。而汉斯却从一开始的嫉妒变成了对裴氏的欣赏,两人竟在交谈间变得情同手足。从中可以提炼出一点:汉斯没有选择爱欲作为自己这一生的哲学命题,也不让情欲辖制住自己,反而将灵肉的关系上升到理性思考交流的层面,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在爱欲方面认识的成熟。

  这三个人可说是汉斯的探索之路上主要的三个关卡,他们与汉斯的碰撞让他思考、自省、并作出抉择。汉斯的真实自我,也通过梦境等段落渐渐浮出水面。托马斯·曼没有给出汉斯个人的选择结果,而是以战争的硝烟结尾,他最后消失在了硝烟之中,这里就由读者的想象力自己去思索了。

  2016.6

  《魔山》读后感(五):这一趟《魔山》之行

  历时一个半月终于把《魔山》这部书慢慢地啃完了,其实是上半部利用上下班坐公交车的时间慢慢磨完的,下半本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会去留意书中所提及到的书名或是作者所喜欢或推崇的作,然后记下来再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如果感兴趣的话就把那些所提及到的书加入自己的书单里面。《魔山》就是其中的一本。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从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里知道的。记得在《挪威的森林》里面此书出现了三次,所以我就依照我的方法把它加入了自己的书单并在去年年末的时候买了这本书。买来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内容如此之多,还分为上下两册,所以就读其他书去了,一直未看。直到今年中秋节期间,重新读了一遍《挪威的森林》,决定开始读这本《魔山》。

  说实话,当我开始看了一段时间后逐渐发现自己跑进了一个大坑里面去了——这本书真的挺难读的,不,不能用读来形容,得用啃来形容才是。特别是你没有大段的时间,用上下班的零碎时间,断断续续的。不过读书就是这样,不能总是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你得适当地给自己增加些有难度的挑战。

  《魔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作品,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一位叫汉斯·卡斯托普的青年去高山上的一座疗养院看望他那患病的表哥,本来只是短暂的探望,结果自己也染上肺结核而不得不留在这里治疗,这一治疗便在山上待了七年,在这期间他见识了疗养院里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并逐渐麻木而不愿下山,最后一战的炮火震醒了他,使他毅然决然地奔赴了战场最前线......

  全书以魔山上的疗养院为中心来讲述的,魔山位于瑞士的格劳宾登州的达沃斯高地上,魔山是它的象征意义,在这里,托马斯·曼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封闭的场所,这里的人们基本上是没有时间的概念,最小的时间单位都是按一个月来算的,他们称这里为山上的人,称平原上生活的人为山下的人。并且来过疗养的每一个人都会被困在这里,包括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到最后要么死在这里,要么变得麻木不仁。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在这里待了七年,要不是一战的炮火把他震醒,估计他会在这里生活一生。

  意大利人塞塔布里尼把主人公汉斯来到魔山探望比喻成冥府之行,并幽默地说:“你居然屈身降到这个行尸走肉悠闲晃荡的深渊里,真是勇气可嘉啊!”这其实挺有趣的,在这里作者借助塞塔布里尼之口道出了汉斯魔山之行的性质。其实这是汉斯他对于自我的探寻之路,特别是在第六章“雪”的那一节中,汉斯独自一人滑雪进入无人区,被暴风雪困于山上,然后靠在小屋旁进入梦境,那个梦可爱又可怕,幸福与恐惧并存。当他于噩梦中醒来后终于慢慢体悟出——一个人为了善良和爱,决不能让死亡主导自己的思想。而于此同时,那将他困于此地的暴风雪也停了,梦境和虚幻之间发生了两次转折,一次是暴风雪的突然来临,一次是暴风雪的突然停止,中间夹杂了一个梦境,由此,他找到了他的目标。并在最终借由一战的炮火从魔山的麻木生活状态中挣脱出来,跑出了魔山,奔赴战场。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节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章节之一,特别是汉斯在小屋旁所做的那个梦,让人有种梦幻恍惚之感。为了那个梦境,我特意又跑去重读了一遍,虽然更加清晰了,可却没有了第一次的那种恍惚入境的感觉,或许梦境里的东西就该是那种模糊恍惚的状态,太过清晰没有了那种感觉。

  书中有两个人物也要说明下的,一个是意大利人塞塔布里尼,登场于第三章“魔鬼”那一节;另外一个人是纳夫塔,登场于第六章“新来的那个人”那一节。塞塔布里尼是人文主义者,纳夫塔是个神职人员,他们两个经常会进行争吵辩论,针锋相对,书中在下半册开始有很多篇幅描写他们两个辩论的对话,这真是让人看得有点晕乎乎的,我觉得他们两个的对话内容是书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会被他们两个人的说的内容搞晕的,难理解。

  书的内容很是松散,没有很强的情节性,作者时不时会乱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作长篇大论,整篇都是在作者的夹叙夹议中不断前进的。当然作者在书中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比如第四章中“关于时间的附记”,就有对时间的精彩描述;第六章中“雪”的那一节,还有第七章“穿过时间的海洋”那一节,真的很有画面感,读来好像一首诗。没有强的情节性,注定了这本书是没那么容易读的,开始的时候我还不习惯,慢慢熟悉了托马斯·曼的“套路”后就进入了状态了,不过读到塞塔布里尼的长篇大论还有他和纳夫塔的辩论真的有想跳过去的冲动,有些倒是直接匆匆略过了,我怕自己的耐心被他们两个消磨掉。。。

  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重复读的,以后找机会会再重读一遍。

  最后,关于魔山的几个想法:①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座魔山,我们毕生所追求的就是寻找到心中的那个自我,只是很多人都未能寻找到,终生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渡过。②也可以把汉斯的魔山之行看作我们的社会之行,还记得我们刚出来工作的时候的状态吗?那时是不是激情满满,当着漫长重复的日子消磨掉了你的激情后,你是否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了呢,变得麻木不仁而不思进取?③对于时间,我们现在还年轻,总是以为会取之不尽,离自己老去的日子遥遥无期,可是过了某一个点后,就会感到日子流逝如飞,感觉时间怎么都不够用了

  最后的最后,其实没得说了,但却喜欢这最后的最后这五个字,就好像我们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结局一说的,生活永远都不会到达最后,永远都是最后的最后,还有最后。就好似汉斯·卡斯托普奔赴前线,作者没有给出我们结局,就是让我们自己想象出自己的结局,就好似生活,过好过坏,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所选择的结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魔山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