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毛泽东年谱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毛泽东年谱读后感1000字

2020-11-30 04:45: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毛泽东年谱读后感1000字

  《毛泽东年谱》是一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著作,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18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泽东年谱》精选点评:

  ●看完了这部大部头。有两个感受:一是晚年确实犯了严重错误,林的571纪要说的“社会封建主义”其实挺贴切的,完全是皇帝作风。二是周总理在动乱中为了维持国家鞠躬尽瘁,“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如果没有总理,这个国家能不能挺过那十年,是个大大的问号。

  ●这本书读了一部分。我才知道毛泽东原来参军过(1911年),参加的军队是湖南的新军。有意思,史学界有没有人探讨这段经历队毛泽东的影响?

  ●这段繁琐,见史家笔法。如何写杨开慧、贺子珍、江青,是一典范文本。

  ●补记

  ●故此,以身心之煎熬,承百年之艰难,以一己之赤诚,凝亿兆之人心,奋起于东南,远征于绝地,运筹于西北, 而得以逐鹿中原,饮马长江,北和东拒,威服四海,功勋烈烈,死不朽矣。华夏之命运,有人,以一己之力承担过,粉碎身前身后名。 如今,就交给后人们吧。

  ●搜集整理了毛的各种文献,可以当索引来阅读。

  ●慢慢看。看花两年时间是否能看完。

  ●庆幸有出了个毛泽东,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读书会进行到1938年了,结合其他年谱传记文件对那些人的印象更鲜活,研究历史其实也要懂人情世故,否则很难理解那种微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年12月22日起在全国发行。全书共6卷,近300万字。

  《毛泽东年谱》读后感(一):毛泽东年谱1893-1927

  有幸拜读伟大导师毛主席年谱。

  感触良多。

  青年时代的主席也曾为主义和思想迷茫过。

  偶然的机会邂逅了马克思主义,摸索中看清中国问题的本质,广交同志,扎根农村 ,勤学善思,坚定了主席强大的革命信念和理想。

  惭愧青年时代的自己。

  受益匪浅,正如主席说的,每天花一个点读书,花一个点读报。

  奋斗青年的我!

  《毛泽东年谱》读后感(二):无非一念救苍生

  刚读完第一卷,尽管是官方编纂的“正史”,尽管是史实资料的平铺直叙,但仍展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复杂、更有血有肉的毛,如第一页的“儿时曾信佛”一下子就重构了毛的传统形象,这是从小学习思政马哲历史时难以想象的。 “无非一念救苍生”。无论历史最终如何评价,毛不带任何私心、一心解救中国劳苦大众的高尚理想和远大抱负,是大部分人难以企及,也是任何人不能抹杀的。这种理想和抱负是早年形成的,其逐步形成的过程,及其形成中的具体表现,正是卷一的精华,对理解毛的一生有重要意义。 希望我们的教育思想工作能更生动、更鲜活、更具生命力,也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不要辜负先贤们的初心。

  《毛泽东年谱》读后感(三):真是拨云雾见青天,快乐真不可名状

  毛泽东同志的文字总是十分的生动。

  根据《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上)》,在1929年(36岁)4月5日给中央的信的最后,他写到,“三年以来中央的刊物我们我一本没有收到”“到瑞金且可看到何健的机关报长沙《民国日报》,真是拨云雾见青天,快乐真不可名状”。

  在1929年11月26日从几个月的严重疟疾中恢复过来,回到中共红四军前委工作后,11月28日致信中共中央,报告工作计划。并称“我们望得书报如饥似渴,务请勿以事小弃置。”同日致信李立三,说“我知识饥荒到十分,请你时常寄书报给我,能抽暇写信指导尤幸”。

  如饥似渴,饥荒十分。真个跃然纸上。

  《毛泽东年谱》读后感(四):读毛年谱06

  读毛年谱06

  1915年,22岁(续完)

  谱:9月6日,写长信给萧子升,介绍近期同黎锦熙交谈治学问题的情况,并按黎锦熙嘱托,告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说黎锦熙不主张专攻古籍然后“涉新”,认为“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基,若政家、事功家之学尤贵肆应曲当”。

  抟扶摇按:毛同学汲汲然讨教读书方法,老黎侃侃然教导。毛同学的认识初有欠缺,怎么可以读尽古籍再涉新学呢?那不是耽误自己做事的宝贵时光吗?所以老黎认为应该抢先读新学,有兴趣的话,再反攻古典。我抟扶摇深以为然!有新学而无意于古典,一般不影响与时俱进地创新。但是只知古典而昧于新学,那绝对是祸国殃民。中国自1840年来的历史饱和地证实了知古典而昧于新学则害国这一点。所以老黎是个好老师,这才有毛同学成为绝好的学生。黎老师的最后一句话尤为警策,它也许奠定了军政实践大家老毛读《资治通鉴》一生的基础。黎老师后续的话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我没有抄录。《群学肄言》属于与时俱进的社会学教科书,毛同学应当按照黎老师的教导,取时代最新版本读。至于当今的“国学”,那就是鬼扯。“国学”即“中学”,它本来就阻挡不了中国百年的滑坡。再至于所谓曾国藩的读书方法,那不过是技术性的,是不需要教的,却可以自悟的。

  9月

  谱:……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取得与罗章龙……在……湖南省立图书馆相见。两人谈了三小时,谈治学、处世、人生、宇宙观和社会改造问题。分手时对罗章龙说:“……愿结管鲍之谊……”

  抟扶摇按:我对罗章龙,唏嘘感叹。但有一点要承认,不论罗的初心如何,事情的定性还是看行为和结果的,当然他人可以看罗以后的品行而原谅之。罗章龙以其后来的品行而得到灯时代的原谅和尊重。很多人说灯亮日暗,因为毛主席在文大哥里还遍数党内10次路线斗争,而老罗恰算一次。但是我们要搞清楚,灯解放了罗,是解放他个人,相当于承认罗改正了错误,而改正了错误就可以享受待遇。但是这不等于说罗没有犯过那个错误,或者是党冤枉罗,枉说罗犯了错误。我看党史还是记录罗搞了一次分裂。陈独秀因为拒不认错,所以不能原谅,不如博古。林小虎的行为和结果注定了永远不会翻案,再加张国焘,这俩人属于叛徒。毛主席在新中国里说过对于叛徒和变节分子,凡承认罪行、痛改前非,又愿意重新工作的,可以量才使用,但是不能重新入党。张没有承认罪行;林没机会承认。所以他俩永世不得翻身。网上一些人不要心存幻想。还有紫阳真人,他叫作“很快地被制止了”分裂党的行动。这不像罗章龙,罗是行为上“完成了”分裂。所以紫阳真人最后保留党籍的,只不过相当于后来的“双规”到死。这几个人都做了分裂党的错事。因此党内行为要谨慎。那年的5月里,我见北京的大学里贴了很多退党的公开声明。这些人就是把轻率当成血性;把没脑子当成义勇。风波过去后,无一不倒霉。政治、经济、生活,三者之一犯错误,基本上没救的。这里一定要学习毛泽东,他在最倒霉也是很有威望的第4、5次反围剿时期也没有另立山头,而是忍辱负重地等机会。可要是没机会呢?这也是我时常想的问题。

  11月9日

  谱:致信黎锦熙劝他不要在袁世凯政府里做官

  抟扶摇按:毛同学对老师的陈词高古恳切;毛同学的行为是爱师更爱真理。毛同学的信中还表白了自己心猿意马,认为学堂不是读书地,这是实践家奇才。

  11月

  谱:选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文牍,负责起草报告造具表册和会议速记……

  抟扶摇按:这项推选直到19171000时,是一个证据,它表明毛的文章好,因此也难怪他在“一大”里担任记录员。名次虽然排在最后,眼光却可以说是第一拎清的人。“拎得清”,上海俗语,指懂得含蓄委婉的意思,看破风起青萍的趋势。

  1916年23岁

  谱:2月29日,致信萧子升列出77种书目。说“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然读之非十年莫完……”“此种根本问题不可以不研究……”。

  抟扶摇按:77种啥书呢?不知道《孙子》在内否。“止乎此”者说得好。青年陈寅恪讲一老师。师哀叹中国书读完了,不像陈懂外语,所以师没书读了。陈大惊,不相信。师说中国的书读来读去就那么几十部,别的都在说重复的话。小毛说只要读这77种,见解已经可以和陈寅恪的这位老师比仲伯了。不得了!但是毛同学的77部书大概仅是指经史子三部吧?碰到钱钟书就不对了。这就是三人的不同。钱搞文学批评,说法就多,读书也就要多;陈搞历史,又是考据,要读的书就少,得稀罕,所以拼命学外文;毛不做学问,是干事情,要读的书更少,只要思想受到启发就可以了。毛在遵义会议胜利后,凯丰讥老毛连孙子兵法也没读过,靠《三国演义》打仗。老毛反诘凯丰,问:“你说孙子兵法有多少篇,第一篇是什么?”凯丰无言以对。这表明毛是知道孙子兵法大概的,只是没有仔细读过,而原因是搞不到。小毛对萧子升说这77本书要买的话,非“二百金莫办”。萧子升要赠毛以金或书,毛婉拒。可见小毛爱读书,手头还是比较紧的。《孙子兵法》大概也买不起。另外,不轻易受赠,哪怕是迫切需要的。这个品格好。交友当如此。

  《毛泽东年谱》读后感(五):读毛年谱03

  读毛年谱03

  1913年20岁

  春。

  毛“认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也因为没钱,决定考师范学校,先入湖南四师预科。

  抟扶摇按:毛很务虚,读书不是为了做事,比如不是为了做官、经商、搞实业、做技师、干律师、跑买卖……这些都是当时中国急需的,毛是读书为教书。这个想法在中国应该是很低级的,是没有出息的秀才不得已而做塾师。进士即使教书,那也是官,所谓“翰林”,官学里的老师,兼学术研究,所谓“大学士”。不过当时已经没有这一套了,真正学有专攻,那就是教中学、中专、大学。毛读中等师范,一般就是教小学,最好是留校搞教务,但这实际上不教书,毛不愿意干的。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青年毛泽东这时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是很没有规划的,还是以满足自己读书为引领。当然,他不会去教塾,因为教书要读书,而自己不可能全买,私塾没有图书馆。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小学谈不上有图书馆。做个小学教师又能多读几部书呢?

  10月、12月。毛“记了万余言的《讲堂录》……内容涉及哲学、史地、古诗文、数理等。对古今名人治学、处世、治国和有关伦理道德的言行,记录较多。凡典故、词义、要旨和警句,都分条写出。有的条文突出理想情操、求实好学、不务虚名的内容。在这期间以工整的楷书全文抄录了屈原的《离骚》和《九歌》并将《离骚》的内容分段提要写成眉批。

  国文教员袁仲谦嫌毛泽东的作文像新闻记者手笔,认为不应学梁启超的文风,而应研读唐宋八大家尤其是韩愈的文章。毛泽东买了一部《昌黎先生集》,精心钻研学会了古文文体。”

  抟扶摇按:就20岁而言,笔记不过“万余言”,这个“言”,一般是“字”而非“句”的意思。于是毛当年的笔记也就这样了,还能怎么好?抄写诗歌也是从前读书人的常态。我文大哥里读中学,这些都做过,比如抄过胡乔木写的却伪传为毛主席的词。

  使毛同学真正得教的是袁老师。结果呢,毛同学没有改掉新闻体,反而多了古文体。这才是毛同学毕竟或最终了不得的地方。记得文大哥里就读到毛主席颇为自负,说要他写一篇古文的话,那时信手拈来的。但是又读到他在学堂里写作文,记为“19几几年几月几号”,老师说这太不装博弈了,撕之令重写。毛再写如此白话,犟得很。毛的白话文也非常好。特别是毛把新闻体和古文体结合起来写白话,的确非常棒,我觉得后来就是他的战争电报文。我觉得似乎要系统读读毛的电报文。

  1914年21岁

  2月,四师并于一师。

  3月,毛入一师预科……重读半年预科。

  秋,编入本科第八班……对毛泽东影响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和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王季范、方维夏等对毛……也有相当的帮助和影响……毛泽东专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他注重自学……

  抟扶摇按:有对自己影响力大的老师很幸福、很骄傲的。我们今天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老师对他她的“爱”的水平上,好像老师就是关心他她生活的。这种人当年做学生,档次太低了。老师对自己影响力大,就学生单方面讲,我的体验是:在小学,音体美里至少要有1位老师随口叫得出你的名;在中学,年级里语文、数学和政治老师至少要有1位随口叫得出你的名;在大学,至少有1名教授的家你可以去闲聊,他抽烟的话,你俩可以互发香烟。毛同学是做到了。而所谓“自学”,就是多看书。我读大学时,借书还书往往要排队。等我儿子读大学时,他们几乎不借书,只是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当然,这里有文科和理科的差别。理科的借书一般少。文科肯定多。比如我喜欢文学理论,这就要自学中外哲学史、中外历史、美学、经典文艺作品。这就算自学了。所以毛同学的自学是常道。

  1915年22岁

  2月24日,给文运昌的还书便条写:“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抱歉之至,尚希原谅。”

  抟扶摇按:这肯定不是好习惯,算没有“家教”和“私德”一例。但是按老子辩证法看,出息了以后可以传为美谈,所谓“书痴”也。老马说“书是我的奴隶”。小毛是未听其言却已做到。小毛变成老毛、毛公后,向谢觉哉借一部《容斋随笔》,从延安借到北京。待到想归还时,已觉得不好意思了,摩挲破了,写了透明胶了。于是重新搞了一部奉还并致歉。老谢因此真读了《容斋随笔》,还笔记发表。这是毛主席的读书来真格的还有影响力的证据。

  4月4日,“黎锦熙看了毛泽东的日记告以读书方法。”

  抟扶摇按:教导了什么未言。

  4月5日,杨昌济……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抟扶摇按:懂了。湘潭和湘乡是平级的区划。湘潭比湘乡正派,所以勤劳致富者可以去湘乡买田。毛母出于湘乡农民家,属于出淤泥之荷,故杨老师称毛同学为难得之俊秀资质。毛同学也曾敬佩曾国藩,这同杨老师有关系吧。但是可贵的是毛后来抛弃曾,和蒋石头不同。当时人大概对当兵是很有感触的。当兵而不丘八,反而书生意气,于是容易被称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