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读后感锦集

2020-11-02 00:2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读后感锦集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是一本由钱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精选点评:

  ●物?牛于旗上,图腾代表之义,区别他人,所以有人物。

  ●终于意识到自己身为中国人而不知中国思想了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硬着头皮看完,就真的只是看字看完

  ●“只有在中国,不纯粹讲理智,不认为纯理智的思辨可以解答一切宇宙奥秘。”

  ●钱先生的语句总是平易近人的,没有那么多的学术名词,这本书不愧通俗二字,正如序言钱先生引用中庸的话:“极高明而道中庸”。

  ●语言凝练。收藏钱穆全套书是我的梦想之一。

  ●虽然名为通俗讲话,还是很深厚。先生的理想,不过是上至士大夫,下至不识字之人,都能理解中国思想史。不过是想把我们民族的文化与思想,再从头认识一番。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通透但也有些守旧

  ●15书88。重读如初看,传统似新欢。思想无高下,奇崛本平凡。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读后感(一):钱穆的作品没有进中学课本应当是种罪过

  初读钱穆的作品,只觉得佩服而震撼地合不拢嘴。

  不过补篇里的论述过于散而简,很难理解。

  对于正文四篇讲演很有感触但亦不敢多作评论,钱先生在《总结语》里言:我无能力批评自己,只有留待别人来批评。

  以为自己学养之肤浅,哪里敢来做这个别人。

  看完先生通过四个极通俗的词语:道理,性命,德行,运气,便发挥出中华文化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要义,致广大而尽精微。顿刻便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深刻与瑰丽。这比曾经读冯友兰时的感觉要来得强烈得多。

  我想,此册完全可以当作学习中国思想的大纲。

  好遗憾,钱穆先生的思想到现在才开始进入我的世界。

  以此存录,得失唯待将来再述。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读后感(二):德行与思想

  记得读挪威作家卡尔·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1》时曾产生过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相对于西方,我们在中国的社会新闻或小说故事里,很少会听说或描述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完整的中年男性会因为思考生命的意义而走向死亡的?

  我当时能想到的答案是中国人可能是一个最入世的族类,而背后的原因或是因为中国当下的社会水平还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达不到思考意义的高度;亦或是是因为中国人实在是太世故了,因为知道一旦追求精神,现世生活就很容易失去意义。

  最近读钱穆的《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对这个问题,似乎又多了一个答案,至少从中国传统思想层面有了一个新的解答。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思想重德行,而不是思想与理论。换言之,在中国人心里,认为德行在人生中之意义与价值,更胜于其思想与理论。

  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的一个大不同。所以西方有所谓的哲学家或思想家,而中国古代却无哲学家或思想家之称。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圣人,而不是哲学王。孟子所说的“大而化之之谓圣”,这便是中国古人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不过,这样一个人生态度很明显也造成了中国人不爱思辨的特点。钱穆在书里特意举了一个医生看病的例子来说明中国重德行优于西方思想的地方。他说医生诊病,就病论病来治病是应该的,却不该因见了病,而推演引申开去,从思辨上,在意想中,创造出一个不会有病的理想体格来(他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钱穆想以此来说明中国的言顾行、行顾言更符合实际人生。这是他的理想推论。然而在实际中,我们也能看到,一旦缺乏思辨,无论是学习圣人的德行,或者以圣人的德行进行教化,都很容易僵化和教条化,这样一来人本质上也成了惟命是从的机器,和马克思唯物论中的人也没啥差别。

  所以“德行”与“思想”这里面的微妙平衡还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和把握。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读后感(三):中国思想要义

  思想是公共的,大思想以先知先觉开辟境界,再来觉后觉。人类思想开端是共通的,又各有其传统。中国传统思想重在中庸,尊德性,通于大众之人性。钱穆先生从道理、性命、德行、气运四方面来展开中国思想。

  世界观:道理。

  中国文化特别尊重道理,东汉以前重讲道,东汉以后逐渐重讲理。道是行之而成的,有时又行不通,是可以选择的,可以创造出来的。理先于事物而存在,宇宙万物有其理,唯一而不变,理是事物存在的原因。理规定一切,道完成一切。宇宙万物同一理,但并不同一道。中国讲道类似于于西方宗教精神,中国讲理类似于西方科学精神。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分开,而中国的道与理为一体,科学与宗教没有大冲突。总体而言,西方重理,而中国重道。

  人生观:性命。

  道理外在,性命内在。中国所谓性命即生命,性之含义两层:一为生之本质,一为生之可能,也就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天将生命赋予人,便有人性,因得于天,故天人本一,人性应符合天性。要教人率性其实就是要符合天,既要践形,又要尽心,但尽心也要通过践行实现。天性善,故人性也善,所以人的善行是自性自行的,这便是命。但外在之恶影响人性,我们应该避免恶而尽人之性。中国古代所谓命,一是命在我,必须如此,一是命在外,不一定做得通。中国文化偏重道,教人向前,有极深的宗教情绪。宋以后逐渐重理,人欲导致不合理,所以天理与人欲对立。万物有其理,人生亦该如此,所以理学偏重人性本质,忽略人性可能性。所以理学是静止的,科学是运动的。

  价值观:德行。

  性命落实为德行,在实践层面,中国文化中德行重于理论。人皆欲有所得,但一切名利于生命终处全部失去,终归于空,在空中求得便是执迷。中国重视体验,而非信仰,中国人认为依靠生命本身,人生能有所得,即德性。向外求物质为小人,向内求德性为大人,有公德之人生命充实。所以,儒家有三不朽,都在德性上。西方重思,中国重行,而人生的实际都在行,人生真理都包含在行为中。重德近于西方宗教精神,重行近于西方科学精神。中国以实践精神努力追求人文宗教之理想。

  发展观:气运。

  道理落实为气运,即气数与命运。气为宇宙共同的原始,由气之聚合与分散化出万物,即元气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万物,气之变就是化。个人修养有浩然之气,社会群体有风气,不停变化。风气之先能发掘人性之深处,逐渐展开。气能产生变化,到达一定程度形成固定的局面,运能让局面产生变化。五行生克,有世运与命运等。多数人之命依赖于大的气运,而大气运能因一人而变化。宇宙人生永在变化,有其规律,因此中国人懂得反求诸己,因时而动。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读后感(四):一些中西比较的肤浅见解

  我指的绝不是说钱先生的肤浅见解,是指鄙人读此书的一些肤浅心得。钱穆先生用几个日常常用的概念大致贯穿了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内容,从上至下,从精英阶层到普通大众接涵盖在内,并与西方哲学等做了一些零星的比较,对鄙人有以下启发;一:西方重思想体系,从很远的层面着手,一套思想体系可以穿越过去、现在和未来,脱离世俗,直通宇宙形而上的层面,他们爱称之为哲学。而中国古代思想多从现实实际问题出发,多从解决现世个人困扰的问题出发,以求“内”为中心,反身求诸己,孔,孟、荀、老、庄、墨等人的思想都是互相关联的,既有分化对立,也有批判继承,总体说来都是紧贴现世问题而提出解决方法、世界观的思想体系,并在历史长河中有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规律,也认准兴衰并存,物极必反的法则。而西方哲学各派则可以完全分离,一家哲学与另一家哲学各自独立,跨度过长,一旦出现问题,则须推倒重来。

  二:这里使我想到马克思体系在当今世界的少数运用,马克思哲学在19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确立,然而并不满足于批判19世纪的资本主义,欲预测今后世界的发展,是不是西方哲学都有这种预测未来的特点,钱穆在书中指出,西方哲学在思想上很有价值,但不能随便用在治国上,因为一旦用在治国上,一错则全错,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用现在的眼光去预测整个未来,而这一点中国古代思想则不同,中国古代思想一直在与现世问题的紧密结合中发展变化,其中心是当下问题,更有实际利用价值,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在数千年之变中仍不失精髓的原因所在,确实,纵观当日西方民主体制发展也没有尊奉一家哲学独大,没有奉某家哲学为圭臬,而大陆却抛弃自己的传统思想,奉一家外来思想独大,外来思想本不是我排斥之重点, 重点在于一家独大,不允许其他思想的发展,同时还纯粹根据19世纪做出的预测来治国,可说当今的各种问题有其很深的思想根源。

  三:可以说传统思想教育一直是我的弱项,在浸泡了各种西方民主思想之后,常会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找到一些中和之道,今读钱穆著作,才又发现传统思想更多可爱之处,猛觉中西思想都须精读体悟的重要性,既要知,也要识,即钱先生所说,知只是知道这件事,识是辨别、理解有所悟之意。在本书末尾,钱穆提到“当知乐处即在心情上,不在境遇上。近代人西化,务在外面境遇上求,不知在自己内部心性上求。此则中西文化之大相异处。而吾国人今日已不知其辨矣”,这句话用到今天则更贴切,今日确实更复杂更受整个外界的操控且难以从自己内部得到安宁,我等鄙人也不禁自愧到底什么才是从自己内部心性上所求,浸淫在整个西方学术追求实证、追求外求的话语下,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从内寻乐了。当然,中国古代思想有其保守性,这一点必须指出,这在近代史上已经被批得很充分了,我想其缺陷在钱穆先生的其他书中应该能找到,钱先生在此书中对中西的比较也没有刻意去突出孰优孰劣,一切比较都是读者自己肤浅的感想而已,至于这感想是否有道理,那就因人而异了。

  但无论如何,中西思想都必须了解才能不偏不倚,任何偏向都会导致狭隘的误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很大的明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