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孔子归来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孔子归来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09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孔子归来经典读后感10篇

  《孔子归来》是一本由鲍鹏山著作,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归来》读后感(一):一个普通人如何逆袭为万世师表

  对于孔子的印象,一直停留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他是如何从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不胜了解。借着这次鲍鹏山先生的《孔子归来》,开始重温孔子,沿着宗师地足迹寻找他的信仰之旅。

  图来自花瓣

  《孔子归来》读后感(二):由凡人到圣人

  《论语》的第二章《为政篇》曾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句几乎简短的概括了在人的一生之中,不同年龄阶段应该达到怎样的学习精神境界。而《论语》主要所记录的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孔子的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他被后世称之为圣人,其思想学说影响中华民资两千多年,是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然圣人皆凡人,孔子亦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那么孔子的一生又是如何经历的呢?

  孔子童年不幸,两岁丧父,被年轻母亲带到鲁国首都曲阜,靠着母子二人的双手相依为命,艰难生活

  十五岁的孔子,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

  二十多岁的孔子,已经精通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并且已经是这方面有名专家了。他的儿子出生时,当时鲁国的国君鲁昭公派人送了一条大鲤鱼给他,而荣获如此之荣耀的孔子当时尚未出仕做官。

  三十而立,此时的孔子,在当时的超级大国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和总理晏子来访鲁国时,已经可以列席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足见其自信,其自立。

  四十不惑,此时的孔子,漂泊在故土鲁国之外,开办私学,众多杰出弟子围绕孔子周围,论道而坐,一同讨论“道、仁、德”,讨论修齐治平的大问题,已可以做到分辨是非明察秋毫

  五十知天命,此时的孔子,宁静淡泊,不怨天,不由人,通达、宽容、善待一切,具有义无反顾的使命感,拥有超越常人的精神力量。而人精神力量的来源,就是对天命的认知、敬畏与自觉履行。

  六十耳顺,此时的孔子宽容大度、不受别人干扰误导,遇事宠辱不惊完全集中精力去做自己的事情,完善自己的人生

  七十从心所欲,晚年的孔子回归故国鲁国,已无心从政,只是做国事的顾问,整理传统文化典籍,教育众多学生,在当时已是闻名遐迩的名人,拥有巨大政治声望和民间影响,被尊称为国老。

  ……

  学者鲍鹏山在他所写的《孔子归来》这本书中将带你走进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与你一同去认识观察孔子,为你讲述孔子与其门下众多弟子的故事明白他是如何由一个凡人一步步成为圣人的,让你对孔子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孔子归来》读后感(三):圣人的传奇人生

  自孩子幼儿园起,学校教育就开始涉及到国学。儿子刚一入小学,学校发了国学教育相关的学习资料孩子们对国学的精髓理解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做为母亲,陪儿子读完《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孝经》等等之后,顿时体会到国学的精神魅力,于是,国学便深深地吸引了我。自此,我也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书五经》,《周易》,《尚书》都统统的抱回了家。

  事实上,读国学容易,但要完全理解国学的内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拿《论语》来讲,《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系统了解,是很难理解其精华所在的。如今有幸读到《百家论坛》栏目的主讲鲍鹏山教授所著的《孔子归来》,确实是为我们开启了学习国学的启蒙之路。这本书以详实易懂的语言真实还原了古圣人孔子的传奇人生。读来犹如看电影版,一幕幕,经典难忘。更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精髓,也有助于我们记忆《论语》的经典语录

  孔子一生,志向远大,可恰逢乱世,不受重用,还曾经因仕途,颠沛流离,可谓命运多舛。但孔圣人的豁达和聪慧,使他能够在稳立于乱世之中,不得不令人佩服。同时他开办的学堂也培养了大批名人儒士。孔子的得意门生主要有三位,颜回,子路和子贡。

  颜回,家境贫寒,却聪明好学,像极了孔子,深得孔子喜爱,但天妒英才

  子路,勇敢直白,经常遭到孔子的责骂,但子路也是伴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他可谓是孔子的贴身保镖,也在孔子颠沛流离的十年中,一直照顾孔子的饮食起居,不离不弃。

  子贡,富有且富有同情心,在孔子过世后,为孔子鼎力操办后事,并尽孝道三年。可见孔子是如此受弟子们爱戴。

  孔子有这样的三位弟子也算是人生的最大收获

  读罢此书,又将电影《孔子》找出来看了一遍。记得之前看这部电影,感觉特别枯燥乏味,但如今再次观看,体会便非常深刻。有传说称孔子的母亲在怀着孔子的时候,在尼丘山上遇到一只麒麟,然后诞下孔子。孔子晚年,鲁国猎获了一只麒麟,被士兵们射杀,孔子听说后非常伤心,孔子认为麒麟是神兽,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但正逢乱世,出非其时。后也有传言称,孔子著《春秋》至此而辍笔,也有“获麟绝笔”之说。这其实也是孔子当年内心的真实写照。

  总之,本书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其中描述有关孔子的故事也非常生动,值得细细品读

  《孔子归来》读后感(四):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也许你和我一样,对于孔子的认识只是教科书上这冷冰冰的几句话,他们说孔子是中国史上的圣人,但是对于孔子到底为什么称为“圣人”,为什么在中国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可能会有所茫然,但是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孔子。 鲍鹏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用他独特的视角,丰富的知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他不是书上那冷冰冰的思想家,教育家,它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他用传奇的一生铸造了伟大中华民族。这本书书写着孔子传奇的一生,故事性的对话让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有趣引人入胜。 也许你会认为一般思想家,教育家会是一个刻板的知识分子形象,但是孔子却不是一个刻板,顽固不化的人,相反,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有自己的坚持,乐学,好学的老实人。他不像老子一般冷幽幽,不像庄子一样笑嘻嘻,不像孟子一样火杂杂,他就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就像书中写的,孔子37到50岁,仍和学生们厮守,“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他的生活充满着阳光温暖,他热爱山水,热爱自然,所以会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他热爱音乐,在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说出“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一生逍遥自在,心如止水,在那个混乱与阴冷的世界里,孔子一直用豁达,乐观,明朗的心态对待任何一件事情,他的作品《论语》就很好的展现了他本人的性格心态,他的个性有着温暖的力量温暖了那个时代。他热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着自己的学生,他视学生为亲生儿子,每每有缺点就提出,好言恶语绝不嘴软。也因此,学生们都知他,敬他,爱他。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圣人。 而除了人格上的魅力以外,你能感受到,孔子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拓者,他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翻阅全篇,你会发现,在孔子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们才有知识分子,他们都学习官学“礼、乐、射、御、书、数”,只是侧重于礼乐祭祀方面的学习,但是孔子之后,地主,商人,平民百姓们都可以学习,他打破了贵族垄断的局面,并且知识分子们学习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他重视培养人的人格与价值判断力,在于发扬道义精神,建立正确道德价值基础。至此以后,知识分子们都改头换面,他们身上多了一份责任感,他们是价值的承担者,死而后已。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学生们个个都具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有自己的形式特点,也因此,才会在后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形,孟子等人才会应时而生。他游历各国,用自制及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人格理想,潜移默化改变人们,改变着一个时代。因为孔子,由诸侯们打造的火与血的时代变成了充满理想,充满仁德的时代;也因为孔子,人类出现了质的飞跃,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开始成为了人类的首要问题。价值观和道德观才逐渐显现,没有孔子,何来中国文化?没有孔子,何来中华民族? 孔子为何为圣人?如今有许多人都在恶意的讽刺孔子,认为他只是一个凡人,他的一生政治理想得不到施展,他只是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称不上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一个圣人。真的是这样吗?相信看完这本书的你,心里应该早有答案

  《孔子归来》读后感(五):孔子的遗产《孔子归来》

  孔子的遗产《孔子归来》

  看过鲍鹏山先生的《孔子传》,是我读过最好的《孔子传》,不仅仅把孔子的一生写得透彻明了,而且书做得也相当漂亮,看着就让人喜欢

  这本书是《孔子归来》是鲍鹏山先生走央视百家讲坛里讲述的专题“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的文字记录。如果先看了《孔子传》再读这本书,效果会更好。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甚至超越了秦皇汉武,在全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延绵千年不绝。当我们中国在近代史上陷入内忧外患的空前困境,连续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于是拿出来批判的第一个人就是孔子,这也说明了孔子简直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其实否定孔子,就是在否定我们的文化,否定我们的历史。孔子成了近代史失败的替罪羊。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三十多年内迅速崛起,使得中国人有了自信,觉得中华文化也还可以,原来没那么差,甚至还有挺多优势,于是孔子的地位也开始得到了回复。中国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建设孔子学院,孔子重新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象征。

  这本书大致是按照孔子的一生来编排内容的,不过并不是单纯的在讲孔子的一生,不是在讲孔子的故事,而是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主题,一个侧重。

  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其中孔子的影响和其他诸子相比,要大很多。鲍鹏山先生的书中提到孔子精通六艺,可是却强调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就是孔子更看重的并不是具体技术,而是对人的培养。

  孔子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宗师,有很多原因,一个是孔子特别好学,一辈子都在不停的学习,不耻下问。第二是孔子不走极端,强调中庸,特别看重人本身。强调周礼,而又要看具体的情况,不拘泥,不僵化。第三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虽然四处碰壁,但是不放弃,知其不可而为之,从政不成就办学,但是不忘初心。

  两千多年来,孔子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成了我们国民性的代表,解读孔子,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剖析我们这个民族,就是在研究我们自己。

  《孔子归来》读后感(六):宝剑锋从磨砺出

  孔子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然而这里的志于学,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不是到了十五岁要励志开始学习,而是十五岁时励志要做大学。什么叫作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为就业,而为成人,不为一己谋生,而是为天下人谋生,谋的是天下太平,争人类福祉!这样说好像有点太抽象,再简单一点,就是培养人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培养人高贵品质气质,养成人的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怀揣着这一理想,他开始了自己的游学经历。

  周游列国十四年,虽历经坎坷,却也造就了孔子成为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等哲学思想,创立了儒家学说,并将此思想渗入到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领域之中,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他的思想在弟子后人的传承下影响了世界各地大部分人近两千年。2004年我国在海外创办了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几年来,学院建设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它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继续发挥着孔子思想的影响力。

  孔子思想这把锋利的宝剑是怎么磨出来的呢?靠的是嘴巴,靠的是四处走,靠的是人传人吗?当然不是。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入士被广为推崇而会手艺是非常可耻的事情。曾经为了谋生,孔子不得不学一些谋生手段,结果被吴国的太宰嘲笑道:“孔老先生是圣人吧?怎么这样多才多艺?”子贡辩驳说:“我的老师啊,那是天纵之圣,而且有多才多艺”,但是孔子不赞成天纵之圣的说法,他认为自己的境界源于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生活磨练。因为少年时生活很艰难,所以他磨练出了坚韧的品格,学会了很多下层人谋生的手艺。因为好学,他总是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去向别人请教,他去鲁国学,去宋国学,“可与言而不语之言,失人”就是孔子给我们的教导。

  凭着坚韧的品格、好学、谦虚的态度,他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其20岁时鲁昭公送鲤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但是,孔子的好学学的跟大部分人不一样,他没有局限于小学—培训专门技术、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的是工具,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培养“器”,他通过小学,走向了大学的道路—培养价值判断力、培养人格的,它不把人当工具培养,而是把人当人培养,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把人培养成立身于“道”并能灵活运用“道”的人。所以数年之后,孔子从官转到教育,开办了自己的私学—即培养可以走上政坛,成为社会管理者的人,但同时也将这些人培养成价值承担者,文化传承者,理想的践行者。如此一来孔子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让大批的地主、商人、平民弟子有机会进入学堂。如此“鱼龙混杂”的局面下,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为当时的历史时代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个人及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无数的或褒或贬的说词,如果你想细细了解,《孔子归来》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是鲍鹏山百家讲坛中“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演讲的文字记录,内容生动、有趣,可以让你对孔子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

  《孔子归来》读后感(七):探秘|这个公务员辞职创业后,竟然改变了世界

  他两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他去参加个聚会,别人都不带他玩,连大门都不让他进。他知道,他这样一无显赫家世,二无自身富贵的人,要想出人头地,混出一番名堂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考公务员,才能在江湖上拥有一席之地。

  到了20岁的时候,他已经把公务员考试的那些东西学得非常好了。他不仅在自己国家学,还出国去学,成为了这方面最有名的专家。按此发展下去,他很快就能参与国家管理,实现人生梦想了。

  但是,慢慢地,他发现志不在此,于是决定弃官不做,专做学问。30岁之前,他就退出了仕途之路,不再在公务员的康庄大道上奋勇前进,而是决定自己创业了。他的创业项目很简单,就是办学校,和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一样。

  不过,他的学校非常牛逼,绝对的前无古人。因为在他创立学校之前,上学这件事是贵族子弟的特权。他却把教育推广到下层人民之中,由此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平民子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开创私学的人,就是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在我看来,孔老夫子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牛逼成绩,源于他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本来他在季氏家做家臣,后来甚至可以参加国家大典,担任助祭,是很有地位了,引得无数人羡慕嫉妒恨。但是,由于他“志于学”,找到了自己独特人生道路,才从季氏那里辞职。

  通过这条道路,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介入政治、干预社会、推行主张、宣传思想、实现理想。他找到了自我实现的最好途径,职业和事业实现了最好的结合。另外,借由创办私学,他也解决了自己的经济问题,保持了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不再受制于人。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大概会分成三种态度:工作、事业和天命。

  如果工作对你来说,就是每个月末的那份工资,那么它对你来说就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你把它视为工作。

  如果你工作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升职加薪,那它就是你的事业。

  如果你做你所做的事情,是因为它是你非常热爱,并且你觉得非常有价值的。你在其中找到了喜悦和存在的意义,即使没有人给你钱,你还是会选择去做,那这件事情就是所谓的天命。

  显然,孔子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天命。他在天命的路上走得异常坚定,甚至走到了万人敬仰,改变世界的地步。

  新东方的艾力老师也是找到天命的典范。他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公众演讲能力,为此不断地强化破突这项能力。除了课堂教学,作为新东方集团讲师,他还为学生及五百强企业作培训。另外,他还涉猎国际教育展、游戏全球发布会的双语主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全国及至世界最优秀的中英双语主持人。后来,他能到长江商学院培训公众演讲课程,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幸福的方法》这本书里,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指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要想获得幸福,并不是去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我们应该向内追求,倾听内在的声音。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做一份能够让你感到快乐,感到有意义,并且是你优势所在的工作,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事实是,找到天命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极为稀罕,很多人尽管职业非常成功,但只是顺流而下,并没找到自己的天命与热爱。

  找到自己的天命是件极幸福的事情。有的人很幸运,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并为之努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到此事并非易事。那么,该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命呢?这就需要你遵循内心,不断的探索自己,大胆尝试。在不断地试错中,慢慢就会找到心的方向。

  等你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即使不能像孔子一样取得如此傲骄的成绩,也一定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平凡普通如我们,也可以说是不枉此生了。

  《孔子归来》读后感(八):关于孔子的你不知道的事情

  文:薇薇爱阅读

  年初的时候收到一本关于诗经的书籍, 作者当时对于诗经开篇的关雎做了很高的评价, 是一篇讲述女子后妃之德的文章。 起初学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中学的时候, 那个时候在电视剧里面也有关于这篇的情节, 读到关于这篇文的解读, 觉得关于《诗经》对于当时的编纂者来说, 可谓是用心很深的呢。

  后来在网上给女儿买了一本《论语通译》读, 关于论语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初的学而里面的第一篇。 这也是论语里面的第一篇, 孔子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一章节的第一篇里面, 想必是和诗经有着同样的考量。

  几年前去山东旅行的时候, 在路途上听了导游讲解了很多关于孔子故里, 孔庙以及孔子家族的孔林的介绍。 对这位圣人怀着深深的敬意。

  后来有机会读到《孔子归来》, 怀着深深的好奇, 以及对于孔子的崇拜, 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孔子又有了更多的认知, 关于孔子一生的经历以及学术、人生的观点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位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圣人, 编著了流传后世的书籍, 在同时期教导了众多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资质和性格等等特点,因材施教, 这也是那个时代里面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追随孔子的原因吧。

  书籍以时间为轴, 给大家讲述了关于孔子的生平的事迹, 从孔子的祖辈的历史开始, 到孔子的母亲带着她迁居,再到孔子后来的十而有五志于学,二十岁收到鲁国国王赐予的鲤鱼的礼物,再到三十而立。 孔子致力于把之前人们对于儒的认识的改变, 自他之后人们对于儒的认识逐渐由之前的小儒, 转变成如今的大儒, 同时孔子也精通六艺,后来又引入了《诗》、《书》、《礼》、《艺》、《春秋》,这是大家说的大学。

  书中还展现了关于孔子的军事方面的才能, 以及他年轻时就通晓六艺的事迹。 如果说此前对于孔子的认知, 还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站在神坛上的圣人的话, 现在想想当真的肤浅了很多。 一个有着很多才艺,通晓军事, 同时对于贵族不屑的鄙事, 他在年幼随母亲迁居之后为了生计也会一些。 但是都是学会即可。

  不论是在前年之前, 还是现在孔子留给后世的所有, 以及人们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都一直持续着。 这本《孔子归来》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关于孔子的认知, 同时也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孔子归来》读后感(九):爱吃肉的孔子到底有多了不起?——评《孔子归来》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大概停留在高中学习《论语》时候他智者、圣人的形象,大多数时候他是一个几乎脱离现实的存在,当然这大多是因为后世对他的高度赞誉,使得他圣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孔子归来》中,作者鲍鹏山开篇就说到“事实上,孔子既是圣人,又是凡人。”在本书中,我遇见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孔子,他不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存在,他也是一个愁民间疾苦,乐世间之乐的人,他也很“接地气”,爱吃肉,在办私学时“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十条肉干,就是孔子的学费了。当然,孔子是凡人,但是他注定不平凡,他的不平凡源于他的思想境界。

  提到孔子的思想,不得不说的就是他的“中庸”思想,可以说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所有思想理念的方方面面,最为突出的就是道德方面,“过犹不及”这四个字,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领悟其中道理并做到的却很少,当今网络上道德婊、圣母婊的存在,就是一种极端主义的体现,在《极端就是恶》一章中,鲍鹏山用大量的实例来说明极端的可怕,然后结合孔子思想,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到孔子“中庸”思想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孔子的思想“中庸”,但是绝不“平庸”,他比任何人都有预见性,这种预见性正是他思想境界的前瞻性的表现。

  在处世态度方面,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让我非常敬佩。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伤害我们的人,有不少鸡汤文为我们“出谋划策”,或者告诉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以德报怨),或者告诉我们就应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但是,这些生活道理其实早在千年以前孔子就为我们指出了明路——“以直报怨”,用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是最好的,虽然比起“性善论”,我更认同《金牌女王》中的观点“世界上有一成的人天性极好,有一成的人天性极坏,这两成人不会受到教化影响,还有八成的人需要后天引导”,但是公正的态度是处事第一要则。身居要位的人,之所以能够服众,就是因为在处理事务时拥有一颗公平公正的心,我们崇尚法律精神,更多的是因为那种公正的精神,我们爱看竞技节目,也是因为对于公平竞赛的认可。回到“以直报怨”这一思想,这种渗入生活的哲理,却是最为深刻的真理,这种以小见大的细节,更能看出孔子思想境界之高。

  在从政思想,尤其是法律方面,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这几话已经将现世批得个体无完肤,我们常常说素质,但是反观从政者呢?钓鱼执法到底算是什么?如今再来反思死刑存在的意义,以及死缓的意义,我们将能领悟更多,法律很有趣,这种有趣体现在法律的公正性与严谨性,孔子的思想更有趣,这种有趣在于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千年之前的古人来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让自己活得更乐观(围笑),毕竟孔子就是一个在乱世中依旧乐观的独特之人。

  鲍鹏山的这部《孔子归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无论是他平凡的一面还是他不平凡的一面,同时作者身为大学教授和他在《百家讲坛》、《东方大讲坛》、《世纪大讲坛》、《新杏坛》等栏目的担任主讲嘉宾的经验,使得他在语言上节奏把握得当,幽默风趣与严肃严谨巧妙结合,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展现了孔子的伟大思想以及他的处世哲学。

  孔子的思想境界之高,他的处世哲学之深刻,他的精神对世界影响之深远,他就是这么了不起。

  《孔子归来》读后感(十):仁者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自幼年的成长孔子,到最终尊崇万千的圣人孔老先生,孔子的一生传奇丰富,唯一一人从普通大众到影响甚远的大者,关于孔子,有很多传奇故事,当然也有很多史实的未知待考证,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孔子的思想,影响着后人的思想轨迹和后世的文化发展,作者从孔子的身世说起,礼乐文化开始人生的起点,遵从每个国家的特有归宿,君主也是带着常人的疑问,自在的接受所有的疑问和谏言,文中在事实的梳理中并用论据和记载道出所有的答案,中国文化的春秋时代,辉煌的文化争鸣,还有多少未知的发现。鲍先生是尊崇孔子的,文中对孔子的感情很浓烈,生命的文化从今生来到后世,现世源来成了前世的记忆,孔子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

  现在孔子学院开设到了国外,孔子现象也一直在蔓延,关于孔子的文在学校的时候就读过不少,更多的核心是文化的繁荣和引导,耳熟能详的句子原来有这么多的深意和背景,最大吸引我的地方是文中有很多对历史据载的引入,可以找到很多自己熟悉的文字,对比另外文化的身临就更加能了解孔子,了解当时的年代,可是了解孔子并不是本书的目的,我想更应该获得的是从孔子的生活和人生进度中反思中国文化并有所裨益。百家讲坛的一系列文化的解说节目曾风靡一时,在青少年中很受欢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发现,感兴趣的不是乏味的陈词讲授而是从各方面带你认识同一个人的惊喜,此系列节目其中原来也有讲授的孔子文化,花时间详细的看了几集,根据节目记录的本书,表达了原来孔子不是上学课本里的简单知识和认知,礼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就现在的生活中也是可以借鉴的仁者文化。

  封面的设计带着笔墨的挥毫,很喜欢的图案,文字的出现方式有很多种,让人愉悦的方式有很多,有些文化就是如此的魅力美丽,文中的文字从题文到借鉴的别的地方引语都有很好的区分,内容丰满,道理很多但是笔调清扬,让人不自觉的换个方向得到更多的思考。我们总是容易把别人的道理听听就过,用自己的心去归属别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可是你自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才不知什么是宏达的仁者之风,变幻莫测,生而为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生波澜起大浪,用快乐轻蔑残酷,用从容静穆混乱,用言论展示思想,所谓仁者就是如此吧,用仁者之心和一曲长歌。

  一个普通人如何逆袭为万世师表,一个走下神坛的高高在上者,他的话经数千年仍受用至今,朗朗上口的古诗词,遥远的中国文字,即使汉语言的发展也掩饰不了孔子文化对明天的指示,孔子就像从未离开一样,在归来的人群里。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传记,更多的是从孔子的作品出发,找出一个理所当然的硅胶垫,归来的孔子,归来的中国文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