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記读后感100字
《羊毛記》是一本由休豪伊著作,鸚鵡螺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99,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羊毛記》精选点评:
●很冗长的一本书 讲述的是在狭小地堡困顿过活的人 因缘际会发现所认知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存在巨大偏差 而奋起力争的过程 没有序言写的生动 略失望
●命运给予我们的现状,无力改变;但我们获取改变未来的动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应争夺有限资源,最后只会消耗资源.唯一要做的是:珍惜.
●开头渲染很多,情节略拖沓,结尾有点赶。不过人物的心理描写的很细腻。
●情节太拖沓。。。
●如果能够拍成电影应该相当卖座
●结局稍嫌不过瘾,剧情很赞!
●作者勾勒了一个空白虚幻又真实的世界,一个被平庸的恶的统治的世界,里面的统治者就像二战战犯艾希曼,不去思考,只是执行,这个世界的"秩序",如何能更好维持秩序,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是最好的方法,这些平庸的恶的共同生命体,用恶的方式来续命,天平歪斜,终将平衡。但深入不够,可以闲杀时间。
●小說充滿政治意味,一個地堡的所有人,被幾個人騙了百多年,安於現狀只因不知道真相是什麼,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是那麼少之又少,就像現在某些國家,把人民封閉起來,看到外面的世界,沒有思考自己現狀的參照物或事實,只會一直那樣下去。但故事還未結束,最後會發展成怎樣還是未知數,真相只是一部份,還有行動在等候,沒有行動,知道真相也只是徒然。
●羊毛战记好看惨了!这不是一本书 这是一!本!毒!药! 不负盛名啊 听说异形的导演要把它拍成电影版 很期待[泪]
●值得一看
《羊毛記》读后感(一):《羊毛記》是本好小說
《羊毛記》是本好小說,結局有點太馬虎就是了。而且整個故事都很沉重,你會很想一口氣讀完,快點知道結局,可是又不希望作者讓更多人領便當。
我覺得非常適合拍成電影,但是主角不能選飢餓遊戲的女主角,因為女主角要有一種強悍跟聰敏的氣質。
《羊毛記》读后感(二):一部拍成電影會比小說更出色的作品,我想。
末日故事,一種頗流行的戲劇類型態,當舊世界被人類自己或大自然給完全摧毀後,有太多的可能性得以任由作者恣意塑造,那麼新世界會呈現什麼面貌呢?是如電影【Matrix】裡人類被機器與電腦程式壓制統治的世界,還是如【水世界】那種沒有陸地、只能在海上生活的世界,或是如【The Postman】那種黑幫橫行、人群相互隔離、沒有郵差傳遞訊息的世界,亦或如文學小說【長路The Road】裡父親偕同幼子、在殘破的人世中尋求新家園的長路漫漫呢。充滿太多可能、太多想像了,於是末日題材的劇碼,一直不斷吸引我們的好奇心,也一直強勢占據著小說與電影票房的暢銷榜,一如這本小說。
這部小說是描述大自然環境在受人類毀壞後,剩存的人類住在近50座獨立地下筒倉裡,被極少數人以無形又無知的方式箝制統治著,彼此毫無所悉,對地上的一切既恐懼又想望。筒倉裡的社會自成一個世界,食衣住行自給自足,每個人都有著明確定位,看似民主的治理卻隱藏著階級意識,人類天性的好奇心在這個社會不被容許,只有童書可以閱讀,只要過度追尋知識或只是喊著【要出去】,就得被迫面臨死亡。看似被作者精心雕琢的社會結構,其實充滿著不合理性,這樣的封閉社會如何能長治久安。小說架起了一個不合理的社會結構,卻又能以懸疑、緊湊、衝突、轉折的戲劇性,將讀者捲入無法抽身的戲劇情節中,讓我們忘了這隱隱中有著存在上的結構性弱點。
可以這麼說,這是部典型的暢銷排行榜小說,但並非是令人品味再三的文學作品。事實上,暢銷榜通俗小說大多離偉大很遠,它們只是很容易征服讀者的戲劇性渴望罷,就如這幾年的暢銷書『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系列一般。或許,這部小說若能減少些瑣屑的文字贅述,它的文學味會多一些;也或許,這是一部拍成電影會比小說更出色的作品,我想。
《羊毛記》读后感(三):极力推荐
別搞錯了,這可不是什麼『羊毛的五十道陰影』。完全不一樣。《羊毛記》真的有料,真的好看到爆,看了你就會明白,網路上那些High翻天、散播速度比瘟疫還快的狂熱五星口碑是怎麼來的……如果你到現在還沒讀過《羊毛記》,那你鐵定是那種完全跟不上網路流行、無可救藥的『老派讀者』。其實,《羊毛記》根本就是為你量身打造的,看了你就知道什麼叫做『老派說故事魅力』。
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人住在地面上。
地面上,只剩一個致命的死亡世界,空氣中瀰漫著致命的強酸毒氣。走出那扇閘門,五秒鐘,你開始瘋狂嘔吐,十秒鐘,你的肺開始融化……為什麼會這樣?生化浩劫?核污染?……太久遠了,已經沒有人知道……
大家都住在地下,巨大的圓筒型地下碉堡,總共一百四十四層樓,每層樓高將近十公尺,從最底層到最上層,高度超過一公里……而且,基於某種原因,地堡裡沒有電梯,只有一座中央螺旋梯。想上頂樓,是多麼艱辛遙遠的路程。然而,在某個特定的日子,大家還是不顧一切想上去,因為,那一天,有一個人會「出去」……
在地堡,最大的禁忌,最嚴重的犯罪,就是當眾說出「我想出去」。一旦你說出口,你就必須走出那扇閘門……五秒鐘,開始瘋狂嘔吐,十秒鐘,肺開始融化……在頂樓牆上的巨大顯示幕,你可以看到外面的山丘上遍布屍體,那麼,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還是會有人想「出去」……?
有一天,又有一個人「出去」了,而那個人,竟然是地堡的保安官。一個執行法律的最高官員為什麼會觸犯地堡最嚴重的罪?
地堡的領袖是一位七十歲的老太太,深受愛戴。她很想知道,那些人為什麼會一個個走出去?背後是什麼力量在驅使他們?她不忍心看到山丘上那越來越多的屍體。而現在,就連她最得力的部屬保安官也走了,她必須找一個人來接替他,查出真相。而最理想的人選,卻是在最深的底層,一個謎樣的傳奇人物……她叫茱麗葉。
據說,她十二歲就離開父親,一個人到底層當發電工人,從此以後,她就再也沒有出來過。據說,她具有一種超乎常人的能力,能夠洞悉問題的真相……
然而,茱麗葉從來不曾離開底層,是因為她必須日日夜夜守著那部巨大的發電機,因為,只有她知道,發電機已經快要解體……如果失去電力,地堡就不再有水,不再有空氣,他們還能去哪裡……
《羊毛記》读后感(四):慢工细活的“反乌托邦”小说
《1984》《动物庄园》《我们》《美丽新世界》《这完美的一天》诸如此类,比拟或寓言极权社会的行为控制和思想审察、借美好承诺之名,行人性扼杀之实这类“反乌托邦”小说书架上找找应该有十来本,如果一个阅读者不读这些作品,似乎就找不到天朝子民的身份认同。
然而,这一些久经历史考验的作品,总令我感觉到缺少些文学作品应具的实质要件。也就是在读这些作品时,当然你的肾上腺素激增,感觉到这些经典里的环境就是在还原你所身处的那个社会,这种感觉对经历过五六十年代大事件的中国读者来说当然最有杀伤力。但是,在这些作品里面,除了奥威尔以外,其他的作品在始终让人感觉到行文上不够流畅、角色塑造上过于符号化,当然这免不了有中文译本的翻译水准,以及此类型作品作者的笔力侧重的原因,同时小说创作的时代远逸也是一个因素。
然而,既然是打着类型小说之旗号,既然这样的小说在小说之林独居一隅,既然我们还要让自己的子侄从中知晓这个世界一不小心就极有可能恶化成的恐怖样貌,那么在新时代中,在也许已经从极权走向后极权社会的我们这边的阅读环境里,是不是更应该出现一本语言文字上更从容雅致、角色塑造上更剔透玲珑、探讨极权社会纵深度更周延细密,视觉选取更广袤不拘的作品呢?
可惜的是,在《羊毛记》之前,近年我们没有这样的运气。
当然,这部发酵于网路的小说,有一个菜鸟书写者小说创作中会发生的种种疏失,比方他节奏的问题、比方他逻辑合理性上的漏洞,但这些问题却并不显眼,让你一眼就察觉得到。相比小的疏漏,如果你可以忍受较长的篇幅,较缓慢的剧情推进节奏,如果你还依然存在初初开始登临世界文学经典名著殿堂时的那份好奇、喜悦与朝圣之心,你会在《羊毛记》的某些部分找到看见 珍.奥斯丁、斯.茨威格、格雷厄姆.格林、约翰.勒卡雷时的那种舒缓的内心周折。
这就是它传神之处,大概自己的处女作,自己发表于网路,自费出版才能保持这样的原真,使你我本来对于这一类型小说存在的“它理应概念化、符号化”印象变得更重视个体特殊性,(我们看到作品中大部分出现的角色都有非常周致的心理动作与情感表达);让你我本来对于这一类型小说存在的“它理应方便我们去寻出解决之道或者提醒所有人警醒规避”的原欲冲动让位于更理性、更客观同时也更行向道德标判的模糊境地——挟持者与被挟者、极权的宝塔尖顶与暴力革命的底层各有各自以为义的政治正确。它反而更像一个真正生长在我们这样国度里的书写者才可以书写出来的东西。
很难想象,2013年能够读到这样的网络原创。
.S 鹦鹉螺出版的选书,与陈宗琛这个译者与选书人(似乎这个书系都是他翻译的,当年还译过《时间回旋》,记得那阅读之美感吗?)真正是读者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