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依丝》读后感摘抄
《苔依丝》是一本由(法)法郎士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苔依丝》精选点评:
●最初以为是基督的赞歌,直到最后才看清是一个伤感的反基督故事,最后才幡然醒悟,原来是自己亲手将她永远地送去了上帝怀中,对于天国、圣子的热爱都不及苔依丝。《蜜蜂公主》 一起编入有点违和,简单的童话。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哲思的集合,过于经典的意象(尤其是纯洁的妓女+堕落的圣人cp)既让故事少了些神秘,但也还是得以通过这些意象让读者拓展理解的空间。总的来说,对于熟悉近代文学的读者来说,故事想要戏剧化但是不够动人,道理想要摒弃一切道德标尺但仍有保留。何况到了当代,这些“离经叛道”的言说也已成为老生常谈,想要发人深省却亦很难。不过念及此书所成的时代,也算是对现代世界的准确的预言了——毕竟此刻怀疑主义者的数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吧。
●当巴福尼斯爬上柱顶进行修道生活,并决定除非得到上帝的指示便不再下来的时候,许多人驻足参观并在圆柱周围极速形成一个新的城市,我差点以为另一个马孔多的故事又要开始了,而故事也在大戟篇更为酣畅地展开,使我对整部小说有了更为深层次的领悟。
● 2018-02-11 读过 从沙漠里与隐士的争辩,到修道院中一个称爱悔悟一个眼望天国的别离,大概都暗示了这是一个各说各话的故事。作者把自己藏在了观点交锋与讽刺感十足的剧情里,虚无么?意义何在?我只能按我的理解猜测,信仰只在为内心寻找安宁,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旅行。
●修行者始终要保持谦卑之心,更要包容别人!
●才发现小时候看过的蜜蜂公主原来也是这个作者写的……
●将入天堂作为修行的目的,太功利化。最终目的应该是获得内心安宁,摆脱痛苦,毕竟生活中都是在羡慕得到与害怕失去的欲望中挣扎。宗教的目的大概是获得宁静的一所学校,跟随老师修炼。但修行毕竟很个人化,最好是自学,因为往往自学才是真心,才是成为这门学科杰出者的途径。苔依丝无论是在做妓女还是出世中都明白真相,都拥有安宁,她经历了人生不同的快乐,她才是赢家。巴福却是悲哀的功利主义,不真心的那个,他是真正的痛苦活着和死去。这个反宗教的题材全是非常优秀了
●后面那篇《蜜蜂公主》是什么东西……
●苔依丝读来十分不错,翻译的也十分经典,至于后面的蜜蜂公主则更接近童话故事,比较幼稚。
●宗教虚伪的很真实
《苔依丝》读后感(一):摘录的书评
虽然不大喜欢教材式的文本解读,总觉得它们会破坏文学本身的美感,但对像我这样的资质平庸的初学者而言,如果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只怕会在理解小说的路上走偏。所以我依然做好了笔记。时间太久,已经忘记引自哪本书,之后还需补记一下。
【1889年,在卡亚菲夫人的建议下,法朗士把他在1867年《圣苔依丝的传说》改写成著名的小说《苔依丝》,内容是一个修道士感化妓女的故事。公元4世纪,贵族子弟巴福尼斯在牧师感召下皈依了基督教,来到尼罗河畔的沙漠里苦修了10年。有一天他忽然想去拯救一个美貌放荡的女演员苔依丝的灵魂,便跑到亚历山大说服她进了修道院,过着只有面包、水和一支三孔笛的生活。但是他回到沙漠之后却坐卧不宁,无论怎样折磨自己也摆脱不了苔依丝形象的诱惑,他终于不得不承认是爱上了她。可是苔依丝死了,使他陷于无比的悔恨和绝望。
《苔依丝》深受福楼拜的《圣安东尼的诱惑》的影响,是一部反基督教的杰作。小说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埃及五光十色的风貌,而且使世俗生活的欢乐和修道士们的苦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苔依丝放荡一生之后升入了天堂,巴福尼斯苦行一世却堕入了地狱。法朗士认为爱神比上帝更强大,在上帝沉默、撒旦横行的世界上,修行是毫无意义的蠢举,因此他对苔依丝充满了同情,而用歌颂世俗生活来批判基督教的来世思想,正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一贯的表现方式。小说中的巴福尼斯是一个狂热的、然而绝非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只是用苦行来压制自己疯狂的邪念,以神圣的外表来掩盖自己丑恶的灵魂指望以暂时的牺牲来换取永远的满足,如果不是为了天堂的极乐,他就要马上回到尘世去,像有钱人那样“拼命享受”。一且幻梦破灭,他便像输了老本的赌棍,暴露出狰狞邪恶的本性。他的悔恨绝不是因为对苔依丝有什么纯洁的爱情,而是要追回过去未曾享受的一切,是出于对尘世欢乐的嫉妒而进行的绝望挣扎。法朗土以如此犀利的笔触淋滴尽致地揭露了信仰狂们的卑劣和虚伪,对他们的苦行和忏悔进行了无情的嘲弄,不仅使《苔依丝》作为一部反宗教的杰作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而且在教权主义者阴谋复辟的第三共和国时代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而教权主义者们对《苔依丝》的歇斯底里的诬蔑和攻击,只是促使法朗土更加迅速地走上了反对政教合一,争取自由进步的道路。】
《苔依丝》读后感(二):见到了她时,我居然还愚蠢地相信上帝
巴福尼斯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深爱着苔依丝,他以为头脑中常常浮现出的苔依丝的幻影,只是上帝给他的神启,让他奉命去拯救一个堕落的灵魂。于是他长途跋涉,来到了亚历山大城,他劝导苔依丝抛弃淫佚的生活,用苦行来为自己赎罪。等到他把苔依丝关进了木屋,用夹着自己头发的封条将大门闭锁,他以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上帝赋予的使命,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可“魔鬼”的意念没有放过他,苔依丝的倩影依旧反复地在他的脑海中徘徊不散。于是,他栖居在圆柱的顶端,栖居在死人的坟场,妄图用痛苦磨灭掉这世间的罪恶。
可是他又失败了。直到在安东尼最后的告别仪式上,他得知了苔依丝将不久于世的消息,才恍然大悟——原来上帝是假的,耶稣是假的,只有现实的幸福才是真的。天呐,见到了她时,我居然还愚蠢地相信上帝。
我一度怀疑法郎士读过老子的著作,他的言语中充满了相对主义的思辨性,甚至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倾向。他借书中众多思想家的谈话来否定基督教道德的绝对性,他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命题:如果上帝是完美的,那么上帝就不应该有所行动;如果上帝不行动的话,那就没有人知道上帝。事实上,上帝广为人知。极端的宗教崇拜者,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教义是完美无缺的、真正的、唯一的真理,他们喜欢借助高尚的人格拟态和宗教的神秘性来征服异教徒和无信仰者,使之归顺于自己的主。对于持不同意见者,他们斥之为罪恶、肮脏,却不曾想过在于对方的眼中,他们也有着同样的形象。极端的宗教思想之间产生的对立,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灾难,书中的巴福尼斯饱含着对尼西亚斯的嫉妒,烧毁了苔依丝的所有财物,引起了全城人民的憎恨;历史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战,让耶路撒冷的几度沦陷,惨遭屠城,这是由神明们导演出的人间惨剧。如果宗教能够温和,如果教徒们能够容忍别人的信仰自由,十字军的枪下将会减少许多亡魂。
神甫巴福尼斯拥有着远甚于常人的忍耐力,他把自己的欲望归罪于“魔鬼”、“被上帝抛弃”,于是他虔诚地苦行;他一度认为自己最终会获得上帝的拯救,战胜可耻的欲望。但他没有想过,上帝如果不想让他吃饭,为什么要给他嘴巴和肠胃;上帝如果想让他断绝情欲,为什么要赋予他阳具。可怜的巴福尼斯不开窍,而且缺乏丘处机那样自我了断的勇气(中国的修道士有阉割的传统),但他仍然值得敬佩。作为一个人,他长久地背叛自己的原欲,没有像《巴黎圣母院》中的克罗德那样放弃做人的原则;直到苔依丝在弥留之际,巨大的悲痛才让他“堕落”。从宗教的角度而言,他所做的一切都会前功尽弃,必然得不到拯救;但是作为一个人,他所忍耐的一切已经够了,至少可以让他避免背上禽兽的污名。
当然我不怀疑禁欲是修行的必要手段,可我也不认为禁欲适合每一个人。禁欲成功的人,也许是像丘处机道长那样自我了断的,也许是像婆须蜜多那样早就熟知个中滋味而无心再去品尝的人。即使是如同佛陀和夫子这样的圣人,也有儿子,证明圣人也是激情燃烧过的;而巴福尼斯在少年时代,以血气方刚之躯,便去行那最苦的修行,也难为他不堪欲望的折磨。
我们何必要自信自己是完美的呢?何必要追求绝对正确呢?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个体,用统一的秩序去规范每一个人,显然会激发更多的矛盾。思想自由化是混乱的渊薮,可禁锢思想也绝好不到哪去。什么思想也好,什么宗教、主义也罢,顺应人性便为善,违背人性便为恶。如果你曾遇见一个她,何必要强求自己去愚蠢地信仰上帝?
《苔依丝》读后感(三):如果没爱过你,我不会死,因为我还没有活过
巴福尼斯是一群埃及苦修隐士的领导者,因为后悔少年时期的放浪形骸而选择了避世修道,与上帝为伴。在多年的隐居生活之后,一天,他听到了来自天上的声音,要重新回到自己童年时生活的地方,寻找那生活作风放荡的“红颜祸水”苔依丝,让她皈依正道并走上获得永生的天国之路。
虔诚的祈祷和终身的禁欲没有令他如愿的走上永生之路,也未能熄灭苔依丝多年前就在他心头种下的爱情之火。在经历了一系列神奇的遭遇和变迁之后,回到沙漠的巴福尼斯坐卧不安,苔依丝的形象始终在他的眼前挥之不去,他用种种苦修来折磨自己。最后当他得知苔依丝病危后,他再也无法约束自己,赶到女修道院,承认自己爱上了她。
可是苔依丝死了,巴福尼斯自己却堕入了无尽的深渊。
想要充分理解欧美的文学,了解《新约》、《旧约》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传说和希腊神话。因为对于这种文化缺乏了解,我经常能够意识到,作者安排的某段情节或者某段描写有所指,却没有能力参透,错过了很多东西。更可惜的是,法郎士这部小说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因此我就像一个跌落在迷宫里的盲人,仅凭自己的双手扶着墙壁走到了终点,却不曾见到迷宫的全貌。
Thaïs 这个形象并不是法郎士原创的,她的形象曾经被许多艺术家重塑过,传说她生活在公元4世纪,是著名的希腊名妓,也是亚历山大的情妇, 因煽动火烧波斯波利斯而闻名。可惜关于她更多的传说我并不了解。在法郎士的小说里,也有苔依丝手举火把的一幕,不过她是被巴福尼斯煽动的,烧的是自己奢靡生活的府邸 —— “仙女洞”。
关于文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第三章“宴会”的部分。
虽然法国政教分离法案(Loi de séparation des Eglises et de l’État )直到1905年才得以颁布,但在法郎士创作《苔依丝》时,社会上关于言论/信仰/自由方面的话题讨论早已开展的如火如荼。因而我猜测,“宴会”一章中哲学家们侃侃而谈的言论,正是参考了当时社会上的几种主流话语。只可惜无法获取到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因而具体有哪几种学派,不得而知。
从情节推动的角度看,这些高谈阔论并时不时像苔依丝倾诉爱慕的哲学家们,像极了为了吸引雌性而竞相开屏的雄孔雀,或着种说法,苔依丝口中的“雄山羊”,彼此角力,乐此不疲。
而苔依丝却最终选择了一言不发的巴福尼斯,一个刚刚见面的陌生人,有人说是因为巴福尼斯代表了上帝;有人说跟随巴福尼斯而来的“另一个人”正是她心中挥之不去的“阿美斯”;也有人说只有巴福尼斯认为她的生活并不美好,充满痛苦,需要拯救。(这些观点都能自圆其说,十分有趣,更有同学认为苔依丝与巴福尼斯根本就是同一个人的两面。)
总之,没有宴会这一章的对比,苔依丝无法下定决心做出选择,因而在结构上也无法完整。
看了很多书评,都将此书定性为一部反基督的作品,我认为不是的。
要说明这一点,首先要明确,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巴福尼斯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外人看来,巴福尼斯的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循甚至超过了基督教苦修士的几率。但他的所作所为是出自功利,而不是出自信仰。如他所说:“倘若信奉上帝不能获得永恒的快乐,他将立即回归到俗世当中去。”
他对上帝有所求 —— 永生。这一点,倒是跟许多中国人在逢年过节到庙里烧香类似。
法郎士反的,不是基督教,而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对人民实行控制而产生的迂腐、专制的经院教会。他们把宣扬“爱人”的上帝,解释成为了以惩戒、责罚为手段的暴君,他们利用人民的愚昧和胆怯,将他们的思想禁锢起来,使人民只能相信统治者愿意使其相信的部分。
人们祈祷,却不知像谁祈祷,人们礼拜,却不知为何礼拜,人们忏悔,又不知对谁忏悔,人们苦修,却仅仅因为恐惧,强压内心那股炽热的,生而为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和欲望。
巴福尼斯相信死后,上帝会赐予他们永生的快乐,却忽略了自己像上帝借来的这段很有限的生命里,他都没有活过。
最后他醒悟了,苔依丝带着微笑闭上了眼睛,这个结尾是悲剧还是喜剧,不好界定。
另一方面,书中除了巴福尼斯之外,还塑造了两个正面的基督教徒的形象,这是我判断本书并非反基督教的又一佐证。第一个就是对苔依丝小时候产生重大影响的阿美斯,他弘扬了耶稣基督的宽容”与“爱人”,最终因为信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基本就是耶稣的化身)
第二个就是“老实人”保尔,书中没有展示他认真修行的“行为”,却给了他一双沟通上帝的慧眼,我觉得这类人代表了悟性高、信仰坚定却不苛求日常形式的教徒。
除了上面讨论的这两点,我还有很多问题:
那名钓鱼老者究竟是谁?
苔依丝演的剧目有什么故事?
安克利德为何自尽?(有人说斯多葛学派相信人有选择自己死亡的权利,这与基督教不允许自杀的价值观相悖,因此安克利德终结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自由的宣告,他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挑战“上帝的权威。”)
一个城市的迅速诞生说明了什么?
洞穴里的一幕象征着什么?
莲花篇、纸草篇、宴会、大戟篇 ,除了“宴会”之外,其他三章因何得名?
这些问题,我并不指望能在短期内得到答案,姑且先挂在这里。也许哪天撞了大运,会被真理的果实砸中也未可知。
《苔依丝》读后感(四):动机、表象与真实:巴福尼斯的历程
缘起:由于想要加入一个小说阅读课而重新拾起小说阅读,之前更多的在读科学专业书籍和读人本身。很感谢这个契机,可以让我读到这个中篇小说。这篇书评只涉及《苔伊丝》而不讲后面的童话。
我看到这本小说在其他地方被冠以“反基督教”的标签,这种说法似乎来自于一些教材的评断,但假如循着这种方式去理解这部小说,也许会误入歧途。作者并非想要直指“基督教”本身,而是指与信仰有关的这种人类活动,任何如果真的只指一种特定的机构而写成的小说,而没有任何普适性的话,它不会有任何价值。就像是《1984》也许映射了某个特定的社会,但它绝不仅仅在说某一种特定的生活,它可以被引申到任何一种与此有关的社会形式当中,对《苔伊丝》来说也是这样,与其说作者想反对与批判什么,不如他在探讨欲望与信仰,真实与表象。他通过这么一个故事在向读者提出问题,也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巴福尼斯也许并不像一开始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崇高,神圣,但作者的笔是中立的,宽容的。若有一种色彩在里面,它并不是嘲讽的,而是慈悲的。
它或许试图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1. 一个秉持着严酷的禁欲修行,在行为上被他人称颂,他就是虔诚的吗?换到这个时代来说,一个在行为上表现良好的人,他的初心就是善的吗?一个行为放荡的人,他就是道德败坏的吗?
2. 我们如何区分善与恶?上帝与魔鬼?当我们与权力、知识与神圣的中心无比靠近,有如此多的现象表明我们的力量,这会不会使我们认定,我们的做法可以代表真理、信仰与正义?
这个,哪怕不是在神的领域,在世俗的权力与舆论生活中,也是如此。
前两个问题涉及到我们看待他人,以及我们看待自己。
3. 人性是什么?神性与信仰又是什么?我们是如何寻找到这种平衡的。人生意义为何?
第三个问题似乎有一个更超越的角度。这个问题,作者不仅仅是通过这个故事,也是通过在那个宴会上,通过各种思想的人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来探讨的。
I. 信仰与欲望的初心&斗争
(下面有关键剧情)
文字的一开篇写了在沙漠里苦修士的生活,他们虔诚的修行,如此肃穆与平静;但几页过后话锋一转,苔伊丝的形象出现,打破了宗教的严肃,苦修士离开了他的修练场,开始了他的旅程。巴福尼斯的动机是什么?他的这个行动的结果又会怎样?带着悬念,作者牵动着大家继续向下看,在这过程里,我们的预期一再被打破。一开始,我们会十分肯定这位苦修士是动了凡心,因为他被这么一个形象折磨得如此不安,竟要离开自己已修行多年的场所,可见这动力会有多强。一个在沙漠与自然生活多年的人,突然回归市井的生活,会发生什么,这是让人吊足了胃口的。然而,并没有预期中的有趣而过于戏剧的场面发生,正如巴福尼斯所信仰和期待的那样,他真的说服了苔伊丝。因为在苔伊丝的人生剧本里,发生着与此相合的事,在巴福尼斯的造访,就像某个开关被启动了一样,苔伊丝离开了欲望的生活,来到修道院。这是所谓“上帝的神迹”吗?巴福尼斯明明表现出对其他人的嫉妒,当苔伊丝在他面前表现出允许他接触的时候,他却没有与她发生任何事,并把她送到修道院就离开了,回到了自己的世界。这让人略微有些惊讶。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苔伊丝在心里种下的那个种子开始发芽,侵袭他的内心,使他不得不通过各种修行与在柱子之上的苦修来克服——可笑的是,这在世人眼中似乎是一种神圣,是需要去膜拜的。而到了苔伊丝临近死亡,苦修士最后一点信仰被击溃了,他的世界观发生了一个转化,不是积极的转化,而是向恶的转化。我没有看过很多基督教主题的小说,不过就接触到的一些来看,以向恶的转化为小说结尾的书并不多。然而如果说,这就是“反基督教”的说明,这种理解是在太表面太肤浅了。苔伊丝临近死亡,当他意识到他最终无法得到她将成为现实,他终于开始正视他内心对她的渴望,它不再掩盖在神的旨意之下。巴福尼斯在苔伊丝临死之前,让修道院的修女们如此惊愕的一个举动,似乎才让他终于可以言行一致,虽然是如此让人大吃一惊的转变。但读者与作者一样清楚,这种变化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蛰伏已久的。这本小说帮助我们看到巴福尼斯这个突然的行动之前,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II. 戒律与修行
基督教的宗派分支各不同。每一个分支的规则和所需遵守的戒律都不同。根据时代它一直在变化当中。苦修士自发的禁欲与远离世俗的生活,一直以来是最被人钦佩的一种。因为在行为上的自律与克制欲望很难。正如在这个时代,如果你可以保持健身,早睡早起,每天做饭,自力更生,为一个不止为金钱权力的理想事业而坚持,会收到许多点赞和钦佩。可每个人也许并不能很清楚在这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持着。也许有的人是为了吸引异性,有的人是为了获得钦佩,真的发自内心的向往一个价值观并维持很难。
宗教修行者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在于他们在追求一种信仰上的纯粹。这种纯粹越高远,越容易误入歧途。任何一种高远的智识与力量,必然伴随着一种与此相伴的危险。就像知识有时会让我们了解更多,更加包容,但也容易让我们变得挑剔、傲慢与自满。戒律帮助人们接近内心的信仰,但如果我们只是表面上遵从戒律的形式,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在实践它,它的反作用力也许将我们推向信仰的背面,正如巴福尼斯一样。
真正在行动上实践欲望与欲望在内心中打转,这两种的影响力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后者也许要更强烈。抵制欲望并不是从欲望中解脱的方式。
如果我们在内心当中如此厌弃与不愿正视欲望本身,如此看重与标榜着苦修式的戒律(仪式)与行动,或许我们会自欺欺人的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崇高的事情,而忽略了内心当中的私欲。因为内心中的分别,我们不允许私欲的存在,想要鞭笞它,锁住它,消灭它,我们就会对它一叶障目。
因此我们在小说中看到饿了这样的反转,巴福尼斯在苦修中修行数年,最终被他头脑中出现的一个幻想,形象毁掉了,他让自己认为这是出于神的旨意。而在风月场上多年的苔伊丝,内心存有的小火苗被点燃,使她最终走向信仰。被上帝选中的,不是被万人爱戴,惧怕,并且认为他可以产生神秘力量的苦修士的长老,而是他被人嘲笑以及看作愚蠢的徒弟。真正推动苔伊丝走向信仰的,并非是那个根正苗红苦修多年的修士,而是若干年前,一直照顾她,为她带来温暖与信仰的,身份下贱的黑奴。而在当时,基督教还被世人视为异端与邪恶的信仰。
巴福尼斯与苔伊丝的对立,好像在揭示这世界上处处出现这样的二律背反。比如新教的出现原本是对天主教的一次松绑,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加尔文时期对人的禁锢与惩戒却几乎达到了顶峰。
作者在1890年,社会革新、科学发展与革命的时期写下这些,未必是想在苦修这种修行形式上有怎样的探讨。但是,他确实在质疑着世间的事物,那些表面上看上去美好合理,实际上却需要再进一步理解和推敲的一切。而,他并不是从高往下,站在更清醒的人的立场去抨击更混沌的一群人来完成他的表述的,他的角度是平视的,从我而出发的。尽管题目是苔伊丝,苔伊丝是对象,是理想,是强烈的对比,却不是主角,主角是巴福尼斯,是看似神圣,饱受欲望驱使,最终走下神坛的人。他为他花费了很多的笔墨,这里有一道悲悯的目光。
III.真实与表象
扪心自问,如果你始终是一个正派人,你的每一个行动都不会有丝毫邪恶和私欲了么?而由于我们的身份始终是正派的,我们更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对他人很有意义的事业当中,可是只有自己知道,这行动背后的动机是怎样的。
在巴福尼斯这一系列行动当中,人们又是怎么理解的呢?详细的、有众人的场面这里有三幕,一个是苔伊丝的戏剧,一个是巴福尼斯随苔伊丝去做客时,这些哲学思想家们的争论。前两者都有隐喻,以及作者忍不住借由故事借由历史表达他的思想。第三个很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巴福尼斯爬上了柱子,忍受饥饿,由于他一直以来都是受人敬仰的苦修士,自然这样的举动,被他人理解为一种值得去膜拜与敬仰的神性的时刻。那个场面描述的很荒诞。而实际上在真实中,在任何时代也是如此,保持克制的清醒很难,尽管它不会掩埋内心的热情。而表面上的崇高与正义更吸引人,它常常会引发人们的狂热。
,由于职业原因,这部小说也帮我带入心理咨询/治疗这个职业做了些类比。以此类推,所有从医者、助人者以及代表权力与正义的人群,或者你自认为在做着一件正义与至高无上的事,也会会面对这样的困境。学习心理咨询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去理解自己助人的动机是什么。因为如果你对于自己的需要不够了解,也许你并不是在帮人,而是在满足自己。我们需要去理解,我们帮人的背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全能感与控制感,是我们沉湎于关系,还是因为我去安慰他人,以安慰内心深处那个脆弱的自己。如果我们无法清晰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也许会滥用自己对于来访的专业权威,也许会无意识的拖长关系,或者我们会被那些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吸引,忽视与自己经历不同的人,无法达到中立。我们需要对此保持内省和觉察。而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是自大的,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与判断,或许我们就会落入陷阱,让我们忘记了,无论我们有多高的经验,多敏锐的判断,多么高超的技艺,多么高尚的德行,我们仍是一个人,每个人植根于大地,仍需去面对自己的欲望与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