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弗拉基米尔路》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弗拉基米尔路》读后感锦集

2020-11-04 01:09: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弗拉基米尔路》读后感锦集

  《弗拉基米尔路》是一本由杰里米·普尔曼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拉基米尔路》精选点评:

  ●这本书算是对俄罗斯文化窥之以冰山一角,不知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问题,有些句子过于冗长读起没有通畅之感。最后,人性的复杂不容小觑,观过去才能见未来,或许这才是历史的意义吧。

  ●写得不如人意

  ●又一个翻译毁好书的例子,前29章虽然有一些小错但整体仍然很不错,29章后冷女士的翻译只比Google强一点点,大量句子没主语/语序混乱,译后记中提到了多次校对和协助翻译,结果似乎完全没看到成效。回到内容上来,笔墨集中在俄国暗黑时代,纪实笔触清冷锋利,stunning。读原版吧。

  ●五颗星给原作者本人,翻译倒扣一颗星

  ●好書被譯者糟蹋!!!還好意思寫譯注!!!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可以了原作!!!

  ●个别章节精彩,整体一般。封面是幅名画。

  ●翻了开头的几章,已经感觉到可能无法承受的沉重。 俄罗斯跟我们一样,是个有着悠远历史但苦难深重的国家。 中间有好多问题,并不了解,所以只能一边看一边查资料,如果全书多一些注解和图片会更好,另外译文是个问题!

  ●读完非常遗憾,为了本书的翻译。英文原版352页,中文273页,还是在排版如此稀疏的情况下。此书唯一价值就是提供了找寻原版的蛛丝马迹,so还是读原版吧……

  ●高一读完的书,因为封面是我很喜欢的列维坦的画,也不记得当初怎么决定要买下的,不太看得懂,以后有时间在看一遍吧郁闷π_π

  ●这个翻译哟…………作者惯性露西亚黑╮(╯▽╰)╭

  《弗拉基米尔路》读后感(一):冷述美教授,你好意思说自己翻译了后半部?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书。

  作为一个英国人,踏上弗拉基米尔路,完成一个亲人的意愿。

  而这条路,正是列维坦绘画展示的俄罗斯民族的苦难之路,流放之路。本书后来的版本名称也许令我们感触更深----《通往古拉格》。

  本书正是叙述作者一路的见闻,一路的所思所想。

  正是因为这一角度,本书的叙述显得轻薄一些,那些深重的苦难,那些曾经的往事,都有些浅尝辄止。不过也正是这样,才有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流畅。

  本书主译者冷述美教授写了《译者后记(一)》,表达了对这本书的敬意。然而,正是教授翻译的30章之后部分,令人不忍卒读,简直就是百度翻译的典范!在阅读杨敏老师翻译的1-29章中所体验到的流畅,到了慎重其事的冷教授翻译部分,踪迹全无。

  我不知道冷教授哪里来的勇气,敢写这篇《译者后记(一)》。

  《弗拉基米尔路》读后感(二):一条死亡之路,一条生命之路。

  弗拉基米尔路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66号公路之于美国佬。不同之处在于,66号公路留给美国人的更多的是旅行、母亲、勇敢和进取等等这样的关键词。而弗拉基米尔路给俄罗斯人的,是死亡,是苦难,是流放,是刺伤这个伟大国家的一柄利剑,几百万人铁链加身,穿过它被送往沿途的五百多个集中营,几百万人里,能回家的屈指可数。

  而对于那些能够去而复返的幸运儿来说,弗拉基米尔路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它又变成了一根回输的血管、一条新生之路。承载着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苦痛,幸存者们回到家乡,靠勤劳的双手和更加顽强的意志重新编织已经碎散的生活。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带给我们如此甜蜜的人就来自古拉格,那痛苦与死亡的代名词的地方。是的,这正是这个伟大民族让我们崇敬的地方。

  《弗拉基米尔路》读后感(三):强烈的参考意义

  很久以前就关注了这本书。作者孤身一人在冰雪严寒的弗拉基米尔路沿途,考察这条路背后的沉重历史。作者也许受到书中情感的影响,自己也曾做过强烈的心理斗争,思索这本书是否有实际的意义。

  然而,当我们看完这本书时,一切不言自明,这是一本剖析人性并描述个体与国家命运之维系的好书。作者纵横捭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会用幽默的手法去化解苦难。读来大气磅礴而不失飘逸之感。

  弗拉基米尔路是俄罗斯民族在前进的脚步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的真实反映,反观崛起中的中华民族,这本书有着强烈的借鉴意义:变革之路永远有巨大的牺牲,牺牲固然可怕,但一个民族不该因受挫而止步,带着开阔的眼界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继续摸索前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才会迎来伟大复兴。

  《弗拉基米尔路》读后感(四):一条路一次游历一部传

  它像一条河,从无到有——不是源于大山,而是源于莫斯科,而那条路的终点迷失在无语中。

  ——摘自《弗拉基米尔路》

  最初的疑惑,是听说斯大林的身高170cm左右,平常皆着暗增高接地,与毛泽东照相时还得特意向前小跨一步,以造就身材略高的视觉幻象;此后,便看到了“卡廷惨案”的有关种种;接着,索尔仁尼琴和他的古拉格群岛冲进了视野。于是,少年时代的“黎明”、“钢铁”、“大学”甚至“顿河”都渐渐褪色。有人说,49年后的中国文艺都是政治宣传。宣传。不可否认的是,苏联的宣传更到位,但也崩溃得更迅速和彻底,也许这终究是时代的真实与虚假的一种吊诡。

  人们常在鲜活的亲历中粉饰,惯将事实与真相碾碎;只留得后人们从尘埃中拼凑。这是最令人伤心的,却也是最无可奈何的。所幸的是,尘埃之中自有准则,自有世界。我非常羡慕那些踏上追寻之旅的人们,他们的游历不是满足感官的各种欲念,而是在这尘埃之中寻找、挖掘久被掩藏的真实——历史和自然的真相。也正是藉由他们的勇气和才华,我们才得以窥视到我们先人内心的沉郁苦楚;得以揭开一世一代都不曾离场的动人传说。

  不消说,弗拉基米尔路不是加剧我的疑惑,而是再次证实。这是一本记录旅程的书,是一本现实之书;同时也是一本追寻过去的书,是一本历史之书。

  杰里米·普尔曼为实现他朋友马克斯的遗愿,同时也是在艾萨克·列维坦的一幅画的指引下踏上了这条横贯俄罗斯中部大陆的弗拉基米尔路。他从莫斯科出发,途径弗拉基米尔、下诺夫哥罗德、叶卡捷琳堡、鄂木斯克,最后以托木斯克的一处古拉格为终点,历经13座城镇,乘坐飞机、火车、公车、便车,自驾、步行,亲身体验这一路的痛苦和荒芜、历史与现在。作为一场游历,有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方不得不去,于是这游历中有红场也有卢比扬卡、有圣母升天大教堂也有中心监狱、有嘎斯汽车厂也有伊帕切夫别墅,对比确实强烈,但是毫无办法,这确实是并存在过去这个国家的荣耀和黑暗;但这些远远不够。

  杰里米·普尔曼的过人之处也正是在于他给历史遗迹只留下一小块空白,而把大部分的画面给了这一路上生活其中的各色人们。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许这话至少表明一点,历史的印记终究会在当代人身上显现,假如它真的发生过。因此,假若对当代人所共有的某些问题进行考察,或许能为之找到其所来自。“口述史”便是其中较易采集和接受的一种。而杰里米·普尔曼的所做类似“口述史”,但更为宽泛和随意,不求精准,没有要求,对于这段你或者你的家庭参与过的历史,说或者不说都随意,我只是如实记录。

  于是,在书里记录的人中形形色色,无奇不有。他们有的崇拜斯大林、指责普金,有的不愿回忆家庭的破碎过往,有的虽经古拉格折磨却依旧开出了盛大之花,有的与普尔曼一道步行在弗拉基米尔路上,有的更关心自己和自己的狗会不会被记录,有的只是沉默。当然,普尔曼自己并不是一个局外人,他参与其中,与他们喝酒、聊天、看球;他也曾生发放弃的念头。这些都是鲜活的。

  我不知道杰里米·普尔曼在写之前是如何想的,但他的感性笔触,确实造就了另一种史诗般的力量。虽然略显杂乱,却依旧充沛有力,也许这便是弗拉基米尔路自身的伟力。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人们都说,这是死亡之路。”

  “也有人说,这是新生之路。”

  这是一条承载过革命和流放的路,一条见证着苦难和幸福的路。末代沙皇正是在这条路上走向伊帕切夫别墅,最终丧生于彼;而更多的是不计数量的俄国平民正是通过这条路走向各处古拉格,丧生于彼此。“死了一个人是一桩令人伤感的悲剧,而成千上万的人的死却只不过是一个偶然的极为不重要的统计数。”这条路记录了一个政府的残暴罪行,同时也是在记录一个民族的痛苦悲伤。在一个以极权手段强行推行政治统治的国度里,他们最擅长同时也是唯一能做的便是不断重复,“重复能让一个人相信他原本不信的东西,对没有正面证据反而有反面例证的事情也深信不疑”。他们不断重复自己都不相信的所谓信仰;重复杀戮与迫害;他们通过重复来使人们相信和屈服。也正是他们的重复,正如鲁迅所说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这条路。

  当然,一个政府掩盖不了民族特性。“而带给我们如此甜蜜的人就来自古拉格,那痛苦与死亡的代名词的地方。”从这条路上走过,从古拉格死里逃生的人,几十年后回来,家庭不在,一切不再,他依然坦然面对生活,酿制了遍布俄罗斯的蜜。他们承受苦难,然而“对苦难的预期就是一副多棱镜,通过它能看见整个生活”。所以,“弗拉基米尔之路仍有生命存在。每年春天,柏油路逐渐变暖,裂缝里总会有蓝色或黄色的小花挣扎着冒出啦。每年的七八月份,总有一些家庭来到这里,他们一路往北,要去西部的干草原享受那里的清凉。”

  苦难和希望。马克斯的遗愿便是去曾经关押他祖父的托木斯克一处古拉格看看西伯利亚的刺骨之风是如何吹散、重塑一个个俄罗斯人;而艾萨克·列维坦的那幅画,深沉忧郁,碎石上有零星的浅浅的小花直铺向看不见的远方,它的名字叫做弗拉基米尔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