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菊与刀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菊与刀读后感摘抄

2022-03-29 03:05: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菊与刀读后感摘抄

  《菊与刀》是一本由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精选点评:

  ●书装订得特别舒服,手擎着很有感觉

  ●在图书馆看了好久最终选了这个译本。整体思路是从宏观秩序世界走向微观精神世界,从耻感社会走向武士道精神,但是理念其实一直都保持一致,正如前言中所提到的:日本的“耻感文化”是如何形成,并且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发芽、日常社会模式中运行、以及个人精神生活中体现的。很多批评认为这一本写在七十年前的书如今已经过时,但是我认为这本书即使在战后的今天,仍然有其价值,文化其实和遗传编码一样,其改变需要更多的时间——拿中国来说,即使现在的儒学已经不在是主流价值观,但是我们身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那些烙刻在我们的身体中,反映在我们的声音里,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之中无处不在的,一种文化特性。

  ●在读。挺有意思的一种思维意识形态,尤其跟米国人民相比较起来。因为作者是米国人。有些细节的确是因为很熟悉所以一直都不太在意,经作者分析下来,却是很有道理的说。

  ●了解日本,日本不错的

  ●日本为何不为南京大屠杀道歉?这本书做了一些回答。第一,日本对本国的弱者,比如边缘人、伤员、病员就很残忍。第二,日本人不惧怕死亡,他们甚至“渴望”着死亡,死亡不仅可以恢复名誉,还可以涤荡耻辱。第三,日本人的道德是灵活的,我怀疑他们是否有战争罪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的心是一把刀,把铁锈磨掉了,又会崭新。第四,二战时的日本国民心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将一种理想的秩序-大东亚共荣圈进行实践,因此对于中国的抵抗不理解、懊恼。因为公祭日而看了这本书,不虚此读。还有其他收获。

  ●需要慢慢读,也不太好懂。如果对日本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会好些。复仇、报恩、尽忠、情义,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一个民族的性格。

  ●千金难换“情义”

  ●解决了一些长久困扰我的迷惑。

  ●买了3年才读完,日本人的几个核心,情义,忠,责任,复仇。互相冲突又互相补充。很好的解释了他们性格中的特质和一些做事的逻辑。特别是最后讲儿童青年的部分,与美国对比很有意思。

  ●刀意指极端,菊代表雅致。

  《菊与刀》读后感(一):一本了解日本的书

  这本书是距离现在的日本已经有些不适用了,但是对于理解日本,了解他们还是有些帮助的。好吧,我太懒了。好不容易想写个评论,还是太短。发不了。啊啊啊啊啊

  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多长的才可以啊。

  《菊与刀》读后感(二):菊与刀:西方人眼中的日本人

  当我看了序言那一部分,对于这本书还是很期待的。日本人,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而又陌生,我们日常生活中总会那么经常的提起这个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伤害的国家,而却对其的一切都是知之甚少(这个不得不说我见识比较少)。我向往这个国家的美丽风景,喜爱他们保持的传统文化,热衷他们的动漫,可是对于这个民族的一切,我还是充满期待!

  菊与刀,通读全文,菊:日本皇室象征,代表了日本一贯的传统等级文化观念。全文一直在各处强调日本充斥于社会各处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夫妻,这些本质上反应了日本社会的最根本的性质,等级!日本传统社会体制基本是从唐朝沿袭而来的,一直保留到今天,也是由于他的社会特质所决定,我一开始所惊讶的是,日本的皇族一直沿袭到今天,没有变换,对于书中最后提出的:日本人确信社会制度改良的理论我还是很赞同的。

  刀,日本武士的象征,代表了日本民众的精神文化观念,忠、孝、情意,在西方人有些纠结的表述后翻译成中文,还是能比较清晰的建立这些概念。又不得不说那经典的一段论述,日本人从中国人这学走了忠孝,可惜他们忘记了仁,书中的辨析很启发我们,这可以说是我们与日本人比较本质的区别之一。而后,我想说,这个也应该是有历史原因的,日本人与中国人接触最多的时候应该是在唐朝,那时的儒家文化还没有到达宋朝理学的那种高度,各种文化思潮也是层出不穷,比如佛教在唐朝已经是举国信奉,我想着也是佛教在日本奉为国教的原因之一。唐朝的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完善,忠孝这些思想也是主流思想,但儒家文化在唐朝没有像在汉朝、宋朝那么的强盛,儒家的主流思想在那个年代也体现的不是充分,而且在日本那种诸侯纷争、王权不在的年代,仁这个理念也不实际。所以,我想,仁这一理念被日本人忽视也是有原因的。

  以我的水平,也只能说到这了,欢迎大家交流互动,其实我挺期待中国人现在好好研究下我们周围几个深受我们文化影响的国家,更好的发扬亚洲文化!

  《菊与刀》读后感(三):书后摘记

  首先大体说说此书的印象,作者讲了很多关于“情面”、“脸面”、“受恩”、”孝顺“、”忠诚“及”愚忠“的民族特性,这一点其实与china的一贯的传统也没有差别很大。只是在践行在这三方面的时候,日本国民倾向于采取低调的格式,所以他们呈现出一种异常谦卑和客气的形态,而邻国的我们有点相反。

  [一部最有参考价值的书是人类学家约翰.恩布里在实地研究日本乡村之后所著的《须惠村》。]

  [探究这些民族的——

  +经济生活方式

  +社会阶层状况

  +宗教生活]

  一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民族的特点。

  [《每日新闻》上经常会刊登类似这样的句子:“如果我们害怕数字,我们就不会选择开战,敌人的丰富资源并不是这次战争导致的。”

  即使日本打了胜仗,日本的什么什么人都会反复强调说:“这次胜利的战争并不是不同等级的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崇尚的精神力量与美国人崇尚的物质力量这两种观念的较量。”]

  总觉得这种心理战术是很微妙的。ps,德国戏忒嘞的那场对犹太人之战,以及日本广撒网,开辟战场的这个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足以鼓惑一片人的舆论信念宣传,而那个领头羊一般都很会讲,不仅把观众说动心了,也把自己说动心了。总体看来,德国那场,是抬高了自己的血统,所以让具有同样血统的国民扫除非此血统的国民,直接造成了自相残杀。而日本这场,振振有词要解救其他民族,实现大东亚共荣圈,其实也是一种高姿态的行为,强调这个共荣圈的对砖砌瓦者是他们自己。而事实上,从客观来讲,这两种言论都是不对的,都是反人性的,侵略便是侵略,哪有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19页:

  [那么,事实上,是他的精神支撑着他作了这次汇报。]

  之前在电视剧《华丽的挑战》里面有,关于日本的茶道,以及待人接物之道的情节。有一集里面是恭喜要代替另一个演员表演一场茶道的戏,她明明脚崴了,很严重的说(按照剧本),她依旧走很长的路盘腿坐着,客人不走,她也一动不动,直到客人说他要离开了吧(大概这样的剧情),她立马晕倒趴下了。相对于精神层面讲,更是一种职业品质,专业,但是确实是很投入以后才会突破身体的极限,坚持盘腿坐那儿而毫不露出破绽。

  21页:

  [1870年的武士西乡隆盛的格言:“我们都有两种机遇,一种是偶然撞到我们面前的,另一种则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创造机会。”]

  如果这样的信念不单是应用在军事建设上,而是在遇到民族灾难、金融危机时大力贯彻,想来应不会很难爬起。

  22页:

  [在日本人心中,这关系到他们在全世界的形象。]

  哈哈,面子问题之一。

  31页:

  [在西方国家里存在一个公认的原则,那就是如果阵亡者数量一旦达到全军兵力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就需要停止战斗。]

  普及百科。

  46页:

  [在日语中皇室中的人称为“云上人”,而且只有这个家族的人才可以一代一代地继承皇位。

  :在中国,改朝换代常常发生,在日本却一次都没有过。]

  这个对比有意思。

  纵观历史,咱是常常改朝换代来着。只是到了近代,日本频繁换首相,一年来一个新的,咱很淡定来着。

  57页:

  [日本人相信,只要严格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人们在公认的界限范围内行事,这个世界就是可以信赖的。

  因而在这个国度里,人们是非常相信行为规范的,并且认为只要自己遵守它,就一定会安全,会受到保护。]

  总觉得这个理念跟米国的法制社会有点像的说。

  67页:

  [无论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宗教领域,明治政府对国际及人民的衣物都做了明确的划分,要求大家“各安其位”。(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中没有'人人生来就平等'这回事。)]

  那就有一个问题啊,既然这个国家并不是崇尚人人生来就平等,那个这个国家是如何躲过了国际人权组织的兴趣的呢?好奇怪的说。

  72页:

  [日本人遵从着那句格言:”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暴发户:nouveau riche 这个不是英文吧

  新来者: newcomers

  79页:

  [日本军人占领一个地方时,他们发现占领区的居民根本不欢迎他们,对他们深恶痛绝,这让日本官兵十分吃惊。他们会想,我们不是已经给了他们一个地位了吗?尽管地位比较低,但这总归是整个等级体系中的一个位置,难道这些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不想要这种位置吗?]

  第一:姿态很高。

  第二:太好笑了。怎么会有这么善良地为别人着想的军队呢?太奇怪了。

  83页:

  [在日本:爱的别名是忠诚。

  而美国人对此有不同见解:爱是不受义务约束而自由给以的一种感情。]

  对的对的,这样看来日本所崇尚的孝顺以及忠诚便是一种义务罢了。爱是独立于此的呀。

  庇护:Paternalism

  86页:

  [尽管文化的特殊性使日本人更易于接受报恩的思想,但是在日本,平白无故地接受他人恩惠仍然不是一般人认可的做法。人们非常不喜欢因为随随便便地接受他人恩惠而欠下人情。]

  这个跟现在普遍认可的公益理念很不一样,比如英文里面有pass forward,就是传递下去,有一部电影就是叫pass forward love,就等于1传2,2传4,....按照其平方传下去。

  夏目漱石:《哥儿》

  以前有看过。

  当时没有仔细思考过里面的情节以及所包含的一种文化。

  《菊与刀》读后感(四):书后摘记

  首先大体说说此书的印象,作者讲了很多关于“情面”、“脸面”、“受恩”、”孝顺“、”忠诚“及”愚忠“的民族特性,这一点其实与china的一贯的传统也没有差别很大。只是在践行在这三方面的时候,日本国民倾向于采取低调的格式,所以他们呈现出一种异常谦卑和客气的形态,而邻国的我们有点相反。

  [一部最有参考价值的书是人类学家约翰.恩布里在实地研究日本乡村之后所著的《须惠村》。]

  [探究这些民族的——

  +经济生活方式

  +社会阶层状况

  +宗教生活]

  一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民族的特点。

  [《每日新闻》上经常会刊登类似这样的句子:“如果我们害怕数字,我们就不会选择开战,敌人的丰富资源并不是这次战争导致的。”

  即使日本打了胜仗,日本的什么什么人都会反复强调说:“这次胜利的战争并不是不同等级的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崇尚的精神力量与美国人崇尚的物质力量这两种观念的较量。”]

  总觉得这种心理战术是很微妙的。ps,德国戏忒嘞的那场对犹太人之战,以及日本广撒网,开辟战场的这个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足以鼓惑一片人的舆论信念宣传,而那个领头羊一般都很会讲,不仅把观众说动心了,也把自己说动心了。总体看来,德国那场,是抬高了自己的血统,所以让具有同样血统的国民扫除非此血统的国民,直接造成了自相残杀。而日本这场,振振有词要解救其他民族,实现大东亚共荣圈,其实也是一种高姿态的行为,强调这个共荣圈的对砖砌瓦者是他们自己。而事实上,从客观来讲,这两种言论都是不对的,都是反人性的,侵略便是侵略,哪有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19页:

  [那么,事实上,是他的精神支撑着他作了这次汇报。]

  之前在电视剧《华丽的挑战》里面有,关于日本的茶道,以及待人接物之道的情节。有一集里面是恭喜要代替另一个演员表演一场茶道的戏,她明明脚崴了,很严重的说(按照剧本),她依旧走很长的路盘腿坐着,客人不走,她也一动不动,直到客人说他要离开了吧(大概这样的剧情),她立马晕倒趴下了。相对于精神层面讲,更是一种职业品质,专业,但是确实是很投入以后才会突破身体的极限,坚持盘腿坐那儿而毫不露出破绽。

  21页:

  [1870年的武士西乡隆盛的格言:“我们都有两种机遇,一种是偶然撞到我们面前的,另一种则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自己去创造机会。”]

  如果这样的信念不单是应用在军事建设上,而是在遇到民族灾难、金融危机时大力贯彻,想来应不会很难爬起。

  22页:

  [在日本人心中,这关系到他们在全世界的形象。]

  哈哈,面子问题之一。

  31页:

  [在西方国家里存在一个公认的原则,那就是如果阵亡者数量一旦达到全军兵力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就需要停止战斗。]

  普及百科。

  46页:

  [在日语中皇室中的人称为“云上人”,而且只有这个家族的人才可以一代一代地继承皇位。

  :在中国,改朝换代常常发生,在日本却一次都没有过。]

  这个对比有意思。

  纵观历史,咱是常常改朝换代来着。只是到了近代,日本频繁换首相,一年来一个新的,咱很淡定来着。

  57页:

  [日本人相信,只要严格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人们在公认的界限范围内行事,这个世界就是可以信赖的。

  因而在这个国度里,人们是非常相信行为规范的,并且认为只要自己遵守它,就一定会安全,会受到保护。]

  总觉得这个理念跟米国的法制社会有点像的说。

  67页:

  [无论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宗教领域,明治政府对国际及人民的衣物都做了明确的划分,要求大家“各安其位”。(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中没有'人人生来就平等'这回事。)]

  那就有一个问题啊,既然这个国家并不是崇尚人人生来就平等,那个这个国家是如何躲过了国际人权组织的兴趣的呢?好奇怪的说。

  72页:

  [日本人遵从着那句格言:”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暴发户:nouveau riche 这个不是英文吧

  新来者: newcomers

  79页:

  [日本军人占领一个地方时,他们发现占领区的居民根本不欢迎他们,对他们深恶痛绝,这让日本官兵十分吃惊。他们会想,我们不是已经给了他们一个地位了吗?尽管地位比较低,但这总归是整个等级体系中的一个位置,难道这些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不想要这种位置吗?]

  第一:姿态很高。

  第二:太好笑了。怎么会有这么善良地为别人着想的军队呢?太奇怪了。

  83页:

  [在日本:爱的别名是忠诚。

  而美国人对此有不同见解:爱是不受义务约束而自由给以的一种感情。]

  对的对的,这样看来日本所崇尚的孝顺以及忠诚便是一种义务罢了。爱是独立于此的呀。

  庇护:Paternalism

  86页:

  [尽管文化的特殊性使日本人更易于接受报恩的思想,但是在日本,平白无故地接受他人恩惠仍然不是一般人认可的做法。人们非常不喜欢因为随随便便地接受他人恩惠而欠下人情。]

  这个跟现在普遍认可的公益理念很不一样,比如英文里面有pass forward,就是传递下去,有一部电影就是叫pass forward love,就等于1传2,2传4,....按照其平方传下去。

  夏目漱石:《哥儿》

  以前有看过。

  当时没有仔细思考过里面的情节以及所包含的一种文化。

  95页:

  [其实,爱、关怀和慷慨仁慈本来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但是在日本,情感却是可以有附加条件的。接受了别人这类情感的人,他们就是欠恩者,因而他们就要像日本某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只有生来就如此慷慨的人才接受这样的恩惠“。]

  99页:

  [日本:

  +皇恩

  +亲恩

  +主恩

  +师恩

  中国:天地君亲师

  ]

  仁:benevolence

  104页:

  [青年人结完婚就背上了沉重的孝道义务,小说或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除了少数“摩登”人物之外,一般良家子弟的婚姻对象都要由父母通过媒人来选择。关心挑选一个好媳妇的,不是儿子本人,而是他的家庭。其原因不仅是涉及金钱,主要是因为那媳妇将载入家谱,生出男孩,传宗接代。一般惯例是媒人安排一次仿佛偶然的机会,让年轻的男女主角在各自父母的陪同下见面。但并不交谈。有时父母会为儿子安排一桩有利益的婚姻,女方父母可得钱财;男方则可与名门望族联姻。也有男方父母看中姑娘人品的。善良的儿子必须报答父母之恩,不能违抗父母之命,结婚以后,报恩义务仍然继续。如果他是长子,则要继承家业,和父母一起生活。如所周知,婆婆总是不喜欢媳妇的,她总要挑媳妇的毛病,纵然儿子和媳妇很和睦,极愿与媳妇生活在一起,婆婆也可以把媳妇赶回家,解除婚姻关系。日本的小说和自传中,有许多这种故事,不仅描写妻子的苦难,也强调丈夫的痛苦。当然,丈夫是遵守孝道,顺从决定而解除婚约的]

  补充:上面一段是某一版本的copy过来的。具体参照本书第104页。

  这个呢,一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指腹为亲,娃娃亲等等一贯的传统礼数。二来咱我们古代南北朝时期的孔雀东南飞,飞到日本国去了啊?好奇怪的说,那么久之前才会有焦仲卿的家庭悲剧好吧。

  106-107页:

  [婆媳间的冲突最为激烈。媳妇是作为外人进入这个家庭的。她必须熟悉婆婆的喜好,并学习顺从婆婆的脾气。在许多情况下,婆婆会毫不客气地宣称这个媳妇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此外,我们也可以推测,婆婆相当妒忌媳妇。但是,正象日本的谚语所说:“可恨的媳妇照样生出可爱的孙子”,因而婆媳之间也总有孝道存在。媳妇在表面上总是无限温顺的。然而,这些温柔可爱的媳妇,随着世代的变迁,都会变成苛刻、唠叨、吹毛求疵的婆婆,与自己以前的婆婆一样。她们年轻做媳妇时,无法任性,但并末因此就真的成为温顺的人。到了晚年,她们就仿佛把多年积压的怨气发泄到媳妇头上。今天,日本的姑娘们公开谈论最好嫁给一个不继承家业的男子,这样就不必与霸道的婆婆一起生活了。

  “尽孝”并不意味着在家庭中必然得到慈爱。在有些文化中,这种慈爱是大家庭中道德的基石,但在日本却不然。正如一位日本作家所指出的那样:“日本非常重视家庭,正因为如此,他们不大重视家庭中的每位成员及成员相互间的家族纽带。”当然,实际情况不一定完全如此,但大致是这样。这里的关键在于义务的担负和偿还,年长者责任更大,责任之一就是监督年轻人,要求他们作出必要的牺牲。即使他们不愿意,也必须服从长辈的决定,否则,就是没有履行“义务”。]

  话说这个也很有意思。媳妇熬成婆。然后也因为媳妇熬成婆,对于熬不成婆的膝下无子的媳妇便也要另眼相待了。这个也好封建的说。

  112页:

  [日本人甚至还能接受私人的复仇行动和一些暴力行为。]

  介个......

  服从舆论:conformity to public opinion

  不真诚:insincerity

  [日本在传统上非常提倡这种”晨浴“式的报仇理想。]

  [日本人对自己做事情失败,受到诽谤或者受到排斥的反应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回去对自己恼怒而不是对别人恼怒。]

  风格:Gestalt

  165页:

  [《四十七士》主题是以对主君的“情义”为核心。在日本人心目中,它写的是“情义”与“忠”、“情义”与“正义”的冲突(在这类冲突中,当然是“信义”占胜)以及“单纯情义”与无限“情义”之间的冲突。故事发生在1703年封建制度鼎盛时期,按照近代日本人的想象,那时,男儿都是大丈夫,对“情义”绝不合糊,四十七位勇士为“情义”而牺牲一切,包括名声、父亲、妻子、妹妹、正义(“義”),最后以自杀殉“忠”。]

  [《军人敕谕》是一份长达数页的文件,纲目分明,文字谨严。但西方人读起来仍然费解,含义似乎互相矛盾。善与德被标榜为真正的目标,其说明方式,西方人也能理解。敕谕告诫听众,不要重蹈古代那些死得并不光彩的英雄豪杰的覆辙,因为他们“罔知公道之理,徒守私情之义。”(Losingsightofthetruepathofpublicduty,Theykeptfaithinprivaterelations)这是日本官方的正式译文,虽非逐字翻译,却很能表达原意。《敕谕》接着说:“此类事例,汝等宜深戒之。”

  这里所说的:“戒之”,如果不了解日本人各种义务有其“势力范围”,就不知是何意义。整个敕谕表明,官方在尽量贬低“情义”而提高“忠”的地位。在敕谕的全文中,日本人通常含义上的“情义”这个词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它不提“情义”,而强调有“大节”“小节”之分,所谓“大节”,就是“忠”;所谓“小节”,就是“徒守私情之义”。敕谕极力证明,“大节”完全足以成为一切道德的准绳。它说“所谓义,就是履行‘义务”。尽“忠”的军人必然有“真正的大勇”。所谓“真正的大勇”就是“日常待人必以温和为先,旨在得人敬爱。”敕谕暗示:只要遵从这些教导,就不必求助于“情义”。“义务”以外的诺言是“小节”,必须慎重考虑才能承担它。它写道:

  “如欲守诺言(在私人关系上)而(又)欲尽义务(此段译文是本尼迪克特引自救渝的官方英译本。英文是“If you wish to keep your word and to fufill your gimn”。本尼迪克特竞不必要地强调了“and”一词,从而把“守信义”与“尽义务”对立起来,并在括号中补充文字加以说明。这是因为她过分拘泥于“情义”和“义务”(忠)的对立,而实际这两者并非经常矛盾。请参阅下文注。-日译者),……则自始即应该重考虑是否可行。如以己身束缚于不智之义务,则将使自身处于进退维谷。如确信不能既守诺言而又坚持义(敕谕把‘义’规定为‘履行义务’),则应立即放弃(私人的)诺言。古来英雄豪杰,惨遭不幸,或竟身死名裂,遗羞后世,其例益不鲜矣,皆因唯知信守小节,而不辨大义,或因阁知公道之理,徒守私情之义也。”]

  [圆熟]

  是什么。

  解释:

  [“圆熟”是比培养“能力”更高的自我修养境界。这类修养的技巧,西方人只靠阅读日本人所写的有关著作是不大容易懂的,而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西方学者又往往不太重视它。他们有时称之为“怪癖”。一位法国学者在著作中认为完全是“无视常识”,说最讲究修养的教派——禅宗是“集严肃的荒谬之大成”。可是,日本人企图通过这种技巧所要达到的目标却绝非不可理解。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阐明日本人的精神驾驭术。

  日语中有一系列词汇表达自我修养达到“圆熟”者的精神境界。这些词汇有些用于演员,有些用于宗教信徒,有些用于剑术家,有些用于演说家、画家以及茶道宗师。它们一般都有同样的含义。我仅举其中的一个词:“无我”。这是禅宗用语,在上流阶层中很流行。它所表达的“圆熟”境界是指在意志与行动之间“毫无障碍,纤发悉除”的体验。不管它是世俗的经验,还是宗教的经验,犹如电流从阳极放出,直接流入阴极。没有达到圆熟境界的人,在意志与行动之间则仿佛有一块绝缘板。日本人把这个障碍称作“观我”、“妨我”。经过特别训练消除了这种障碍之后,“圆熟”者就完全意识不到“我正在做什么”,好象电流在电路中自由流动,不需用力。这种境界就是“一点”(0ne—pointed),行为与行为者内心所描写的形象完全一致。

  在日本,极普通的人也要努力达到这种“圆熟”境界。英国研究佛教的权威查尔斯•埃利奥特爵土(SirCharlesE1iot)谈及一位女学生时说:

  “她来到东京某著名传教士的住处,要求当基督教徒。传教土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因为想乘飞机。让她说说飞机与基督教有什么联系,她回答说,她听说坐飞机要有一颗非常镇静,遇事不乱的心,这种心只有经过宗教训练才能获得。她认为,基督教恐伯是宗教中最好的宗教,因此,前来求教”。

  日本人不仅把基督教和飞机相联系起来,他们还把“镇静、遇事沉着”与应付考试、讲演、政治生涯都联系起来。在他们看来,培养“一点”(集中、专注)对从事任何事业都具有无可争辩的好处。

  许多种文明都发展这种训练技巧,但日本人训练的目标与技巧显然具有完全独特的性格。由于日本的修养术很多来自印度瑜伽派,这就更加饶有兴味。日本的自我催眠、全神贯注、及驾驭五官的技巧至今仍显示出与印度修行方法的亲缘关系。日本同样重视“虚灵”(心中不想)、“体静”(身体不动),以及千遍万遍地反复诵念同一句话,全神贯注于某一选定的象征。甚至日本也使用印度的术语。但是,除了这些表面上大体的共同点之外,日本版的修养术与印度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印度的瑜伽派是一个极端崇拜禁欲苦行的教派,认为这是一种从轮回获得解脱的方法。人除了这种解脱(即“涅槃”)以外,别无解救之道。障碍则是人欲。只有通过饥饿、受辱、自苦才能消除人欲。通过这些手段,人可以超凡人圣,获得灵性,达到神人合一的境界。瑜伽修行是一种鄙弃肉欲世界、逃脱人间无边苦海的方法,又是一种掌握灵性能力的方法。越是极端苦行,就越能缩短达到目标的路程。]

  [研究禅宗的泰斗铃木(大拙)把“无我’解释为“无为意识的三昧境界”,“不着力、无用心”,“观我”消失了,人“失去其自身’,亦即自己不再是自身行为的旁观者。据铃木说,“意识一旦觉醒,意志就一分为二:行为者和旁观者,两者必然冲突。因为,行为者(的我)要求摆脱(旁观者的我的)约束”。而当“悟”时,弟子发现,既无“观我者”,也无“作为无知或不可知之量的灵体”,只有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行动,此外皆不存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学者如果改变一下表述方式,就能更具体地指出日本文化的特性。一个人,就好比是一个小孩子,他受到严格的训练去观察自己的行为,注意别人的评论并据以判断自己的行为。作为观我者,他极易受刺伤,一旦升华而进入灵魂的三昧境界,他就消除了这个易受刺伤的自我,他不再意识到“他在有为”。这时,他就觉得自己的心性已修养成功,犹如习剑术者可以站在四英尺高的柱子上而毫无所惧一样。

  画家、诗人、演说家及武土都用这种训练以求达到“无我”。他们学到的并不是“无限”,而是对有限美的明晰的、不受干扰的感受;或者说,是学会调整手段与目标,用恰当的努力,不多不少,恰好达到目的。

  甚至完全未经过训练的人也有一种“无我”的体验。当欣赏能乐和歌舞位的人陶醉于剧情而完全忘我之时,也可以说是失去了“观我”。他手掌出满了汗,他感到这是“无我的汗”。轰炸机的飞行员在接近目标将要投下炸弹之前也渗出“无我之汗”。“他并不意识自己在作”,他的意识中并无旁观的自我。当高射炮手全神贯注侦察敌机时,周围的世界全都消失,也同样出“无我之汗”,同样失去“观我”。凡是身处此类场合,达到此种状态的人,都进入了最高境界。这就是日本人的观念。

  上述概念雄辩地证明,日本人把自我监视和自我监督搞成何等重大的压力。他们说,一旦这种牵制消失,就感到自由而有效率。美国人把所谓“观我”与内心的理性原则看作是一回事。从而以临危不惧、“保持机智”而自豪。日本人却要靠升华到灵魂三昧境界,忘掉自我监视的束缚,才有解脱颈上石枷之感。我们看到的是,日本文化反复向心灵深处灌输谨小慎微;而日本人则对此力图辩解并断言:当这类心理重荷一消失,人的意识有更加有效的境界。]

  198页:

  育婴心经:

  [我们规定一定的授乳时间和睡眠时间。时间未到之前,不管婴儿怎样哭闹也要让他等待。稍后不久,每当婴儿含手吮指、或触模身体的其它部位,母亲就会敲他的手指加以禁止。母亲常常不在孩子身边。而且,母亲外出时,婴儿必须留在家里。当婴儿恋奶仍然甚于其它食物时也要让他断奶。如果是用奶瓶喂养,则不给他奶瓶。有些食物对身体有益,孩子就必须吃。不按规定,就要受罚。]

  215页:

  [当他们被激起攻击行为时,并不是出于自己的主张或者自由受到威胁,而是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或诽谤。这时,他们那危险的自我,如果可能,就会向诽谤者发泄,如果不可能,就会向自己发泄。]

  跟前面的有一段话很相似的说。

  参考: [日本人对自己做事情失败,受到诽谤或者受到排斥的反应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回去对自己恼怒而不是对别人恼怒。]

  Emily

  y june.20th, 201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菊与刀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