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學記》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上學記》读后感摘抄

2020-11-09 02:3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學記》读后感摘抄

  《上學記》是一本由何兆武、文靖著作,貓頭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7.49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學記》精选点评:

  ●何先生性情躍然紙上,達觀聰敏有靈氣。回憶往事不忘表達人事感悟,斷語精確而大氣,在在流露著他這一代人的理想主義精神,混和著歷史的辛酸。西南聯大的回憶尤其好看,儘管當名人八卦也看得盡興,自由學風令我回想母校種種。唉,讀書上學,這樣上最愉快。

  ●屈在台湾买的书。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记录。全书看到最显眼的两个字:自由。文靖最后写到,她终于明白了康德所谓“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那句话的意义。我也似乎又明白了一些。拜此书所赐,我似乎开始了一个旅程,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之旅。

  ●2016第十三本《上学记》读完,何兆武和齐邦媛两位老师写人生最美好的一段居然是同一段,在西南联大躲轰炸日日不得安宁的战争里依然有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周边才子佳人潜心研究大师云集,又沉醉于济慈雪莱的诗意人生,只不过两者视角不同,又带着主观的感悟回忆的陈年旧事又有不同的评价和遐思,也许阅读就是带着多面的视角去审视观察那些一去不返的岁月,发现这其中的被丢失的真诚和热情。何老先生和齐先生都道出政治是坑脏的觉悟,皆因所爱亲人朋友死于非命,但终归归于平静,叹人生之名不过写在水上,一边写一边就流逝了!

  ●名字一边写,一边随流水消逝了

  ●在战乱的年代也可以充实满足,在平定的社会也可以空虚度日

  ●比肩《巨流河》

  ●就如曆史課反复强調過的一樣,第一手資料能讓人從細節上感受曆史的變動。

  ●读起来很舒服的一本书,主要是何兆武上学时代的自述,丰富而真实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样的人生态度很惬意,如不然,如何熬过求学后的浩浩十余年

  ●把名字写在水上

  《上學記》读后感(一):。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学术自由并不是片面的追求自由创造的环境,而是追求自我的创造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我们的大学跟我们想象的格格不入,我们被分配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甚至是陌生的就业率极低的专业,我们都想过自己到底该如何让在这个专业里继续努力下去,我们甚至讨厌自己做了读大学的选择。我们在质疑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让我们花了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

  《上學記》读后感(二):。

  何老先生上大学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学读书既没有正规的就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据何老回忆,“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何老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本书中,贺老师用口述的方式给我们讲诉了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其中给我一向最深的是学术自由、读书的目的和幸福的讲解。

  《上學記》读后感(三):。

  自由,学术的生命。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可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的氛围,使得学生更加放纵自己,从高中的紧张状态“解放”出来的大学生,心里充满着对大学的好奇,同时也让他们更多的沉浸在大学的完了当中,似乎已经忘记当时废寝忘食考取大学的初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代,但是我们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甚至是生活方式却远远比不上何老先生那个年代的人。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里,却依然需要纪律的约束,失去独特的见解,自由的学术氛围到底是不是依然适合我们呢?我们追求的学术自由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依样的成果。钱学森前辈逝世是提出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伟大的科学家?”这是因为我们太压抑自己个性的张扬、才智的发挥,还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让自己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大学环境里充实自己,独立发表自己的言论?为什么在这样自由的学术氛围下,我们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发挥自创力,而我们却没有这样的勇气呢?

  《上學記》读后感(四):無非悲哀而已

  很少有一本書一路看下來的感覺會不斷變化。

  1. 一開始只是受人推薦看這本書,看完幾頁就感覺這本書的意義重大。要考究地扯到學術上去的話,就類似於上學期曆史課的美國佬(果然一考完連名字都忘了)說的,宏觀數據往往並不可信,但第一現場的人的口述卻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雖然同是還要考慮口述者本身的傾向性)。他們感受到的細節才是曆史變動的表現和證據。

  何先生基本上是非常忠實地重現了自己親曆的曆史,真實到會讓人忘了全書的開始他只是一個初中生。而在那一段特殊時期,學生活動(和諧社會),各種思潮的碰撞本身就構成了各個細節。所以何先生一一道來當時的情景,自己的感受,社會的反應,看起來再是自然不過,仔細一想又是不可思議,簡直是一路無波瀾成長的年輕人無法想象的。

  所以第一部分看完時的感覺是書名起得不好。明明是一本重現當時曆史的書竟然起了一個這樣的名字,好像還真放在了我校圖書館各校曆史那一塊的書架上。於是一邊看一邊覺得違和感非常强烈,這種內容搭個好像全然没有關系的書名。

  2. 接下來看下去才默默地非常後知後覺地發現,他竟然真的是在講上學的曆程!南來北往,顛簸流離,每一次搬遷都有重大的曆史背景,而又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不一樣的環境。

  這時候才發現,《上學記》這個書名起得實在是再適合不過,整本書看似在寫曆史,實際上不過是個那個時期的人的上學的曆程而已,而看似應和書名只是在寫上學的經曆,實際上卻是投射了那十幾年與後期的時,勢,人,物。 無一不可理解,無一不可感歎,無一不值得放下書,再搜索一遍當時此人的細節。

  再加上一路看下來漸漸發現此書文風本身就非常平實自然,雖有很多感想卻少見空虛的感歎,非常不同於在後一個時期度過大學的許XX,(對,自從看完那本别人送的他的書之後,真是無法抑制對這個人的莫名的反感之情啊)。雖然平實但皮肉健全,尤其是進入西南聯大後的那段,那段時期大學生的思想與生活展現眼前,仍是自然而然地在陳述各自的理念,然而那自然在現在看起來卻也難能可貴。

  3. 然後則是讀者我在感情上的轉折點。這是在口述者談及自己兩位姐姐的悲劇時。 我知他的政治是非常黑暗的觀點已經在書中出現了多次,可見影響之深了,然而看到他談及自己的姐姐們因為XX而付出的代價時,用語是“一個人貴有自知之明”,還是非常不爽。

  第一反應是在血親身上做出這種評價實在是過於涼薄,只用兩個姐姐的悲慘結局證明政治的黑暗而没有表現任何歎惋或是悲傷之情,讓人難以接受。

  第二點,也就是在第一個壓抑情緒中繼續看下來的感覺,是慢慢意識到何先生正如他本人所言,不是個聰明人。此處聰明指的不是他在聯大的同學的天資或是學術上的專研精神,而是種對某些事物的追求。

  他對生活與時局的態度其實和對讀書的態度完全一樣。做學問,是廣為涉獵但不求甚解,而對社會,也是居於其中但不出力改變。對於曆史的觀察和表述非常真實但同時存在明顯的遊離感。他人的選擇在他看來都可以理解,但没有共鳴。所以他能理智地闡述身邊的人的選擇,卻又要說這選擇後來如何,當初不應如何。

  然而人非算計動物,即使此算計非生活中的斤兩事業的得失,而是個人生涯甚至生命的發展。當年熱心的人多數不得善終,然而他們中的大部分未必不知道這個結果,即使之前没有想到,到後來也不一定後悔。誠如林覺民所知,此去必死,而死是後世必需。

  所以從那部分開始對主角先生的感覺越來越差,只覺得此人可以知身邊人在做什麼,知道他們為何而做,卻不能理解那個“為”是怎麼產生,有個什麼感受。所以當初的人有人有大成就,有人坎坷一生,有人死於黎明之前,而他只能靜靜看着别人的結果,評述一下當初那些人哪些做對了選擇。

  4. 寫這篇書評時產生的改變。

  主要是寫到追求那部分時,突然想到之前看書主要到的另一個重點,還有一句話也在全書中出現了很多次,即使他對幸福的論述。何先生反复表示,在西南聯大的那七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歲月,因為希望。人人認為戰爭終將停止而戰爭過後必是個美好德謨克拉西而自由的世界,而不知道後來坎坷。

  推薦的人說口述者閉口不談建國後的生活等等想必也是因為這兩段時的差距實在太大。生活還在其次,但希望逐漸破滅。於是我剛才寫到他無視别人的追求時,突然想到這或許是老人已經看到了追求的結局。明白當年的幸福感絕對真實,但幸福感的源頭-----希望,卻是虛幻之物。所以幾十年後回過頭看,當事人的熱心和熱血,也真是虛妄得很。

  這麼一想,感覺又好了一些。雖然還是保留他對社會如對學問一般抽離的看法,還是更能理解他的心緒了一點。

  雖然理解,可仔細想又非常不忍。 類似於當初看柴靜寫葉企孫的文章,一生君子,卻在被關押後大有不同。幻聽,膽小,再無追求,讓人想起遲暮的美人,落難的英雄,卻又不止於此,而只能用他侄子所說,“甚覺悲哀”。

  ---------------------於是我又在此時改了書評的標題------------------------------

  本文主角也是如此。雖然說來平淡自然,然而看人要看其行動。對科學熱心,討厭政治但參加愛國活動。於同伴探索真相,暢談未來。或許他的言語之間已滿是暗示,當年之幸福在於希望,在於對明天的追求,在於明日總會更好的熱切。

  然而現在口述了這本書的老人,穿過坎坷歲月但只見了更多風雨。 幾十年過後,知道了所謂戰後社會過後,當初的希望只能證偽。

  於是青年自然不复,而熱情全然消失,希望既已不見則追求毫無意義。於是他終於完全平靜,完全適應現在的自己,完全通過現在的思維而在回望當初的歲月。

  讀到這樣的他,正如當初讀到那樣膽怯而淒涼的葉企孫,也無話可說,只有悲哀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