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士与中国文化》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士与中国文化》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04 01:09: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士与中国文化》经典读后感有感

  《士与中国文化》是一本由余英时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20元,页数:5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士与中国文化》精选点评:

  ●桂子山时代的学术史启蒙读物 甚至比系统读钱穆都早 钱先生一脉的学术造诣与文化理想 绵绵不绝 没有文化 哪来中国 没有读书的自由 哪来所谓民族的复兴 除非是NZ式的复兴

  ●礼崩乐坏之后,道术为天下裂。道墨儒三家对封建秩序下旧礼的突破,建立了新礼。道家最为超越,但本质上肯定礼乐价值。墨家激烈却又保守,本质上是以夏礼(天志)取代周礼。儒家最为温和,化礼为仁,实现了对礼的创新。战国时“势”需要借助“道”获得统治的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又来源于历史,三家中以儒家对历史的继承比较成功。士从最低贵族(事)向庶人活动,从贵族末席到四民之首,失去了原有的固定职业,只能以口舌为生。法家不师古,历史文化传统对它们而言没有意义,所以他们以今王之法教为“道”之所在,秦国以法家治国很快失去统治合法性。道缺乏具体形式,知识分子只有通过个人自爱自重才能尊重他们所代表的道,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注重个人的内心修养(修身)。这种内求诸己的路向正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外在凭借(没有教会等组织)导致的。

  ●经典,为论文而仓促浏览,以后还要细细重读。

  ●读此书要先有一个大概的中国文明史观。从大处着眼,再从小处入手,方能体悟士之变迁之自强不息之精神及其偶然间的无奈处。

  ●古代的士文化演变成今天追求道的知识分子

  ●我写了十几页的笔记,算是对得起这本书吧!

  ●胡+钱——>余英时,死妈派最佳进路。

  ●妈妈说最喜欢我读书多的时候。我说实习加打工,念了一个与人打交道的专业,却还是器物状。时间不是挤不出,只是心境变差了太多。既然能变差,也就能变好吧。没有信心,怎么可以?

  ●一部中国知识分子流变史,上学期写灾异理论的框架参考这本书。

  ●“士”在中国历史上的变迁,从有别于“民”到进入“士农工商”四民的大家族,再到16世纪开始渐渐与“商”有些界限模糊。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一):纠结

  看得我好纠结。

  现在还是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看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 《论语》 真是简单又温暖。ANYWAY,我决定发挥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苏菲的世界》的精神,奋力看完它——时间允许的话。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二):人以载道

  本书是余英时先生若干篇论文的集合,大致分析了从先秦至明清,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外际遇。本书让我受益最大者在于,扭转了我一向认为中国缺乏理想化的印象。这些印象大多是从读古小说而来,认为近数百年来的中国人大多庸俗,如三言二拍中的角色,多是市侩,即使文人,也无深邃之思考,仅看重文字科举。

  余先生的书让我改变了上述印象,反而觉得中国知识分子之可贵。中国知识分子没有西方的宗教(佛道两门毕竟是少数,而且是出世者,儒家又不可算做宗教),特别是没有西方的宗教组织,只有以人载道,殊为不易。儒家的士大夫融合了佛道,开启天道之说,而为入世之伦理,所为不易,更在君权之下,越发难得。儒家的思想道德更影响了近代商贾入世精神,如同西方的新教伦理,促进了商业发展。中国所不足者,仍是政治系统,人文精神良有可观。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三):问题的提出与解答

  只是选择性的读了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前篇是讲中国的士的起源问题后篇则是探讨中国的商人精神的来源。对于不是很熟悉的先秦问题的探讨,主要是接收性的知识获取,主要论证了中国的士并不是源于武士,而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群体,这一群体属于贵族的最底层,经历了贫困的窘境,最终同家族同地域结合,脱颖成中国历史社会上最为重要的一个阶层。另一篇的启发性较大,该篇聪明的以韦伯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作为问题的发起,探讨中国明末商人精神所依据的所谓的宗教伦理,即儒释道,而儒释道的发展自宋代以后则呈现了一种逐渐水乳交融的形态,三教合一亦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事实上中国的商人具有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所有精神,务实、进取、诚信等。在这一层面上韦伯的判断确有低估中国宗教伦理发展的错误,但该篇最终还是没有回答这种伦理为何没有转为可以促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这显然是该篇所要参与的最为重要的讨论话题。文章的最后点出了一个方向国家政治体制是否是中国商人的最大阻碍?我想,该篇事实上提出的问题比其解决的问题远要多得多。无论是商人群体的上升,走向,以及信仰都留有着较大的讨论空间。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四):追求与迷惘

  近来重读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有感于先秦游士对道的追求精神。

  士,他们即使经济上微度贫困,却能‘无恒产而有恒心’,他们往往以道的承载者自居,抱着‘天下有道,则以道殉身。天下无道,则以身殉道’的理想主义。他们不是后世‘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践行理想的行动派。他们认为道尊于势,现实生活中也不免以道从势,以道辅势。他们中的优秀者为王侯的师友,他们中最不济的在门下当食客,他们中狂放的隐居不仕,凤歌笑孔丘。他们深知‘天道远,人道弥’,却不愿放弃追求,留下这句流传千古的话‘行不能至,心向往之’。

  追求,不考究缘由和结局,忽略过程中的悲伤和喜悦,剩下的就是迷惘。

  迷惘从何而来,又何以适从呢?读过很多遍诗经国风中的《蒹葭》,伊人的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可望不可即,诗人顺流而下又逆流而上,千回百转的求索,使整首诗篇弥漫着未知结局、似淡却浓的迷惘和锲而不舍、坚定从容的追求。

  迷惘和追求是相伴相生的,就像光亮之下有光和影,爱情之中有爱和恨,为人处事有狷狂和中庸一样。

  《半生缘》里顾曼桢和沈世钧,命运的错巧使有情人变成了陌路人。被姐姐监禁的时候,渴望真情和爱的顾曼桢心心念念的是回南京未归的沈世钧。这个弱女子不知道那个人能否解救自己,她像溺水的人一样紧紧抓住想象中的稻草。若干年后重逢旧爱,顾曼桢对沈世钧说“我们都回不去了”。此时此刻,那个寻求真情和爱而迷惘的姑娘,已经学会现实的生活,困住她的迷惘已经消散。

  《围城》里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情怨痴缠,在几个城市之间迁移,和诸多名不副实、脸厚心黑的知识分子谋生。追求保暖、情爱和精神有所安宁的方鸿渐,忽然意识到爱情、婚姻实际上是被人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不论是攻城还是守城,战死沙场还是声名远扬,最终一切都指向虚妄。而城在那里,永远有人争夺和守卫。陷入迷惘之中的方鸿渐不知如何面对这样的婚恋、事业和人生,所以故事的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吵架了,他没有追上去把女人哄回来,也没有出发去找赵辛楣,而是看着那个慢了几个点的自鸣钟发呆。

  迷惘之不可逃避,正如追求之不甘放弃。我不喜欢方鸿渐谋生谋爱谋理想的善良有余,杀伐优柔,也不能接受他看到爱情、婚姻、人生真相之后的逃避和消沉。我不喜欢顾曼桢逆来顺受,与世不争、安分守己的个性,这样的女子只有在时间的打磨里,才能慢慢明白如何对待追求和追求的迷惘。

  我欣赏士对道有些清晰认识,却依然执着追求的精神。只有这样,你才能头也不回的走下去,坚定从容。

  如果人生、理想和爱情是道,那么你我应当是志于道的士,纵使穷尽一生也没能企及追寻的终点,行走之中被迷惘紧紧围绕,也应当有‘行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追求精神。如此,便也不曾辜负年少,问心无愧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