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传》的读后感大全
《汪精卫传》是一本由闻少华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259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精卫传》精选点评:
●偏见很多(2013-12-31) 非常强的主观色彩,遣词造句上有很浓的中国政治感,受不了了。
●这个要客观一点,不过还是站在共党的思维上看,能看到并说出来也算是进步了。
●#1883.5.4-2015.5.4 汪精卫诞辰132周年# 史料还行,就是叙述太情绪化了
●当年刺杀摄政王的少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多年后他的作为明知自己成功与失败都必将被清流千古唾骂。 何等英勇。
●读了一半
●历史是写给胜利者的!!学校历史书都是扯淡!!
●魂归来兮
●……………………怎么就看了这本书,第一章看完就该停手
●那天偶然在一页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在逆境的时候应该多看传记,可以教会你如何摆渡人生”,所以那阶段看了比较多的各式人物的传记。
●虽说文献详尽,但是定的基调仍是大路货色。可叹。
《汪精卫传》读后感(一):极其主观和情绪化的一本传记
作者在本书的每个章节都要用恶毒的语言谩骂汪精卫,虽然他是汉奸,但作者仍然用主观的方式看问题,看的时候总感觉作者想提把刀去砍汪精卫,且书的内容把整个国民党都骂了个遍,所以这本传记就成了一本宣传汪精卫是十恶不赦的大汉奸的一本书,想了解真实一点的汪精卫可以看看林思云写的那本《真实的汪精卫》,这本比较客观。
《汪精卫传》读后感(二):汪公的真知灼见----剿匪
作者虽然例举诸多史料想“力图”把读者引向汪是一汉奸这一歧途,但是我个人整本书认真读了下来,发现汪先生一直在剿匪,与日合作的具体事项也没有多少,仅仅是一些史料记载的大事件,如在实行清乡及清乡活动中的一些工作。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也许是我看得比较透的缘故吧。从1949年后中国发展的历史看,汪公还真他妈是真知灼见。。。一心只剿匪,啥都不干。。
我相信中国民主化自由化之后,汪公一定会重新回到历史的英雄台上,虽然他最后失败了。
书中有很多搞笑的地方。比如汪担任清乡委员会主席期间,其夫人陈璧君也担任一定职务(选举产生)。有次坐火车去杭州视察清乡工作,作者就大肆宣扬说陈璧君借汪的地位在这次视察工作中搞腐败,比如在去杭州的路上陈璧君对杭州来的陪同人员说一定要带我们吃你家乡的特色菜哦这一事被作者说成是陈璧君公然向当地陪同人员索贿。。。。还记载了一事,即到达杭州的第一天的聚餐中陈就独自一人吃了一只烤羊腿,,,,在陈回去的火车上,当地的土特产载满了陈所在的车厢。。。(这也是腐败,,,我擦,那现今中国的官员都腐败到了火星了)。。。。作者真是太搞笑了。。。。
《汪精卫传》读后感(三):没有客观立场还是不要写传记了
摘录一小段:
“协定书的签字地点即在汪政府的所在地,汪以‘行政院长,的身份,代表政权在协定书上签字。那天,他穿了—套礼服,当日方大使阿部行将抵达以前,他站立在礼堂前的阶石上,面部本来已充满了凄婉之色,他呆呆地站着,远望缭绕在紫金山上面的白云,忍不住两行清泪,从目眶中沿着双颊一滴一滴地向下直流。突然,他以双手抓住了自己的头发,用力地拔,用力地拉,俯下头,鼻子里不断发出了‘恨恨‘之声,泪水渍满了面部,他的悲伤,是仅次于捶胸顿足。” 同上。汪精卫的这种表演,并不表明他对失足当汉奸的悔恨,主要是恨日本侵略者太不给他赏脸,使他进退失据,真是自作自受。
-------------------------------------
汪固然犯了错误,非常政治不正确。这对他本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没有经受住考验,有他自己个性中的弱点,但与时代也有关,不能所有锅让一个人背。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我相信内心还是有良知的。作者在引用这样的描述之后,作这如此评价,也让人寒心。
我们对正面人物的历史问题,可以“七分功劳,三分过错”地一带而过。对汪精卫,就不能有一点客观立场吗。毕竟,死老虎上去使劲踩几脚并不能表明什么勇气。
什么时候,能看到一本不带偏见的传记。
《汪精卫传》读后感(四):评汪精卫
汪精卫此人不得不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前半生是一个孤胆英雄,后半生是一个卖国奸贼。他的人生应该可以用“假如历史停留在那一刻……”来描述:假如历史停留在他刺杀失败,被清廷处决而不是放过,他虽没有了未来,却至少不会遗臭万年。但是历史没有假如,历史只是如此发生了。
年轻时的汪精卫,带着革命性与先进性,与身为保皇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做笔墨斗争,那时的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深受孙中山的重视。在各地暴起革命,却屡受挫折的情况下,人人都不免灰心丧气起来,在此等情况下,汪精卫挺身而出,决意以刺杀摄政王载沣的方式振奋革命志士的心。万一失败,亦可以悲哀和激愤国人的心。
刺杀一道,如烈火烹油,与死亡相伴,没有归途。但汪精卫看得很清楚,他不是那种可以忍受长久的悲哀而坚持革命的人,他精辟地总结:“欲牺牲其身者,其所由之道有二焉,一曰恒,二曰烈。”而他汪精卫则“素鲜恒德”。他后来所走的道路无不印证了他所说的话。
后来孙中山死后,汪精卫与胡汉民夺权,为了夺权,他提拔了蒋介石。这在政治上是常有的事,孙中山死后大权旁落,形成了政治真空,于是就政治资历而言的第一顺位和第二顺位的胡汉民和汪精卫就成了有力的继承人争夺者。
汪精卫是借着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打笔仗以及刺杀载沣获得了政治资本,但最根本的还是靠孙中山的赏识。胡汉民亦是如此。
在汪精卫提拔蒋介石后,相当于与蒋介石分享了一部分的政治权力,但也借此成功将人缘不佳的胡汉民排挤出政治舞台。此后胡汉民一直活跃在西山会议上,几乎不再走到过政治舞台的中心。
蒋介石在受到汪精卫的提拔后,几乎一刻也不曾安心过,他时常担心受到汪精卫的迫害,因此发动了“中山舰事变”。
但这场著名的政变,就汪精卫本人来说,不过是在三月二十日那天,他的房子受到了包围,此后解除罢了。
然而经此之后,汪精卫远走他国,大权全都集中于蒋介石一人身上。
历史总是擅长在不动声色中完成重大的改变。
事后陈公博质问蒋介石,蒋介石却愤愤:“汪先生要谋害我,你不知道吗?汪先生是国民政府主席,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对我不满意,免我职好了,杀我也好了,不应该用阴谋害我。”后来陈公博又面质汪精卫,汪精卫愕然了半天,只能答:“公博,你信不信?”
究其实在原因,是蒋介石总疑心汪精卫在迫走胡汉民之后,会翻脸不认人,而他每每刺探汪精卫,也总是得到自己心中怀疑的答案,在此等情况下,遂发动了政变。或者误会更多,但结果如此,事情经过怎样,已无关大局。只从两人后来的反应来看,大约都不曾说谎,否则其心机未免也太令人心寒。
蒋介石比汪精卫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再与他人分享大权,他自己便是汪精卫提拔上来的,他绝不会再提拔另一个“蒋介石”出来。细观蒋介石回应陈公博的话,“汪先生是国民政府主席,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对我不满意,免我职好了,杀我也好了,不应该用阴谋害我。”汪精卫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在蒋介石的眼中是很大的威胁,甚至而可以决定蒋介石的生死,这是蒋介石所不能容忍的,而这段话也透露出蒋介石本人对大权的掌控欲。
在国民党内部有三大权,党权、军权和政权。蒋介石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军人部长,就此掌握党权;掌握陆海空三军大权,就此掌握军权;掌握政治训练部参谋部、军需部、海军局、航空局、兵工厂,就此掌握政权。一人身兼如此多的职务,简直不给其他人分一杯羹,引起许多人的极度不满。所以蒋介石在任期间,反蒋势力一直很强大。
其后蒋介石与汪精卫分分合合,汪精卫和蒋介石都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政客。然而如同第一次的被迫出国一样,汪精卫总是在政治失利时远飞他国,他似乎总是以逃避的方式对待政治上的失败。
蒋介石则有很高的政治敏锐度,他在接触权力时,便意识到了军权的重要性,后来他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培养出了属于自己的军队,拥有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和基石。
在初期的时候,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有各自的优势,蒋介石有军事上的力量,汪精卫资历老,政治资本雄厚。但蒋介石很擅长将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是汪精卫所不具备的,即便在政治上失利,也可以凭借军事力量暂时蛰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汪精卫则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失利中把自己的政治资本一点点消耗,最终成就了蒋介石的“正统”地位。
况且汪精卫并没有意识到,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支武装力量多么重要,他甚至觉得政治力量可以凌驾于军事力量之上,这表现在他对军阀张作霖的态度上。汪精卫的政治方针是“一面抵抗,一面妥协”,因此他要求在东北的张作霖装模作样地与日本人打一打,但张作霖不同意,在没有大后方保证的前提下,轻易挑起战火只会让自己陷入孤军作战的困境,这显然违背了汪精卫的用意,两人无法谈拢,从此闹掰。
军阀的力量要从袁世凯说起,几大军阀的头子一开始都是土匪,后来被朝廷招安,一路升为高官,在袁世凯手底下做事。袁世凯倒台后,他手底下的军事力量并没有消散,而是迅速被这些人瓜分,形成各自的派系,各自的军阀。这些人后来成为北伐的对象,国民革命军大北伐不仅仅是讨伐孙传芳这些军阀,也是在确认政府有力量对付这些军阀,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
当然这些都没有汪精卫的什么事。汪精卫想要获得权力,但更多的是想要权力带来的便利和快感,不大想到要用权力去真正做什么事。
汪精卫后来组建汪伪政府也是出于追逐权力的想法,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真正的政客了。他已经与从前那个为义愤所激而行刺杀的少年汪精卫一刀两断了。
暗杀者终于也变成了被暗杀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汪精卫为日本人效力后,一直鼓吹“和平论”,认为战斗必败,和平则未必亡。这与他从前的方针“一面抵抗,一面妥协”大相径庭,他还说他的和平论与卖国论实在难分,很怕别人误会。
其实不必有误会。汪精卫建立伪政府的过程并不那么一帆风顺,分配任职的过程即是一次政治分赃,倘若不是为了权力,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忍受卖国贼的骂名,而在汪精卫之前,日本方面也成立了两个临时政府,然而请来的人实在名气不大,起不到欺骗中国人民的作用,因此影佐又请来了汪精卫。在成立汪伪政府的过程中,三方还发生了不少龃龉,都是些争权夺利的事。三方各自背后都有自己的主子,三个主子也都有各自的矛盾。就像四个人打牌,他们背后各自站着一个人,打到后来背后的人直接上场自己打起来了,打牌的人反倒没有什么事可做。
就在政治分赃的过程中,高宗武、陶希圣两人因不满自己的职位和所受待遇,背叛了汪精卫,逃向了国民政府,并带去了一份礼物。——汪、日谈判签订密约的经过以及密约的主要条款。
这一来汪精卫再也无可遮掩了。原先以文字粉饰、欺骗人民,然而现在因为内部的斗争,将这一切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汪精卫变得臭不可闻。
汪精卫简直又惊又怒。一切都无可挽回了。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后的汪精卫只有一个“恨”字来形容了。
也许恨自己一步之差,一失足成千古恨;也许恨形势不如自己所预料的那样发展,自己变成了错了的那个人;也许恨自己再也做不回中国人,再也不被中国人所认可;也许恨造成自己进退失据的一切一切……
他就是一个适合鲁迅写作的完美素材,也许又是一个阿Q,又是一个祥林嫂,或是其他一个什么……
《汪精卫传》读后感(五):状元郎 !
第10名——北宋末祸国至巨的大奸臣蔡京
他虽然书法很棒,但是无奈品德低劣,后人不齿其奸,将四大家“苏,黄,米,蔡”的蔡送给了蔡襄。(他的门徒就有下面还要讲的秦桧)
汉奸指数★
第9名——明末将军洪承畴
关于他,还有段很有意思的故事。他投降清朝以后,随着清军南下平乱。其中就有一个人打着已故史可法的旗号造反。兵败被俘。因为当时众人都传说史可法将军未死,搞的清军军心不稳,就派洪去审问那个造反的头领。他问那个头领,“你从南边过来,可知道史可法将军死了没有?”(当时,明朝还不知道洪已经投降了,皇帝还以为他已经战死了,就将他封为经略,大加褒扬。)那个头领回答说,“你从北边过来,可知道洪承畴将军死了没有?”
汉奸指数★★
第8名——把张爱玲迷得七魂出窍的大汉奸胡兰成
真不知道她看上他哪一点了!她被日本侵略者害得那么惨,会爱上一个汉奸~~无奈的讽刺吧
汉奸指数★★★
第7名——周作人,鲁迅先生的二弟
汉奸指数★★★★★
第6名——周佛海:汪伪政权“三巨头”汉奸之一
湖南沅县陵县人,早年留学日本。他曾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代表日本小组出席过中共“一大”,1924年冬脱离共产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佛海投靠蒋介石
汪伪政权成立后,周佛海任财政部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等重要职务。1941年3月,汪精卫去日本治病期间,周佛海代行行政院长一职。8月初,汪病情恶化,周佛海应日本政府之召抵达名古屋探视汪,并与陈璧君商谈人事调整问题。后又抵东京,分别拜访日本首相、海相、陆相、军令部长、参谋总长等,讨论对重庆民政府的诱降及汪死后的人事安排问题。汪精卫病死后,周佛海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次年3月,蒋介石发布特令,以“响应反正”、“戴罪图功”,“以观后效”为由,将周佛海“减为无期徒刑”,免其一死。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在惨呼哀号之后,一命呜呼。
汉奸指数★★★★★
第5名——陈公博:汪伪政权第二号大汉奸、代理“主席”
广东省南海县人,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920年秋,陈公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回到广州后,在陈独秀的帮助下,参加成立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为领导人之一,并因此出席了中共“一大”。1922年,赴美国留学后,即被开除出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公博鼓吹上海当前除“担任后方任务”外,将来“为与日本同生共死,必将担任一部分之战线”。因此,“上海应以东亚共荣圈之中心地及联络线之资格,成为中日提携之轴心”。陈公博还以上海市市长的名义,发表《告上海市民书》,要上海市民与日本合作,务使“全面和平”得以早日实现。1943年3月底,汪伪政权为实现“中日”共同协力建设东亚新秩序这一目的,特派陈公博为访日“特使”。陈公博抵达日本东京,向日本主子表示:“深愿竭其人力物力贡献于大东亚战争,但求能与贵国携手迈进,并肩作战,无论任何牺牲所不能辞”。日本天皇奖给陈公博等人各一枚“一级旭日大勋章”。为此,陈公博离开东京时称:此次“奉令访日,承天皇陛下宠遇”暨内阁总理大臣等人的“隆重款待”,感到“无限光荣”,完全是一副奴颜婢膝之相。
汪精卫病死后,1944年12月,陈公博代理汪伪政权“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院长等重要职务,集大权于一身。
汉奸指数★★★★★★
第4名——梁鸿志
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长福建省长乐县人,汪伪政权成立后,梁鸿志任汪伪政权有名无实的监察院院长,很不得“志”,变成一个“旁食者”。1944年11月,汪精卫病死后,梁鸿志改任立法院院长。
汉奸指数★★★★★★
3甲精锐汉奸系列
探花——秦桧
可以说,是他和高宗一起毁了当时中原人,汉人最后的气节和尊严。有了岳飞,胡马就不敢度阴山!这样自毁长城,造成南宋被动挨打,奄奄一息,为了一点点所谓的和平,送钱,送绢,送牛,送马。送女人!最后连皇帝都差点送给人家!
一首《满江红》唱得所有汉族人热血沸腾!在抗战的时候,为了岳飞的四个字我们付出了近4千万的伤亡代价————还我河山。
把这样一个可说是中国人霸气,牛气,骨气的人毁掉了,这样的朝代,这样的皇帝,这样的ZF,不能不灭亡………………
榜眼——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不是真的,可能永远没办法知道了,但是,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他。他太有名了,就象《康熙王朝》里说的,这个家伙很有意思的——前半辈子背明,后半辈子叛清。真的无语了……他的事情大家都清楚,就不要再多说了吧。
汉奸指数★★★★★★★★
叛逆指数★★★★★(前半辈子背明,后半辈子叛清)
状元——大汉奸汪精卫
汪精卫曾被誉为民国第一美男子,从照片上看,也的确相貌堂堂,而更令人乍舌的是他的才华。汪精卫在日本最早追随孙中山革命,成立同盟会,以后很多年直到中山先生去世一直做他的秘书。今日国人熟知的〈总理遗嘱〉即出自汪手,其时孙中山已病危无法言语,由汪写成然后先生签字,其中‘革命尚未成功,吾辈仍需努力’更是妇孺皆知。现在人们一提起汪逆便咬牙切齿,殊不知此公当年曾何其革命进步!宣统末年,汪精卫为推进革命毅然北上,自制炸弹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俘。以为难逃一死,于狱中作诗以明志励人,其中有“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之句,豪迈忠义之气,感人至深。被选入当年中小学课本,传诵大江南北。其诗平仄对仗俱佳,意境更胜,且难得口语直白,虽妇孺亦可解,时人谓不让唐宋。其在狱中悼胡汉民的诗中有“马革平生志,君今幸已酬。却怜二人血,不作一时流。忽忽余生恨,茫茫后死忧。难禁十年事,涌上寸心头”之句。以钱钟书之才傲视古今中外,难有看得上眼的人,但对汪精卫的《双照楼诗词稿》也忍不住称“钜公难得此才清”!后世学者更推论汪兆铭之诗艺术上的成就在二战时期世界政要中仅次于邱吉尔的水彩画,排第二,远高于毛泽东的词和希特勒的绘画。很可惜汪精卫没能早死,及9.18张学良不抵抗时,汪还痛斥张汉奸卖国,要求他通电下野,而作为行政院长,自己也引咎辞职。后人有说他后来投敌是蒋介石在政争上逼迫太甚之故,但即使如此那就能是做汉奸的理由吗!本来不逊于谭嗣同的千古流芳一变而成遗臭万年,令人扼腕。
汉奸指数★★★★★★★★★★
TOP10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