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读后感锦集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是一本由金以林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KMT顶多就算个政治俱乐部,主义是空炮,玩儿得转的就是钱和枪。蒋公发迹虽纯属屌丝逆袭,而且政治手腕精劣不一,但好歹能文能武,所以综合评分比那些纯文人武夫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精彩、扎实。派系派系,因时因地而变,内处之人方知,外人安能窥探?
●篇幅极大,个人认为,没什么特别有意思的点,感觉就是史料的综合…不过读史,必须先了解史实,方能进一步深入,虽然无亮点,但也是了解国民党政治史实的佳作
●从蒋中正 与 汪兆铭 和 胡展堂 的夺权写起...到粤系被清洗,政治中心北移江浙戛然而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潜心而作....书名狗血一点,但不影响本书的出色内容;老金在社科院、新加坡、台湾、美国各地搜集的资料搜集了几百斤的资料;切入点虽说无创新,但似乎这一年零一天的时间确实很出彩;登场人物众多,老金处理得很好,方便了我们继续阅读这段历史
●黄道炫的《中央苏区的革命》豆瓣上为什么没有?还是被删除的页面?!这两本一起看才有意思嘛!
●党国1.0为何会失败,本书从政治,组织形态,群众运动,军事,国外援助,国际大环境和领导力量等方面开展论述,较为清晰的阐述了国民党为何败退大陆的一本好书
●群雄并起十八路,三分党国蒋汪胡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读后感(一):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作为民国政治的重要符号,胡汪蒋三派间以意识形态为名的党统之争,实乃争夺党权之实。虽然胡的去世和汪的遇刺让蒋意外地登上权力顶峰,但其派别下各系之间的政治倾轧依旧纷扰不休,伴随着他终老台湾。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读后感(二):第一本细数老蒋运筹帷幄的书,力荐
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之前,影响舆论,多靠电报,然后赖以报纸披露,行程扩散。只要舆论玩的好,能把总统拉下马,媒体的自由度,较之如今,可是一个天一个地。于是乎,宁粤间,宁汉间,发生了好多场精彩的电报骂战,如今读起来,真是一股清流,让我脊背一酥。自认为最精彩的一段如下: 老蒋道义上骂不过太子(孙科),于是借着老子的口吻,让何应钦(竟然还不是自己发电)发电挖苦孙科:总理在时,同志中有劝以假兄较优之事权,俾资历练者,总理恒以兄下驷,不克重荷为言。或疑为示谦避嫌所应尔,不免为兄抱屈。及今思之,实佩总理之公明。知子莫若父,益信而有征矣。兄问世为日尚浅,然其行谊,则富感情而缺理智,好货利而昧大义,翻云覆雨,胸无主宰,乃其平生最大之毛病。 写完,老蒋还在自己日记里感慨,甚感伊尹训太甲,周公戒成王,诸葛表阿斗处境之难,古今同慨也。 然后,各大媒体还真的可以言论自由,大公报的编辑看到这份电报,竟然直接笑翻,挖苦说:尤以何应钦等九将领致孙科之冬电,毒骂丑诋,不留余地,电报之战,至此实叹观止。 对于民国时期派系斗争及衍化有兴趣的强烈安利下此书。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读后感(三):流水账就是偷懒的历史研究法法
也许比较刻薄,但是这种按照流水账,或者更为学术的说法——编年史,的方式来写历史,总是比较偷懒。
整本书的标题定了个调子,是个历史命题,作者就应该给出个123,用流水账不好的地方在于更多侧重于史实,而不是史论。
这本书的表面问题在于,即便是史实,也不够丰富。比如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权力上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文中几乎没有太多笔墨。再比如,蒋介石的权力根基在于军队和财税,而这两端本书都没有触及,而是将重心放在了胡汉民、汪精卫与蒋介石的互动之上。即便按着这条逻辑,那么在胡汉民重获自由回到南方之后,本书几乎就不再正面的些他的心里活动和政治活动了,只是着墨于南方、粤省。
苏俄在国民党的权力斗争中也扮演过极大地作用,比如本书最后在一个段落里提到,苏俄为了保证蒋的左倾,而一意姑息,甚至胡汉民也不得不退让。这样重要的一个环节,竟然除此之外,全书并没有太多涉及。
而流水账另一个问题就在于太偷懒了。面对“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这样的命题,更好的写法应该是条分缕析,比如全书全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但是最后一张突然跳出来,写了个地域偏见,地域偏见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逻辑,与诸如国际势力、财税军队等并列,但这样突然出现,实在是乱了全书的逻辑。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读后感(四):一部有趣的整治斗争史
内容大致简介:国民党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孙文于北京病逝后,在国民党联合共产党以执行北伐的政策上国民党内部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以汪精卫,廖仲恺为首的国民党左派,以胡汉民,古应芬为首国民党右派以及以林森,于正等一派国民党元老为代表的西山会议派。此三派通过政治斗争的方式力图取得对于国民党政权的统治,而蒋介石作为通过管理黄埔军校而得到跃升的军事领袖人物也通过与汪精卫合作的方式,利用廖仲恺遇刺,国民党右派领袖胡汉民被迫下野之际武力夺取国民党粤军指挥许崇智的统治权,进而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右派的军事实力,随后蒋介石又通过树立自身军事领袖,唯一可能击败北洋军阀的政治形象成功得到了国民政府最大的军事援助商苏联顾问的支持,并进而利用中山舰事件的历史机遇成功利用共产党的默许以及苏联的支持逼退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下野,随后进而总揽军政大权,通过保持个人独裁中立主义得到了国民政府的默许,然而蒋介石的快速跃升是完全奠基于他个人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上的,随着北伐战役的打响,相比唐生智快速的夺取湖北,蒋介石在江西的军事进展相对进入劣势,因此其在国民政府内的政治影响力也随着其军事实力的相对弱化而遭受质疑,在国民政府迁都的问题上蒋介石与武汉国民政府以及苏联顾问正式决裂,因而促使蒋介石发起四一二事变于上海大规模清洗共产党员并同时邀请之前被排挤的右派领袖胡汉民赴南京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以对武汉国民政府形成对抗,而武汉国民政府为了弱化南京国民政府的正统性则邀请已经下野的汪精卫再度就任国府主席,就此形成了中断第一次北伐的宁汉对立,然而蒋介石麾下的有力军事领袖如新桂系的李宗仁,李济深等人由于对于蒋介石本人大权专断的行为表示不满因而有意促成南京国民政府以及武汉国民政府的和谈并进而促成蒋介石的第一次下野,而西山会议派则凭借着国民党总体由联盟共产党转向清楚共产党的历史趋势中成功压制汪精卫,蒋介石以及胡汉民三人并与新桂系联盟把持了宁汉合流之后的国民政府,为了重新夺回政权蒋介石与汪精卫再度合作,蒋介石通过自己黄埔领袖的身份以及汪精卫的力荐重新成为北伐总指挥,而汪精卫则因为其麾下两股军事势力唐生智以及张发奎讨伐新桂系的陆续失败而被迫下野,蒋介石随后便转而寻求胡汉民的支持,两人随后通过蒋主军,胡主政的形式陆续击败了北洋军阀,李宗仁的新桂系,张发奎部,冯玉祥的西北系以及阎锡山的晋系等地方实力派,在东北归附后蒋介石成功实现了中国的武力统一,然而蒋介石在取得军事霸权后又试图染指国民党党权的行为引起了胡汉民的反感,两派在对于政府首脑职权的问题上产生矛盾,并进而导致了胡汉民被蒋介石强行软禁的汤山事件,蒋介石在软禁胡汉民此事上的专权独断随后引起了国民党内几乎全部势力的不安,随后在地域联合的基础之上以古应芬,林森,孙科,周佛成,汪精卫,陈济棠为代表的广东派以及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地方军阀派成功在反蒋问题上达成一致并于广州建立国民政府与蒋介石控制下的南京国民政府达成对立,形成了宁粤对立,两派各自剑拔弩张,互相指责对方为叛逆,而九一八事件的爆发则强行将已经分裂的国民党政权重新拉回到形成统一战线对抗日本入侵的民族意识上来,并进而促成了上海和谈以及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蒋介石迫于压力被迫第二次下野,并进而通过再度与汪精卫合作的方式成功对广州国民政府进行分裂,汪精卫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对新政府采取不合作态度,而胡汉民则因为憎恨蒋介石的专断便返回广东试图通过建立独立政权的方式与蒋介石形成对抗,由于国民党内三大派系对新成立的孙科内阁皆采取不合作态度,孙科政府快速崩溃,蒋介石则与汪精卫一起重掌政权。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读后感(五):蒋公发家史
内容概括
探讨这本书要围绕主副标题两点展开。一方面,此书主标题“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很大,因为国民党高层派系活动普遍,金先生也正是以罗列派系斗争中的重要事件的方式搭建本书的结构。
金先生认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它始终没有一个领导核心平衡各方势力,使得国民党内耗严重——对内无法专心统一事业,对外无法全力御辱。这种派系之争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孙中山死后的国民党上层对领导权的争夺;一是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的斗争。
另一方面,从副标题“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主角是蒋介石,这本书又可以被视作蒋介石发家史。
下面我以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从孙中山逝世至蒋汪合流结束期间,各人物对于蒋的评价,从蒋介石的角度勾勒这本书中斗争的主要内容。
1.苏俄的轻敌:自我幻想的中国英雄?
金以林在第一章首先回顾了孙中山逝世以后汪、胡对国民党领导权的争夺,强调了汪、胡在反清革命中的友谊与他们的重要地位,从而说明了蒋介石靠黄埔军校发迹,从而拿到了政治舞台的入场券,在党内地位属于后进。
受联俄政策的影响,国民党一度以俄为师。苏俄方面不仅崇汪抑,而且对于掌握军权的蒋介石频频施压——蒋以军事起家,也因军权受限。
受到限制的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中采取裁撤人员的冒险行动。被苏俄物色为孙继承人的汪精卫马上反对,甚至一度密谋“反蒋同盟”,但是苏俄此番作出让步,同意了人员裁撤——他们误判蒋与汪这个野心家类似,“喜尊荣、好权力,幻想为中国英雄”。
2.元老的警觉:蒋介石之心路人皆知
既然以鲍罗廷顾问要给蒋介石尊荣来稳固左倾势力反共,蒋介石自然来者不拒。1926年5月,国民党二中全会信任蒋介石为“革命重心”。蒋介石不仅借北伐之机独揽军权,更成为了国民党的名义上的最高领袖。
但蒋介石的政治地位并不稳固。中央迁都武昌的过程中,蒋介石执意驱逐反对自己暂驻南昌的鲍罗廷,使得自己意在政治的野心暴露。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立即展开恢复党权的运动,三中全会更是将蒋介石在二中全会获得的权力收缴干净。
3.胡汉民的失误:指“袁世凯”为“凯末尔”
蒋介石没有因三中全会的打击而一蹶不振,何况第一次不彻底的北伐让蒋介石尝到了甜头,他深知只有完成统一才能使自己在政务上有话语权。同时,他韬光养晦,暗地资助汪、胡等派,以此确保今后合作的可能。
不过北伐也给蒋介石的统一造成了困难,二次北伐在表面统一的局面下,无形中又形成了六大军事集团割据的局面。
此时的蒋介石亟需孙中山继承者和国民党的这面旗帜,所以他选择联合一贯强调“以党治国”、并主张统一全国的胡汉民,而不是让人琢磨不透的汪精卫。而胡汉民也愿意帮助蒋介石,他告诉各位元老说,希望自己能帮助中国未来的“凯末尔”。
有了胡汉民的声讨支持,蒋介石如虎添翼——胡文治,蒋武功。这样一来,没有了统一的后顾之忧,攻打地方实力派可谓势如破竹。(第二章)
4.反蒋势力的抗击与“新兴军阀”的沉浮
胡汉民以资历自恃,且踌躇满志地认为自古没有文人就不能马上治天下,奈何军权在蒋不可谓不强悍。蒋介石“贪天之功”,以“军治”为跳板,逐步控制党权和政权。
蒋介石在约法之争中对胡之党权公开叫板,他借制定约法之名在五院之上增设一个大权独揽的总统,以此削弱党的权威。此番权力争夺以胡汉民被扣为结局,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第三、四章)
但蒋刻意拔高升级身价的同时,也失去了信用,汤山事件引起党内轩然大波,胡汉民借地缘优势,首先挑起广州发难蒋介石;汪精卫也趁乱重整旗鼓;北方实力派跃跃欲试——反蒋运动声势大振,蒋介石不得不依靠武力和分化收买的手段。但是这两种手段收效甚微,非但没有赢得人心,反而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粤方更是竭力反对蒋以个人支配军队。
面对各方面指责,蒋介石继续软硬兼施,因为他深知粤方也好,北方反蒋派也好,地方实力派在声势浩大的反蒋斗争并不能团结一致,他们口是心非,互相拆台,作对只是为了“利用蒋所处的被动地位同中央政府讨价还价”。蒋介石陷入“剿共”的泥潭,固然没有力量积极进攻,他只能利用中央政权的名义与财力,极力摆平风波。(第五、六章)
面对外界重重压力,尤其前有上海和谈的下野承诺,后有九一八事变的紧急事态,蒋介石不得不以退为进,辞去各职。(第七、八、九章)
但蒋介石下野之后,重又利用自己在军界与金融界的人脉,处处给孙科设置障碍,逼孙自行倒台。孙科最终只能呼吁蒋来京主持应付国难,此外更有九省公开拥蒋。蒋上台后,立即与汪合流,并批评粤方胡汉民破坏统一。至此,原本四分五裂的国民党再次形成以蒋介石为主导、各派联合统治的局面。(第十章)
评价
金先生为了说明蒋介石与许多人物的关系,运用了大量珍贵的会议记录、中西文档案汇编,以及大量的文集、年谱、日记与忆述资料,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的孙科个人档案,陈公博的《苦笑录》,程思远的《政坛回忆》,陈立夫的《成败之鉴》等,从而收获了庞大的辅证网络,为一步步的解读打下来坚实基础。我们需要重视人物关系的研究,这看似琐碎,但却是后续更大的研究题目的重要支撑。
在参考了翔实史料的基础上,金先生更是充分利用二手研究成果,参考了各类专著与论文,如陈红民的《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往电稿”》和大量王奇生先生的论著,来保证其专业性。
再次,书的结构也比较特别,金先生将“蒋介石与政学系”单独拎出来放在最后分析,说明了蒋介石信任政学系之关键在于其没有建立基层组织,且政学系成员都是由蒋资助的学者型官僚,绝对忠于蒋介石个人。从以上概括看来,在面临反蒋运动的挑战时,蒋介石凭借个人之力是难以招架的,他一个人领导地位的确立,离不开他的部下与政学系的有力帮助。但是金先生也指出,双方缺乏共事的价值层面之基础,更多的是在相互利用。
作为此书的尾声,“蒋介石与政学系”一章很好地升华了主题,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国民党内各派势力互相倾轧,内斗不断,整日忙于争权夺利,以至于不但导致了廖仲恺等众多政治牺牲品的悲剧,更忽视了国内建设和抵御外辱的历史重任。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唯有蒋介石这样集圆滑、铁腕与冒险精神为一体的人物能够使各派俯首称臣,唯有政学系这样纯粹的利益集团能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
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主要是经过对比得出的。同样是考察国民党失败的原因,王奇生先生在《党员、党权与党争》一书中,分条析缕地概括了国民党在党员构成、党统、党政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读者仅凭目录就能把握作者想要分析的重点,可谓言简意赅。
相对来说,金先生的文笔更为生动流畅,但他为了文章的整体风格,他采取了更加隐晦的表达方式,比如,他将国民党在党治、军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蕴含在了对于胡蒋约法之争的叙述之中。金先生希望让读者顺其自然得出观点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容易使得粗读的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观点,误以为本书为无意义的史料堆砌。
另外,同一领域的后辈、陈红民老师的博士生王丛丛在2014年著作了博士论文《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关系研究(1924-1949)》。该作研究的时期正好与本书的时期形成良性的接续,是对后者研究重要的补充。我经粗读发现,王丛丛女士吸纳了金以林先生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一些非常令人信服的结论,其中有一观点概括如下:
在全体党员、党员干部、国民党元老这三个目标群体上,蒋介石的党建措施各有侧重,并尤其热心于策划党内小组织。虽然党内小组织内部人事倾轧、在外与其他派系争权夺利,加重国民党内耗,与蒋介石成立组织的初衷背道而驰。
由此观点,我不禁回想起阅读当中一些一闪而过的疑问,比如,既然蒋介石对于不同的目标群体自有方针,金先生所频频引用充满了政客表演型人格的电报(例如根据需要动不动给对方扣上“勾结国外势力”的帽子)与日记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少,蒋介石阴晴不定的脸孔后是否有一以贯之的标准作为后盾?仅仅是将他人对于蒋介石的评价放在书中的显要位置是否就足够?金先生个人对蒋介石的剖析是否到位?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在阅读中自然联想但又迅速失去线索,如,蒋介石固然与国民党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但作为斗争的胜利者,蒋介石多大程度上继承了孙中山或者是军阀的遗产?谭延闿等前辈对于蒋介石崛起的纵容真的仅仅是因为他们素来圆滑的作风吗?
以上问题仅仅通过阅读本书显然是很难圆满解答的——本书在细致之外,仍有继续思考问题的空间,希望今后的学习可以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