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笑录读后感1000字
《苦笑录》是一本由陈公博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苦笑录》读后感(一):还行
此书前年曾从图书馆借阅过,今又重看了一遍电子本(出版时间更早),感觉一般。作者是亲历历史的重要人物,故其回忆录值得一读,但因其写作时的身份处境所囿,记述起来也似颇多隐讳及语焉不详之处。
《苦笑录》读后感(二):历史的另一面
看的正统官修历史书太多了,这两年开始看海外学者写的近现代史以及一些亲历者的回忆录。非常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了陈公博先生的回忆录,肯定是节选了,其实感觉他在汪兆铭政府任职期间的东西应该更有价值。也许以后会出版。
陈先生的回忆录在很多历史细节上都显示了亲历者的另一面,也许有为自己美化的嫌疑,但是我还是觉得都蛮真实。
以后有机会还会再找找张国焘,王明等先生的回忆录看。
《苦笑录》读后感(三):有谁能介绍下法国是如何对待贝当、赖伐尔的?
民族罪人好象不是只有中国才有,陈公博被作为汉奸审判也不是经GCD的手。
没有亡国恨的今人和西洋人自然可以云淡风轻地在那里人性关怀一番,可当你想到那些不多的几个例子,如美国本土被恐怖袭击了区区一次,倒了几栋楼,死了几百人,就开动所有的宣传工具和战争机器满世界咬牙切齿地寻仇......
中国起码还能看到被官方定性为汉奸的一类人的书,而可怜的拉登连露面的权利都没有,更不要说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对话协商了,呵呵
真不知道是中国民风开化还是美国民风开化
更可怜的如今的一些中国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人性啊......中国五千年传统不容汉奸,自由民主的西方不容叛徒,就今天的中国人了不得啊
《苦笑录》读后感(四):汪精卫陈公博,就是那个安全套。
歹人擒住了一个少妇。因为顾忌到邻村的意见,歹人初始也没有胆子,只是打算沾些便宜,摸摸亲亲过瘾就算。少妇拼力反抗反而激发了这歹人的占有心,于是一步一步深入来,那少妇哪有力量抵抗得了这气力。
这强暴的所在,本就在开阔的环境里,周围来来往往的行人本不少。少妇的叫喊被行人听见,众人虽晓得这事不大体面,但顾忌街上附近有些纳粹及共产力量出没,倘顾了这头恐顾不了那头,因此并没有将这歹人视为对手,谁也没有出来干预。见了没有人敢站出来,而深入得也很顺利,鼓励了这壮汉的贪欲,于是更加胆大。
少妇见自己抵抗无用,行人也不能指望,只好拿出一个套子央求壮汉戴上,并求他轻柔点,尽管贞节无望,但也少点伤害。这歹人允了,但还未及入港,就被腾出手赶来的邻村汉子一棒打晕。眼见歹人被擒,围观的人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原来见了暴行却走开的众人,纷纷站出来指责少妇为何不拼上性命去博贞操,更指出那沾了歹人精虫的套子真肮脏,人人避之而唯恐不及。这可怜的套子终于被丢进臭气冲天的垃圾堆里去,再没有人过问了。
《苦笑录》读后感(五):蒋汪之政治斗争的历史
作为学过党史和看过大浪淘沙的一代,对苦笑录所涉及的历史自然会有浓厚的兴趣。
陈公博以所见所闻入书,有其一手资料的优势,也难免管中窥豹不见森林的无奈。比如3.20事变的真相就不是一本苦笑录能说清楚的。
作为汪精卫的长期追随者,陈公博对汪的几次三番下野、出国和出山知之甚祥,这方面的材料当是可信的。陈虽然对汪充满崇敬,对蒋诸多不满,但他在这方面的回忆中却不时透露出对汪的失望。反之,在苦笑录中,陈公博始终如一的对蒋的抨击和不满的背后,则不由得不让读者看出蒋对汪,乃至于整个汪派的容忍。在这段国民党的左右之争中,汪是个始终的失败者。历史上,汪精卫成名远早于蒋,在早期国民革命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但在政治新星蒋的面前,进退失据,渐渐失去原有的影响号召力。与蒋介石相比,汪精卫更像个任性的书生,政治上斗不过蒋,只能屡屡弃官远走;走了不久偏偏又无法抵制权位的诱惑,一而再回来重捡乌纱。老谋深算的蒋深知汪的为人,每每虚位以待,宁可把行政院长之要职暂付阙如,直到汪精卫在来回的“折腾”中耗尽自己的政治资本。其政治智慧和能力高出汪精卫太多。
依本人愚见,汪之最后组南京政府,实是政治斗争失败又心有不甘的无奈之举。
《苦笑录》读后感(六):文人从政之艰之难
读毕苦笑录,更觉文人从政之艰辛。以汪陈之才,就因为手上没枪,东奔西走四处活动,甚至不惜赔上所有的身家名誉去当汉奸,犹不能稍竟其志,还总被逼得下野出洋;陈独秀和瞿秋白在临终前,怕是也有类似的浩叹。后来看到抗战胜利后陈氏在苏州被处决前的文字描述与留言,只能一声叹息。
书中有两处细节很引得人驻足,一是谭延闿向陈公博描述跛足的张静江如何与新讨的姨太太敦伦之时,用了“移樽就教”这个词,读至此,一口水差点喷出来。
二是对在淞沪抗战之后被老蒋调到福建去而失去安全感的陈铭枢,陈公博建议第十九路军与陈济棠的粤军和李宗仁的桂军联合起来一同剿共,庶几可以在中央争取到一席之地。这想法太书生气了,老蒋自己都在养寇自重,岂能允许杂牌军去分一杯羹?
此外,此书对中山舰事件的描述与现在的研究结果接近,足见陈氏写此书时,还是相当坦诚的,或许比李宗仁回忆录要坦诚些。
书中最大的缺点自然是人物总用别号代之,只能在前言别号列表的地方放一个书签,记不得的时候就翻回去查。
《苦笑录》读后感(七):现代稀见史料书系中最喜欢的一本
基本这套书系都看过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内容啊,历史啊,有很多评论。
但是正如作者的序言所说,零碎的史料,乃是作者的最大心愿。
大多回忆录各有目的,特别是和平以后写得。一个仍出乱世,心境不平的人还能留点东西,可说基本上没有什么目的了,就是如作者所言。
看了有人的言论,对于别人的一些关于他的回忆没有记述呀,我就随便说说。
特别是张在我的回忆中有记录他参加中共一大的,其实可想而知,很多人,包括共产党很多人也不会估计到最后是共产党夺得天下的,所以读者一定要清楚作者的背景,他估计最后是蒋是最后的王而已,汪是寇而已,或许日最后是满清而已罢了。
正如他自己所言,他不喜欢政治,那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作者,才会说真话。而摇摆的立场更说明了他是普通人,如果是现在或许他是一个大学者,一句友人言就不读博了,一份率真就认了汪的主见。
都知道他带了一位漂亮的妻子,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普通人,比如周为了革命放弃在法国的一位姑娘而与邓结合,那才是一个政治家的素养,蒋为了事业和宋的结合。
而对于那位瘸子私生活的描写更说明了这本书的真实,他不会为了显示自己的人格而忽略真实的事情。
一个学者型的人,一个文学型的人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他竟然能说出如果自己短命的话,更说明了他对于自己前途本来就没有抱多大希望的,这样子的人的作品是比较真实的。
《苦笑录》读后感(八):人间自有公论,但也要自己先说明
自小受的历史教育,及至长大后很多被完全推翻了.并且是越来越不一样了.对于汪精卫的汉奸这个称呼,一直都奇怪得很.他并不是一般的小混混,投靠日本图一点饭吃.而且曾经是为了救国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做那样的事情?实在是没有找到好的答案.这个答案,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第一是那些人,在台上的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们和军阀们,绝大部分都是指考虑自己私利的,根本没有爱国爱民。那么陈公博在苦闷时想到:要发展中国,首先要和平,才谈得上发展,这个和平,又必须通过和帝国主义资本家的合作才能进行。还有,汪精卫的话:先妥协,保持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慢慢壮大实力后,再恢复国家。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如果国家需要这样一个人来牺牲,就让我来吧。
真的很感动。现在看来,如果当年没有世界上的复杂局面,抗日能不能胜利还在不定之数。当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不就造成了近代直至今日还比中国强的国力吗?如果中国当年也有这样的机会,说不定这个国家早就一日千里了。
清末以来的人物,如果不选择明治维新一样的作法,在外交上真是没有选择。而这个国家终究不能容忍这样的状况发生,又终于赶上整个世界的巨变而得以独立,幸或不幸?
还有,在那样的时代,军事和政治就是一切,这个,也是汪、陈等人的悲哀,在那时,文人而去做政治,又怎能实现理想?
陈公博也非常明智,写了这样一本书,让后人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情况。虽然是人都有可能只会粉饰自己,而推诿他人。但我相信写出这样文字的人,比太多元首和官员们更真实,说得话更可信。起码我相信他是一个在困境中努力为国家做事情的人,不管结局如何。
《苦笑录》读后感(九):可叹可悲陈公博
最早知道陈公博,只知道他是汪精卫汉奸政权的重臣,人称“民国第二号大汉奸”。这里有两个资料,可以参阅,可对陈公博一生作些了解。
陈公博一生政治生涯走过了共产党-国民党-汉奸这样一个轨迹,为共产党出过力,为国民党卖过命,最后成了卖国的民族公敌。这让人不能不感到,他其实是一个没有什么坚定政治主张的人,或者说,他没有什么政治理想,只是一个随波逐流的无根浮萍。
“现代稀有史料书系”有陈公博著《苦笑录》一种。此书1939年于香港写成,其时,汪精卫正筹组汉奸政权,未久,陈公博即参与该“南京政府”。本书记述陈公博1925-1936年间的经历,记述国民党内部派系活动及国民党政府的内政、外交。陈公博于此书序中云:“这本书虽然写好,我知道出版是无期的。政治上的内幕差不多完全给我揭穿了,我不愿意政治还因我这本书重复惹起渲染的大波,我只有把这份草稿封锢起来,倘若我命长的话,等到书中人物有三分之二以上作古才付印,倘若我命短的话,那读者或者可以比较的快些和这本书相见。”陈公博的命果然不长,七年后便死去了,此书的原稿由其家属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封存,直至此书完成之后四十年的1979年,才由香港大学亚洲中心出版,而我读到此书,则是在六十五年之后了。
书中的描述如果不虚,则陈公博乃一聪明才子、性情中人,见人知事都有见地,为人处事多率性而为,因此,他的一生实际上就因了这性格的因素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态,先共后国,先左后右,先革命后反动,直至做了汉奸、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书中所述多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活动的内幕,因为陈公博在其中身为“要角”,故其记述可以让我们得窥堂奥。陈公博基本上是“拥汪反蒋”的,虽然他也曾和蒋合作过,一度还曾是蒋的重要幕僚,但大致上还是“汪派”,否则,最后也不会随了汪精卫去做汉奸和日本人的傀儡,成了民族的罪人。
性格即命运。此话用在陈公博身上,很恰切,这从本书的作者自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以为,作者自序是全书中最有意思的文字,从某种程度上可算作者自况。可叹悲也夫!正如书名,读罢掩卷,只能苦笑。
《苦笑录》读后感(十):除了苦笑,还能咋样?
先引一段顺口溜: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
陈公博不独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与另一个汉奸周佛海一样,参加了中共一大,也是国民党的高官。一直是汪精卫的支持者,抗战期间,是汪伪政府的干将,汪精卫死后成了汪的接班人;战后自然是巨型汉奸,先逃日本,后引渡回国受审,判处死刑。从陈的受审到死刑执行的记载来看,陈可谓从容就死,临刑前还给看守长写了一对联:大海有真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满为心。似乎针对蒋介石,对自己的境遇稍有不平。撇开政治国家民族大义之类的东西,从单个的人来看,陈还算一个男子汉。
陈公博似乎是国民党内的反对派,左翼,却坚定地反共。陈在国民党中一直处在弱势的一方,对蒋颇多反感和怨言,书生气地认为将反复无常,却不说那是政治技巧——多半是在装傻吧,他自己在其中不也经常玩连横纵合的把戏么。浏览全书,陈的笔下,他自己无疑是最完美的人物,其他人皆不足观,这就是回忆录的不可信之处。
《苦笑录》披露了许多大陆官方出版物所未见的资料,可知一切个人或官方的记载,和真相的距离多半要道以里计,并且参照互补后得出的东西,也难以还原。中山舰事件陈所述倒是和中共对事件的描述差不多,但各自的微言大义又难以吻合。党争政争,大致如此。
此前对中原大战了解不多,从该书看来非常有趣,各路军阀勾心斗角,反复无常让人眼花缭乱。那真是一个奇妙的时代,可国民却在水深火热之中,对溃烂的政客漠不关心。好一幅荒诞的人间景象。
从书中,有精神洁癖的人可见政治的肮脏和不可靠。也可看到这些位居高位的衮衮诸公的肉眼凡胎和低贱鄙俗的一面,这到让人感觉到几分烟火气。比如陈公博与几位同伙正在讨论国家大事,意见不合,各自心怀鬼胎,气氛凝重之际,有人突然岔开话题,探讨起瘫痪的国府主席张静江因腿不好使,如何与妻子性交的无聊问题,一番讨论后达成共识,某某所言的张妻“移樽就教”的成了一致赞同的结论,于是置刚才的党国面临分裂的大事不顾,一起调笑起来。可见,国家大事民族兴衰也不外乎饮食男女。
陈公博在山西阎锡山处恶作剧地策划的“捧角”事件,也很恶趣。陈是公子哥儿出身,父亲是清朝的提督,毕业于北京大学,在陈独秀影响下参加中共,据说中共在上海召开一大时,他携新婚娇妻与会,住大酒店,开了一次会就不再参加,满上海白相去了。共产党组织当时之松散,近乎儿戏。在《苦笑录》中,陈对此只字不提,陈独秀三字也付诸阙如。一本书,可信度有多少,真是一个难以计量的问题。
陈公博要不是后来当了汉奸——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汉奸,而是一门心思和平奋斗救中国——以他的才能和地位,也会名垂国民党的忠烈祠,但因缘聚合,最终以民族的罪人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不就恰好印证了上面所引的打油诗么。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作为史料当然有价值,但出版编辑太过粗疏简陋了,我读的这本简直是错讹百出。也许是盗版,但却是购买自官方举办的羊城书展之上的。
我以为,官方十分之不可信,有些时候,甚至不如一个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