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遍全球读后感精选
《舞遍全球》是一本由李存信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舞遍全球》精选点评:
●会发现咱中国有时候有多荒唐
●李存信的艰苦努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些敏感的话题先放一边,仅仅从芭蕾爱好者的角度看,这是一本平淡、励志的自传,闲暇时候看看,会有一些不同的体会。
●过去这么多年,他依旧是坦然的。
●看过外面世界的人,很难再回来。
●感触颇多
●比电影好一点。
●说实话我不能接受他的背叛,无论以什么理由或借口。书的题目也牵强,他跟毛主席的唯一关系就是和几十万人一起在广场上听过毛的讲话。搞艺术的都虚荣。
●这是我母亲推荐给我看的书,她希望我体会她的时代,感受她的时代的一代人为了改变命运所付出的隐忍,挣扎和奋斗
●在Melbourne的时候看的英文版,很真实,很感人 ---20070506
《舞遍全球》读后感(一):了解历史,激励未来
阅读这本书是因为看了电影《最后的舞者》(Maos Last Dancer),该片是近来老外拍中国题材比较靠谱的一部,因为电影内容基本改编自《舞遍全球》,所以都是李存信本人的亲身感受。当然电影中在具体事件的时序上做了修改,以便体现戏剧冲突。
真心觉得,该片应该在中国公映。现在的人们应该了解,我们这个国家从封闭走到如今,所曾经历的东西。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中国的艺术家,再也无需像李存信那样痛苦和纠结。
看不到电影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比电影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李存信的文笔不错,易读而且幽默。其实你也可以忽视这本书涉及到政治背景,当成一本励志书也能激励很多年轻人。
《舞遍全球》读后感(二):我觉得很好
传播学老师不经意提起的书《舞遍全球》,很好这本书并没有大热,也不是全中国书店上面的畅销书,我觉得撞衫是很尴尬的,撞书有些不可忍受,课本除外阿。我觉得这是一个普通人的传奇,传奇肯定是不普通的,但是作者真是让我感觉他说的每一件事都那么的平凡普通,自然而然,有些像读白话的作文,还原生活本来的颜色。我看过很多很多经历那个时代的作家写的书,尤其海外作家写的书,都有一种对于过去生活的愤懑和大难不死现在有后福的忆苦思甜的意味,悲悯着自己曾经的遭遇,泛滥的同情心。不过这位青岛胶区农村走出来的人字里行间始终透露这温暖和善良,对于作家来说是不够深刻,没有直指社会的弊病,生活的疾苦,人心的险恶,那些人性扭曲的阴暗面都看不到,看到的只有家人的温暖,好几次我都被这种温暖深深感动。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本书以及书中讲述的故事,仿佛我只是听一个农村的孩子在告诉我他的故事,坦诚的让我相信那一切的感情是真的,是美好的,尽管他曾经是叛徒、芭蕾舞台上的王子还是证券公司经理……
《舞遍全球》读后感(三):当初并非轻扬的舞动
81年,就在李存信即将结束第二次访美前夕,他决定和一位自己深爱的美国女孩登记结婚,同时决定不回国了。他当时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恩师Ben Stevenson。由于担心影响与中方的后续交流,Ben Stevenson坚持让李存信自己到休斯顿的中国领事馆说明情况,并且讲明这是他个人的决定,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到达领事馆后,李存信就被扣留,当时他是一名叛逃的中国公民,又是在中国的领土上,中方官员当时给了他两个选择:
一是放弃原来的想法,即刻回国,这样不会有生命危险;
一是固执己见,那样的话,后果自负;
由于李存信是在自己新婚妻子和友人的陪同下到领事馆的,所以他被扣留的消息立刻就传了出去,最后是美国当时的副总统老布什向中方高层(一说邓小平)求情,在被拘谨21小时之后,李存信最终被释放。
重新获得自由的李存信却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份感情-他的第一次婚姻以失败告终。
之后,凭借出色的才能,李存信的芭蕾事业一帆风顺,但是由于他是叛逃人员,所以他一直不能回国,这使他饱受思乡之苦。幸运的是,到了1987年,又是通过老布什的帮助,他的父母得以到美国与他团聚,之后,随着政治环境的进一步宽松,他也最终被允许回国探亲。
当年在休斯顿领事馆被扣留的时候,当时的张宗绪副领事对李存信的叛逃痛惜不已,为了劝说他回心转意,曾经对他讲过:
"你认为一个外国人能真心爱一个中国人吗?"
事实证明,张副领事只讲对了一半。
在第一次婚姻结束之后,李存信结识了一位来自澳洲的芭蕾舞女演员Mary McKendry,在87年与她结婚,并于95年与她移居澳洲。
他们如今有三个孩子,生活很美满。李存信今年更是由于对耳聋长女始终如一的关爱而被评为澳洲的Father of the Year。
2003年,李存信用英语写了一本书,叫Mao's Last Dancer。出版后很快就成为了畅销书,已经再版了32次。今年,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将于十月分公映。
《舞遍全球》读后感(四):崇拜之外的几点杂感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是某次回国飞机上看到的电影。半睡半醒间看完的,朦胧中,最大的感触是:难得有部外国电影里能把中国农村从人到景表现的那么真实!
后来就是auckland书店进门处摆起一摞摞英文版和大幅海报,宣传这本书。对这个人相当好奇外加隐约的崇拜。一直惦记着这本书。
终于找到中文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口气读完。几点杂感。
1、关于成功。
我觉得,抛开生活和感情需求不谈,看一个人事业有多成功,最好的判定是看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与他的起点之间的距离。
一个芭蕾世家出个世界优秀芭蕾舞者,几乎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而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填不饱肚子甚至穿不上鞋子的孩子,能在芭蕾舞殿堂里,从技术和情感表达上都达到世界顶级水平,简直是奇迹!!
无论在飞机上还是读英文和中文相应段落的时候,当他和他的妻子在青岛农村的院落间为自己的家庭和乡亲们翩然起舞,我每每热泪盈眶!他那一辈子,都就此圆满了!
2、关于爱国。
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爱国主义教育。公知们整天sb兮兮的喷中国,实在有井底之蛙之嫌,否则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以往的失败,按我浅薄的认识,是所谓意识形态灌输的失败,假大空的东西说得太多贯彻得太多,受众对于真实世界反而脆弱的不堪一击——你用一本书讲世界,有一句说门外是黑暗;那么哪怕仅有一丝丝微弱的光线从门缝渗透近来让读者瞥见,也会让人彻底怀疑整本书的真实。
想起很小时候听一个北大马列老师在70年代说的:以前一直坚信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人都在水深火热中等待我们去拯救;等出国一看才发现,水深火热种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哭笑不得!
这种绝对化的爱国教育是最悲哀的,无论是信之者还是疑之者。事实上,后来当所有人都知道国外更先进生活更优越的时候,我们依然不乏真诚的爱国者!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就是这个道理吧
3、关于对自由的向往。
我有一点小阴暗。当他解释自己“叛逃”的原因:对自由的向往——自由的恋爱、结婚、学习芭蕾。
我倒觉得潜意识里最诱惑他的因素之一,甚至可能占很重要的地位,就是他所接触到的物质条件的优越。比如,他和第一任妻子的结合其实很有“荷尔蒙做主”的味道。
激情和欲望,是主导。只不过披上追求爱情和理想自由的面纱,更高尚,更美好,更值得。
美国人一定是这样宣传的,他自己内心也就多多少少这样认同并最终确认了。
有多少人能了解自己的潜意识?
他很幸运,他的起点很稳健。也有机会相识贵人,从而在80年代中期接父母探亲、自己回国。几年前在一个华语台看过一档节目,是个少林寺的武僧,借一团人去美国表演的机会,逃离队伍滞留不归,他那时候把这个叫做“跳机”。后来苦学英文,开了自己的武馆。
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两个人当初的动机有什么本质不同。
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崇拜他的伟大。
4、关于平等。
让主人公耿耿于怀的差异,被他几次提起的,是他为了再去美国几次求见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却碰了几鼻子灰;而后来在美国,为了他父母的探亲签证,布什夫妇主动帮忙过问。
我觉得这像个笑话。而且我确实笑了。
换成一个美国判逃到中国的年轻人,试试看,core们是不是也会平易近人、亲力亲为的帮助这个美国人的家人来国内探亲?
不说别的,宋庆龄先生去世的时候,中央政府同样真诚邀请宋美龄等家人来大陆参加葬礼,并承诺其人身自由和安全。结果呢?人家终究没来。这件事情,看似家事,中共也做理解真诚之姿态,而且我相信没有人会怀疑政府这一承诺的真诚和守信。但其实,无论发邀请的还是被邀的(无论成行与否),每一个举动都是政治动作。终究会有政治影响的。所以中央会请,所以美龄不来。
我不是不承认中国在不分阶级平等态度方面与生俱来的缺陷。但是不得不说,美国人或者整体西方人也绝对没有那么“不分彼此真诚相助”。还是那句话,他的身份、他所处的时代、提携他接触上层的朋友们,是给他加分无数的。换成随便哪个偷渡的,照样一肚子苦水心酸,也许也身怀绝技,也许也多次给白宫写信,so what?
当处于更高的地位或者在某方面掌握更多控制权的时候,任何人都乐于表现宽容、理解、同情和相助。因为他们不会损失什么,同时,心理满足感、成就感以及对周边的影响,都是相当积极的。我并不是说每个人在助人之前都如此自私,我只是想说,“平易近人”这种词,本身就是体现不平等的。而其实,美国人在那个年代接待“投奔者”的时候,多少是带有这种潜在心理的。
他是幸运的,而已。去把这种幸运与两个国家的平等民主挂钩,实在就有点大而化之了。
5、几代人的幸福
最后么,是由衷地感慨:中国的发展真的只能用“迅猛”来形容!!Mao的那个年代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当他那一代人主导一切的时候,人民是幸福的,即使是空空的肚皮,里面却充满信仰和干劲!意识形态彻底解放之后,人民也是幸福的,虽然也许眼花缭乱,但那只不过是因为选择的多样性、发展的空间拓宽了太多太快!
以前总听人说,最悲哀的,只是夹杂在中间的那一代,被牺牲的一代,被变革的浪花冲击动荡的一两代。但其实,每一代人都有其中的佼佼者,都有坚守真诚和理想、凭借辛勤努力和不懈抗争去取得个人成功的人。世界永远在变动中,哪一代人不是在岁月的浪花中涤荡?是做磨圆的卵石?还是碾碎的泥沙?还是坚守的中流砥柱?只在我们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