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读后感1000字

2020-12-02 0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读后感1000字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是一本由尼基塔.谢.赫鲁晓夫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7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精选点评:

  ●只看了第一卷,写的真细,然而我没有兴趣看完第二和第三卷了

  ●自吹自擂了吧

  ●讲到很多方面的真实情况,并且语言也很活泼。

  ●读过,但好像没读完......学校图书馆借的。

  ●失败者往往引起更多同情

  ●和中国的那段历史,对照着读!还原一个正在的赫鲁晓夫

  ●这秃子是苏联政权最可爱的了。。。

  ●花了半年时间 终于把它啃完了 中苏交恶那部分很赞

  ●终于跳跃的给看完了。遗漏了很多内容。赫鲁晓夫有他无能和狡猾的一面,但他实诚和厚道的品质却不为很多政治家所具有。

  ●看了三年,总算看完了。我愿意相信这个回忆录是真的。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读后感(一):内容比美国两卷本明显扩充

  尤其是第二卷介绍苏联工业和农业建设部分。三卷是按照内容排列的,不是按照回忆的顺序,所以从时间上看最后回忆的一部分“我不是评判人”放在第二卷的末尾,这其中主要是对苏联文化人物的看法,其中的某些看法比较有趣。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读后感(二):有头脑有胆色有能力有手腕的一个人

  能在斯大林的大清洗时代活下来,不仅活下来而且步步高升,几次在死亡的边缘化险为夷。这是有头脑。

  敢动手干掉贝利亚。这是有胆色。

  领导修建莫斯科地铁,圆满完工。这是有能力。

  搞掉马林科夫、贝利亚、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朱可夫。这是有手腕。

  没有看到秘密报告对苏联体制的破坏。这是没有远见。

  写信整自己的同学。彻底批判自己曾经积极支持、追随和肉麻吹捧的斯大林。这是没有道德。

  没有预期到把自己下台的政变。这是没有敏感性。

  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赫鲁晓夫也不例外。

  斯大林的体系,只有斯大林那样的人才能如鱼得水。赫鲁晓夫按照斯大林的方式在斯大林的体系中运动,便如鱼得水。他试图换一种方式,在斯大林的体系中运动,结果翻车了。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读后感(三):我的一点看法

  对于苏联,一直怀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有讨厌,也有向往。不过对于苏联风格的音乐还是很喜欢的。

  对于赫鲁晓夫,最初的记忆就是一个秃子,还有就是他的敲皮鞋……还有就是在他任上中苏关系恶化了,对于那一段历史我很不了解。有一天在学校图书馆偶然的看到了这本书,很意外,更吃惊,因为书好厚……我想了解一下这个人的想法和他做事的风格应该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也可以看一下苏联方面对于中苏关系的看法。

  阅读的过程很漫长,每天看不了太多,花了几个月等1时间最终看完,有些观点并不太认同,不过也算是打开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还是很有意思的。在我看来,其对于中国和毛的评价并不偏激,那一部分很值得一看。

  不过读起来略微有一点枯燥,可能会需要一点耐心,里面有时会对一些问题进行长篇大论,但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中有的问题并不是很重要。总体来说,是很好的一部书。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大学生涯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读后感(四):政治委员在1938年

  笔记一

  《赫鲁晓夫回忆录》以小字注释的形式为我们列出了一些人的生平。

  这些人不论生于哪一年,却都在1937、1938、1939年的苏联密集死亡——被“清洗”,“无端被害”,“身后恢复名誉”。

  他们大多是级别较高的苏维埃政府官员,最早的革命者,最早的共产党员。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死前被认为绝对正确的领袖斯大林,他们或许也会和当时三十多岁的莫斯科市委书记赫鲁晓夫同志一样,说不定谁就接过了未来苏联掌权人之位。

  但历史没有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成为另一个赫鲁晓夫,或者为另一个勃列日涅夫……

  这些事情看起来是不值一提的历史,但任何一阵政治之风,无不吹动了必须被吹动的人民……

  俄罗斯的农夫在1921年没有土豆可吃,实在不行,也会吃人;

  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在工厂说服工人拿起榔头砸向睡在上铺的工友,只因他们被告知——即将意见不合。

  人民的政治委员在1938年看着同伴不断消失,并在州监狱里碰到他们中的某些人。

  那是他们最后的岁月,尽管等待着他们的,还会有二三十年后的平反、恢复名誉,但又与他们何干?

  2010.11.24.YC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读后感(五):心灵的光

  偶尔说到前苏联的种种,想起了赫鲁晓夫回忆录中提到的两件事:

  一是关于为布哈林平反的。现在的中国人也许很少知道布哈林这个名字,他是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列宁的亲密战友,也是真理报的主编,苏联科学院的院士。在列宁逝世后成为了俄共的核心领导层成员。1937年被指控充当外国间谍而被捕,1938年3月14 日或15日夜,以刺杀列宁、叛徒、工贼的名义被枪决。

  布哈林冤案只是当时斯大林大清洗的一个缩影。要了解那一段历史,也许只能从一些数字中看出一点端倪: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17次代表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83名被杀。列宁时代的7名政/治局委员中,只有斯大林一人活了下来。苏联红军最初的5位元帅中,有3人被杀,5个一级集团军司令中3个被杀,10个二级集团军司令全部被杀,57 个军长全部被杀,186个师长中154个被杀,16个一级、二级集团军政委全部被杀,28个军政委中25个被杀,64个师政委中58 个被杀,456个上校中401个被杀。1942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军队缺少干部,斯大林不得不从监狱和劳改营中释放军官,直接派到前线去参加战斗。

  数字永远只是数字。

  真正关于布哈林的故事是从他被捕前夕开始的。那时他已经预感到自己即将面临的冤狱和厄运。秘密写下了遗嘱,由于担心被搜出牵连他人,他跪在刚满23岁的新婚妻子脚下,含着眼泪,向她提出了四个请求:请求她宽恕他毁了她的生活,请求她把儿子培养成一名布尔什维克,请求她为他以后平凡昭雪竭尽全力,请求她不要忘了他遗书中的每一句话。随后,他毁了那份遗嘱。

  在庭审中,他说:“如果苏联公民需要一个假想敌,如果这个假想敌注定必须有一个人去担当,那么,我愿意承认下这所有的罪名。”一年后,他被枪决。年轻的安娜·拉林娜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劳改,在那儿度过了20年。20年漫长的岁月,生存在接近最遥远最寒冷的地球北极,这位不寻常的女子始终牢记着那个不寻常的嘱托。直到1956年,她回到了莫斯科,随即,她一字不漏地默写下这份长达万言的遗嘱,交给了当时的苏共中央。而此时的赫鲁晓夫由于地位未稳,面临着党内外依旧强大的各种势力,在平反的问题上退却了,这,也成了他终生的遗憾。

  安娜·拉林娜的努力持续了50年。1988年,在布哈林被处决的第50个年头,苏联最高法院做出决定,宣布以布哈林为首的20人“反党集团”无罪。这时的安娜,已经是白发苍苍的75岁老人了,时间距离布哈林的诞辰整整过去了100年。

  而遗嘱中的内容是这样的:

  “如果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上,我不止一次犯过错误,我希望后代对我的批评不要严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我们是第一次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人们未曾走过的道路上。”

  “我坚信,经过历史的过滤器,早晚不可避免地将会把我头上的污秽冲掉。我从来没有当过叛徒,如果是为了列宁的生命,我会毫不动摇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同志们,你们要知道,在你们向共产主义胜利进军的高举的旗帜上,也洒有我的一滴鲜血。”

  第二件事发生在1933年,背景是苏联的工业化。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一触即发,斯大林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而这样的工业化进程是极为残酷的,它是以对农民的剥夺为代价。在西伯利亚,成片的农民被饿死。赫鲁晓夫时任乌克兰的省委书记,他收到了来自一个集体农庄的书记给他的信件,信中说:赫鲁晓夫同志,我向您汇报:国家规定的上缴粮食计划我们已经全部完成了,可是,现在农庄里已经没有一颗粮食了。寒冷冬季即将来临,我请求您,请求国家不要忘了我们。

  然而当时赫鲁晓夫也无法调拨出余粮进行接济。冬天来了,又过去了,等到饥荒缓解的时候,赫鲁晓夫派出了人员去那个农庄了解情况,结果是:整个农庄的人已经全部饿死,一个也不剩,包括那位写求援信的书记。这件事,在很长的时间里,常常让赫鲁晓夫从噩梦中惊醒。

  这样的牺牲换来了苏联1938年的经济快速起飞,从而使它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举变成一个在军事上、工业上可以抗衡美国的超级大国。现在的俄罗斯所依仗的,也是那一时期奠定的基础。直到如今,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那一段时间的残酷剥夺,也就没有苏联的超常规飞速发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更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世界的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人是历史的缔造者,同时,也是历史的承担者。今天我们坐在家中查阅着的那些资料的背后,究竟有多少被湮没的故事?历史只是一个整数,它不会记录下牺牲,只记录结果。而牺牲是由一个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去担负的。短短数十年或一百年,对于历史来说,只是一瞬间;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要付出的,或许是一生的代价。

  时间将带走一切,无论是非对错。而不可磨灭的心灵的光依旧闪耀,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