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读后感精选

2020-05-12 23: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读后感精选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是一本由黄苇町著作,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精选点评

  ●苏共亡党是多因素导致的,简而述之就是脱离人民

  ●苏共和中共、苏联和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相似了。

  ●影射。对于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应该团结一致向前。勃烈日涅夫亲吻赫鲁晓夫3次。勃列日涅夫为什么要用诞生这个词,好怪啊

  ●每说一次苏联的愚蠢与之对应的就是我党的英明 苏联老大哥教会我们如何建立社会主义 也让我们看到如何毁灭社会主义

  ●虽然是体制内的人写的,但是我敢保证,这是大能在国内买到最客观详实研究苏共亡党过程巨著了。

  ●失格立足点成问题

  ●和作者的政经观点、以及对前苏联几位领导人看法完全一致。不过还是一本很长见识的书,读下来有收获

  ●说话味儿不对

  ●补记

  ●比较粗略地讲了几个方面不够深刻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读后感(一):【书荐】-《苏共亡党二十年祭》

  近来读了一本好书感触良多,特向喜欢读书朋友党员同志推荐此书——《苏共亡党二十年祭》。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为了学习。我们国家提倡全民学习,共产党员更要抓好学习。恩格斯曾说:“一个伟大民族,一个伟大的阶级,任何一种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学习中来得快。”中苏两党在历史上非常相像,走过了许多极其相似的弯路老大哥犯的很多错误我们也犯过。那么,这本书又何尝不是另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呢?社会主义的序幕才揭晓不久,共产主义高潮还很远,我们仍将长期摸着石头过河,更要以苏共亡党的惨痛教训时刻鞭策自我,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保持警醒。

  读罢此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认识层面东西。过去听到一些政治术语,多少会觉得“假大空”,但现在不会如此武断了。因为中共坚持理念行动对立面,就是苏共惨痛的教训。由此可见其英明,以及那些“腻烦的官话”本身多么令人振聋发聩!比如,我党的基本路线里讲:“以经济建设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说话容易,坚持久了也有人习以为常,觉得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理所当然浑然不觉代价昂贵、得来之不易。苏共穷尽74年,多次错失发展机遇,直至亡党,也没能走上一条像样的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是:“坚持共产党领导”。十九报告特别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对照来看,苏联风烛残年之际,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放弃对军队的领导权,后果是极其悲惨的,更是无法挽回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其它内容同样意义深远,不多赘述。

  从十月革命到苏联革了自己的命,不到一百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决不能淡忘这段历史。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读后感(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

  20多年前苏联社会主义大厦的轰然倒塌,对于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不次于一个晴天霹雳,时代发展到2015年的今天,再去回顾苏联国家的破产,分析当时苏共执政的教训,对于今天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中国仍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国际形势来说,苏共的垮台,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覆灭的连锁反应,有苏共自身执政能力遭受质疑的挑战,后者应该是主要原因。在执政能力方面,有苏共政治生态恶化,特权主义盛行,官僚主义横行,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流行的原因。每一名苏联共产党员中想的不是国家,不是人民;最终被人民抛弃,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不复存在。

  从斯大林开始的党同伐异、滥杀无辜,苏共内部的民主、和谐氛围已经开始被破坏,精英人士流失,后继人才短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之后依然高高在上,远离人民,再后来的戈尔巴乔夫也无所作为,一代一代的领导人如此恶化政治生态,个别的清正廉洁、敢于正义之言的共产党员无法再这种生态下存活,出现了劣币驱赶良币的反常现象,导致整个党内乌烟瘴气、互不信任,最终落下了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可以从很多的苏联政治笑话中,看出在苏共亡党之前的那些年间,所谓的政治是那么荒唐、无趣、可悲,那些荒谬事情的发生预示着灭亡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苏联共产党的帮助和指导密不可分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仿照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模式下建立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从苏共和苏联国家的覆灭要吸取的不仅仅是经验和教训,更要从中寻求治党治国的智慧,发现社会主义道路上存在的陷阱和风险,警惕人性上的缺陷给党和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加强和人民血肉联系,对于反腐的“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决执行,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苏共覆灭之后对于执政的清醒认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

  和苏共不一样的是,中国共产党有着强大的纠错能力和学习能力,从十年文革的浩劫中走出来,开始了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壮举;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祭出反腐的大旗,亮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和从严治党的决心,这都是反应了中国共产党,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在国内发展进入低速运转的不利局面下,在部分共产党员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情况下,做出的一系列调整措施。

  2015-7-30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读后感(三):党和人民

  读党史,是要有对照和比较的,尤其是苏共的党史对我们的参考和警示意义更有价值,中共的很多路都是紧跟着走下来,不论成功或曲折,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都存在一个追随的过程。当初也是因为听了黄苇町老师的讲座,才买回这本书,其实就是想更详细了解一下苏共在1991年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完了全书,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1、苏共建设的道路为什么会摇摆不定?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其实每一任对道路的选择和理解都是不一致的,也没有很强的延续性,斯大林的教条主义,赫鲁晓夫的理想主义,勃列日涅夫的平衡手段、戈尔巴乔夫的政改转向,说得底都是各自上台后依照自己的经验和目标推行的一系列实施手段,或多或少都存在否定前任和脱离当时社会实际的想法。没有一贯性,必然会造成政策和道路左右摇摆,带来社会资源和人才的大量浪费,最直接的后果是让苏联错失了好几次发展机遇。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2、人才都去哪儿了?首先是大清洗,斗争带来的大批人才丧失,一方面造成了科技经济发展的迟缓,一方面也给军事造成了巨大被动,前者如布哈林这样的人才,后者如1939年的苏芬战争。朱可夫在回忆录里曾写到在前线视察,发现一个师的指挥官竟然是一个上尉,因为比他军阶高的军官都被清洗掉了。其次是“逆淘汰”,圈子现象和裙带关系,使队伍中增加了一批唯唯诺诺而缺乏开拓精神的庸才,“择优用人”变为“择庸”、“择顺”甚至“择劣”用人。

  3、什么让苏共离人民越来越远?首先是特权,苏共的各级领导人有一整套的特权分类,随着达到更高的级别,可以享受的特权就越多,而在只注重军事重工业发展的苏联,特权能带来更多的生活物资和优先,是普通民众无法企及的。再就是腐败,一面高喊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面在子女经商上提供各种便利,生活奢侈,无法无天。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4、中共压力在哪儿?从跟跑到领跑。中共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以老大哥为榜样的,甚至大清洗,也按模样来过一回,但终究中国的实际是不一样的,这一点能够真正看出邓公的远见,曾经被赫鲁晓夫称为“很硬的棍子”的他,在92谈话中对苏共亡党教训的认识上,做出了回答,不能因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公开化改革失败,就否定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死抱着姓资还是姓社的传统僵化观念不放,像罗马里亚和阿尔巴尼亚那样反对一切改革回避执政风险,也是死路一条。

  绝大多数共产党人都一直生活在中国,对改革的每一步和拥有的一切都似乎理所当然,但是如果没有和苏共做深入比较,就不会明白我们现在道路和局面是多么来之不易和值得珍惜。所以道路自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坚持走下去的决心,才是未来一段时间考验中共的关键所在。

  最后,还是书中的那句话“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

  以上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读后感(四):以史为镜

  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这意味着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次巨大打击。作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里的大哥,就这样分崩离析,令人唏嘘不已。而如今,中国也不得不去吸取苏联共产党解散的经验教育,才能在各种内忧外患中站稳脚跟,昂首前行。黄苇町同志便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之下写出了《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这部著作。

  作为亲身经历过半个多世纪政治风云的人,作者黄苇町对许多复杂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直观的感受。在本书中,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分析了不同时期下苏共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特点及演变过程从而得出结论。其分析深刻,思辨的逻辑十分严谨,对我们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引人深思。

  书中有一些十分高深的理论,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也许还无法完全地理解。但许多直观的事例和数据还是给我留下过很深的印象,例如文中曾提及在苏联亡党前夕所做的一个统计,在普通民众中,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少数特权人利益的占到了80%,而认为其代表全苏联人民利益的只占到了可怜的4%。读到这个统计后,我内心受到了很沉重的打击。放眼当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民调的话没这么夸张,但内部仍然充满着许多贪官庸官,他们官官相互、官商勾结,贪污受贿、携巨款海外逃亡等现象屡见不鲜。也许这一部分败类已经抹黑了中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这是务必需要提防的。

  而整本书对苏共的整个历史系统性梳理也是拓宽了我的视野,我在这里读到了许多历史教材上没有讲到的东西。在教材上讲到苏联解体或者苏共亡党的原因时,往往喜欢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来当做其根本原因,显得不是那么的详细具体。于是大家往往会责怪起斯大林,因为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他所建立起来的。但也正是在斯大林的时代,苏联共产党带领着全苏联的人民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建设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这种体制其实也是有着其优势,并不能因此就去完全否定它。只可惜苏共后来误入歧途,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读完整本书以及个人通过其他渠道所了解到的关于苏共的点点滴滴,我感觉这个政党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其内部的分裂和腐化。当苏共掌握了苏联的政权后,在一代代不断变化的领导人之下,他们已经渐渐地和广大人民群众脱节,日益保守和追逐特殊的利益,忘记了当初的誓言和革命热情,甚至抛弃了自己的初衷,这样的政党往往是最危险的。

  但我相信,中国共产党不会步入苏联共产党的后尘。尽管我们目前也存在着一些如苏共当初的隐患,各种外部环境也不断施加着压力。但中共已经越发老练和充满智慧,能够在当今的国内外形势之下,始终做出最正确的抉择,不断加强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时刻牢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国家!

  (此篇为个人大学本科时期书评)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读后感(五):“大厦倾覆”从思想开始

  苏联和苏共的失败始终是世界各国、各执政党,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恩格斯讲“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阶级,任何一种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学习中来得快。”这并不是说只有俄罗斯或者说是独联体国家才能更好地借鉴,实际上只要与苏联和苏共有可比性的国家和政党都应该视之为瑰宝,这其中必然也包括中国。黄苇町先生的《苏共亡党十年祭》是我在大学时期就读了不只一遍的书之一,他并没有把这本著作写成研究苏联、苏共史的教科书,而是突出了可读性以及自己的观点,其中亦引用了大量史实并与中国建设、改革进程进行了又根据的比较,可以说内容丰沛、立论性强且观点鲜明。《苏共亡党二十年祭》延续了这种风格,并进一步的深化了自己对苏联和苏共衰亡的思考。

  要更好的读懂《苏共亡党二十年祭》,首先应该明确苏联和苏共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个问题,对于苏共而言苏联是其一党制的主要平台;对于苏联而言苏共则是其存在的灵魂,这也就是说研究苏共的兴衰实际上也是研究苏联的兴衰,可谓意义重大而深远。对于苏联解体、苏共衰亡,黄苇町先生的看法实际上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态度,那就是还是有一定的惋惜之情的,这可能是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民应有的一种反应,但对于俄罗斯人而言这个地缘政治的巨变可能就是一个灾难,甚至无法磨灭的“梦魇”。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曾给俄罗斯这个崇尚英雄主义的民族带来了无上荣耀,在列宁、斯大林的努力下,苏联形成为一个地缘政治主体,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引领了一个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独立,所谓的民主自由并没有带来更加美好的发展愿景和人民生活,俄罗斯这个继承了苏联衣钵的大国沦为了三流序列,就像后来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黄苇町先生在“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一篇将苏东剧变的一个一个具体的史实放大在我们眼前,可以说这些内容足够让人心痛而震撼,那么这么惨烈的失败教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苏东剧变后,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和学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形成了某些著名的观点乃至流派,譬如“斯大林模式说”、“经济没有搞好说”、“军备竞赛说”、“民族矛盾说”等等,对于这些黄苇町先生都通过史实进行了论证,都可以说是苏共衰亡的原因,但是根本原因为何?《苏共亡党二十年祭》明确指出,主要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特别是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共产党一步一步没有了初心、丧失了信仰,最终被人民所抛弃,这个结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找到了根源,但通过《苏共亡党二十年祭》,我却认为关于苏共的失败应该归结于思想工作的溃败。

列宁

  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统领的政党,可以说思想建党就是基中之基、重中之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当年的成功,主要就是在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集团的广泛奔走和宣传下,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植入俄国人心中,由此才能让整个国家和人民都能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下抵御敌视社会主义新政权的所谓帝国主义国家联盟。那时,这个列宁主义政治家集团中有托洛茨基、布哈林、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捷尔任斯基等,这些人或许在对党的建设、国家发展有不同的思路、意见,但根本上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代表,他们的意见为党更科学的决策提供了广泛借鉴。此时的列宁作为革命的领袖也没有把个人权威凌驾于全党之上,他甚至为了说服中央全会一些不同意见的同志,不惜上百次的走上讲台证明自己意见的正确性,最终全党会形成统一的意见,思想上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强化。

斯大林

  斯大林执政时期,以推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形成了所谓的“斯大林模式”,这首先是斯大林通过自己的分析认为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下,必须进行重工业体系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同时在他的判断下认为苏联面临着内外敌对势力的广泛渗透,通过“大清洗”清除了托洛茨基、布哈林、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等政治家集团成员,同时也清除了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柳赫尔等三名苏联元帅在内的高级军事将领。可以说,斯大林的作为在很大程度上为苏联日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但也必须承认他的“模式”本身就是思想认识形成偏差所造成的,苏联共产党的思想领域也因此走向了极端,这一问题的恶果就在赫鲁晓夫莽撞的全盘否定斯大林后全部暴露了出来。

赫鲁晓夫

  在赫鲁晓夫时期“解冻”文学不断兴盛,一系列否定苏联共产党历史的思潮不断的撞击着人们的心理,赫鲁晓夫还不顾苏联社会实际,而妄称全民国家、全民党已经形成,可以说这一行为是抛弃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严重忽视了苏联社会中尚有所谓持不同政见者,尚有极端反共者,尚有无产阶级的对立面存在,可以说苏共思想工作的失败即从此开始。勃列日涅夫从根本上是反对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但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特别是在结合苏联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上几乎毫无建树,在他执政的17年的漫长岁月中始终有两个字伴随左右,那就是“停滞”,这就如同他在批评当时主张改革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时讲的那样“谁懂得改革?谁需要改革?现在需要的是好好的工作。”这样使得本来就千疮百孔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更加脆弱。

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

  在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短期过度后,戈尔巴乔夫开始了他的执政。通过《苏共亡党二十年祭》所罗列的史料以及分析,戈氏的所作所为总是能看到赫鲁晓夫影子,特别是在对党的性质和坚持党的领导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思想意识形态工作从来就是“你不去占领,你的对立面就一定会去占领”,在戈氏之前苏联社会或许还不具备强大的敌对势力,但经过几十年衰弱且无效的思想工作后,苏联国内孕育出了一股反对派势力,加之国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常年贯彻对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变”战略,苏联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危机四伏。戈氏不仅不注重加强建设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堤坝,反而重用了雅科夫列夫这样的“异见”人士管理意识形态工作,最终苏联共产党从一个有着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党,转变成了一个社会民主主义化的党,这不仅被叶利钦等所谓的主张西方民主的人利用裂解苏共,更被苏共原有的支持者所唾弃。对于叶利钦这样一个苏共掘墓人来讲,本身也是苏共思想工作失败的体现,叶利钦从来就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坚持,他既不坚持共产主义,也不喜欢所谓的西方民主,他要的只是权力。曾任其总理的切尔诺梅尔金会说“我有时会问他‘假如你是苏共总书记,你会让苏联解体吗?’他回答说‘永远不会。’”

戈尔巴乔夫

  任何政治上的巨变无一列外必然会从思想上开始,根子也就在思想上。倘若苏联共产党一直以来注重思想上的建设,注重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共产主义信仰建设,党的执政就不会走味,党的宗旨就不会被抛弃;倘若苏联共产党一直以来就没有放弃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抢占,始终强化与西方敌对意识形态的斗争,明确西方价值观与自身实际的抵触,人民就不会轻易的倒戈,就不会不考虑“大厦倾覆”后的恶果,时至今日俄罗斯还不能重振雄风,国家经济实力只能在世界三流徘徊。相对之下,中国共产党自取得执政权后,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上,党再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更以“党是领导一切的”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时至今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要在全国推开,这进一步证明了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工作不仅不会放松,而且会不断加强,中国也绝不会像苏联那样失败,而是一定会取得“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胜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